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7|回复: 0

网红打卡景点背后,都有看不见的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某地旅行前,如果你问一个当地人,“你们那儿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地方吗?”十有八九会引起一阵尴尬的沉默,短暂的思考过后,他们很可能告诉你,“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来。”

在上海,几乎没有一个本地人会登上东方明珠塔,抑或是去乘搭黄浦江观光船,但前往外滩的中山东一路永远人山人海。

在重庆,夜幕降临后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永远是游客们的最爱,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绚丽的霓虹灯光,都是朋友圈“到此一游族”们的标配。

w1.jpg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社交媒体上自带“网红滤镜”的景点,都能引起游客们的“极度舒适”,大多数时候,他们面临的囧况都是:拍照三分钟、修图一小时,还有的,可能连“美图秀秀+Photoshop”的组合套餐都救不了。

比如福建漳州的网红景点鱼骨沙洲,航拍镜头下,这是一片如珍珠般璀璨的沙路,在蓝天白云和浪花的衬托下,一路伸向海水中央:

w2.jpg

但等你兴致勃勃地前往之后,看到的只可能是满眼的男女老少:

w3.jpg

Ins上巴厘岛的大秋千令无数有着公主梦的女孩向往,穿一身大红裙,露着香肩,摇曳在翠绿的热带雨林中:

w4.jpg

抑或是和男朋友一起,在这样的爱巢中留下一张永远的纪念:

w5.jpg

不过只要实地考察一番,以上充斥着少女心的幻想都会挨个破灭:真实的大秋千比照片里的size小了好几号,那个看起来像是筑在峭壁上的鸟巢,实际上长这样:

w6.jpg

而此前被 CNN 评为“此生必去景点”之一的天空之门,除了排队两小时、拍照10秒钟被广为诟病外,它的真实模样令无数慕名前往的游客“落泪”:

w7.jpg

w8.jpg

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最佳旅行地”之一的摩洛哥,同时也是游客差评率最高的地方,有人将此形容为“像是地狱被吞进了天堂的肚子里”,原来“童话也有暗黑的一面”:

w9.jpg

为了照片好看,

没有什么做不出来

但也并不是所有“网红景点”都是“照骗”,只不过,一旦知道的人多了,它们还能“完好保存”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比如杭州滨江江边公园的“粉黛海”,摇曳的粉色枝叶令无数看过照片的人心头荡漾:

w10.jpg

但仅仅三天时间,就被那些无视围栏、肆意践踏花丛的游客破坏掉了。据此前的新闻报道,很多人拍照时不是乱踩就是一屁股坐进去,负责维护花海的老夫妻喉咙都喊破了,也未能阻止那些疯狂的人。

w11.jpg

最后为了保护粉黛草的根部,管理人员只能将它们全部割掉,保证下一年可以正常开花。

诸如此类的新闻并不少见。此前有女游客为了在丹霞地质公园拍照,擅自翻越护栏,导致地表被破坏,一个脚印需要六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原貌……

w12.jpg

曾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的茶卡盐湖,在旅游旺季的席卷下,从“天空之镜”变身“垃圾场”,工作人员一天就清理出12吨垃圾……

w13.jpg

w14.jpg

自然风景难逃厄运,人文景观的待遇也没好到哪里去,此前有波兰女模特为了博人眼球,拿了把锤子将一个有着200年历史的雕塑的鼻子给敲掉了……

w15.jpg

w16.jpg

就连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也随着那部剧的大火而成为又一个网红打卡圣地,有前去“定位打卡”的女模特,甚至不惜半裸出镜:

w17.jpg

虽然她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该照片并非摄于切尔诺贝利,而是一个距离核电站4000多公里外的地方,但她仍然选择加上这一tag,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

游乐场里的摩天轮、“啄木鸟雷达”、破败的教室、荒草丛生的街道……前来打卡的人不关心是否残留辐射隐患,只关心拍出的照片是否能在ins上收获点赞狂潮……

w18.jpg

w19.jpg

w20.jpg

这不禁让人想起此前美国的一项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仅仅在美国,每个月人们都会在各种网红餐厅和旅行目的地拍摄将近103亿张照片,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拍照,已经让人们成为图片的奴隶”。

委婉一点的说法叫做:照片的质量决定了人们的心情,照片拍得好看,旅行才开心,如果来自外界的肯定打了折扣,那这趟旅行的意义可能也就有了缺憾。

w21.jpg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是个消费骗局吗?

