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862|回复: 0

读书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6 0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这几天订阅了《红豆杂志》的公众号,有一些文章不用花钱买杂志就可以略读一读。如果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手机电视,人们的消遣大多依赖一些纸质的花边杂志,那个时候“文人”是有一些各自的派别和圈子的,就像现在的娱乐圈一样,什么八卦谈资恐怕都要经过文人的笔端公之于众,文人之间一定也少不了互相调侃与嘲讽,然后用“文明”的方式在笔端唇枪舌战,颇像武林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当时作为“武林盟主”的鲁迅曾经就更改过不下百来个笔名用于“隐身战斗”。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我们回过头再去看当时的“骂战”,有的确实会感到沉重,可有的会觉得很搞笑,而有的会让人觉得这些文人很可爱,而这在如今“文坛”是很少有的了,大概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人们的思想都趋于“和谐”了,而在那个混乱不堪的民国时代,“文坛”多少也可以带来些鲜花和生气吧 。
民国时期的一些经典的“骂战”,颇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这两个时期有很多相同点,比如都是处于一个社会时代转型时期,都在文化思想上生出许多派别,而对时代的发展有巨大推动力的民国时代的思想也并不逊色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反倒是更有趣更激荡。
看了一本很好看也很有用的电子书《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黑底红字,让人不看其书而先感一股“杀气”,这本书不仅能对研究鲁迅思想和其杂文有所帮助,还能“以一串十”地了解那个时代和鲁迅有过交集和“骂战”的人物,可以在理解鲁迅怎么“骂”人的同时了解那些“被骂之人”。整本书更像是一个个人物速写,都以鲁迅为中心,向读者蔓延开来。我想编纂这部书一定是很费心力的,不仅要全面了解鲁迅,还要一一搜集和鲁迅有过交集的细节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可以说是“苦心经营”了。更值得赞美的是作者的语言既平时又生动,豪不赘述,却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和故事,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触摸到当时的情景。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厚。
让我最深刻的是鲁迅和梁实秋先生的骂战,记得初次读鲁迅的《文学的阶级性》的时候是一番云里雾里,读完此书,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文章《文学有阶级性吗》啊!其实事件的过程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开始是冯乃超以一篇《资本家的走狗》对梁展开攻击,而由于梁的“反辩”鲁迅不得不拿出必杀技——《“丧家”的资本家的走乏狗》作为“回敬”。而梁正是因为得到“武林盟主”的“回敬”后幸运地成为了“因为被鲁迅骂而在文坛上一炮而红”的人物之一。颇像今天的“蹭了热搜”。梁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说白了就是文学不能充当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工具,而鲁迅由于对当时社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文学具有阶级性”,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是需要用文学充当转变思想的手段和工具的,梁的思想要是放到现代肯定是不会受到攻击的,文学可以就是“文学”,当然文学的作用也会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已经不需要很尖锐的斗争了。正所谓白居易所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近在翻看《红豆》公众号“特约专栏”里的一篇文章,文章是对梁实秋、张恨水、刘半农三位文人大家的介绍。作者认为“梁实秋先生的高论值得每一个从事文学的人深思”。原文是这样写的:因为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最初把梁实秋当作新文学的反面人物。时过境迁,感觉鲁迅火气稍大了。梁实秋后来说:“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地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愤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地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这些话不无道理。他接着说,“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此番高论值得每一个从事文学的人深思。
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作家,从而会“爱屋及乌”,但这不代表“及乌”到不能明辨是非,黑白颠倒。连美术作品都要在当时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文学就更要注重联系当时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了,一个时代的“骂”只能适用于那个时代,就像按键手机早已被淘汰,但对于手机刚萌芽的时代就是一种社会工具的剧变。况且法律都不要求“溯及既往”,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对此番“高论”进行深思吗?作者后来继续谈鲁迅和梁实秋的比较,总结鲁迅是“斗士”实秋是“名士”,说得确很到位。不过后来说“即便鲁迅,后来热衷杂文,打笔仗消磨了自己的才学。张恨水也赶时潮,写抗战文学,但他一直没有被时潮淹没。”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鲁迅是因为“热衷”杂文,还是因为抗战的需要选择一种便于“作战”文体呢?“热衷杂文”就是“消磨了自己的才学”吗?写小说才不会消磨文人的“才学”吗?还是作者所言“以字数论,张恨水的文字字数是鲁迅和周作人相加的两倍”,那么鲁迅的字数还真是比较“少”了,谁让他把一半精力用于翻译德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了呢。记得钱钟书评价鲁迅的“就是没有长篇”就像一个人把油画画到了极致,却说他“就是没有山水画”一样。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非得“热衷写杂文消磨了自己的才学”呢?我想这个问题得让先生自己来回答。——先生有人说你的“热衷杂文”会消磨自己的才学,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鲁迅先生:  “也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短评。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然而要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恐怕也还要做这样的东西,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然而只恨我的眼界小,单是中国,这一年的大事件也可以算是很多的了,我竟往往没有论及,似乎无所感触。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敢想下去的。”——《华盖集?题记》

w2.jpg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书友漫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