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84|回复: 0

你实现“读书自由”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 | 徐牧心编辑 | 沈佳音本文出自Vista看天下APP《号外》“十天读书会”栏目:至乐不如读书,十天一本好书,让时光不虚度 。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也欢迎下载Vista看天下APP,现在成为APP新用户,即可领券免费阅读任意一期杂志~
w1.jpg

一进学者止庵的家中,还未见到客厅,就先迈进了书房——除了一面是窗户外,其余三面全是“顶天立地”式的书柜。而好像这些书柜还不够似的,止庵又在中间增添了一个同款书柜,这使得整个房间看起来像是私人图书馆。

初见止庵是在他的新书《画见》的分享会上。他符合一切人们心中读书人的样貌——很瘦,夏日一身薄薄的衣服更显清癯。他的一双眼睛隐藏在厚厚的镜片之后,总是微微眯起,因此总给人一种他在微笑的错觉。
也因为这种错觉,如若不是他主动提起,你不会知道他的一只眼睛只有0.1的视力。“我现在这只眼看你是没有面目的。”止庵说。
从1972年开始写作至今,止庵已出版了二十余本书。他拥有无数身份,从作家,旅行爱好者,到张爱玲、周作人研究者,但他自己认为,包括写作在内,这些事实上都是“读书”的衍生。
他刚开始写作时就想:世上已有那么多文章,为什么还要再写呢?一篇写完或多或少总要道出他人之未道,或大或小总得消除某个疑问吧。二十年前,他曾出过一本书,叫《画廊故事》,从2015年开始,他以此为基础重写《画见》,把其中引经据典的部分都删掉了,一篇文章常常只剩几句话。“网上轻易能查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耗费力气写成文章呢?”

w2.jpg
止庵新书《画见》的分享会。

w3.jpg
实现“读书自由”
尽管家里藏有2万多本书,但止庵从不借书,如果有人提出借他一本藏书的需求时,他就直接回复:要不我买一本来送你?
在止庵的藏书中,包括《管锥编》、《围城》在内的七本书,均有钱钟书本人的签名,这是当年钱老的女儿钱媛替他要来的。钱钟书签完名之后,看着这崭新的七本书说了一句“这人没读过我的书”,但事实上,止庵或许已经读过了七八遍。
这是他的“怪癖”——在书柜的玻璃后,书一定要一列一列摆放好,边角不能有一点折痕。有时要邮购书,譬如《弗里施小说戏剧选》上下册,他就一下子买来三套,因为中间的那一套不管怎样都不会被磕碰到。
在完成这本《画见》之前,止庵爱去世界各地参观画展,有时会买到心仪的画册,但漫漫旅途中少不了磕磕碰碰,于是止庵就把当时穿的西装外套脱下来,揉成一个条,沿着画册的边角包好,就这样一路从巴黎到威尼斯,再回到北京。画册倒是完好无损,西装却不能要了。

w4.jpg
《画见》

因为过于珍惜这些书本,不舍得让旁人磕碰到,止庵从不外借,但他从不吝啬于给朋友带书。止庵的多年好友、编剧史航对本刊记者说:“有时候止庵会向我推荐某个画家,如果我真的对这个画家有好感,他就会从日本吭哧吭哧带回。日本的一个画册就相当于两个,甚至四个笔记本电脑那么大,一个画册就占了他箱子的一半。所以不光是花心思也花力气,比我还大几岁的人(这么辛苦)。”
止庵性格里的这一点完美主义,或许与他早年间的从业经历相关。初入社会时,止庵是一名口腔科的大夫。
高考前,他的父亲、诗人沙鸥从重庆写信给儿子,一封接一封:“文科是没有用的,不能当职业,只能当爱好。”“你得学门本事,文学不是本事。”于是止庵读了医科,本科没有中文课程,止庵至今提起时仍觉遗憾——在这之后,他还要通过漫长自学的方式补上这一课。

w5.jpg
止庵与父亲沙鸥。(网络图)

