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246|回复: 13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8 21: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
发表于 2019-8-8 21: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着从3岁以下幼儿的角度出发,来说说家长(包括长辈们)最主要的三大误区:1.不尊重幼儿;2.不了解幼儿;3.不懂如何正确向幼儿表达爱。
1. 不尊重幼儿。
案例一
妈妈要出门办事,幼儿A哭闹着,紧紧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松手,妈妈蹲下,向A说明自己出门的原因、时长并想安慰安慰A,奶奶见状强行把A抱开,并把妈妈推出门:“跟孩子解释那么多干什么,他又不懂,浪费时间!解释的功夫都够你出门回来了。”
家长误解尊重的含义,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和家长本就不该是平等的,如果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控制住孩子,何必还要费心用别的方式对待孩子。
案例二
超市里妈妈指着酸奶问幼儿B,想要喝草莓味酸奶还是香蕉味酸奶,B还未开口选择,爸爸就不耐烦地打断妈妈:“孩子懂什么,你还让他选?你随便给他买一个就好了。”
不给孩子选择权,直接代替孩子做选择,或者利用家长的身份强制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可是啊,幼儿也是人,有自己的性格,有喜怒哀乐,也有喜好和厌恶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说幼儿还没是非观,所以他们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别忘了,他们有感受。
案例三
午餐时间,幼儿C拿起小勺准备自己吃饭,妈妈抢过小勺道:“我来喂你,你这么小哪懂得自己吃,一会儿撒得到处都是,我更麻烦。”过了几年,在一次亲友聚会的餐桌上,妈妈边给C喂饭边大声说:“你们都来瞧瞧,都来看看,我家娃都念小学了还要人喂饭,可笑不可笑?”
家长因为怕麻烦,就剥夺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权利。当孩子模仿的热情退去,不再愿意学习这项生活技能时,家长感受到了这到头来的更大麻烦,于是又来怪孩子不肯学。而责怪的同时,还当众人面嘲笑羞辱孩子。——也许这位妈妈的本意并非如此,只是想引起孩子的重视,但结果已然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案例四
妈妈正在刷着手机,幼儿D好奇地跑过来也想拿手机,争夺中手机摔在地上,屏幕裂了,妈妈气得扬手就打幼儿D的屁股,边打边嚷:“不打你就不长记性,以后再摔我手机我还这样打你!”虽然妈妈下手很轻,事后也有点后悔,但还是觉得打骂是最解气也最能威慑孩子的一种方法。
认为孩子并非独立的人,只是家长的附属,是打是骂可以随自己处置。简单粗暴的方法固然见效快,但同时家长也在这种“无意间”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案例五
要打预防针了,外婆带着幼儿E走进注射室。E害怕得不肯上前,外婆边拉E边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被蚊子咬一样。哎……你哭什么呀?这有什么好哭的?坏孩子才哭……你再哭,再哭护士阿姨就把你关起来多扎几针!别哭,马上给我止住!”
在孩子最恐惧最无助的时候,家长并不引导孩子怎么做,而只是靠哄骗、批评和恐吓的方法来对付孩子。另外,还逼迫孩子立刻停止哭泣,试问成年人在痛哭时都无法做到立马止住,何况孩子?
案例六
1岁多的幼儿F跟着爷爷在公园里蹒跚学步,他的手里还抓着心爱的玩具汽车。这时,跑来两个3、4岁的孩子,一把推倒F并抢走F的玩具汽车,F委屈地不知所措。而爷爷碍于面子,觉得自己不能跟俩小孩计较,转而跟F说:“没关系的,借哥哥们玩一会儿,你要学会分享。”
看似家长在进行美德教育,实则漠视被欺负的孩子的感受。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家长能不知道吗,但家长这时候却真真正正地成了施暴者的帮凶。
案例七
公园沙坑里,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玩沙。不满2岁的幼儿G被他们手上颜色鲜艳的小桶和铲子吸引,也想加入他们。妈妈鼓励道:“你去问问哥哥姐姐们,能不能让你也一起玩。”G摇摇头,羞涩地拉起妈妈的手往前,示意让妈妈帮忙去说。妈妈甩开G的手,反复强调:“你的事该你自己去解决,你不愿意去问,妈妈也帮不了你。”G急得哭了,妈妈依然只想G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虽然儿童教育强调,在孩子间发生问题后,家长应尽量先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可是一个话都讲不利索的低龄幼儿,他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求助后家长依然无视甚至逼迫孩子就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在进行儿童教育时,究竟该尊重“教育”,还是该尊重孩子本身?
2. 不了解幼儿。
案例八
幼儿H刚学会走路,在家总喜欢一会儿扯锅碗瓢盆一会儿玩扫把拖把,甚至有时会跑去开水龙头和抠电源插座,妈妈每每筋疲力尽地将H和危险隔离开后,盯着乱七八糟的房间,总是气得咬牙切齿,并不断责备H:“你怎么这么捣蛋?就不能乖乖坐下给我安静一会儿吗?”
幼儿在这个阶段喜欢探索和研究一切东西,同时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规矩和警告的含义,他不是在故意恶作剧,责备是起不了作用的。
案例九
2岁半的幼儿I在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时,总是会伸手去抓别人的玩具,爸爸每次都会大声责骂:“你这坏孩子,手贱得很,抢别人玩具干什么?”
幼儿这时正处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阶段,缺乏物权观念或物权观念并不强,在他们的眼里,不管谁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家长不了解孩子该阶段的特点,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只盲目给孩子贴标签,责骂孩子,殊不知,这样反倒更容易让孩子将来走上歧路。
案例十
因为工作繁忙,妈妈打算给刚满1周岁的幼儿J断掉母乳。外婆提了两个建议想要帮助幼儿断奶:让妈妈的乳头涂上黄连水,或将幼儿J抱离,让其母婴分离几天。
吸吮是婴幼儿的本能,吸吮乳汁不但能为其生存获得能量,同时也是其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断奶时给乳头涂药、母婴分离等粗暴急躁的方法,都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幼儿会因此感到迷茫无助和惶恐不安,甚至养成吸吮其他安慰物的异常行为。
案例十一
婴儿K睡觉时经常会抖动一下,夜里也爱哭闹,很难哄,爸爸妈妈因此感到疲惫和无奈。奶奶认为这是K受了不小的惊吓导致。过了几天,奶奶忽然神秘地说,有人介绍了一个神婆,会扎某种针,只要把宝宝抱去扎一扎,宝宝夜里就不会哭了。爸爸妈妈默许了这个方法,让奶奶把K抱去那样一个毫无行医资质的神婆那儿扎针了。
婴儿睡觉抖动,属于正常的惊跳反应,这是非常基础的育儿知识。婴儿夜里爱哭闹,也分很多原因,家长但凡用心一点,就可以学着一个一个排除,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当然必须马上就医。我不针对不排斥任何一种救治方式,但没有行医资格的,就不要拿来残害幼儿了吧。我猜这情况如果换成是大人,例如大人如果老是哭,那么被多扎几针威胁威胁,应该也不敢再哭了……
案例十二
幼儿L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日他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两家轮流照看。在爷爷家时,L不管走路还是跑步,爷爷都会紧紧扶着,生怕他跌倒。即使已经非常小心照看,但L还是有不小心摔跤的时候,这时爷爷就会痛惜得大呼小叫,内疚得悔恨交加。而在外公家时,所有情况恰恰相反,外公奉行放养理念,毫不在意L爬高摔跤或玩危险物品造成的磕磕碰碰,认为孩子多疼几次自己就会长记性了。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跌倒是不可避免的。若是过度保护孩子,溺爱孩子,不愿孩子经受任何挫折,孩子将很难学会独立。而过度漠视孩子生长环境里的潜在危险因素,也不对,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都很旺盛,但他们并不能完全正确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安全与否,不当看护容易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影响。
3. 不懂如何正确向幼儿表达爱。
案例十三
幼儿M发烧了,奄奄一息躺着的样子让全家人都很心疼。妈妈边给M喂退热药边唠叨道:“妈妈早就跟你说了,天凉要加衣服,昨天你硬是不肯多穿,看吧,现在生病了,舒服了?”
案例十四
幼儿N最近变得不爱喝牛奶,每天的奶量都达不到这个年龄段的最低要求。妈妈怕N的营养跟不上,心里很是着急,嘴上却道:“我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给你买好的牛奶,结果你不喝,你对得起我吗?你要是再不喝,我就不要你了!”
两个案例,家长分明都是出于爱意,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到了嘴边却用错了表达方式。多数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表达爱意的方式都是被动且委婉的。许多浓浓的爱意,都在一句又一句的反问、责问、施压、威胁中,被曲解了。幼儿真的不懂这种拐弯抹角的句子,还是好好表达爱吧!
以上都是真实案例,且频繁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父辈成长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经历过动乱,思想和观念固守封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从小就没有被家长认真地尊重过、了解过、满足需求过,没有被温柔地爱过,所以他们也像他们的父辈对待他们那样对待我辈,对待我们的子女。他们年老了,不愿学习新的育儿知识,无法接受新的育儿观念,这都可以被理解和包容。
但可怕的是,一些没有意识到自己小时候不被尊重不被了解不被温柔以待的我们这辈人,如今成了家长,又开始延续新的一轮不尊重不了解不温柔相待自己的孩子。这些情况真的不止是在我们父辈身上才会发生。
毕竟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我们这辈人,如果依然坚持和传承那些旧的错误的育儿观念,就真的害娃不浅了。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先进的育儿观念随处可学,但凡初为父母的我们,想要好好爱孩子,希望孩子们不再受那么多“原生家庭”的伤,我们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就让尊重、了解和爱,从我们这辈人开始,以更好的方式延续下去吧。
发表于 2019-8-8 21: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知道李玫瑾教授,是她在网上关于6岁之前孩子一定要管的视频,最近在图图的成长经历上,我发现她说到的一些育儿理念真的应验了。


所以,这半个月,我陆陆续续仔细拜读了李教授的育儿理念、做法,还有她关于人生哲学的演讲,用醍醐灌顶一词绝对不过分。


为了把有用的做法、好的理念、接地气的故事分享给各位父母,同时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这个周末我整理了20段最受益的育儿理念和做法,望大家能有收获。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读于人民大学哲学系,8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李教授发现成年人的很多行为都和早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以下都是我从李教授的公开演讲中整理出来的精彩内容。


1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2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3
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4
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5
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李教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说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从小喜欢恶作剧,也不听老师劝,谁都管不了,唯独听他的乳母王焦氏的话。这个故事说明只有心理上依恋的人才对他有控制力。
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环境,我认为职场妈妈不要把孩子丢在老人家养育,利用工作后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就是最好的做法了。


6
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8
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一定让他活得快快乐乐,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在逼孩子,这种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到后来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9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东西不能给他,怎么办?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这个时候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在他耳边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开,他闹给家长看 ,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家里已经有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辆小汽车,我不走。这时候,父母就一定要对他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把他抱起来抱回家,不要打不要骂,也不要管他,任他闹。抱回家把他放进卧室,因为卧室没什么危险,把门一关,一个人来管。

10
未成年人的很多问题是滞后问题,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已经很难教育了,其实问题发生在很早之前。


11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我们话有时候只要说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让他承认错误。青春期的孩子让他承认错误是很难得。不要和孩子争执到底,那吵到最后反而会让孩子对你不恭敬。


12
我的孩子高考前,她当时很痛苦,怕考不上对不起我,我说没问题孩子,就这些钱,你考不上你想开店,我把这钱给你做启动资本,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13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点,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绝对不会有天有地,遇到挫折就去跳楼自杀。尤其家里有儿子的,一定要苦着养,千万不要照顾太周到。逆子很多时候是百依百顺造成的。


14
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几个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岁时候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他12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他可以说你不答应我,我就跳楼。


15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


16
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怎么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护小的上面。