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网红景点的骗局,还是那些为了拍照无所不尽其能的游客,可能在无形之中都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出发”。虽然社交网络上#global nomad、#wanderlust的标签一直火爆,多数人也像喜欢阅读和看电影一样声称热爱旅行,但关于旅行的具体含义,他们未必能够给出答案。

从本质上来说,旅行是通过地理上位移的发生,从熟悉而琐碎的日常中抽离出来,去跟远方那些生动的、陌生的、在地的人或事产生互动。

匈牙利哲学家赫勒就曾在《日常生活》中指出,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重复性和平面化,最终导致无聊和某种机器般的惯性,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生活与人生都成为一潭死水。

为了避免这样的状态,去远方当然是最便捷的操作之一,但问题是,那些走出去的人,真的打破惯性了吗?

答案可能并不乐观。对很多人来说,旅行可能只是换个地方躺平,抑或只是跟随一些声称“高效“的路线走马观花。互联网上有不少传授高效打卡的独门秘籍,一些旅行社亦推出了所谓的“高效打卡游“,抖音上的一些网友甚至制作出了景点打卡照的快速幻灯片。

莎士比亚的家乡一直是英国的一大旅行圣地,每年世界各地专程来拜访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当地人表示,虽然到访的游客数量非常可观,但大多数人只是上午看看风景、拍个照片、发下朋友圈,下午就匆忙奔赴下一个景点了,愿意在此住上一晚甚至去皇家剧院欣赏大师艺术作品的人寥寥无几,在他们看来,时间宝贵,去多几个地方,攒下更多可以po在社交网络上的素材才是更为经济高效的做法。

心理学家Damon Young就曾指出,社交网络是人们获得外界肯定的重要验证机制,如果不能获得他人的点赞和评论,现代人的很多“幸福时刻”都是不完整的。

“人们出游不再是为了游他山他水,而是为了游给他人看,在朋友圈尽享赞与评论的虚荣。”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那些或著名、或有趣的景点背后藏着的历史、故事、传说都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很多人不再事先去做功课,只是机械般地飞来飞去,再给自己冠以一个“热爱旅行”的标签。

w22.jpg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拍照状态下,对眼前风景和看到事物的记忆会比没拍照时消失得更快。直接一点说,那些热衷于晒图的人其实是将大脑中的“有机记忆”转移到了照片中,记忆本身并没有留下什么。

但吊诡的是,这种含糊暧昧的记忆,反而更易唤起人们内心的幸福感,正如“有趣”这个词,实际指向非常模糊,但却让使用者不知不觉间产生一种“高级感”,试想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就算有人愿意出一个手把手教人识别“有趣”的教程,可能也改变不了大多数人依然无趣的事实。
而社交软件的兴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们对“有趣”的追逐,即使足不出户,他们也在不断营造着一种自己生活丰富多彩的幻象。

这么看来,可能无趣但热爱跟风才是当代人的本质吧?

参考资料:

1.The Economics, For some in China, the aim of travel is to create 15-second videos;

2.精读《“伪旅行“,正在掏空一批跟风年轻人》;

3.网上冲浪记事《当ins风遇上切尔诺贝利》;


4.豆瓣《打卡式”旅游可以休矣,旅游主义需让位于旅游本义》;

w23.jpg

撰文 & 编辑:Maa Lau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w24.jpg

w25.jpg

w26.jpg
中国蛇头沉浮录

w27.jpg

w2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5-1-26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