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72|回复: 0

西游记解密[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pan class="c_tx9">
<div id="blogDetailDiv"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游记》第一回的开始部分,用了很大篇幅写天地之数:十二万九千年为一元。一元分为十二会,即十二支。每会一万八千岁。最初一会,万物还没有开始;再过五千四百年,有了混沌之象;再过五千四百年,逐渐开明;再过一万八千年,有了日、月、星、辰四象,于是有了天;再过一万八千年,有了水、火、山、石、土五形,于是有了地;再过一万八千年,天地、阴阳交合,天地人三才定位,这才有了人。书上写道:故曰:人生于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一段话,含有朴素的天地人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上帝创造人的思想不同,中国古代认为,人是因为有天、有地,由天地阴阳交合而来,就像开篇的诗里所写的那样:“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也就是说,天地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非常自然地造就了万物和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按通常的逻辑关系,第一段写到这里,下面就该写到与人相关的问题或事件了。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的文字,笔锋一转,写起了天下的结构:世界分为四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进而又写到在东胜神洲的海外一国,名叫傲来国;再写到傲来国附近的海中一座仙山,名唤花果山。写来写去,竟然没有了人的影子!即便写到山上一块仙石,石头里迸裂出来一只猴子,到后来,石猴出去寻道,长长的将近一回书里,竟然还是丝毫不见人的踪影。<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这是要做什么呢?他花了很长的段落来叙述人的诞生,却在后面马上弃人于不顾,转而写起苍茫的海外,甚至写到了石头猴子身上。他为什么要这样写?<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以为,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他这么写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本来是要写人,也应该写人,却不直接写人,而是找了一只足以代表人的从石头里迸裂出来的猴子来写。这只石猴,如同我们前面谈到的那样,它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到亲近、值得信赖而又不会招来非议的动物,用它来代表人、来体现人性,确实具有鬼斧神工的效果。<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作者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人转移到一块石头上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似曾相识。原来,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也出现过一块仙石。那块石头,被衔在嘴里,带到人世间,最后成了见证一个家族兴衰的旁观者。而《西游记》中的这块石头不同,它直接孕育出生命,并用这个生命亲自经历人生,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关于人性的诸多侧面、以及人性最终的完整画面。<br/>在作者设计出这样一块石头的时候,让人不禁想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人,本来就是顽石一块。在生命的初始阶段,这块顽石总不会有多少差异,但最终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全在于后天的雕琢。所谓“不雕不成器”大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块“有三丈六尺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俱全”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清楚地知道,这只被作者假托为猴子,其实是代表了活生生的人的高级生物在此时此刻降生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是,我们不得不关注,这只石猴生下来之后,他要做什么?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br/>书中写道:“便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br/>“学爬和学走 ”,是人类生长之初最基本的两个动作,作者再次暗示,这只石猴具有人类的特性,这里就不多说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石猴所做的另一个动作:拜了四方。<br/>好一个“拜”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仅这一个字,已经从根本上赋予了这只石猴人的本性。试想,还有另一种动物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自发地做出这样“拜”的动作来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拜”这个动作,大致是双手合在一起,自头顶弯腰而下。整个动作包含了自上(代表天)、经过自己的心脏部位(代表人)、而下(代表地)这样的全过程,包含了天地人在内。这只石猴既然能 “拜”,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他具有天生的本性:谦恭。既感谢天地给予了自己生命;又感谢自己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感谢这样的环境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是,我们从书中简单的几个字里,看到了关于人性的第一个特质:谦恭。<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这一点,也许还有些疑问,尤其是关于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也许会同意这样的观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哺乳动物生来就很感恩例子很多,姑且不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说法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类似的还有“羊有跪乳之恩”等等从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句子;即使我们仔细观察,一个本来已经可以睁开眼睛的婴儿,他(或她)在吮吸母乳的时候,总会自动地闭上眼睛;这时候,我们无法知道婴儿们到底在想什么,但我们却能从心里感觉到,这是一种完美的和谐、充满了人性的宁静的和谐。或许,我们可以把母亲的宁静称之为奉献,而把婴儿的宁静,称之为谦恭。<br/>在“拜了四方”之后,石猴做了另一个动作:“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br/>石猴的双眼,直接向天上看去,而且带着神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什么意思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知道,一个意志消沉的人,往往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身体特征明显表现为:两眼无神、低头向下。