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卜筮史官作《易》
从《周礼·春官宗伯》中可知:西周设有大卜、龟人、占人、筮人等卜筮官职,其官种之繁、人数之多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些卜筮官员的工作任务应该就是将卜筮结果及应验情况记录下来,其最后成果自然应该就是《易经》,现存《易经》卦爻辞中有些占断显然不是一次卜筮记录而成,例如:
“坤: 元亨, 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 利; 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 安贞吉。”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
“睽·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 ·初六:系于金怩,贞吉;有攸往,见凶; 孚嘀躅。”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如《易经》系一人所作,显然无必要在同一断语中重复多个“亨”、“吉”之类的词,故看来《易经》非一人一时所作。顾颉刚先生曾从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易经》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11,这仅是从历史可能性考虑,如再结合知识积累的逻辑考虑,由卜筮记录积累成《易经》规模需要相当长时间,故《易经》的形成年代极可能绵延于西周三百多年间,作者应是多位卜筮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