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6|回复: 0

孩子入园哭闹,是正式告别,还是悄悄走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 19: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1. 是正式告别,还是悄悄走开?

又是一年开学季。

一场场生离死别的哭闹戏,正在各地幼儿园上演。

孩子们或抱腿痛哭,或默默含泪,就是不愿撒手让你走。

看着哭到呕吐的孩子,心疼吧?很多家长会抱着孩子一起哭。

孩子门里,家长门外,整个幼儿园哭声一片。

w2.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孩子入园哭闹,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些专家会告诉你:孩子哭闹,那是分离焦虑,一定要跟孩子好好告别。

而当你难舍难分跟孩子告别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又会告诉你:赶紧走吧,走了就没事了。

到底该听谁的?

我们还是先来捋捋孩子入园哭闹的原因吧。
2. 入园哭闹绝非分离焦虑那么简单


我咨询过一位老园长,她说,孩子入园哭闹,绝不仅仅是分离焦虑那么简单,一定要区别对待。

孩子第一天入园哭闹,多半是分离焦虑(点上的问题,分离的那一刻,情绪状态不好)。

孩子接连哭了好多天,而且比前一天更甚,就要考虑孩子的陌生适应(面上的问题,孩子在园一整天的综合体验,导致他在入园那一刻哭闹退缩)。

w3.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老师,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


深以为然。

孩子入园,分离是一种挑战(亲子分离,痛在一时)。

但更大的挑战则是——孩子与父母分开后,如何独自面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

同样是分离,入园焦虑跟以往孩子早起不让你上班,完全是两个概念。

以前,孩子不想让你上班,恐惧的仅仅是妈妈离开;现在,孩子不仅要承受妈妈离开,还要独自面对新环境。而且,长达 9 个小时之久!

亲子分离 + 陌生适应 = 双重焦虑!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孩子入园哭闹,思路就清晰多了。
3. 分离焦虑式哭闹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是指孩子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0)将孩子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抗——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分离焦虑爆发);

第二阶段:失望——断断续续,仍在哭,但大吵大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对悲伤的哀悼);

第三阶段:超脱释然——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妈妈又会表现出悲伤(孩儿见到娘,有事没事哭一场)。

鲍尔比认为,孩子出现分离焦虑,顺利渡过这三个阶段,孩子才会释然。

w4.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哭累了,吃点东西再说~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诱发孩子焦虑的环境不改变(你不舍得离开,焦虑源就一直存在),你的安慰实际上会变成撩拨孩子焦虑的催化剂。

孩子的焦虑之火快要熄灭了,你再抱一下,重新回到第一阶段的焦虑爆发模式,孩子无法进入下两个阶段,哭闹的时间就会越长。

只要孩子的本能反应没有终止或满足,这种焦虑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正式告别后,果断离开,不要拖泥带水!

小妞试入园的那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家子:

妈妈开车把孩子和姥姥送到幼儿园门口,还要去上班,于是就反复叮嘱:

「有小朋友欺负你,要告诉老师;」

「吃不饱,要主动问老师要;」

「想上厕所,也要告诉老师。书包里有备用衣服,尿湿了要记得换上……」

w5.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打不过,就咬~


孩子本来啥事没有,听了妈妈的话反倒莫名紧张,拽着车门就地哭闹不撒手。

记住:孩子是个很糟糕的情绪管理者,但他却是情绪察觉的高手。你的焦虑,只会传染给孩子,让他更加担忧焦虑。

还有的家长会选择悄悄溜走。孩子回过神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内心会很没安全感。所以,告别的仪式一定要有,它能给孩子掌控感。

我们家固定的仪式是(每天上班走都要上演):

一个大大的爱的抱抱——给小妞充满 100 格爱的能量,能用到妈妈下班(来接你);

一个挥手——告别,拜拜;

一个飞吻——会想你哦。

做完这一切,坚决扭头离开。

扭头离开的那一刻,心中请默念:

老师比我更专业!

娃适应性很强!

分离焦虑并不是坏事!
附:孩子分离中表现出的哭闹、尖叫、执拗等极端行为,只是为了避免与父母分离。这是进化的结果,一代代通过自然选择得到加强,并提高了孩子的生存机会。(Fraley,2010)

