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959|回复: 0

易学源头的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8 1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响泉居士






引言



   什么是易学?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源泉?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的发生和发展到底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自宋朝以来,原本领先人类自然科学几百年的中华民族,突然一蹶不振,而落后于西方文化的发展,其原因又出在那里?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困扰着我们。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的腾飞。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易”?

易,甲骨文的“易”字,是上下组合的字形,它的上面是一个太阳而下面则是一个月亮。因此,“易”字是由日月共同所组成,是代表日月的意思。由于“易”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神秘,因此我们也就不得不从新审视每天抬头可见的日月,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古人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并以此而形成了一种文化?若要明白无误地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古人的一个愿望说起:
自从有人类以来,各种自然灾害或者是各类天灾人祸,一直不曾间断地伴随着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摆脱因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于是一个非常沉重而又复杂的课题就摆在了古人的面前。这就是:发现和总结自然规律,并能准确预测未来,进而达到规避风险并战胜自然。这就如同现今的天气预报工作一样。那么,古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这一预测的目的呢?聪明的先祖们惊奇地发现:看不见、摸不到时间,主宰着世上的万事万物。不同特征与不同周期的时间,规定和限制了世上的不同事物。如,月亮的一明一暗,引发的潮汐变化;太阳一南一北的移动,又直接规定了植物轮回周期。由此又间接地影响着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的活动;由日月两个不同时间周期的共同交汇,而引发了自然环境不同变化等。于是,古人就把时间和自然事物、分别建立起两个系统并相互对应起来。这就象一棵大树一样,地表层以下、看不见摸不到的根与须,代表着各类不同周期或不同特征的时间共同组合起来的时间结构;地表面以上的枝和叶,则代表着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二者互为因果。现实世界的万千表象,反映的是千万种时间特征,反过来千万种时间特征,又规定了现实世界的万千表象。如:夏小正、月令、吕氏春秋,孟喜的卦气说等,都是把时间与自然现象直接对应起来的证明。由于时间可以通过天文历算预先得知,因此,与时间相对应的未来事物也就可以提前得知,这就为占卜提供了可能。所以,古人的占卜思想不但朴素,而且更为现实。他们的占卜理论体系更是科学。但是,在上古时期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因为地位崇高、待遇超俗,历来都是操持在极少数人手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极尽全力地封锁这方面的知识外泄。这无形中增加了易学的神秘,所以面对他们准确的预测结果,局外之人不知内幕的情况下,一方面感到既惊奇又神秘。另一方面则是在不得已和说不清的情况下,又难免要冠以迷信的帽子。
易学结构包含着三大体系:数、象、理。
数:是时间体系。它主要体现的是时间结构和时间推算,河图和洛书作为时间推算工具,故也包括在“数”的体系之中;
象:是天文体系。虽然时间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天象来实现形象表达。从古到今经历过无数次改历,其原因之一,就是要使时间与天象相一致。因此,数以时间为主体,以天象为表现形式。故,《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就是用一明一暗的自然景象勾勒出来的天象图。它在易学体系中被称之谓阴阳,它即是宇宙能量的形象符号,又是模式化了的时间结构。
理:是自然现象体系。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以各自不同形式与时间结构相对应,《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周公标注在时间结构和时间特征后面的解说词。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时间,就会有或者是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一望无际的天空,始终蕴含着无穷而又神秘的力量。其中对人类以及他们周围环境关乎最大、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太阳和月亮。故,古人用日月来表达时间的模样,依此来实现形象化的时间模式。所以,用日月上下组合在一起的“易”字,也就是时间与天象的统一体。而易学,则就是时间体系对应自然事物的学术科目。
那么,易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这是因为:
1、建立易学体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达一个复杂的时间特征和反映它所对应的自然现象,必须有语言的交流;划分和总结时间与自然规律,需要图像、符号和文字的记录;推算未来的时间天象,没有数学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等。
2、根据易学的思维方式——既体系对应关系,古人又建立了医学理论体系。他们把看不见的经脉结构与各种疾病对应起来,用来判断人的疾病发生原因和发展程度;古人根据天体圆周运动的原理,发明了牛马车,孔子赞曰: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根据日月近地点在大地上所画出的经纬线,而发明了网类用具,《系辞》曰: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在各种天象和代表天象的易卦图像的启发下,于很早的时期就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器具和用具。如舟浆、房屋、弓箭、耜耒等。
3、在易学的推动下,中国很早就建立起完善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同样在易学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军事理论,也得到了超乎人类其他民族几百或上千年的发展。上述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易学发展而获得的成果,难道易学还不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吗?