只要发生争执,比如吃的,你可以对老大说这个吃的是你们俩的,你来决定怎么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没关系,你就看着他。下次你还交给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决定,我也不能亏着弟弟妹妹,这样老大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


17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于他的自信,孩子学习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师有一个分数线有一个任务,作为家长,我们要顾及孩子的全面发展。分数是老师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学快乐不快乐,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什么。


18
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听他的意见,让他做一点没有坏处。


19
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倾诉者,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问问孩子认为朋友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20
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背景中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就用什么方式对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文章来源: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发表于 2019-8-8 2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的误区就在于过于重视自己的情绪,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情绪。
这里有父母常说的却最没用的八句话,不知道各位中枪了么?
这次是作为一个搬运工出现的,哈哈哈。

1.  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

我们经常在孩子不配合我们的时候,脱口而出:“把电视关了,不然我要生气了啊!”“你再不好好写作业,我就生气了!”
类似的说法还有:“你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这么不听话,就不怕妈妈难过吗?”
为何有害无效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威胁和控制,会引起孩子的担心:“妈妈生气了,她会不会不喜欢我了?” 或者内疚,“我是个坏孩子,我又让妈妈难过了。”
    孩子不是真的愿意听我们的,只是害怕我们生气而已,这种方式看起来越有效,真正的问题就越无法解决。

更好的说法“我们约定好的,一天看一集动画片,今天的动画片时间已经结束啦,现在是篮球时间,爸爸陪你打篮球。”
“妈妈看到你作业写的很慢,真的挺着急的。担心你做不完作业,功课会落下。你愿意聊一聊你的想法吗。”诀窍用规则去管理,而不是情绪。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感受威胁。
2.  这有什么好害怕/生气的
这样的对话你是否很熟悉?
“妈妈,我不想去游泳,我怕水。” “不怕不怕,男孩子,还怕水,有啥好怕的。”
“王小毛拿了我的玩具,我快气死了。”“这有什么值得生气的。王小毛比你小,你要让着他。”
为何有害无效
    我们肯定会发现,说了这种话之后,孩子该害怕的还会怕,该生气的更生气了。因为这些话看起来是安慰,其实是对孩子感受的否定。这些话后面跟的任何道理,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情绪。
更好的说法“嗯。我看出来你很害怕了,妈妈小时候游泳也害怕。”
“哎呀,小毛弟弟又拿你的玩具啦,你肯定很委屈吧。诀窍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无力的安慰。憋住自己一肚子的道理。3.  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我听过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我也听过很多孩子说:“我感觉我不仅背负着我自己的人生,还背负着我爸妈的人生。”
为何有害无效
    内疚是能量最低的情感。我们为孩子的付出,如果变成抱怨,会成为孩子难以承受的情感负担,也绝不会引发健康的“感恩”之心。
    这句话隐含了情感绑架。通常我们这么说,并不只是表达辛苦,而是想要孩子用更听话,或更努力学习,来回报我们。

更好的说法“哎呀,这些天工作快累死了。真的好辛苦。如果你愿意帮我分担一些家务就太好啦。”
“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妈妈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诀窍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辛苦,寻求家人的帮助。为了自己的选择、想要的生活和目标积极努力,给孩子树立榜样。4.  你总是......“你这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我就丢了两次东西,你就老这么说我。”
“你怎么总是这么不专心?”“我专心的时候你从来都看不到。”
为何有害无效
    当我们用“总是”去指责孩子,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这件事长期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并不一定完全客观,而且会给孩子贴一个不好的标签。
    如果孩子认同我们的标签,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就会很难改变;如果孩子不认同,就会想着怎么反驳我们,也不会改变。

更好的说法“这是你这个月第二次丢公交卡了,要不要买个卡包呢?”
“你昨天读书特别专心,妈妈相信你写作业也可以。"诀窍就事论事,不给不良行为定性。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可以做好。5.  我早就跟你说过...“我之前怎么跟你说的,让你不复习,考砸了吧。”
“我早就跟你说过,让你多穿点衣服,现在感冒了吧。”
为何有害无效
    孩子已经尝到倒霉的滋味了,我们这么说,无非就是补刀,说风凉话,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发泄负面情绪。
    孩子走错了路,才会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失败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更好的说法“你没考好,肯定很不好受吧。晚上想吃点啥。”
“我希望你多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总结总结,有什么经验教训。”诀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同情和安慰。允许孩子犯错,帮助总结经验。6.  凭我是你妈/爸 “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啊?”
“凭我是你妈。”
“为什么你就不同意啊?”“哪有那么多理由,我是你妈,我说不行就不行。”
为何有害无效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孩子听话才是对我们的孝顺。当我们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权威时,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剥夺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也是剥夺孩子长大的机会。

更好的说法“你是怎么考虑的呢?你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我的建议是…因为…如果你有其他选择和决定,我也支持你,但如果出现了不好的结果,你也要学会自己承担和负责。”诀窍尊重和相信孩子。客观地给出我们的建议,供孩子参考。
7.  我懒得管你了,随便吧
“你不是不想让我管吗,好,我以后都不管你了,你到时候也别来找我哭。”

“说了多少遍少玩手机,你就是不听,我真的懒得管你了。”
为何有害无效
    这种说法其实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一种情绪的宣泄。下次再管孩子时也会显得我们言而无信。
    孩子需要独立,为自己负责,但不代表我们就完全撒手不管。孩子会觉得你不在乎他。

更好的说法“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我看到你做得比较吃力,需要我什么帮助吗。”
“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手机家规吧。”诀窍孩子的事情要放手让他自己做。但信任与帮助,二者缺一不可。提出明确的规则,达成共识。

8.  我都是为你好
给孩子提出建议时,我们常常会说:
“你画画有什么出息啊,将来肯定找不到工作,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听妈妈的,妈妈以前就吃过亏,不希望你也走弯路,说这些都是为你好。”
为何有害无效
    我们的建议通常从我们的经验中得出,但不一定适合孩子,也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如果我们的建议是对的,加上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被情感绑架,反而听不进去。
更好的说法“嗯,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也很支持你。不过你了解画画这个行业不?学了画画之后,你想做什么职业养活自己呢?”
“我听说你那个师姐也很热爱画画,你要不要找个时间去跟她聊聊?”诀窍跟孩子探讨事实,多问孩子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寻找答案。让孩子多多询问他人的意见,有时孩子会更愿意听老师、同伴的话。

沟通是在反思的基础上练习而成的。平时生活里,我们常常对孩子或者伴侣脱口而出这些话,不仅没用,还会无意中伤害对方。所以,让我们一起有意识的练起来,用更积极和正面的表达,与家人沟通吧。
文/雨嫣 本硕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家庭教育工作者一枚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主页:黄颖 或 关注我的微信账号:fumu_com
发表于 2019-8-8 2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我的回答,可帮你节省80%的时间
本内容涵盖了日常90%碰到的问题。
PS:觉得不错,收藏前请点个赞哦~~
以下的内容均经过上百位宝妈亲历验证,并且多而全面,拿来即可套用,对于新手爸妈是一个超级大福利,十分友好,强烈推荐。


避开育儿的误区=适合自家的育儿理念+经过验证可行的方法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Ps:本人有关注超过100个育儿类账户及优秀专家,均提到育儿过程中其实存在许多我们习惯性的误区与经验。

于是,花了3天间,翻遍爬遍相关的论坛及超过200个相关话题,看了上千个回答,并结合自己对育儿的理解,把里面觉得最好的、最实用、最常见的误区选择近130个整理出来。


全文超1万字,内容比较多,为方便观看,后面的内容整理成了图片形式。
有需要的朋友可到文末提取本资料。


以下为正文:
一、关于宝宝的各种吃、喝:(31条)
1、 关于母乳喂养(6条)
a、误区1:宝妈因体型等原因不愿亲喂母乳。
正确姿势:建议消除个人芥蒂试着亲喂。主要原因:亲喂,1、母乳应养成分确实更优;2、可以进一步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及信任感。在宝宝不饿的时候尝试亲喂,在宝宝饥饿的时候,用小勺或手指哺乳法喂养,或者用喂奶辅助器来辅助亲喂。


b、误区2:母乳尽可能多挤多存放冰箱冷藏,拿出来微波炉加热
正确姿势:适当储存,特别是天气开始转热,保鲜存量不超过3天,冷冻最好不要超过3-6个月;关于冻奶加热,千万不要用微波炉会受热不均匀。将冻奶放置于热水容器中隔水烫热或温奶器,注意水温控制在40-45度,防止温度过高破坏里面成分。


c、误区3:担心奶水不足宝宝吃不饱,宝妈猛吃鸡鸭鱼肉
正确姿势:针对性的适当增加营养;给宝宝少吃多餐进食,坚持频喂,解决奶水少问题,解决宝宝饿问题。1-4星期大的宝宝,纯母乳24小时若能尿够至少6-8次,每天有大便,就是吃够了奶。满月后的宝宝,大便可能一天几次,也可能几天一次,但只要纯母乳24小时能尿够至少6-8次,也是吃够了奶的。宝宝频繁哭,请从养育上找原因,不要一味添加奶粉。


d、误区4:喂养只用一种姿势喂母乳,时间久了,出现奶水淤积风险变高。
正确姿势:姿势最常用:1、橄榄球式:更适合剖腹产;2、侧卧法;3、侧躺法:更适合早期喂奶,剖腹产;4、半躺式:适合宝妈分娩后的一段时间。5、摇篮式:适合顺产宝宝。
推荐简单的摇篮式,动作要领:妈妈坐在合适的椅子上或者沙发上,肩背部放松,喂奶一侧脚下可放个小板凳,妈妈腿上可放一个枕头或者哺乳枕,起到帮忙承托宝宝的作用。妈妈用一只手的臂弯托住宝宝的头部,把宝宝放在大腿(或大腿上的枕头、哺乳枕)上,宝宝是侧躺,脸、腹部和膝盖都是朝向妈妈,并且呈一条直线。


e、误区5:出现厌奶情况,强行喂奶
正确姿势:喂奶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干扰;,暂停喂奶,安抚平静下来;尝试不同的喂奶姿势;查看奶嘴口孔径大小是否合适;将一餐分成几次喂奶。如暂时不想进食,则增加一些互动游戏,消耗宝宝体力,达到自然进食。


f、误区6:出现吐奶/溢奶现象,不知所措
正确姿势:喂奶时让孩子的嘴裹住整个奶头/奶嘴,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气进入;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孩子时动作要轻;同时每次喂完奶,托着后背,轻拍1分钟后放下。
2、 关于奶粉喂养(5条)
a、误区1:听取别人建议,选择进口高大上奶粉,选择羊奶粉。
正确姿势:奶粉选择主要看是否接近母乳成分、营养成分配比、宝宝适合的口味、其他微量元素、最后挑大厂品牌及价格;


b、误区2:新手泡奶粉时
正确姿势:盖紧瓶盖,轻快的摇动使奶粉溶解;喂奶前将奶液滴在手腕上测试温度,温度适宜饮用后立即喂奶。冲调后的奶务必于一个小时内饮尽,如有剩余请弃掉。


c、误区3:宝宝如何换奶粉
正确姿势:交替渐进方式换奶,宝宝换奶时,两种奶粉混合着吃
步骤1、先在原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吃2-3天;
步骤2、若宝宝没有不良反应,再原奶粉、新奶粉各1/2吃两三天;
步骤3、再原奶粉1/3、新奶粉2/3,吃2-3天;
步骤4、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


d、误区4:喝奶粉造成便秘
正确姿势:定时给孩子喝水、果泥、菜泥、碎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


e、误区5:喝奶粉怕营养不够
正确姿势:科学喂养,按体重计算出每天的应喝奶量做好分配;同时可适当加大水果的食用。


3、 关于辅食(7条)
a、误区1:母乳/奶粉喂养时担心宝宝渴。
正确姿势:不必担忧。除非宝宝出汗较多,比如天气炎热、发烧或其他原因,可适当喂水。


b、误区2:担心宝宝营养不够提早添加辅食
正确姿势:6个月后添加,前期宝宝肠胃未适应,增加代谢负担。宝宝胃口有限,排挤了营养更高的母乳/奶粉的摄入,反而导致营养不良。


c、误区3:第一次辅食,增加蛋黄作为营养
正确姿势:蛋黄中铁很难吸收,应在7-9个月开始添加,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第1次正规的辅食应该是婴儿米粉。婴儿米粉强化了铁、锌、维生素等,不容易引起过敏,同时适量添加果汁、菜汁。


d、误区4:用米粥代替婴儿米粉
正确姿势:错误,米粥作为常规食物,营养成分远不及米粉,应以米粉为主要辅食。


e、误区5:辅食选购商家推荐的所谓的“辅食类”小食品
正确姿势:认准带有GB 10769—2010和GB 10770—2010 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产品;避免添加了香精、色素、防腐剂、白糖、食盐等添加剂的食品,不喝蜂蜜水或糖水,少喝果汁。


f、误区6:烹制辅食加了少量佐料
正确姿势:不要加盐、加糖但可适当放植物油。为宝宝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


g、误区7:1周岁了大人替宝宝喂辅食
正确姿势:10个月后,尝试让宝宝自行进食,促进神经心理发育,让宝宝尝各种味道,闻各种气味,看各种颜色,听不同声音,手眼协调使用工具,精细动作训练本体感觉等。