4. 陌生适应式哭闹

有一种孩子,分别时是不哭的。懵懵懂懂,看起来还挺开心的,比如我家小妞。

上周试入园,送到教室,见到老师,她就回头对我说:妈妈,你可以回家了。

但朋友却提醒我:别高兴太早了,再观察一天,两天,或许一周,娃突然意识到「我要一个人在幼儿园一整天」,情绪可能就要爆发了。

她家娃去年入园的,第一周都好好的,过完周末,第二周的周一哭闹模式才正式开启。此后足足哭了半个月才消停。

w6.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不哭不闹,我就悄悄看看妈妈走了没~


这种「后知后觉」的孩子入园哭闹,通常都是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引起的。

比如,入园几天后发现:午睡睡不着,尿裤子了,被小朋友推了,有了不好的情绪体验。

他们哭闹的潜台词是:我一个人应付不了,要是妈妈在就好了。

对于这种孩子,可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 自由玩耍

1984年,发表在《儿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自由玩耍能显著缓解孩子的焦虑。

研究者观察了 74 名 3~4 岁孩子在入园第一天的焦虑水平,并根据他们是否央求父母留下来,及其手心的出汗情况,评估他们的焦虑水平。

然后随机抽出一半的孩子去装满玩具的房间自由玩耍,另一半的孩子坐在桌旁听老师讲故事。

15 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听故事的孩子,自由玩耍的孩子焦虑水平下降了两倍多。

w7.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哭完就好了,日子总要继续~


自由玩耍能让孩子冷静下来,而且,孩子还可以通过假装游戏思考应对困难的办法。

可根据孩子在园的表现,与老师沟通是否需要让孩子自由玩耍一会儿,待情绪稳定后再加入集体活动。
? 增进社交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的研究发现,3 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 15 分钟就会确认一次妈妈是否在视线内。

w8.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发着呆,忽然想起妈妈不在,好伤心~


还有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交技巧能降低孩子在幼儿园产生的焦虑。

在幼儿园新环境下,为避免孩子因找不到妈妈而焦虑,我们应教会他与其他人打交道。比如,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自己打不开酸奶,可以求助老师:「老师可以帮我打开吗?」

让孩子知道,除了妈妈,他还可以求助老师,还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入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会交际,孩子在幼儿园才不会孤单。
? 带上安抚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方便的话,可以让他带一个到幼儿园。比如,《小猪佩奇》中,乔治睡觉都不离手的恐龙先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安抚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却能安抚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更独立。

这个安抚物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妈妈跟孩子之间的一个秘密约定。

比如,绘本《魔法亲亲》中,妈妈在小浣熊的手心印了一个吻。在幼儿园感到孤独的时候,小浣熊就把掌心轻按在脸颊,这样他随时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吻,就不会再孤独和害怕了。

这种爱的连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孩子将来到哪里,妈妈的爱永远都会和他在一起。
5. 接园也会影响入园的积极性

接园,也会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看法。

强调一点:接园,千万别迟到。万一有事耽误了,最好电联老师,让孩子听到你的解释和承诺。

此外,接到孩子亲亲抱抱,表达思念,然后请以阳光的心态询问孩子在园的感受:今天一定又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吧?快给妈妈讲讲!

w9.jpg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放学了,快来接我~


千万别一接到孩子就急着问:有没有吃饱?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

关心是关心,但别把孩子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摆在幼儿园、老师、其他小朋友的对立面。

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孩子扮演老师、其他小朋友等等,在游戏中孩子会还原在幼儿园的社交模式。
6. 小 结

最后,提醒大家,焦虑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的情绪。

无论是分离焦虑,还是陌生适应方面的焦虑,都是为了激励孩子为应对未来的威胁做准备。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

而且,只要父母能以积极的方式回应,3 岁以上孩子,基本都可以自我消化、安抚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一点,一定要相信孩子。
总之,孩子上幼儿园,是分离,也是成长。放松心情,陪孩子跨过去,你就会遇见一个更强大的孩子。
小 爱 说

想了解孩子入园哭闹的内心戏,想看到孩子惊人的适应力,推荐大家看看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

《幼儿园》真实还原了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豆瓣 8.7 分,曾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 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亲们可根据以下步骤获取观看地址:

1.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爱贝睿」
2.后台对话框回复「幼儿园」获取地址!
▼ ▼ ▼

w10.jpg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爱贝睿」公众号,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幼儿园」,即可获取观看地址。

更多精彩文章请戳:

? 孩子咬人你忍着?小心咬人变成习惯!正确处理孩子咬人看这里

? 左撇子,是异端还是天才?科学研究这样说

? 这种动动嘴就能做的教育,胜过无数早教班
参考资料

Wenner, M. (2009). The serious need for play.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1), 22-29.

Bowlby, J. (1960). Separation anx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1, 89-113.

Bowlby, J. (1960). Rief and Mourning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5(1), 9-52.

叶立群 ,郑慧英,《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w11.jpg

9 月爱贝睿会员日问题征集又开始啦~

这一期,我们把主题聚焦在大家关心的数学启蒙上。如果养育路上,您有任何与数学启蒙的疑问,欢迎向爱贝睿专家老师抛来。如何提问?扫描文末海报的二维码,或者戳「阅读原文」,就可以参加啦!扫描二维码,立刻向专家提问↓

w12.jpg

▼ 点这里,立刻向爱贝睿科学团队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7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