就其易学本身而言,它是以天象为背景,反应时间结构与自然世界相互对应的一门学问。这对于上古时期的先民而言,这门学问的难点关键是在时间系统的建立。所以,秦汉以前的易学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代表天象的易卦之“象”,和反映时间特征与推算时间的“数”来论述的。除宋朝以后,历史上的易学发展,始终都是围绕着象数,也就是天文历法内容来进行的。换而言之,易学从孕育、萌芽、发展、成熟再一直到高度繁荣,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天文活动。最近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一个历史奇迹:既在古墓中发现一个距今有八九千年以上的古笛子,该笛子系鹤腿骨制作而成。其音阶之差,与当今乐器相比微乎其微。这不禁让人感到惊叹与震撼。即便是高度文明的今天,要想制造出这样的一个笛子,如果没有精良的仪器和精确的计算,也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况且八九千年前的人类没有文字,就连语言也极其稀少,就别谈有什么工具与仪器了。祖先们何以能造出如此音阶精准的笛子,这确实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然而,音阶最初发现,是因为天文活动而获得。现今流传下来的占星类著作《开元占经》中,就有介绍“侯音校节”的相关内容。古人为了获得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除了利用圭表测景以外,还要用埋于地下的竹管来校正节气点。当太阳运行到黄道节气点的一瞬间,大地便会有一股气自地下冒出,此时埋于地下的竹管就会在不同的节气中,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声音,与当今的音节相吻合。
因此,古墓中所发现的笛子,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八千七百年以前,我国的先民们已经在从事着这项活动。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该笛子的音节和音准将无法确定。这一时期的祖先们,可能未必已经进入了农业生产。但是他们侯音校节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掌握时间、进而达到用时间对应大自然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占卜。
《系辞》把八卦的缔造者,归结为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伏羲又是黄帝以前的圣人。距今当有五到七千年的历史。这正当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古人们创造出很多人类奇迹:在目前所发现的六千多处该时期的先民遗址中,有大量文物可以证明,伏羲时代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并从穴居发展到村居;通过大量陶彩图案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先民们,不但掌握了等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初级数学知识,同时,还绘制了大量的天文图。在星宿的残片上画有北斗星的一部分,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斗转星移的概念。十二个太阳反映当时一年十二个月的初级古历法已经建立。所以,伏羲据河图以画八卦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河图是推算太阳历的工具。它与数学九九表的功能如出一辙,这个内容将于河图的章节详加介绍。所以,该时期的易学已由此前的孕育期进入到萌芽期。
自黄帝以来,直到《周易》的出现,易学和天文历法已经由快速发展而进入到高度成熟阶段。该时期由于文字相对不够发达,很多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就无法记载流传下来。因此,该时期的很多文化成就和历史发明,在今天颇受争议。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商周历法等,多被后人说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只是托古为用而已。笔者并不与之苟同。当大家真正了解了九宫图“洛书”的内在蕴意的时候。也就相信黄帝和颛顼时期已经有相对完整的阴阳合用的天文历法了。因为,九宫图“洛书”虽然是大禹时期的产物,但是,由洛书里所具备的阴阳历调解功能,而这种功能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数理工程,由此也就不得不让人相信,洛书的诞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然是在黄帝和颛顼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最后才会被浓缩为一个简化了的换算表或图。有关于洛书的详细内容,后面也有专门章节。