4、 关于吃饭(3条)
a、 误区1:为让宝宝顺利吃饭,让他边吃边玩
正确姿势: 宝宝吃饭时不要开着电视,取走餐桌上摆放玩具,边上的大人以身作则专心吃饭,并引导宝宝一起品尝饭菜。


b、 误区2:宝宝自己吃不好而且吃不干净
正确姿势: 备宝宝就餐的准备工作,可以在餐椅下铺上塑料布或报纸,给宝宝戴上围嘴。鼓励宝宝,不要特别在意宝宝仍会用手直接抓食物,慢慢学习用匙吃饭。


c、误区3:宝宝偏食只能任由他选择吃
正确姿势:不要在餐桌上批评孩子;经常改变食物的烹调加工方式,使食物色、香、味俱全;家长带头引导孩子吃不爱吃的食物。


5、 关于吃水果(2条)
a、 误区1:宝宝还小,不能吃水果
正确姿势:适当补充维生素,晓得时候可以买果泥类;


b、误区2:宝宝喜欢吃水果,多吃点没事
正确姿势:(1)吃水果应根据宝宝体质与实际情况来,一般食用的水果建议:苹果、猕猴桃、西梅、橙子;
(2)脾胃较弱、容易腹泻的宝宝少吃西瓜、香蕉等;
(3)舌苔厚、便秘、体质偏热的宝宝,多吃些金果、熟苹果;
(4)消化不良的最好多吃熟水果泥(像放屁臭易胀气的宝宝)。
(5)宝宝长牙后,就可以吃一些水果块了,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但不要太大,免得堵塞气管。
(6)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容易引起过敏,不宜让宝宝吃。可以把这些水果煮成水,再喂给宝宝喝。


6、 关于喝水(4条)
a、误区1: 宝宝不愿喝水,用饮料、果汁代替
正确姿势:挑一款适合宝宝的杯子让他喜欢上;让宝宝随时随地能够拿到杯子可以喝水;适当增加游戏,让宝宝有意无意地参与喝水;


b、误区2: 给宝宝每天定量喝很多水
正确姿势:(1)6个月以内,不需要额外补水;
(2)1-3岁,每天喝500ml,固定时间分多次喝;
(3)3-5岁,每天喝700ml,固定时间分5次喝;
(4)5岁以上,每天喝1000ml,分多次喝。


7、 关于食物(4条)
a、误区1:宝宝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吃肉
正确姿势:挑选色泽艳丽,可口的蔬菜:黄瓜、番茄、丝瓜、苋菜、秋葵、冬瓜、毛豆、茄子、四季豆、豇豆、紫甘蓝。蔬菜食材尽可能丰富些,在外形上、烹饪方式上下功夫。


b、误区2:宝宝小,怕鱼刺不给吃鱼
正确姿势:(1)选对鱼,比较常见推荐:鳕鱼、鲶鱼、鲳鱼、鲈鱼、虾蟹、扇贝类。
(2) 吃对部位,首选部位“鱼脸”鱼鳃侧边;其次是鱼背部;最后是肚子部分(注意大刺)


c、误区3:给宝宝额外补充营养品
正确姿势:宝宝的营养摄取依靠食物足够;建议高营养食物:鱼、虾、猪肝、鸡蛋即可。


d、误区4:宝宝不喜欢吃饭,爱零食
正确姿势:3岁前,不予以垃圾零食,可引导给与草莓、香蕉等水果,杜绝巧克力、糖、薯片、冰淇淋等食物。稍大些的孩子,不影响正餐情况下,适当给与尝试健康零食,山楂、牛奶、核桃。
以上是每一位宝宝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吃什么,怎么喝,需要注意的细节等方面,非常实用。
PS:【因内容实在太多了,以下整理成了图片,可能不太清晰,建议文末提取资料,下载后慢慢研究


二、关于宝宝的睡、玩、拉(32条)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三、关于宝宝的教育与沟通(28条)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3.jpg 四、关于日常生活类(38条)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4.jpg

最后,希望以上内容对宝爸宝妈有帮助。
a、有需要本文育儿误区128条示例的朋友,可以上个人公众号「睿爸品格育儿」回复“品格育儿“即可获取
b、最后,近期陆续有好几个朋私下询问我,关于育儿:推荐比较好的育儿专家及账号;关于亲子:具体方法或书籍。
本人专程收集,做了相应整理,帮助大家快速获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睿爸品格育儿」,回复“知乎”即可获取,如下图: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5.jpg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6.jpg

收集、整理不易,
留个赞,也可以收藏慢慢消化哦~


——————End——————
同时,我还写了另外几个相关优质回答,可以了解下:
有哪些真正有用的育儿书籍?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开朗自信的孩子?有哪些教育/陪伴方式,能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饱和式育儿」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自来水厂净化的自来水不能喝吗,为什么还要用净水器呢?

——————————
更多精彩关注公众号「睿爸品格育儿」,专注老爸与宝宝的亲子引导
发表于 2019-8-8 2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熊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发烧就是高烧40°C
当时他10个月大,因为感染了疱疹性咽颊炎,满嘴的小泡,浑身滚烫,从早到晚嗷嗷地哭个不停,我也着实没想到他第一次发烧就是这么大个阵仗。




可我那在外工作的公公听到熊孩子发高烧的消息之后,在电话里对着婆婆张口就骂:
那么大两个人,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要你们两个人有什么用!(当时正好是我和婆婆两人在家。)




这可真是把我气炸了!
我们辛辛苦苦地照顾生病的孩子,你帮不上忙不说,还在旁边说风凉话,指责我们,我不火大就见鬼了!!!




再举个栗子:
熊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秋季腹泻,我妈听说熊孩子一天要拉肚子二十次,硬说是我给孩子吃太多吃坏了肚子才造成的!
总之是孩子生病都是我这个照顾者的责任,都是因为我没照顾好孩子,孩子才会生病!
把我气得哟,肝儿疼!




但是,这并非是他们要刻意针对我,而是因为他们都不懂现代医学,不知道感染性疾病的原理。




所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他们能够理解的现象来进行解释
比如说孩子呼吸道感染了,感冒了,鼻塞咳嗽了,那肯定就是大人给孩子衣服穿多了或者少了,要么是热的,要么是冻的。
如果孩子消化道感染了,呕吐了,腹泻了,那就一定大人给孩子吃多了,吃少了,或者吃坏了。
他们哪里会知道,感染的罪魁祸首根本就是致病微生物而不是孩子妈呀!




可我要是跟他们解释呢,他们既听不懂,也不会相信。
甚至是不愿意相信,因为打破固有认知会造成认知失调,他们才不会愿意承认自己相信了一辈子的东西都是错的呢。




当然,不仅仅是他们,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同样不了解发烧、咳嗽等疾病症状的原理。
一碰到孩子发烧感冒就着慌,进而胡乱使用各种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和偏方。
所以,我觉得是真有必要就发烧相关的问题再进行一下科普。






一、发烧不是病!





发烧不是病,发烧只是提示你身体可能遭到了细菌或病毒侵袭的一种症状。
既然发烧不是病,我们就不应以退烧为目的来治疗发烧,那叫做治标不治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找到发烧的原因,根据发烧的原因做出针对性治疗。




并且,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发烧会对孩子的远期健康产生伤害。






二、发烧不是坏事!





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的一个防御机制。
因为,正常人体的体温37°C,也正是最适宜微生物复制和繁殖的温度。所以,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细菌或者病毒的复制和繁殖,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其实对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体温反复升高也是正常的:
孩子生病有一个病程,例如病毒感染一般需要7-10天左右我们的免疫系统才能清除掉致病的病毒。
你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不代表免疫系统就不工作了。
只要免疫系统还在积极地对抗致病微生物,退烧药的药效过去,就完全有可能体温再次升高。




包括咳嗽、呕吐、腹泻,一样是人体针对外来异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防御手段:
呼吸道受到刺激,呼吸道就会启动咳嗽反射试图排出异物。并且在下呼吸道感染时,咳嗽有助于清除气道中由于感染引起的过多分泌物;
消化道受到刺激,消化道就会启动呕吐、腹泻来试图排出异物,将异物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所以,咳嗽,呕吐、腹泻同样不是坏事,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必要使用药物来抑制它们,更重要的是找到引起这些症状反应的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三、发烧会烧成肺炎和脑膜炎?





孩子一发烧很多家长就焦躁恐惧,因为传言说发烧会烧成肺炎、脑膜炎,甚至会烧坏脑子。
然而,肺炎,脑膜炎并不是发烧造成的,而是肺部和大脑、脊髓表面的组织本身受到了相应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原因。只要你受到了这些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即使不发烧,也一样会成为肺炎和脑膜炎。




同样的,咳嗽也不会造成肺炎,而是肺部感染会造成咳嗽和肺炎。






四、发烧会导致热性惊厥、烧坏脑子?





只要不是体温超过41°C的超高热和持续的热性惊厥,一般不会出现烧坏脑子的情况。
脑膜炎过后会有大脑受损的情况,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是脑膜炎本身的致病细菌导致的,而不是发烧导致的。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调节,只要你不在孩子发烧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捂热、包裹,并注意加强护理,注意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正常来说不会出现这种体温超过41°C的极端情况。




热性惊厥也不是发烧造成的,目前主要认为热性惊厥和遗传有关。家族有癫痫病人或者热性惊厥史病人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5岁的孩子,目前并没有热性惊厥对远期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证据——热性惊厥不会引起大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瘫痪、智力障碍或者死亡




当然,不论抽搐持续多长时间,结束后都应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如果孩子出现呼吸困难或持续15分钟还没有停止,应该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五、一定要输液才能退烧吗?