与之相反,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却是双目炯炯,抬头向上。石猴此时的这个动作,不正是间接地告诉我们,他天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性品质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这个动作里面,我们又看到了人性之初的第二个特质:积极向上。<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再来看看这只石猴,当他和猴群一起玩耍,发现山涧中有一股瀑布飞泉,大家想要找到它的源头的时候,石猴的表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面对未知的事物,大家都有探究根源的心情,石猴也不例外,而且,他亲自去做了。<br/>在这里,石猴不但表现出了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具备了与探索精神相匹配的奋勇争先、无所畏惧、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和果断有效的行动力。<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人性之初的第三个特质:探索精神、勇敢精神以及行动力。<br/>以上三种人性特质,每个人生来就有,天地早已赋予,并没有什么不同。<br/>在这里,必须特别提到关于人性“谦恭”的特质。在《西游记》的第一回里,能从几个地方看到石猴的“谦恭”:<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学爬学走,拜了四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对生育自己的天地和周围环境的感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在成为“美猴王”之后,一天,同众猴喜宴之时,忽然堕泪:“……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对生命以及对存在的思考和谦恭;(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里还会专门说到。)<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三、石猴寻仙访道行至西牛贺洲地界,在山上听到一个樵子唱歌后的表现:“猴王近前叫到:老神仙!弟子起手。”前半句看似有些无礼,其实是一种内心喜悦的激动表现;后半句里充满了对人的尊敬之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四、当石猴在樵子的指引下,终于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前,见一仙童,石猴“上前躬身道: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骚扰。”一系列的言语和身体姿势,都表现出石猴对人的谦恭和敬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五、石猴在童子的引导下,直至瑶台之下,见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br/>这是对道德和学问的谦恭。<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把这时候石猴的“谦恭”称为人的第一个本性,那么当我们继续往后看下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曾经谦恭的石猴,怎么会变得越来越不同于以往?我们将会看到一只动辄以“俺老孙”、“孙爷爷”等自称的猴子,完全是一个内心里充满了骄傲、自负、老子天下第一的角色,石猴这是怎么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人性之初,美好的品行可能每个人都具有,但这些品行也许真的就像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文字一样,昙花一现,甚至于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觉察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消失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人不断地成长,人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接收到许多新的东西,也会掩盖掉、甚至丢弃掉很多原有的东西。或许有人能够在觉察到掩盖和丢失之后,重新把它寻找回来;而有的人,却永远也觉察不到,直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也不知道,只是在那时候,还在拼命地感叹:为什么老天如此亏待我呢?其实,他也许不明白,生来的时候,天和地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厚待,只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人性发展的过程之后,谁能够不丢失原有的人性品质或者在丢失了之后,能够寻找回这种生而有之的人性特质,谁就能笑到最后!<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石猴笑到了最后,那是因为,他找回了最该属于他的、也是生来就有的人性特质。<br/>但是,千万别忘了,现在才仅仅是《西游记》的第一回,我们还需要仔细地看看,这只石猴是如何丢掉原有的人性、又是如何把它寻找回来的。有趣的、热闹的、精彩的还在后面长长的九十九回书里呢——这会不会又是另一个“九九八十一难”呢? <br/>《西游记》主角的名字为什么叫孙悟空?<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菩提祖师取的。在《西游记》的第一回里,写得非常清楚。只要仔细看过这一回,应该能够很轻松地了解到他的名字的来历。可仔细看来,这个名字还是蕴涵有不少意义。<br/>我们首先来看,书上是怎么写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菩提祖师问起孙悟空姓什么的时候,孙悟空回答无父无母、也没有姓氏,菩提祖师才有了下面一段说法:“你身躯虽陋鄙,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了姓氏。意思叫你姓猢,‘猢’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男儿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孙悟空请求菩提祖师再赐个名字,祖师道:“我们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是,孙悟空的名字就这么得来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借菩提祖师之口给他取个这样的名字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按照道家的思想,万物都是阴阳和合的产物,故而,在取名的时候,往往会顾及阴阳平衡。按菩提祖师的说法,孙悟空本来就是一只“猢狲”,自然取名只能从这两个字中选择。而在取名的时候,必须除去他的兽傍,也就是要除去他身上的兽性。如果取作“胡”,则月为阴,古为老,加在一起就是“老阴”的意思。所谓老阴,即阴气已然到了极至,当然不符合阴阳平衡的本意。那么,这个姓,也就不能采用。余下一个“孙”字,倒是刚好合适:既是男儿、又是婴儿,即如同阳气刚刚升发,而阴气依然保留,阴阳处于一种向阳刚方向发展的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于是,这个“孙”字,也就确定下来了。这个姓氏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明了孙悟空的猴子的身份,也从意义上体现了道家的关于阴阳平衡的理念。