天文历法这个时间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易学发展的成熟。只有时间体系的完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才能找到发生和发展的依据。只有先画出六十四个天象图,才会有周公的六十四个卦辞;只有先建立三百八十四个时间特征点,然后才会有三百八十四个爻辞。故《系辞》曰:“卦者,象也,爻者,效也”。
文字的发展,关乎着历史文明的有效传承。无论祖先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难免要被散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另一方面,无论祖先们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后人的眼里也只是一个传说,不被后人所认可。不过春秋以后,由于文字拥有的数量,足以满足人们著书立说的需要。因此,该时期的人类,好像被上苍的神灵点化了一样。突然变的聪明起来。无论是思想上的、哲学上的,还是自然科学的乃至于政治方面的,各类文化都表现的空前繁荣。诸家百子纷纷涌现,这些也都不得不归功于文字的发展。不管怎样,从《周易》的出现,再到汉朝的这一段期间。在文字不断丰富的推动下,易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确实得到了深刻地挖掘。易学本身更是高度的成熟。特别是汉代,此时不但更正了盖天说的宇宙观,天文历法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此时的易学家叠相胜出。如焦延寿、孟喜、京房、杨雄等,都为易学创造出不朽的贡献。
物极必反这个原理,是螺旋运动的时间所规定的。
当时间运入到隋唐时期,易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既数理构成部分,此时遭到了统治阶级的重创。前面提到过,易学之所以具有预测功能,它的重点核心机理,就在于它是对自然运行机制的注解。由于地表面以上枝叶所象征的自然之理,是建立在宇宙运行机制基础之上。因此,当易学的数理机制部分遭受破坏以后,易学从此已不再是易学。当自然之理一旦失去了时间结构的对应,自然机理也就成为无根之草。也就变成空无实指的辨证哲学。尽管如此,此前伴随易学而高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其成就已是领先了西方几百年之多。基于祖先文化成就的堆积,唐朝时期的社会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已呈现巅峰态势。唐朝初期的时候,在先进的自然科学推动下,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占据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正当华夏子孙尽情享受着祖先智慧所带来的一切的同时,中华文明的源泉——易学,却悄悄地逐渐走进了一个偏激的怪圈。大唐盛世极大地刺激了帝王的荣耀感,面对四方来朝的邻邦使节,大唐帝君首先要炫耀自己的,则是极具哲理的治世之道。科举中所选拔的人才,一定是要能为帝王提供:推不翻、击不倒的辩证哲学道理的人才。所以自此以后,天朝皇宫被善于讲哲言理的人士所把持。热衷于自然科学和易学术数的人士,则被戴上了方士的帽子,不仅被排挤出政治舞台,还有不少人甚至遭到朝廷的流放和屠杀。在此等背景之下,天下所剩无几的术数人士,要么被迫遁隐山林,要么则流落江湖。而这个现象的结果,使得祖先所建立的易学体系从此被一分为二。当易学只剩下了“哲理”的时候,易学也就不是他原来的模样。最后,《周易》已经变成了天书,天下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知晓它的内在真情。
更糟糕的是宋朝。孔老的易学著作,本来是集象、数、理于一身。二圣的理论是在《周易》吉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易卦的天理、地理和人理。只不过未象周公那样,将自然事物与易卦所代表的天象一一对应而已。时当唐宋期间,由于统治者废弃象数而只讲义理,所以,在易学舍弃了象数之后,孔老学说便成了无根之果。孔老的天理、地理和人理也就没有了来源。然而,作为后世的儒家子弟,无论发表何种见解,势必要以孔老学说为根据。在不清楚二位圣人真意的情况之下,他们的理论难免与孔老的思想越来越远。不过作为儒家子弟,首先是以孝为先。名目仗胆地篡改孔老学说。那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之事。万般无奈之下,它们从孔老理论的源头入手,也用《周易》为自己的歪理邪说造依据。假使宋儒真懂《周易》,又何须在孔老的千年之后,再著《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呢?这与汉儒极大丰富和发展易学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宋儒程、朱的扭曲之下,易学从此变成了极富辩证哲学的太极。祖先们花费了几千年所创造出来的自然学说,从此也被推举到万丈高空,致使后人可望而不可及。及至元、明、清三代极少有人言象数。中国的自然科学,由原来领先世界几百年,至此而嘎然止步。从此落后西方而一蹶不振。在一片圣人云、朱子曰的吟吟之声中,国土遭到了外敌的践踏。笔者将在后文中,用宋儒的学说作比较,一方面要再现祖先的几千年心血;另一方面是要让世人清楚,宋儒如何歪曲祖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8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