输液仅适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的情况。而不是针对退烧的治疗手段。
即使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也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输液的原则。






六、让孩子感到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发烧不是病,并且对病情恢复是有利的,那么发烧过程中的第一目的就不是退烧,而是让孩子在发烧过程中感觉更舒服。




1、穿还是脱?
孩子感觉冷,就穿,穿到不觉得冷为止。孩子感觉热,就脱,脱到不感觉热为止。
对于还不会表达自己感受的小婴儿,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感受状态。发现孩子寒颤,就穿,发现孩子小脸通红,出汗,那就是热,就脱。




2、目前最有效、最安全、让孩子最舒服的退热方式就是吃退烧药。




3、到了吃退烧药的时间孩子睡着了要叫醒吃药吗?
NO!
既然是要让孩子舒服,自然是让孩子好好休息睡觉来得更舒服。




4、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补充孩子因为高热或者伴随的呕吐、腹泻所丢失的水分。
一般高热,多喝水(果汁也可以,孩子能接受什么喝什么)就可以了。发现孩子有脱水的迹象,或者伴随呕吐、腹泻,需要口服补液盐




5、孩子流鼻涕可以使用儿科医生开出的盐水喷鼻液。
鼻塞时可以用热毛巾捂一下鼻根部,或者用热蒸汽熏一下鼻子,但注意不要烫到孩子。睡觉时考虑抬高上半身,避免呼吸不畅影响睡眠。
另外,增加空气湿度,可以让孩子在有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时呼吸道更舒服,可以酌情使用加湿器(需要确保使用之前仔细地清洁加湿器)。






七、用什么退烧药?





目前来说,退烧药中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对三个月以上的孩子的相对安全的,布洛芬(美林)对六个月以上的孩子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布洛芬不推荐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
对于呕吐、脱水的孩子考虑直肠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的栓剂。




不要使用除了这两种成分还含有其它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目前,WHO不推荐给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复方感冒药。




注意:泰诺和泰诺林不是一回事儿。

泰诺是复方感冒药,不建议给6岁以下儿童使用!请使用药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说明书和药名!





不要随意自行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针对衣原体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用药,它们没有退烧的功效。除非医生确诊细菌或者衣原体感染。
普通的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既没用,还增加代谢负担,并且可能使身体产生耐药性。




也不要滥用抗病毒药物。
除了传染性流感,一般的病毒感染都是可以自愈的。抗病毒药物也杀不死病毒,杀死病毒的其实是孩子的免疫系统。




也不建议使用中草药退烧,中草药的药理毒性和有效性均未经科学验证,切勿盲目使用。
并且,许多中草药都证实都肝毒性或者肾毒性。
所以,毒副作用不明不等于没有毒副作用!毒副作用不明不等于没有毒副作用!毒副作用不明不等于没有毒副作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另外,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自行给6岁以下儿童使用止咳药。
目前成人常用的止咳药如右美沙芬,属于中枢镇咳药,通过抑制神经中枢发出咳嗽信号来起作用。
目前已证明例如右美沙芬、可待因这样的成人止咳药用于儿童效果非常有限,但却可能产生很多副作用,例如成瘾、呼吸抑制等。






八、什么时候吃退烧药?





对于没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疾病等相关基础疾病的孩子,目前国内建议体温达到38.5°C以上给予退烧药。国外普遍建议达到39°C给予退烧药。




因为体温升高,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所以给予退烧药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舒服,而不是退烧。
另外,吃了退烧药也不可能立刻就降低体温,需要等待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所以,如果孩子吃喝玩乐照常、精神活泼依旧,即便是烧到39.5°也可以不用给药。
但是,如果孩子特别不舒服,可能没到38.5°C也可以考虑给予退烧药。
另外,退烧药并不能预防高热惊厥。






九、哪些情况下需要立即送医?





1、三个月以内的孩子体温超过38°C,可能是严重的细菌感染。


2、三个月以上的孩子,精神不振,过度嗜睡,茶饭不思。说明孩子病情已经严重到没有力气哭闹了。


3、三个月以上的孩子,体温超过40°C持续超过24小时,体温超过38.5°C持续超过72小时。


4、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卤门凸出,耳朵痛,持续的呕吐、腹泻,重度脱水(少尿或无尿、少泪、眼窝凹陷)等,以及出现其它一切你觉得非常严重的症状和心里没底的情况。


如果你自己没有判断孩子病情严重程度的经验,或者拿不准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那么还是送医更保险一些,被过度治疗,也比耽误治疗好。






十、除了喂药,你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学会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即使高热伴随鼻塞、流涕、咳嗽,只要孩子不痛苦,吃喝玩乐照常,就说明孩子没什么事情。
或者,孩子有一些难受的状态,例如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但是因为并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你可以在家自己观察。




还有一些工作是你必须要做的,那就是拿出纸笔,记录孩子的病程进展


1、出现发烧,流涕,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时间,严重程度,体温变化情况。
2、吃、睡、玩情况,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吃了多少,喝了多少,以及吃、喝、睡觉的时间。
3、吃了什么药,几点吃了,吃了后病情有什么变化。
记录这些情况,不但可以为自己掌握孩子病情积累经验。也可以在万一孩子需要送医时第一时间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十一、不要退热贴、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灌肠





1、退热贴,一块巴掌大的水凝胶贴在额头上就想要它起到体温调节的作用?
这不科学呀!
其实,使用退热贴安抚的是大人的焦虑情绪,而不是在治疗孩子的疾病。




2、温水擦浴并不一定让孩子更舒服,还有可能让孩子打寒颤。
除非孩子要求洗个热水澡,一般不建议温水擦浴。




3、酒精擦浴则绝对不可取。
虽然酒精挥发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但是酒精擦浴风险大过于收益。搞不好就可能把孩子正常的体温都擦没了。。。
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乙醇中毒。还有些孩子对酒精过敏,则可能会加重孩子病情。




4、灌肠?(特指各种奇奇怪怪的药物或民间偏方往孩子直肠里灌)
这个我是真的想不通,怎么会忍心对孩子使用这么奇葩的治疗方式?灌肠不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吗?
明明可以选择口服退烧药,又安全又有效,为什么要让孩子更痛苦?
除非是无法口服药物的孩子,才推荐直肠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的栓剂治疗。






十二、发烧了,饮食需要忌口吗?





孩子生病了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所以不宜盲目忌口,只要孩子能接受,平时怎么吃生病了还是怎么吃。
但是不建议高脂高糖高盐,这会增加孩子消化道的负担。
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饮食尽量容易消化即可。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食欲,不吃东西,或者吃得少,也不用担心一时的营养不足和体重损失。
生病好了之后,加强营养一样可以追赶回来。
一时的生病和体重损失,对孩子的长远健康和身高的影响非常有限。






最后,我想说,上面说了这么多,除了澄清人们的经验之谈里的误区,更重要的是希望家长们要能够扛得住孩子生病时候的焦虑。
不要因为焦虑就给孩子滥用各种未经科学验证的药物和偏方,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比如说我家熊孩子,他现在已经四岁半了。
但是他从出生到现在,没有输过一次液,没有吃过一次止咳药,止泻药。
迄今为止只有一次细菌感染时口服过抗生素。
除此之外,他只使用过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退烧),口服补液盐(补液),开瑞坦(抗过敏),海盐水喷鼻液(疏通鼻子)这几种药物。
这并不是因为我家熊孩子身体素质特别好,或者说生病比别的孩子少,而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规病,真的是大多都可以自愈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家长要扛得住自己的焦虑,孩子才能少受罪。




另外呢,照顾孩子的人已经够辛苦了,也请大家别再把锅往他们身上甩了吧。
这锅太重,扛不动啊,朋友们!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END—




参考文献:
1、斯蒂文·谢尔弗等,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M】北京科学及时出版社,2016:470-477,489-492,536-538,540-543,543-545,593-595,695-701,717-719 。
发表于 2019-8-8 21: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的讲,中国家长的带娃方式80%都是不正确不规范的。

我家孩子刚出生那会儿,家里老人要带,妻子因为产假时间短,着急上班也希望早点把孩子过渡到老人那里,解决后顾之忧。但我不同意,我觉得养孩子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共情,是必要的。很多父母是直接跳过孩子难管难带的阶段,从上幼儿园开始再接手孩子的生活,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总是不亲近,甚至有些从小养成的习惯,很难再去被更正。这些都是作为直系父母忽略的最重要的问题。
既然妻子工作不能调和,我决定换一份工作,在家办公,偶尔有事送到老人那里帮忙带一下,其余时间都是自己亲手带。一边学习育儿知识一边把它用在孩子身上,我愈发的清晰地感觉到传统经验对于现在的孩子,真的完全不适用。


先说生理方面,对于幼儿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补钙。家里的老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怕孩子钙摄取不够,想尽办法给孩子补钙。什么维生素C、钙尔奇、大骨头汤
每天就给孩子喂。其实呢?他完全吸收不进去,因为孩子的身体里的钙吸收足够的情况下,强行补的钙也都不会被吸收进体内的,反而是一些脂肪堆积在儿童体内,容易造成肥胖。
真正医学解释来说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奶粉喂养的宝宝,奶粉中也已经添加了宝宝需要的钙量。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每天只要保证奶量就好。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1-3岁的孩子可以停止母乳喂养,转而食用牛乳,此时的母乳对孩子已经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据我所知,很多老人担心孩子吃不好,或者喂奶时候闹脾气,要求孩子母亲继续母乳喂养,最后闹得很不愉快。其实这就是一个完全愚昧式的误区,对孩子和对妈妈都没好处。孩子闹着吃奶,并不是出于对母乳的需要,只是他习惯了乳头的温度,突然失去会因不适应而吵闹,度过一段适应期就好了。可长辈总会拿心疼孩子的借口来要求孩子妈妈,这其实并不公平。
和补钙类似的误区还有一个,那就是益生菌。益生菌既不能治疗湿疹,也不能提高免疫力,它的那些功效几乎都是广告说辞,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儿童适合服用益生菌,即腹泻和便秘的时候,补充益生菌意在加入其中纤维素,平衡饮食。细菌感染的时候也可用益生菌进行调节,但是这两种情况益生菌都不是最主要的手段,作为辅料更为适合。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还有一个很致命的误区就是小孩需要多喝水。要知道,6个月以前的小孩是不适合饮水的,过多的饮水还会损害幼儿的肾脏功能,只要奶足够喝,水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6-12个月的孩子可以喝水,但不要强求。因为慢慢减少奶量,所以可能会造成口干的情况,这个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水,基本遵循的就是随他自己的意志。等到一岁以上,完全断母乳之后,可以适量的增加喝水的频率。比如饭前饭后都在孩子身边放一个奶瓶,里面装上水,培养他的好习惯。但切记不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大水漫灌,造成泌尿方面的问题,得不偿失。
在心理方面,最明显的就是家长与幼儿在顺从与教育之间的无所适从。之前说到了断奶的事,就是一个侧面。孩子依恋母乳正常,但是该断则断也没有任何毛病。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逐步走向自立。断奶是在幼儿时期社会性建立的第一步,就算是为了孩子考虑,这一步也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
过分的宠溺不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还会让他在适龄入园的时候非常痛苦。最基础的东西老师是不会无节制的教的,别的小朋友会的你家孩子不会,那被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想明白究竟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第一愿望是他能健康,那就培养他的好习惯和自主性,少些溺爱,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3.jpg
发表于 2019-8-8 2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我是奶瓶大姐大,立志在知乎解答一万名宝妈疑惑,提供专业权威的育儿知识,整理一万个宝妈关心的问题,做最贴近宝妈需求的小帮手~这是第164个回答。】

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

作为新手爸妈,面对宝宝的吃喝拉撒睡,一开始难免手足无措,很容易被所谓「过来人的经验」蒙骗了。

我从平时宝妈的吐槽声中,专门整理了30条大家最关心的谣言和真相,从「缺钙」、「上火」、「母乳」、「纸尿裤」、「样貌」、「饮食」这6个方面一次性帮大家扫清育儿路上的迷茫和困惑。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01

「缺钙」的十宗罪?