在积水潭医院做医生的时候,算得上止庵最忙碌的日子:“中午吃不上饭,晚上下不了班,可是我上下班都要拿一本书读。最挤的时候我拿书搁到车顶上这么看。”
有人曾问他,学医的经历对于写《画见》这样的书有什么帮助?止庵回答道:两点,一是看得仔细点儿,二是不妄言。
后来止庵又转了行,做了五年的记者,慢慢却觉得工作无趣。某次为了读《庄子》,他干脆请了四个月的病假,专心读完了书。从此他将《庄子》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做记者时穷得叮当响的止庵,很快迎来了转机。经过朋友推荐,止庵得以进入一家外企,做起了医药销售的工作。他曾是一个极为腼腆的人,却在推销医药器材的过程中锻炼出伶牙俐齿。工作时常要求出差,而止庵的行李箱内总要留下个空间放着要看的书。甚至在旅馆过夜时,他也从不看电视,不去参与KTV的活动,只在房间里看书而已。
在外企一做就是十一年,程式化的工作,日复一日。“这十一年总的来说是不该去的。我人生中的十一年完全浪费了……如果用来写作肯定比(现在)强。”
但外企的工作却也让他积累起“五斗米”,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必为此而大折其腰。在外企工作的倒数第二年,40岁的止庵琢磨着赚到多少钱才能实现“主动退休”,可以从此过上在家看书的日子,止庵算了一笔账:“首先要买个房子,我要有地方住。第二,每个月的花销,加上物业费等乱七八糟的要多少钱。”
算好了,也攒好了钱,留了后路,止庵便在41岁的年纪实现“读书自由”了。
20年过去了,当时的同事大多有了游艇,也在世界各地买了房,止庵却仍是守着自己的一方书桌。读书人大抵都有些“穷酸气”,但止庵却觉得,在“入世”的几十年里,那么大的世界他见过了,富丽堂皇的地方也去过了——知道了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但还是觉得有书的世界最自在。

w6.jpg
为什么要读书
止庵讲话常常引经据典,但也有“简单粗暴”的时候,譬如当有记者提出有关“文科无用论”,甚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时,止庵迅速而简洁地回答道:“(读书)确实没用。”
尽管止庵作为“职业读书人”,如今以读书一事“安身立命”,但回到最初,读书对他而言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消遣”。他少年时代赶上文革,经历了“书荒”。直到1978年,外国文学书解禁,人们立刻涌到各大书店去,其热烈程度相当于如今抢一线明星的演唱会门票,而每个人只能买两本。

w7.jpg
2017年4月23日,武汉物外书店中山大道分店开业。作家止庵讲座人气爆棚。(东方IC图)

在书店的门口,甚至催生出黄牛的职业——有人排队买下七毛钱的书,再在门口用一块钱的价格卖出去,赚得差价。
止庵也是抢书人中的一个,但某一次却因为少了五分钱不够买书,只能从王府井南口走到北口,一路盯着地,试图捡到五分钱——那时的书,不会有太多的存货,这次没有买到,也就买不到了。
止庵至今还记得王府井书店每到周日才会有新书,他就得赶在上午,抢到一批新书,而往往这一批书一周就看完了:“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出书的速度没有看书的速度快,你等着他出书。”
就在那“书荒”的年代,止庵正式成为一名“书痴”。在“抢书”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书友,但慢慢地,书友们忙了起来,便也远离了书。“这么多年,我只见过原来读书的人不读书了,从来没有见过原先不读书的人读书了。”止庵说。
所以在这个时代,读书究竟有什么“用”?“(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但现在越读离黄金屋越远,那人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人基本上是要活得有意思。加缪有一句话是‘重要的不是活得最长,而是活得最多’。”止庵说道。
对止庵而言,读书、观画和看电影都是一种必要的自我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
史航也是读书人,曾与止庵在数次读书分享会上坐而论道。有一次,史航与止庵,还有作家张悦然,一起约着重读契诃夫所有的短篇小说。“但我想真正做到的应该只有止庵,我跟悦然都是半途而废啊,惭愧。”