<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认为,在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意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既然整部小说都是在讲人性,那么,这个姓氏也必然带有人性的痕迹。请不要忘记,菩提祖师的如下说法:教你姓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男儿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正合婴儿之本论”这几个字,不小心露出了玄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什么是婴儿的本论?难道只是一个阴阳平衡的道理在里面吗?不是。婴儿的本论是发展!婴儿在人的一生发展之中,只是个起点,既是生命的起点,更是人性发展的起点!菩提祖师收下孙悟空,并为他取名,将来还要教他学道,在菩提祖师的眼里,孙悟空不过就是个孩子,因为他还没有沾染上不良的习气,还显得非常单纯,所以,把他看成个婴儿,一点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孙悟空还需要悉心的调教、好好的培养,因为他需要发展,这才是作为师父最应该给予他的东西。于是,取姓氏为“孙”,用菩提祖师的话说:“正合婴儿之本论”,恰好表露了祖师对孙悟空的爱护和殷切希望之意。同时,也表明了,人性必将从这里开始修炼。这也巧妙回答了第一回的回目里“心性修持大道生”的潜在涵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看孙悟空的姓名中的名。《西游记》中写道:祖师道:“我们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于是。孙悟空的名就定下来了,就叫悟空。<br/>从表面上看,无非是按门中字辈的顺序排列,而悟空刚好排到“悟”字辈,顺理成章,取个“悟”字,理所当然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仔细看来,却大有文章可循。<br/>我们把这十二个字排列起来,每四个字一句,于是,一个类似偈一样的东西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广大智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真如性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颖悟圆觉。<br/>&nbsp;&nbsp;&nbsp;&nbsp;&nbsp; 是什么意思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 可以简单地这样翻译:(世间)原来有着广大的智慧啊,可真实的人性如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要想了解清楚,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看清楚人性本来的样子,必须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我们的悟性,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和觉察。<br/>&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里,菩提祖师明白地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性,不仅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还要更多地去悟”。只有不断地修炼和领悟,才能去充分理解和觉察,并真正达到人性修炼的“圆觉”的境界。所以,他给了孙悟空一个“悟”字,其言下之意不说自明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空”字,却没有提及。但当我们已经了解了前面两个字的含义之后,这个字就不难理解了:既然这是人性的发展之初,也需要苦心去领悟和修炼,那么,最后我们总会有所收获。那所收获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呢?或许就将是一个“空”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什么这样说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同《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洞悉人性,就是大道。最后我们悟到了什么?如果可以明白地讲出来,恐怕离开真正的领悟,也就越去越远了。还是只在心里留下一个“空”字,让已收获到的、领悟到的,化作一片虚空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于是,这个“空”,也算是最终要达到的一个境界吧。<br/>&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游记》的主角的名字就这样最终确定下来了。它留给我们这样一个意义:人性自此开始出生和发展(一个“孙”字),它需要在运用特定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一个“悟”字),并最终达到一种人性的至高境界(一个“空”字)。<br/>这才是孙悟空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孙悟空还有另外几个称谓:美猴王、齐天大圣、弼马温等,这些或好或坏的名字,已经被大家所熟记。但他另外还有一个混名,却是唐僧给他取的。那是在《西游记》的第十四回里,唐僧在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之后,唐僧问悟空的姓名,孙悟空回答,他已经有名字了。于是唐僧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与你再起了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又称为孙行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般的意义上,称呼修行的人为行者。唐僧之所以给孙悟空取这样的混名,正说明此时此刻的孙悟空,才真正开始了一条漫长的修炼人性的道路。<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孙悟空这个名字,连同他的混名,加在一起,构成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完整的名字的意义。其实,它就是作者给出的一条修炼人性的完整方案:从最初(其实是不分时间、不论老幼,只要意识到了需要修炼,那都是一个最初)开始修炼;修炼是要下苦工夫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在修行的时候,要运用智慧去领悟;这样,总能达到人性圆觉的境界。 <br/>吴承恩写作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家的理论予以说明禅理,对道教一些人的旁门邪执,也作了一定的批判。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给悟空一脚蹬倒,道教的最高神玉皇大帝根本就不放在悟空的眼里。孙悟空出生后就只拜过四个人,一个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这是菩提清净心,实则就是悟空自己;一个是唐僧,是悟空的师父,悟空要禅修,没有师父不行;一个是观音,是悟空要实践的慈悲心;再一个就是如来佛祖,代表宇宙人生的最究竟的理体。可见吴承恩是崇尚佛教,尤其是禅了。</font><wbr><br/>&nbsp;&nbsp;&nbsp;&nbsp;<br/><!--v:2.2--></div></sp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9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