谣言1  枕秃是缺钙
真相:枕秃不是缺钙。出生2个月后,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出现枕秃现象。不要给宝宝穿戴和覆盖过多,减少出汗,是减轻枕秃的好方法。当宝宝每天以坐和走为主时,枕秃就会消失。


谣言2 睡觉不踏实是缺钙
真相:睡觉不踏实常见于这4种原因:

一是肠绞痛,该现象一般在宝宝4~6个月的时候自行缓解;

二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和妈妈一起睡,因闻到妈妈的奶香味嘴馋而哭闹;

三是肠胃不适,比如宝宝大便有时特别干、有时特别稀;

四是家长的过度干扰,比如夜里叫醒宝宝喝奶就是不对的。

这4个现象都跟缺钙没有关系。


谣言3 出牙晚是缺钙
真相:首先,宝宝满13个月龄,还没有出牙,才叫出牙晚。其次,出牙早晚主要是与遗传和牙龈是否受到了足够刺激有关,和缺钙无关。最后,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曲线,不要和其他人瞎比较。


谣言4 走路晚是缺钙
真相:大多数宝宝都在13~15个月才会迈出人生第一步,而且宝宝不会走,是腿部力量还不够,跟缺钙没有关系。如果宝宝在18个月后还不能独立行走,并伴随其他生长发育的问题,请及时就医。请你多给宝宝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耐心……


谣言5 前囟闭合晚是缺钙
真相:前囟闭合晚不是缺钙。正常情况下,宝宝前囟门一般在1岁半~2岁之间闭合。2岁后没闭合,并且头围过大或过小,请及时就医。


谣言6 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显示缺钙
真相:微量元素检测已被国家卫计委“叫停”5年了,而且检测本身也不准。不用查!不用查!不用查!


谣言7 肋缘外翻是缺钙
真相:肋缘外翻,是正常现象,3岁后自然消失,不需要干预。


谣言8 长得慢是缺钙
真相:长得慢不是缺钙。判断孩子长得快慢,要根据连续至少3个月以上头围的数据来看生长曲线。从生长曲线看,如果孩子真的生长缓慢,那么请及时就医。


谣言9 骨密度低是缺钙
真相:宝宝正处于成长发育期,骨头在拉长,以便留出空隙让更多的钙填进去,骨密度低是正常的。这说明宝宝最近长得比较快。这是好事儿,别瞎操心。


谣言10 腿不直是缺钙
真相:腿不直是因为婴儿出生前双腿处于盘曲状态,所以很多孩子的腿在2岁前都是弯曲的。只要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都在一条直线上就属于正常现象。过早强迫宝宝扶着站立或在大人腿上蹦跳,反而容易造成膝关节变形,有可能导致O型腿或X型腿。

温馨提示: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宝宝不会缺钙。2岁前,宝宝唯一要补的是维生素D。维生素D是促进骨骼对钙质的吸收,摄入不足会出现佝偻病。


02
「上火」成了口头禅?

谣言11 好几天不拉臭臭,上火了
真相:如果宝宝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是便秘。可以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或者益生菌来改善。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3、5天不拉(甚至更久),但是大便软软的,那就是「攒肚」。攒肚多见于0~3岁的孩子,且攒肚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妈妈们无需担心,也无需特殊干预。


谣言12 喝配方奶得多喝水,不然会上火
真相:宝宝喝的配方奶中至少85%都是水,一般情况下不用额外补充。可根据尿液的颜色判断是否缺水。如果颜色是无色或者淡黄色,就表示不缺水(晨尿除外)。若宝宝尿液黄,可适量补充水。


谣言13 嘴里有口气,上火了
真相:口气的常见原因是胃食管反流。若宝宝没有出牙,一般和胃食管反流有关,注意拍嗝即可;而已经出牙的,先排除是否有龋齿和胃食管反流,如果没有就去医院查一下幽门螺杆菌。


谣言14 眼屎多,上火了
真相:眼屎多往往和鼻泪管通畅不良有关。这属于生长发育中的自然现象,会在1岁之后自然消失。若出现深黄色分泌物或白眼球泛红,请及时带宝宝就医。


温馨提示:宝宝出现了症状,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症状背后的准确原因,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别被“上火”、“去火”掩盖了问题。


03
「母乳」的那些事儿?

谣言15 初乳没有营养
真相:研究表明,与成熟乳相比,初乳中丰富的营养素更能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也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抗体,降低宝宝发生感染或过敏的几率。


谣言16 初乳少,宝宝吃不饱
真相:新生儿出生时就储备了能量,可满足至少3天的代谢需求。婴儿出生第一天,胃容量只有5~7毫升,相当于一个玻璃球大小。因此,在妈妈大量泌乳之前,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宝宝的需要。


谣言17 宝宝6个月后母乳就没营养
真相: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的成分比例是动态调整的。母乳的成分并不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变化,千万不能简单地以母乳颜色的深浅及稀稠度作为判断母乳是否有营养的标准。


谣言18 羊奶比牛奶更接近母乳
真相:羊奶和牛奶的营养差别并不大。真要比较的话,以模仿母乳为目标,“人工调配”出来的婴儿配方奶才能够“接近母乳”。但没有任何一种配方奶能完全等同于母乳,更不能替代母乳。


04
难道都是纸尿裤惹的祸?

谣言19 穿纸尿裤腿会O型腿
真相:O型腿是膝关节变形引起的,和穿纸尿裤无关。判断是否是O型腿,需要让孩子放松平躺在床上,当双脚靠近时,看膝关节间的距离。如果这个距离小于3厘米,说明是正常的。如果在3厘米~6厘米之间,需要继续观察。如果大于6厘米,就需要就医。


谣言20 穿纸尿裤会影响男宝宝性发育
真相:男宝宝睾丸的发育通常是在青春期,所以纸尿裤不会影响男宝宝性发育。


谣言21 穿纸尿裤会红屁股
真相:不是所有的红屁股都是纸尿裤本身引起的。红屁股最常见的原因是尿便刺激。在红屁股的预防和护理上,关键是在宝宝排便排尿后及时更换纸尿裤,保持屁股的干燥,然后涂抹护臀膏隔离尿便对皮肤的刺激。如果红屁股严重,一定要咨询医生。


谣言22 把尿比纸尿裤好
真相:婴幼儿自助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如果把尿太早,很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2岁左右幼儿就能很好地自主控制排尿便了。


05
为了美,这样做真的好吗?

谣言23 剃胎毛,头发长得好
真相:头发黄不黄、少不少,和营养状况和遗传基因有关。3岁之内的头发偏少并不意味着今后头发一定偏少,家长可耐心等待。


谣言24 剪睫毛能使睫毛变长
真相:睫毛的长短、浓密与否,都和宝宝的营养和遗传有关。相反,睫毛剪短后,宝宝的眼睛反而会因灰尘、细菌进入引起感染。


谣言25 刮眉毛,眉毛长得黑
真相:眉毛的颜色也是由营养和遗传决定的。父母别太心急了。


谣言26 捏鼻梁,鼻梁挺
真相:捏鼻梁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受损。小时候塌鼻梁可能是假性的,等前囟门闭合后就会慢慢变挺。五官多与遗传有关,顺其自然就好。


06
吃还是不吃,搞懂原理了吗?

谣言27 益生菌能提高免疫力、治腹泻……
真相:益生菌不是万能药。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肠道内的菌群恢复平衡。换句话说,多了少了都不好。而且市面上卖的是益生菌制剂。益生菌制剂=益生菌+辅料+添加剂,盲目吃多了并无益处。


谣言28 不吃盐没劲儿
真相:「吃盐有力气」其实说的是盐里含有的钠和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议,日常饮食(母乳、配方奶、辅食)中钠和碘的含量已经能够满足宝宝的实际需求,所以宝宝1岁以内都不需要额外加盐,1岁以上也无需刻意加盐。


谣言29 蜂蜜导致性早熟
真相:蜂蜜中80%的成分是糖,只有不到1%的花粉中含有微乎其微的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不对人体起作用,更别提性早熟了。1岁以下宝宝不能吃蜂蜜,原因在于蜂蜜中很可能含有肉毒杆菌芽孢,对宝宝健康不利!


谣言30 补维C可以预防宝宝感冒
真相:补充维生素C对预防感冒没有实质性作用,纯属心理作用(安慰剂效应),所以平时注重膳食营养即可。其他营养元素也是同理。

真开心你能看到这儿,绝对是真爱粉无疑了。你还遇到哪些育儿谣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其他妈妈们少点坑~



再看看这些也许对您有帮助的文章: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开朗自信的孩子?现在的宝宝有多少可以三岁自己吃饭?你是怎么对付熊孩子的?有哪些适合新手爸妈看的,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影视作品?为帮助每位宝宝健康成长,我与其他儿科医生共同组建了一个公益育儿交流群。
每日提供科学、权威、全面的育儿知识学习及常见问题解答,需要入群,欢迎私信或直接评论“我要进群”。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发表于 2019-8-8 21: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科从业者前来回答。
评论区大都说的是孩子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方面的误区,
那我来说些常见的教育误区: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 妈妈怎么教你的?快叫阿姨!

很多妈妈总想让别人看到自家宝宝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路上遇到熟人,总是催促宝宝:  快叫叔叔阿姨!
如果宝宝应声叫了还好,如果孩子不肯出声,
便开始软硬兼施:妈妈怎么教你的? 叫个人有这么难吗? 怎么这么没礼貌?
其实,孩子在面对陌生人,内心会有些害怕,不敢打招呼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与其用各种激将法强迫孩子,
不如摸摸他的头,温柔地说上一句: “没关系,我知道宝宝不是不讲礼貌,只是有些害羞啦。”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别玩那个了,快过来吃这个。
孩子在一心一意地研究着自己的新玩具时,家长总是拿来各种好吃的“诱惑”他:  宝宝,这个可好吃了,要不要尝一个?  
经常性“打扰”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做事三分钟热度,
有时候,就让孩子专专心心研究他的世界吧,不要让过度的爱和打扰,阻碍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3.jpg

▎ 你是哥哥 / 姐姐,你要让着弟弟 / 妹妹 。
当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护大护小」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父母常见的做法是护小不护大,要求大的处处让着小的。
但是常常这样,会给大宝宝带来伤害,其实在对大宝说:“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保护好弟弟”的同时,要对小宝说:“你是弟弟,你要尊重姐姐,要听姐姐的话。”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4.jpg

宝宝你真棒!
我们都明白需要多鼓励小孩,增加孩子自信,但自信不是父母鼓励孩子,孩子就能自信,自信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来获得。
所以在鼓励孩子时,尽量把表扬的具体内容说出来,更有利于孩子。比如:“宝宝能自己穿衣服了,你真棒”,而不是随意说一句:你真棒。
同样的,孩子做的不恰当时,也要及时指出来,并且要具体指出是哪里不对。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5.jpg 你要懂得分享,快把这个玩具送给弟弟
很多亲戚带孩子来家里做客时,熊孩子总要抢走自家宝宝的孩子玩具,
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便数落孩子小气、不懂得分享。
其实父母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将玩具送人,是在透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也是在破坏孩子的的安全感和自尊。
如果熊孩子非闹着要,你可以亲切地告诉他的家长:这个玩具在哪条街哪家店哪个柜台多少钱买的,如果孩子真的喜欢,您可以去那买给他喔。(屡试不爽)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6.jpg