更多精彩文章,不容错过~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现在成为我们的新用户,就可以免费阅读整本杂志了:
w8.jpg

w9.jpg

w10.jpg
人生第三幕
在为母亲去世而书写的散文集《惜别》的开头,止庵这样写道:在某次看话剧的时刻,我突然顿悟: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我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了。
人生第三幕中,止庵思考了更多关于死亡的事情。
这本《画见》更多的意义在于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止庵将2000年出版的《画廊故事》大作删改,在新书中,止庵只谈自己的感受,而不论画家生平。
他唯一保留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画家帕斯金的死亡。那年帕斯金四十五岁,正值巴黎他的个人画展开幕前夕,然而当人们左等右等不见主角出现时,才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家中——割腕后,再上吊,为了让自己必死无疑。
在经历了漫长的失落后,帕斯金本人已经承受不了生命里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成功本身。止庵常觉得跟文字不同,看画更像是跟画家本人对话,其中蕴含的情绪扑面而来,不需要文字或翻译的转化。而要看懂这些,譬如是帕斯金笔下女人的忧郁,尚需背景知识与人生阅历。

w11.jpg
爱德华·蒙克《呐喊》。

“我给你看一幅画。”止庵说。画的名字叫《哭泣的女人》,画家是爱德华·蒙克。那是一个少女,全身赤裸,靠墙坐在一张床上,背景是一片深色,看上去十分压抑。“多年前我在画册里见过,没有那么大的感触。等我到了日本(看到这幅画),我就觉得非常震撼,就是整个世界完了,她一无所有。她住在这么烂的床铺上,在某个早晨起来后没法面对将要开始的那一天。”止庵讲解着,“过去是真的没有类似这样的感触,这需要阅历。”
父亲曾是止庵的观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止庵并没有将这观众“当回事”。“他病了,而且是癌症,我就觉得有一种特别紧迫的感觉。我感觉就跟人演戏一样,你演戏在舞台上,底下得有一个观众,这个观众就是我爸。我老不上台,他坐那儿坐不住。”
1993年,父亲得了癌症,次年便去世了,而止庵的第一本书,《樗下随笔》1995年才出版,那一年他36岁。
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在1994年父亲的弥留之际完成的。某一次止庵去石家庄出差,便随手把文稿留在了家里的桌子上,回来之后,父亲就跟止庵说:“我一行一行跟你数过了,你还差xx字。”
直到如今,这件事仍记在止庵心里,说起时声音便低沉了下去:“我想现在已经没有人跟我做这个事了。”

死亡有时是身边人,有时是天边人。为止庵“贡献”出座右铭的加缪,在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终年47岁。而在他手边的皮包里,发现了未完成的《第一个人》手稿。在该手稿的序中,他写着他的一个庞大的计划,即要写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式的巨著。为此他已酝酿了二十多年,却终止于一个意料之外。
这样的“拖延症”性格,也发生在父亲身上。止庵回忆道:“我爸就是这么一个人,平时又爱打牌,又爱做饭,最后到临去世的时候好些想要干的事干不了了,没有精力。”但他父亲又是一个“生而知之者”,那些如“在你梦中靠岸”一般的词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止庵自认没有父亲那样的天赋,是“学而知之者”,也没有父亲“拖延”的毛病——他将一切都往前赶了,他见过了更大的世界,又及时退出了;赶在老去之前去各地旅游、观画;在眼疾更为严重,甚至目不能视之前,将想写的书写完了。
唯一的遗憾大概是身为“张爱玲学者”,却没能写一本张爱玲的评传。这是因为对于现在的止庵来说,非虚构作品所需要的精力,包括大量查阅的资料,都已经是眼睛所承担不起的了。他给自己放了个长假,但脑袋却没歇着——他开始勾勒一部小说的框架。由于背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翻起当年的老照片,老电影,思索着若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该说什么话。
人生便倏忽间回到第一幕去了。
~END~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本文出自Vista看天下App《号外》第21期:《重读名著?封神演义:哪吒和他的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和阅读整本《号外》~
也欢迎下载Vista看天下APP,现在成为APP的新用户,就可以领券,免费畅读任意一期杂志,包括最新哒~
精彩回顾重新认识欧洲?先锋荷兰:小国强大的秘密重新认识欧洲?先锋荷兰:有法可依的性自由重新认识美国?第三季:谁在统治美国?重新认识美国?第二季:我在“邪教”那些年重新认识美国?第一季:美利坚难题:堕胎是杀人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8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