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见到老姜,都会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
<p> 比如去他家吃饭。如果我说,你别客气,随便做几个菜就行,我这两天减肥呢。果然,上他家餐桌一看,一定就是四个菜,四个人吃。刚刚够,倒也挺符合节约原则的。</p>
<p> 要是下次我说,我去你家,你做点好吃的呀。不用说,到时候他家饭桌上的食物堆得准保摆不下。我们走了,估计剩菜要老姜两口子再吃三五天。</p>
<p> 他妻子还告诉我一件事。有次老姜跟人约好八点在广场书店门口等。到九点了,那人也没来。老姜倒还在那里等。妻子给他打电话说,人家准是不来了。老姜说,人家要不来,会给电话。没电话来,就说明他会到。</p>
<p> 等了一上午,一个人影也没有。到晚上那人打电话来解释,说是白天忘了,明天老老地点见吧。</p>
<p> 他也不抱怨不生气。第二天又去。</p>
<p> 老姜妻子边讲边咬牙,说,这个人太实心眼了。</p>
<p> 我听得笑起来。对她说,原来你们老姜是个晒蜡僧呀。</p>
<p> 晒蜡僧是近代中国佛教界里的一个不起眼僧人的绰号。但他的本名或法名叫什么,我并不知道。</p>
<p> 晒蜡僧是个寺院香灯师,负责给大殿里的佛像上香和点灯。他自小天性驽钝,实诚。人说什么听什么。有天正逢“六月六”,是翻晒衣物和书籍的好日子。寺院里的其他僧人们想逗逗他,就说,我们都晒东西了,你负责看管的那些蜡烛也拿出来晒一晒才行啊。</p>
<p> 真的吗?晒蜡僧在一旁问。</p>
<p> 当然了。</p>
<p> 于是他兴冲冲地把那些香烛,一趟趟地搬到了大太阳底下。</p>
<p> 蜡烛哪里经得起烈日的直接晒烤。还不到晚上,它们就化成了一摊摊不成形的蜡泥蜡饼了。老方丈把晒蜡僧叫到身边,说,蜡烛怎么变成这样了?</p>
<p> 晒蜡僧理直气壮地说,六月六就是要晒东西的啊。师兄们也说了,蜡烛也要晒。</p>
<p> 晒蜡僧的绰号就由此而来。</p>
<p> 我还没讲完又问。</p>
<p> 寺院里的人见晒蜡僧竟然什么都,有心要再逗逗他。就说,你的悟性太高,这里已经不能够再教你了。听说有名叫谛闲的老法师,是当代高僧,你不妨去拜他为师。</p>
<p> 晒蜡僧信了。他果然跑到谛闲的寺庙去,对接待的知客师傅说,人家都说依我的悟性,现在只有谛闲法师能教。我要见法师。</p>
<p> 知客师一听就知道这是个愚钝之人。只是因为谛闲法师平时嘱咐过,无论聪慧还是愚钝,都要一视同仁。他们便有些哭笑不得地,把他安顿下来。安排他在寺院伙房做洗菜的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4 21:31: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