我是慈禄妈妈,十二年护理经验,育儿咨询师。
快关注我吧,戳下方关键词,get更多科普内容——
母婴:孕期防辐射 丨 生娃智商税 丨 科学做胎教 丨 正确坐月子 丨 有害小习惯
育儿:绑腿陋习 丨 育儿谣言 丨 疫苗知识 丨 感冒治疗 丨 安全座椅 丨 儿童性教育
女性:避孕须知 丨 例假神器 丨 产后抑郁 丨 延缓衰老 丨 内衣清洗 丨 私处洗护
有育儿上的问题,尽管私信,不回复算我输~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7.jpg
发表于 2019-8-8 21: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辈们的育儿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简直多的数不过来啊。
别说长辈了,我们的同龄人不是也有坚信“坐月子喝米酒对身体好”的吗?所以真的数起来的话,我们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见得比长辈们身上少多少。我倒是觉得,也不用分是长辈还是平辈,如果你身边的人给你的育儿经验之谈总是包含以下几个论调,你就应该客气的和对方保持距离了。
第一:“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带孩子的也没出啥问题”
主动提出要给刚出生的孩子灌黄连水、捏乳头、用中药水洗澡、绑腿、要给孩子喂七星茶的长辈,你和他说现在医生不让这么做了,对方死活坚持,而且气势汹汹的告诉你:“我们以前都是这么带孩子的也没出啥问题,怎么就你们家的这么娇贵?”
不与时俱进也就算了,拿老黄历吓唬人算啥本事,你倒是讲出个一二三四科学道理来呀?
这个时候也没啥好说的了,你就直接告诉他:”你也知道这是我家孩子,所以我说的算啊!“
第二:“老人都说这样好“、”别人都说是这样的“
都9012年了,冥王星都被踢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了,为啥老人说的话还要被奉为育儿的金科玉律呢?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更可笑啦!这个神秘的”别人“到底是谁?她有医生执照吗?她有育儿背景吗?怎么我自己家的孩子,我自己说的不算,非要听别人说呢?
他们知道我家孩子一晚上醒几次吗?他们知道我崽喜欢什么颜色的奶瓶吗?他们毛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听他们指手画脚呢?
第三:“你们家孩子头发这么少/晚上醒的次数这么多。一定是因为缺钙/缺锌/缺微量元素”
每天下午小区里溜孩子的地方,就是这些热心神医最集中的地方。
倒也不是出于恶意,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的看两眼你们家崽就能给你提出一堆有理有据的医学建议来:
“孩子眼睛有点蓝,晚上睡觉是不是经常醒?这是缺锌啊!早点补,不然影响孩子身高发育。”
“孩子后脑勺都秃了,这可怎么得了。回家买二两生姜榨汁给孩子抹一抹。啥?怕辣着孩子?心硬点,长痛不如短痛,以后孩子长出一脑袋头发你就知道自己做的对咯!“
我有个朋友,抱着儿子下楼晒十分钟太阳,被一群热心大妈神医叽叽喳喳的“我看这孩子缺锌”、“我觉得有点缺钙”、“头发这么少应该缺微量元素”包围了八分钟,气的她扭头就上楼了。
感觉十年前那场全民补钙补锌大狂欢留下的最重要的痕迹,就是大家对这些拗口的名词“葡萄糖酸锌”、“碳酸钙”、“葡萄糖酸锌”张口就来,好像这些术语一出口,自己就马上就成为了有Doctor的Doctor一样。这种情况客气的应付一下就好,不想听就赶紧离开,千万不要试图解释或者辩驳,你只会在对方擅长的领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且以后你每次走在小区里,都会感觉到后面有大娘在你身后指指点点:“看,这就是13楼那个不听人劝的小媳妇。”
陈大可的回答
给孩子起名字/取名字/命名有哪些优雅的思路?:众口难调,60分就是优秀了!
当妈妈后,你有没有过让你崩溃的瞬间,你是如何熬过去的?:名人名言激励我前进……
被小朋友萌翻是怎样的体验?:史女士新番
处于上升期的女性,在生小孩这件事上你是如何权衡和取舍的?:永远也没有完美时机
如何缓解现代育儿与祖辈育儿的冲突?怎么做才既不伤老人的心,又能管好孩子?
发表于 2019-8-8 2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给婴儿绑腿可以让腿直。
实际上,这一点不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且给婴儿绑腿还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
给婴儿绑腿会导致婴儿患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风险增加,DDH会让婴儿将来出现走路腿疼、甚至跛行,留下终生残疾。
什么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是婴幼儿骨骼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婴儿出生时就存在或者生后继续发育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髋关节异常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髋关节是一种由周围韧带连接在一起的球窝关节,其中“球”是股骨头,“窝”是指髋臼。这样的结构可以使股骨头稳稳地深嵌在髋臼窝中(见上图)。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异常的髋臼会逐渐变浅、呈三角形,导致股骨头不能深嵌入髋臼,承受的压力超过正常一倍多,久之造成关节软骨面磨损、发生退行性病变(见上图左1)。若髋臼变浅至不能容纳股骨头,股骨头就会从髋臼中滑出,这就是脱位了(见上图右1、左2、右2)。
引起DDH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目前臀位妊娠或生产、有DDH家族史或遗传史(即宝宝父母一方或兄弟姐妹中患有DDH)、第一胎、女婴、羊水过少等都被公认是导致DDH的高危因素。
有给新生儿包“蜡烛包”或者把婴儿小腿捆绑起来等习惯的区域或者民族中,DDH高发,例如北美的印第安部族、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等。相反的,在非洲或者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由于天气炎热,喜欢把孩子下肢分开来抱的地区,DDH的发病比率明显低。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3.jpg 图片来源: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
北美印第安部落喜欢用“襁褓船”背婴儿,会用绳子把婴儿的双腿紧紧的捆住。这个习惯导致了北美印第安部落成为全世界DDH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之一。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4.jpg 图片来源:贵阳新闻网


我国北方地区喜欢使用的“蜡烛包”,把婴儿四肢全部拉直,用包被裹住后,外面用绳子捆得紧紧的。“蜡烛包”的使用习惯导致了DDH发病率我国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下设的儿童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中心自2009年6月~2010年5月对天津市10262例6个月内婴儿进行了髋关节筛查。结果显示生后双下肢包裹组婴儿髋关节超声筛查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未包裹组(见下表)。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5.jpg

DDH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婴幼儿期的DDH无任何症状,也不会出现疼痛,这也是DDH不容易发现的特性。如果只是轻微的发育不良,那常常要在青少年和成人早期才会出现疼痛。如果是严重的发育不良(髋关节完全脱位),则在宝宝会走路后发现一瘸一拐或者身体摇摆像鸭子走路。
在国内儿童骨科单位疾病谱中,DDH始终占据着肢体畸形疾病的第一位,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DDH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该病如果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能发育成一个正常的髋关节,如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则难以矫正关节畸形而留下终身残疾。
如果在新生儿期就发现DDH开始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而不留后遗症。若宝宝在18个月大时仍未治愈,则只能采用手术,并且随着年龄越大,风险越大,手术难度也将越高,治疗成效也会越差。
因此,新生儿定期体检和筛查 DDH,在很多国家已成为新生儿筛查的重要内容。


如何保护婴儿的髋关节?
当健康的婴儿出生后,婴儿的髋关节是屈曲的,像青蛙一样,不要期望婴儿的髋关节和成人行走时一样直。随着母亲在婴儿体内残留的激素水平逐渐低,髋关节屈曲位将使髋关节囊变得更加强健、有力。婴儿将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开始行走前伸展髋关节,这种自然的方法曾在塞尔维亚、日本等地使用,并帮助婴儿避免髋关节发育不良。
当婴儿的两条腿处于外展屈曲体位时,股骨头会更稳固的嵌在髋臼窝中。在这种情况下,会促进髋臼窝的正常发育(见下图)。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6.jpg 当婴儿的两条腿并拢时,股骨头可能会从髋臼窝中滑出,臀部肌肉会被往下拉,会给关节软骨增加压力,最终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见下图)。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7.jpg 一些婴儿用品可能会影响宝宝髋关节的正常发育,如婴儿背带、睡袋、安全座椅、衣物、摇篮等。这些用品在使用的时候会无意识地让宝宝的髋关节处于不健康的体位,会有潜在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特别是一些长期使用的用品。
爸爸妈妈们在给宝宝选择一些日常用品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8.jpg 左图:这种婴儿背带会强迫宝宝的双腿并拢在一起,可能会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不推荐使用。
右图:这种婴儿背带会支撑宝宝的大腿,让髋关节处于稳定的状态,推荐使用。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9.jpg 左图:宝宝坐在安全座椅上时,两条腿需要并拢起来,不推荐使用。
右腿:宽松的安全座椅让宝宝的髋关节处于健康的体位,推荐使用。


总之,千万不要把宝宝包裹的太紧或者绑腿,要给宝宝穿双下肢能分开的衣服,使用安全座椅或背带时,要选择能让宝宝髋关节处于健康体位的产品,最终目的是让宝宝下肢可以自由活动,以促进髋关节的健康发育。


如何正确给婴儿裹襁褓?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很多种族的文化都喜欢把婴儿用襁褓包裹起来,因为认为把婴儿包裹起来可以模拟在子宫里那种被紧紧包裹的感觉,可以增加婴儿的安全感,帮助改善哭泣、肠绞痛和睡眠质量。
这个方法也受到了很多儿科医生的认可。大名鼎鼎的西尔斯医生就曾在他的《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书中提出用襁褓来安抚难带的宝宝。
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曾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介绍了三种正确地给宝宝裹襁褓的方法。 下面介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截:
1.如果用一块方布,折叠其中一角,形成一个平边。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0.jpg 2.将婴儿放在布上,肩膀位于方布上方水平。如果使用一块长方形布,婴儿肩膀要放在长边上方水平。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1.jpg 3.将左侧手臂放下,用布包裹左侧手臂及胸口包裹,并压在婴儿身子的右边。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2.jpg 4.将右侧手臂放下,用布包裹右侧手臂及胸口,并压在婴儿身子的左边,婴儿的重量将牢固地固定布料。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3.jpg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4.jpg 5.折叠布的底部,压在婴儿的身下,保证两条腿可以弯曲。给双侧大腿留下活动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5.jpg
注意:
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协会推荐的裹襁褓顺序是先左侧、再右侧、最后底部,而我在网上查到的大多数裹襁褓的方法,是先左侧、再底部、最后右侧,最早的时候雪球姥姥也是这么教我的,这种顺序,很难给宝宝的双腿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 ,不利于宝宝髋关节的正常发育,不推荐。
正确裹襁褓的原则就是“上紧下松”:“上紧”指婴儿的上半身一定要裹紧,这样可以避免婴儿挣脱襁褓,导致毯子或被子覆盖在婴儿嘴巴和鼻子上,降低SIDS的风险;“下松”指婴儿下半身要宽松,要保证在襁褓中的婴儿其髋关节能够自由屈曲,这样才不影响髋关节发育。
另外,也可以使用特殊设计的睡袋,把婴儿的上半身会包裹的很紧,但给婴儿的腿和脚留有足够的空间运动(参考下图)。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6.jpg 我们前面提到的西尔斯医生,后来也在另外一本书中提到了:给婴儿打襁褓没问题,但不要裹的太紧,也不要裹太长时间。
接受儿科训练时,我(西尔斯医生)发现加拿大印第安人的DDH发病率很高,因为他们总是把很小的婴儿用襁褓裹起来,每次裹很长时间。持续裹在襁褓里,尤其是裹着襁褓过夜,会阻碍宝宝球窝髋关节正常成型。虽然襁褓久经考验,能让宝宝平静下来,但我们不鼓励单次裹襁褓超过几个小时,尤其是DDH高风险因素的宝宝。
我们在第一版《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提出用襁褓来安抚难带的宝宝,那本书出版后,曾经教过我的矫形外科教授罗伯斯·索尔特博士(他写了本关于婴儿髋关节发育的书)请求我从书中删去推荐襁褓的章节,因为他担心父母会过度使用这种方法。我们的底线是:打襁褓没问题,但不要裹的太紧,也不要裹太长时间。
——《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 2015-08
最后,若婴儿不哭不闹,没有任何不适,则无需给婴儿裹襁褓。还有睡觉时,襁褓中的婴儿应该背朝下,面朝上,以减少窒息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格拉夫, 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的方法和原理,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1-06
2. 汤喆滢、王雯雯,儿保医生体格检查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2011-36
3. 陈博昌、吴守义、沈晓明,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超声波检查,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3-2(3)
4. 汤喆滢、王雯雯、潘蕾,天津市10262名婴儿髋关节超声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1-33
5. 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Baby Carriers, Seats, & Other Equipment
6. 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Hip-Healthy Swaddling
7. 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等. 西尔斯健康育儿百科. 九州出版社. 2015-08-01
---------------------------------------------------------------------------------------------------
微信公众号:雪球妈妈  ( snowballmom )
我是3岁小女孩雪球的妈妈,当妈3年来,积攒了一肚子的育儿经验和教训,无人分享。
欢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儿生活中的问题。(*^__^*)  
有关于育儿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在公众号里留言,我一定会尽快回复您的。(*^__^*)
发表于 2019-8-8 21: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一名营养师,听到最多的无非是喂养和护理上的“经验之谈”,有时候觉得科学抵不过“你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先来说说孩子护理的一些问题,其实有些小毛小病并不需要用药,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但是往往户被过渡治疗。
1、感冒发烧

