《易经》思想及其作者
1. 《易经》非周公所作、也非出自孔子
通观《易经》(卦象及卦爻辞),不能否认其为卜筮之象和占断之辞,其占断的范围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各个侧面,表现出一些朴素的思想,包括何种情形为“吉”,何种为“凶”,何时“有利”,何时“不利”,等等,其中贯串全经有一种对“君子”、“大人” 和“小人”无 向性的总体思想值得注意,如:
“利见大人。”(《乾》等)
“君子吉,小人否。”(《遁》)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
“小人无咎,君子吝。”“君子无咎。”(《观》)
“小人吉,大人否亨。”(《否》)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
< 这决不是站在帝王立场能说出的话,象周公站在君主立场强调“重小民”、“敬德保民”的思想就与此不同,试看《尚书》中记载的周公思想:
“呜呼!小子封,恫 乃身,敬哉!天畏 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 民。”(《尚书·康诰》)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徽柔懿恭,怀保万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则皇自敬德……”(《尚书·无逸》)显然与《易经》总体思想有异,综合《尚书》中记载的周公言行和周公本人从未提过《易》且继承了殷人龟卜传统“乃卜三龟,一习吉。”(《尚书·金滕》)可以认定周公本人未作《易经》。同样,《易经》中“开国承家”类思想也不会出自底层平民。这样,《易经》就只能是既非君主、又非平民的中层人士所作,孔子和后来通称的士阶层就是这类中层人士的代表。
但《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思想却有抬举君子、贬抑小人的 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这些思想及其语言风格也都不同于《易经》,故《易经》也不会出自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