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杂 学会从容
——读《无比芜杂的心绪》有感
张志敏
一次心烦意乱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本《无比芜杂的心绪》。封面很简洁,只有一只白小鼠和一黑小兔的卡通形象,让人觉得这像是本童话,实际上却是村上春树出道三十五年最重要的随笔集。村上的心绪有多芜杂?在好奇心驱使下,翻开书一探究竟。
书的内容确实“芜杂”,“出于形形色色的目的、为了林林总总的刊物写下却未曾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章,收集在这里”。内容从散文到为别人的书撰写的序或解说、答疑、各种致辞,乃至短篇小说。“我的精神世界由各种芜杂的东西构筑而成。人心这东西,并不单单是由谐调的、系统的、可说明的成分组成。我将自己精神中的这种琐碎又往往难以统一的事物聚拢起来,倾注进去,创作出虚构作品,再增补充实。”由此可见,这些“芜杂”的内容,实际上是村上精神的反映和思想的再加工,村上以直白的言语阐明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形成过程,看似“无比芜杂”,实则洞若观火,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章长短不一,相互之间并无关联,更没有延续的脉络和统一的主题,如果非要说共性,那就是没有高深晦涩的辞藻,只有平和朴实、幽默风趣的讲述。内容“芜杂”,决定了这是一本很适合在碎片时间里阅读的书,也很难就整本书来进行评判,但其中不少篇目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高墙与鸡蛋》是2009年村上荣获耶路撒冷奖,力排众议前赴以色列领奖并发表获奖词。“我选择来,而不是不来。选择亲眼看看你,而不是什么也不看。选择向众位发言,而不是什么也不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碰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的一边。对,不管强势何等正确,或有多么错误,我仍会站在蛋一边。”面对残酷的战争和复杂敏感的国际关系,村上明确地表露出自己的立场:无论体制多强大,他都会站在人民这一边。这样严肃和强硬的村上,让人内心多了一份崇拜。
《东京地下的妖术》说的是发生在1995年3月的日本社会一恐怖事件——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即使收入成倍增长,地价的增值却远高于它,人们买不起工作单位附近像样的住房。他们的家远在郊区,每天花费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挤在令人窒息的满员列车里上下班,为了偿还房贷加班加点,消耗宝贵的健康与时间。企业竞争过于残酷,却不能正经享用带薪休假。半夜下班回家,孩子们早已酣然入睡。周末假日主要用于休息,以消解疲劳。”通过剖析震惊世人的社会悲剧,村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直接给个人带来幸福”的观点令人警醒。
书中还收录了村上写的一些“无比精妙的书评”。作为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小说家,他写书评时擅长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将“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讲得全面透彻。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写新闻借鉴的地方:站在读者角度,了解读者所想,满足读者所需。
读完这本《无比芜杂的心绪》,最大的感受就是:任凭世事芜杂也好、纷杂也罢,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和自己相处,纷杂中能保持一份从容、一份定力,不会任由那些负面的东西吞噬自己。“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安定从容是一种滋补剂,能提升我们的品位,也能滋养我们的身体。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许多纷杂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
学会从容,尝试着去放松,或许就会不经意间卸下压在肩上的种种负担。
(作者系沧州日报编委、新闻中心主任)
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
祁 洁
犹记得,上高中时老师规定要看《傅雷家书》时,自己颇为不耐,心中甚至不屑地想,不就是一些书信吗,谁不会写?也因此,初看时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
如今已为人母,急于为教育孩子不断“充电”之际,再次捧起这本书,当初天真的想法彻底被颠覆了,这哪儿是普通的信,这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现出了浓浓的爱。翻阅信件的过程中,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身影。看,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看,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满含忧虑;看,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网上盛传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所以经常见到家长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陪伴孩子学习,甚至在学校附近高价租房给孩子做饭,只为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这样的陪伴真的就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取得优异的成绩吗?我想也未必。
傅聪20岁时离开父母,只身闯荡世界。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琴声响彻世界各国的舞台,但傅聪并没有因为巨大的成绩而骄傲,也没有因为人生中的失意而一蹶不振,更没有因为身在天涯而放浪形骸。这是为什么?因为傅雷虽然没有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但他一直用书信与儿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密切关注儿子成长中的困扰,并设身处地给他分析利弊,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情感问题、住房问题、赴俄学习问题等。当儿子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就时,他不仅为儿子的成就而高兴,更担忧儿子会骄傲、目中无人。
他用诚挚的话语对其表示祝贺,更语重心长地劝导他做人要谦虚,成绩是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他不仅与儿子讨论音乐,还与他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东西方文化差异、戏曲、礼仪、理财等多方面知识。这已经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两位文化学者之间的学术探讨、技艺切磋。总的来说,傅雷与傅聪之间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父子关系,他们之间更像是学问相当、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所以才成就了两位文艺史上的大师。
生活上的陪伴只能造就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但并不保证其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父母的为人处世方式、学识修养却可化为孩子成长的养料,融入其血液之中,从而形成其独立自由的人格、健康向上的思想。
读完此书,我看到了一个爱子心切、细致入微的父亲,一个刻苦钻研、博览群书的学者,一个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心灵导师。傅雷一生从未放弃学习、探索的脚步,他把自己人生的智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自己的孩子。我想,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境界,与孩子共同成长,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系沧州日报渤海导刊部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