孩子感冒发烧是新手妈妈最常遇到的挑战了。心里没底,又没经验,看了网上科普觉得没闪么大碍,但家里老人总是说还是带去医院看一看吧。
到了医院,还没说几句,医生就开了好几盒药,大部分还都是中成药。这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蒲地蓝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各种清热口服液等等。
但,我真不推荐大家吃这些中成药。为啥呢?
① 你可能吃了「假」中成药
很多常见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成分中会悄咪咪地加入一些西药成分,比如咖啡因(让你精神变好)、对乙酰氨基酚(退热用的)、马来氯苯那敏(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嗯……当你以为吃了「安全有奇效」的中成药后,其实起作用的还是西药成分
② 重复服药,超过剂量
很多人希望有了症状赶紧压下去,于是会擅自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基于上面一点,很可能在吃了中成药的同时,又吃了退热药或是其他西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就容易引起过量增加孩子的肝肾负担
③ 并不知道副作用是啥
我接触过的很多妈妈都是抱着除非万不得已才应该吃(西)药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似乎中成药就跟食物一样,是安全无副作用的,因此是他们生病时候的首选。
其实,中成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只是目前很多都没有经过临床研究,不知道他们有啥毒副作用。(不知道≠没有!)
④ 选择太多,太复杂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我都没搞清楚几门几派,风寒风热、外寒内热、寒邪化热等,乱吃这些OTC的中成药,能对症吗?
所以孩子感冒发烧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
    孩子发烧后若精神状态不好,可以口服退热药,帮助退热。而感冒本身就是自限性疾病,需要1-2周时间来恢复,多喝水、多休息是王道!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1.jpg 2、消化不良积食

经常有妈妈觉得孩子不爱吃辅食,就是孩子积食上火消化不良,比如出现腹胀、便秘等现象。家里老人更是热心地给孩子喝点凉茶,吃点健胃消食片?
其实,严谨的西方营养学是没有「积食」「上火」这两个概念的(点击这里,了解一下)。很多「积食」「上火」的现象,都能有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① 【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是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属于国家规定的药食两用名录上的药(食)材;辅料是蔗糖、糊精、枸橼酸、山楂香精、硬脂酸镁。(酸酸甜甜很好吃)
根据说明书,它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
一方面在说明书上也明确写着“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另一方面却打着“孩子不吃饭,嚼一嚼”的广告。(到底想怎样!)

但是跟所有其他中成药一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缺乏不良反应和禁忌的说明。严格来说是没有什么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健胃消食片可以健胃消食。
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也无需通过“健胃消食片”来达到健胃消食的目的。而且从辅料来看,它更有可能被当做是一种咀嚼糖糖果,那可不太好吧(毕竟人家是个药!)
孩子消化不良的情况,还应该从源头避免,正确的做法是:
    注意每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细嚼慢咽,控制进餐速度。减少高脂肪、油炸、高糖,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每天吃一些蔬菜水果全谷物,保证一定的膳食纤维摄入。帮助预防便秘,保持排便通肠。
这样做,才是治标又治本的聪明方法呢


②【凉茶】【金银花露】【藿香正气水】
胃口不好、便秘等情况,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这些所谓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没有所含药材的实际用量,也没有对应不同年龄孩子的服用说明,副作用更是「不明」
如果给孩子在没有专业指导的前提下长期服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如果你相信祖国医学的神奇功效,也建议寻找专业机构的中医医生辨证施治。而不是听信母婴店导购员的一言之词。


其实,遇到孩子夏天胃口不好,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及时补水,充足水分合理搭配,用心烹调少食多餐,合理点心舒适就餐环境,注意食品卫生
【夏天胃口不好吃饭不香,是因为这几点没做好!】
在育儿过程中长辈的经验之谈有哪些误区?-2.jpg 增加一些食材的种类,总不能一直吃番茄黄瓜配白米饭吧。我们也要换换其他口味,变化一些烹饪方法。同时,讲究讲究摆盘的技巧适当吃些水果和健康的小点心。毕竟无论大人小孩都是视觉动物,长得好看,心情好,才更有胃口不是嘛!
3、1岁后才能吃蛋白

很多家里老人觉得「 蛋白要1岁后加,否则容易过敏! 」
开始添加辅食后应优先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最推荐的就是铁强化米粉。之后便可以开始添加鸡蛋,并且逐渐达到每天1个鸡蛋(或蛋黄),蛋黄适应后就可以添加蛋白。
鸡蛋的确是容易过敏的食物之一,但并不代表鸡蛋需要被延迟添加。鸡蛋的蛋白中所含的优质蛋白质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如果你的宝宝并不对蛋白过敏,延迟添加,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非常优秀的辅食食物。
如果你的宝宝的确存在对鸡蛋过敏,那么也应在尝试吃过鸡蛋后才能得出对鸡蛋过敏的结论,而非仅仅通过过敏源检测或家长觉得而回避鸡蛋。
4、不吃盐没力气

天然食物,尤其是一岁内以奶为主的宝宝可以摄入足量的天然来源的钠,不需要额外吃盐。
0-6个月钠的适宜摄入量(AI)为170mg,这个数值是根据母乳中的钠含量计算而来#母乳完全可以保证0-6个月宝宝的钠需要量#。所以不论是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都可以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钠。


但是盐也不是吃的越晚越好,具体可以看看这里吃盐晚会变笨!这个年龄就该给宝宝吃盐啦但是盐也不是吃的越晚越好,具体可以看看这里
吃盐晚会变笨!这个年龄就该给宝宝吃盐啦

先说到这里~~ 记得关注我哦!
两个孩子的妈妈,复旦大学营养学硕士,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
发表于 2019-8-8 2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剩下半碗饭的时候,豆豆扔下碗筷去玩了。
爸爸说:「回来,把饭吃完了才能玩!」
豆豆不理,假装没听见。
妈妈想了一下,放下筷子,端起豆豆的碗。
爸爸提高了声音:「别喂他!多大孩子了,还喂!」
妈妈站起身:「我还是喂吧。」
「坐下!」爸爸明显有些不高兴了,「你这是溺爱!」
「我喂个饭就溺爱啦?」妈妈端起碗去追豆豆了。
啪!爸爸重重地放下碗筷,走到母子俩身边,脸色阴沉:「我让你别喂饭,这么大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吃饭,吃不完——不,许,下,桌!」
豆豆的嘴扁了扁,就要哭。妈妈也有点生气了,一边安抚豆豆,一边还嘴:「至于吗,吃个饭发这么大的火!」
「不是吃个饭的事,我是在立规矩!」
「你少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
「我告诉你!」爸爸对妈妈——或者,是丈夫对妻子——声色俱厉地说,「以后不许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我,咱们俩有什么分歧私下可以讨论,在豆豆面前必须联合一致,不然,咱们在孩子心里就没有威信可言了!」



一家人住到酒店里,朵朵要喝水。
酒店里只有矿泉水,和一个烧水壶。妈妈说:「你等一会儿,我把水烧开了给你兑着喝。」
爸爸说:「喝冷水就行了。」
妈妈说:「天气凉了,喝冷水会拉肚子。」
「那是老一代骗人的说法!」爸爸说,「冷水没事。」
爸爸坚持认为,中国人在喝水问题上有着不可救药的愚蠢。你看西方人包括日本人都是喝冷水,只要干净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喝温水?
朵朵说:「妈妈说,喝温开水舒服。」
爸爸说:「别管你妈说什么,你自己觉得舒服吗?」
朵朵不知道该怎么接,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爸爸直接拧开矿泉水瓶盖子,往朵朵手里塞。朵朵有点害怕,一个劲地往后缩。
正说着,水烧开了。妈妈拿过杯子开始兑:「朵朵,来喝温水。」
爸爸一把夺过妈妈手里的杯子,跟矿泉水摆在一起:「朵朵,你来选:你是选温水还是选冷水?」
朵朵胆怯地说:「我……都可以……」
「不行,只能选一个!」
妈妈生气了:「不就是喝个水吗,你为难孩子干什么?」
朵朵缩到妈妈身边:「我……我喝温开水……」
她还没碰到杯子,爸爸就把杯子抓起来,怒气冲冲地把水倒进了洗手间。走出来,他怒视妈妈:「都是你!这种愚蠢的观念,已经让孩子有心理暗示了!」
妈妈不说话,心里默默地飘过几个字:受够了。



爸爸是个下了班就不务正业的大男孩。
星期六早上,他叫元元起床,元元在装睡。「吃我的鼻屎——」爸爸作势挖了挖自己的鼻孔,往元元身上抹。
元元再也憋不住,被逗得哈哈大笑。
「你也吃我的鼻屎——」元元从被窝里爬出来,扑到爸爸身上。
父子俩嘻嘻哈哈地打作一团,很快他们就开始互相往对方身上抹唾沫了。
目睹这一切的妈妈被震惊了。
「你在教他什么!好恶心!!」妈妈说,「赶紧给我停下来!」
爸爸有点不好意思地吐舌头。妈妈脸色铁青地走开了。
晚上,元元睡着以后,爸爸跟妈妈小声吵起来。
「小孩子分不清开玩笑,黑白是非,」妈妈说,「你在家这么逗他玩,他出门以后也跟别的小朋友这么玩,怎么办?」
「小孩嘛,玩就玩呗!」
「别人会说元元没有教养的!」
爸爸的脸色沉了下来,过了一会儿说:「是,我就是一个没教养的人。」
妈妈说:「我没有那个意思。」
「你就是那个意思,」爸爸冷笑一声,「你一直看不起我。」
妈妈觉得他胡搅蛮缠:「看不起我干嘛嫁给你?」
「你是嫁给我了,但是你不愿意让孩子像我一样!」



我们常常会把夫妻在家庭里的冲突说成是理念分歧,好像一涉及到理念,就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非要争出个对错输赢来不可。
其实,绝大多数的理念分歧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父母有不同的育儿方式,也可以比较,可以沟通,可以互相理解,可以今天用你的明天用我的。多元化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有更多的思路和更灵活的选择。
理念分歧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在用理念分歧掩盖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也许对豆豆爸爸来说,孩子能不能自己吃完饭并没有那么重要,他真正想对妈妈说的是:「我担心自己失去父亲的权威,我需要你给我多一点支持。」
也许在朵朵爸爸心里,冷水和温水也没有那么势不两立,他只是想表达:「有好多属于我的生活方式,我多希望也能融合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也许元元爸爸内心深处,一直担心妻子没有那么欣赏自己,但他的说法是我偏要教孩子玩我的游戏。挑战这个游戏,就好像是挑战他本人。
看似在讨论理念的对错,其实把它变成了维护自尊,维护自我价值,变成了孩子的站队,变成了我好不好,我值不值得被爱……这样的世界大战。
——好像是理念之争导致了夫妻关系的恶化,但其实,因果也可能相反。





其实,这些故事都还有另一个可能。
如果豆豆爸爸意识到,他和妻子的理念分歧并不涉及到自己的权威和脸面,他就可以说:「今天听你的,明天这件事交给我来管,你不许插手。」
妈妈一边喂饭一边说:「行,我倒要看你明天怎么办。」
爸爸说:「你信不信?明天我保证让他自己把饭吃完。」
妈妈翻了个白眼:「我赌10块钱你做不到。」
「10块太少了,要赌就赌100块!」
「赌就赌!」妈妈转头对豆豆说,「听到了吗?明天妈妈就不喂你啦!」
孩子嘻嘻笑着。
朵朵爸爸认真想了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他忽然意识到,冷水热水不是问题,他只是有一点嫉妒,觉得自己在家里的位置被冷落了。
爸爸说:「咱们做个实验?喝一杯冷水,保证不拉肚子。」
妈妈按下烧水按钮:「去,我才不拿朵朵做实验!」
「拜托,有一点科学精神好不好,」爸爸说,「就喝一杯,要是成功了,以后出门就可以给她买矿泉水喝了。试一试嘛,就一杯,就一杯~」
「好啦,」妈妈不耐烦地说,「我知道她不拉肚子,但我就是放不下心。」
爸爸不解:「那还不放心什么?」
「你不是我,我从小到大喝的都是温水,早养成习惯了。朵朵一喝冷水我就心神不宁,」妈妈说,「与其担心一整夜,我还不如烧个水呢。」
「所以啊,这种暗示就一代一代地往下遗传,」爸爸狡猾地笑了笑,「好在有我,下次我就偷偷让朵朵喝矿泉水,不让你知道……」
水烧开了,爸爸拿过杯子开始兑:「今天就喝温水吧。」
如果元元爸爸和元元妈妈正沉浸在恩爱中,妈妈娇嗔地提起早上的事:「你不担心元元跟别人那样玩,别人会说元元没教养吗?」
元元爸爸笑道:「我就是一个没教养的人,你还不是嫁给我了?」
妈妈推了爸爸一把,说:「你少臭美!元元不能像你一样。」
「凭什么?」爸爸要拿「鼻屎」抹妈妈的脸。
妈妈边躲边笑:「因为以后的小姑娘啊,可不像我当时那么好骗了!」
故事里的每个人,还会觉得对错输赢那么重要么?
如果每一对夫妻能直接面对在关系中的需求、价值、脆弱,和愿望,也许在所谓「育儿理念」上的分歧可以带来更多交流和融合,而不是站队和争吵。




结婚第7年,我爱上了“异地恋”
缺乏安全感的人怎么谈恋爱?
汪峰章子怡:般不般配这事儿,到底谁说了算?


Momself,是国内第一个聚焦「妈妈」身份的新女性自媒体平台。
Momself希望解决女性身份变化后,遇到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自我成长、职场家庭兼顾等冲突矛盾,并对女性的个人终身成长,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关注Momself公众号,妈妈的难题我们有办法!(ID:momself)
发表于 2019-8-8 2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前几天,叶一茜在一档孕期科普类真人秀节目中透露,当初生女儿森碟的时候,婆婆就一直说,要给孩子睡一个扁头,认为扁头才最好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叶一茜非常不同意婆婆的观点,一旁的田亮说,以前的风俗都没有科学依据,只是经验之谈。嗯,确认过眼神,是求生欲很强的男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叶一茜的这番话一出,就炸出了一堆老母亲,有的说自家娃就是让婆婆给硬生生睡成扁头。还有的哭诉自己就是扁头,巨丑~
在养孩子这方面,老一辈的观念和咱们真的是差太多了,今天米粒妈就给大家说道说道那些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育儿观念,看看你家是哪一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土味小名
老一辈的人一直有个说法,小孩子名字越贱,越好养活,所以经常会给孩子取什么二狗、狗剩、狗蛋(狗得罪谁了?)这样的小名,甚至还有的叫粪蛋、猪粪……
这难道不是在坑娃吗?脑补一下,大庭广众之下,突然听到一声呼喊“狗蛋”,你敢答应吗?怕了怕了!
办公室有个妈妈就特别烦,她婆婆就喜欢给她儿子起什么臭蛋、狗娃啊这样的小名,不仅是在家这么叫,在小区公园玩的时候,也时不时传来婆婆一声接一声的“狗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事不让这么喊,婆婆一本正经地说,他们以前就是这样给宝宝取名的,名字越难听,孩子才不容易生病。
婆婆还特意补充一句,“宝宝他爸小时候就叫二狗呢~”同事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还能咋滴,只能让二狗去和婆婆交涉呗
取名字这事,真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就是个称呼么,咱叫好听点的名字不成么!
不过,想给孩子取英文名的妈妈,也别乱取,一不小心也会很……土。米粒妈之前写过一篇英文名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高圆圆女儿英文名被群嘲:英文名别乱取,小心孩子跟你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夏天的怨念
每到了夏天,家里的老人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能给孩子吹空调”、“你怎么能给孩子吃冰的呢,要多喝热水”、“说了多少次要给孩子穿袜子,你怎么就不听呢”……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充满困惑:“我家孩子这么怕冷,我怎么不知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想起前段时间我和米粒一人拿根冰棍在小区遛弯,就被一个大妈教育了很久:“不能让孩子吃凉的,伤脾胃……”
米粒妈知道人家也是好意,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回了一句:“这冰棍还挺好吃的哈”
讲真,在三伏天,穿着袜子,待在没有空调的房间,喝着热水,这都不觉得热?如果真是这样,米粒妈也希望拥有同款技能~
然而,事实是,孩子新陈代谢比大人更快,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弱,比我们成年人更怕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温下,孩子很容易长湿疹、痱子,还容易中暑、脱水,而且SIDS(婴儿猝死综合症)风险会增高。
很多宝宝不是因为受冷受到损伤,反而是因为被捂得太厚导致生病,只要正确使用空调,适量的吃冷饮,真的没太大问题,咱孩子也得消暑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给孩子留小辫子
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小男孩留着长长的辫子,从后面看去还误以为是小女孩呢!米粒妈曾经一度以为这是新的潮流,后来了解了一下,留小辫子还忒讲究。
这种独特的发型在民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命辫”。孩子一旦被小辫子拴住,什么妖魔鬼怪都抢不走,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
有个同事说,他们那里的习俗是,男宝宝一出生就给留辫子,一直等到6岁,让舅舅剪掉。而且还会举行仪式,和结婚一样隆重,参加仪式还要送礼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实这也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寓意是好的。但辫子从出生留到整整六岁,那么长难道不会影响生活吗?比如上厕所啥的,咱也不知道,也不敢问
米粒妈是觉得,留一头长长的辫子,每天还得帮孩子打理,无论是洗头发还是扎头发,都特别麻烦呀,留一头短发,清爽帅气不是很好嘛!
来,米粒妈之前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男孩小女孩发型,大家可以参考。这些男孩女孩的夏季发型刷屏了,凉快又好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用民间偏方治病
在老一辈的口口相传里,有一大堆治病的民间偏方,像什么用银手镯煮水喝就能退烧,千奇百怪,各式各样。
米粒妈听过一个很奇葩的,用母乳治湿疹。听完我就震惊了,母乳还有这神奇的功效?
后来和我那哈佛医学院毕业的闺蜜聊到这个,她说给孩子涂抹母乳,会导致孩子毛孔堵塞,滋生细菌,不仅会加重湿疹程度,还有可能患上毛囊炎等皮肤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知道很多偏方确实不管用,但依然受到很多婆婆辈的追捧,孩子生病了,不让送医院也不让吃药,而是给孩子喝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
一些偏方无用无害也就算了,关键是很多偏方不仅不靠谱,甚至还会对孩子安全造成威胁。
之前有个民间偏方“下火神水”,其实就是放了三年的冬瓜水。整整三年,那瓶冬瓜水想必早就臭熏熏了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结果有孩子喝了,立马口唇青紫,恶心呕吐,被送到重症监护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有很多听信偏方,导致孩子病情加重的事例:
给刚出生的宝宝喝黄连水可以去胎毒、黄疸,导致孩子胃出血;
喂孩子活蝌蚪下火,导致孩子感染寄生虫;
给婴儿挤奶头,造成孩子乳房肿胀、发炎、发热、化脓;
无花果叶泡脚治腹泻,导致孩子双脚被灼伤,肿胀溃烂;

虽然老人家也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但是都9102年了,大家还是相信科学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嘴对嘴喂饭
每次看到一些老人家,把自己吃的食物在嘴里嚼烂了,用手或者直接嘴对嘴喂给孩子吃,我就浑身不舒服。
不能因为孩子小不会说话,就觉得孩子对满是唾液的食物丝毫不介意吧?而且,这样喂孩子,严重妨碍了孩子咀嚼功能的锻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再说,咱们口腔细菌更是多到吓人,一般来说,人的口腔至少有2000亿个细菌,即便非常注意口腔卫生,也有不少于500亿个。
如果大人本身患有一些传染病,比如肝炎、肺结核,就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还有的家长本身携带病毒,嘴对嘴喂食,也会让孩子感染各种病毒,像EB病毒、梅毒等。
之前就有个奶奶,因为担心2岁的孙女吃东西嚼不烂,所以每次都是把食物嚼碎了,嘴对嘴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感染病毒,浑身长满皮疹。
如果食物真的太大,完全可以在烹饪的时候把孩子吃的食物切小一点。再有长辈嘴对嘴给孩子喂饭,奉劝大家火速逃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吃盐孩子没力气
有不少读者妈妈给我留言说,自己的婆婆总是偷偷往孩子的辅食里添盐,不管说多少次都没用。看来这届老人对孩子吃盐执念是真的很深。
在米粒小的时候,每次给米粒做辅食我都不放盐,米粒奶奶知道后,也是整天念叨我。
不过对怎么养孩子,话语权还是在我这里的,米粒奶奶说归说,最后还是按照我的方式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老人都坚定地认为孩子不吃盐会没力气,走路都会不稳。其实孩子吃盐,一方面是给食物调味,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补充钠满足身体的需求。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3岁幼儿每天摄入钠量为700mg(相当于食盐1.8g),4-6岁幼儿,每天摄入钠量为900mg(相当于食盐2.1g)。
其实孩子在一岁内,母乳、奶粉、辅食完全能满足他们对钠的需求,完全没必要吃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反而是,孩子太小的时候,肾脏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过早给孩子吃盐会加重他们的肾脏负担,甚至影响身体发育。
吃对盐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之前米粒妈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食用盐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甲状腺癌和碘盐有关系?关于盐,你理解的可能都错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圆头扁头之争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说的扁头,不仅是叶一茜的婆婆,睡扁头也是中国众多奶奶姥姥的偏爱啊!
孩子头骨还没有定型之前,孩子的头型完全可以任由咱们大人折腾,圆头扁头,说到底是审美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人家普遍认为睡成一个大扁头才好看,脸大,是福相!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现在的人对圆头才是真爱。我身边那些从小被妈妈奶奶塑造了扁头的人,没有一个不嫌弃的,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睡扁头,不然长大了真的会跟你急。
米粒妈一直都很喜欢圆头,生米粒的时候是剖腹产,一看是圆头可把我高兴坏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家最好是让孩子多种睡姿交替进行,如果孩子有轻微的扁头迹象,1岁之前还是有机会矫正的,因为1岁后,孩子的颅骨基本融合在一起,慢慢趋于定型了。
如果孩子的扁头实在无力回天的,先想好等孩子长大后,该怎么给他们解释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实,老一辈的人自己也都是在这些经验中被养大的,接着又把这些经验用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比起我们口中的科学,他们还是更信任自己的经验。
很多时候家里的长辈也并无恶意,都是抱着为孩子好的念头,但随着越来越多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那些经验在咱们这一代人身上失去了效用。
米粒妈的经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定地走科学育儿的道路,毕竟自己生的娃,怎么养自己说了算!
在当妈的这场修行之路上,和老一辈的育儿观念碰撞是无法避免的事,就当作打怪升级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