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0

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悲壮的“饥饿记忆”|关山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3 1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关山远

  

1936年9月,刚刚从南京逃离牢笼来到延安的著名作家丁玲,坐在窑洞的煤油灯下,她的面前,是堆成一两尺高的来稿,各种各样的稿纸——一些用蜡光油纸写的,一些用粗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有些纸皱巴巴的,有些字体已经模糊……

她一个字一个字读着这些稿子,没有华丽的文字,有些文笔甚至很粗糙,但却流淌着蓬勃强劲的生命力,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呐喊声,几乎要透出纸面,充盈天地间。

丁玲面前的稿子,来自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征文活动:1936年8月5日,毛泽东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联署,为编辑《长征记》,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征稿通知,要求“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

到当年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1937年2月,丁玲主编完成《红军长征记》,共收录长征亲历者100篇回忆录,附歌曲10首,讲述红军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见闻、感想,这是一部关于长征的最早、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录。

今天,再读《红军长征记》,能够读出太多太多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内涵,比如,长征途中“吃饭”的问题。

w2.jpg

图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一部。新华社资料片


w3.jpg

虽是五月,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白花花的太阳,晒得人晕头转向,汗如浆出。急行军的队伍,在午后到了一个村庄,有古树数十株,洒下一片难得的荫凉,大家赶紧歇息,取江水溶以糖,饮之甚甘。

糖,是当地人用土法熬的甘蔗糖,因为提纯水平不高,团成各种形状,糖溶水后,满浮杂草及沙泥、渣滓、沉淀物,也没有多少甜味,但在炎暑中行军,取此糖溶江水饮之,亦凉爽宜人,大家都随身带着不少。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时的一个场景,今天看这段路途的行军作战路线图,纵横交错,眼花缭乱,遥想当年红军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上演了一幕传奇大片,而读到以江水溶蔗糖的细节,能够品出一丝甘甜来。

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走过中国中部、南部,折而向西,又从西南到西北,穿越千山万山,地理千差万别,既有繁华都市,更多贫瘠山村,多处都是人烟稀少之地,还有人迹罕至之绝域,许多地方,当时中国人知之甚少。今天读这段历史,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卓越的勇气与残酷的战斗之外,于细微处,我们还能读到一部风俗志。 

新中国成立后均成为高级领导人的王首道、李一氓,都回忆过长征路上火腿的味道。红军打下云南宣威后,缴获了堆得小山一般的火腿,战士们分到不少。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火腿的吃法,炊事员更是一锅炖,煮出油腻腻的一锅汤。但到了饥饿的草原,火腿已经成了“黄金记忆”(李一氓语)。

茅台也是长征路上的有趣回忆。日后成为开国少将的熊伯涛,1934年3月打进茅台镇,红军毫无伤亡,消灭敌人大部,俘获人枪各数十,还有枪榴弹,一并缴到茅台酒数十瓶。熊伯涛说:“战士的阶级友好和胜利的热忱,欣然给了我一瓶。”在茅台镇,“义成老烧房”的主人是标准的土豪,自己有枪,红军来之前,他逃之夭夭。熊伯涛记得,“义成老烧房”是一座很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着每只可装二十担水的大口缸,装满异香扑鼻的真正茅台酒。

熊伯涛生动地记下了当年喝战利品的场面:“真奇怪,拿起茶缸喝了两口,‘哎呀!真好喝!’喝到三四五口以后,头也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到口内时,由于神经灵敏的命令,坚决拒绝入腹,因此除了鼓动其他的人‘喝啊’之外,再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喝下去了……”

关于“吃”,长征途中最经典的记载是遵义辣子鸡。

遵义,是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的城市,而且是两占遵义。抗战期间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的彭雪枫,曾两次率军打下遵义城,他说:“长征以来遵义是最使战士们想念的一个城,那比较繁华的街市,那相亲相爱的群众,那鲜红的橘子,那油软的蛋糕……”

首占遵义,红军足足休整了十天(遵义会议就是这期间举行的),非常难得。当时年轻的工兵军官何涤宙详细地记载了吃辣子鸡丁的故事:

第一天,进城,处处可见国民党溃兵抢劫的痕迹,店家大多歇业;第二天,店开了,大家购物后,不约而同想到了找东西吃,问路问到城里著名的川黔饭店,点了招牌菜辣子鸡丁、醋溜鱼、血花汤等,他们对辣子鸡最满意:一盆辣子鸡丁,堆得满出来,味道确不坏,大家都很满意;第三天中午,再到川黔饭店,又点辣子鸡丁,人很多,都是红军将士,等到下午两点才吃完午饭;第四天中午,又到川黔饭店,仍然人很多,点了辣子鸡,已没有第一次那么丰富,用白菜作底……第十天,拂晓出发,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全分给了群众……

w4.jpg

1935年2月,红军进行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图为遵义战役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之一——娄山关。新华社资料片





通读红军长征史,才会理解遵义城里这盘辣子鸡丁的意义——长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饥肠辘辘的长征”。

惨烈的湘江之战后,辎重损失殆尽,粮食紧缺,从此成为红军长征路上面临的巨大挑战。红军将士,都有过挨饿的经历,不过在进入川西北之前,筹措粮食倒不是太困难,红军挨饿,主要是因为连日作战行军,节奏太快,有时甚至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热饭,更甭说一日三餐准时了。

红军宣传干部彭加伦在随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翻越大王山,碰到倾盆大雨,战士们冒雨赶路,半夜里来到一个小村子,火把点光了,人也疲劳万分,肚子饿得发痛,决定就地宿营,圈着火堆坐了下来,背靠背地打盹。外面有个部队架好了铜锅在煮饭,饭的香味一阵阵地冲入鼻孔中来,更使人难受。铜锅的周围,站满了人,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锅内,垂涎欲滴。饭熟了,一个冲锋,就冲得干干净净。饭是那么香,口水自然会流出来,可是怎么好意思去和战士们抢呢?总算事出意料,他们指导员送了一盆子进来招宣传干部们吃,虽然没有菜,彭加伦几个每人也就吃了一碗,肚子还没饱呢,但不可能有第二碗了。

红军长征途中筹措粮食,主要有战斗缴获、没收军阀和土豪劣绅的部分粮食以及向商人和农民购买粮食。红军打下贵州瓮安之后,正逢春节,红军缴获了土豪准备过年的物品,过了一个丰富的年:六大盆菜,猪羊鸡肉都有,当地把穷人叫作“干人”,瘦得枯干如柴的意思,瓮安城里的“干人”们也应邀与红军将士一起过年,他们边吃边嚷:“红军先生,如果不是你们来了,我们连年饭也吃不成哩!还有这样客气吗?你们救了我们干人儿的命!”

越往北走,粮食筹措越困难,尤其到了过草原的时候,那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在茫茫草原上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红军将士,感觉此前吃过的苦,真不叫苦了。时任红军总政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就写过:翻过贵州省黔东南境内的老山界(他写的《老山界》一文选入了初中课本)后,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饥饿的战士等不及炊事员做饭,自己用脸盆、饭盒子、口杯煮稀饭吃,“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第一个难走的山,这个山使部队中开始发生一种新的习气,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口杯煮饭吃。但是当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之后,老山界的困难,比较这些地方来,已是微乎其微,不足道的了。”

是的,在老山界,战士的口杯里,还能煮上大米,但是,到了草地,只能煮牛皮带了……

读红军的回忆录,不难发现:过草地前,关于“吃”的内容,并不多,偶尔穿插其间。但关于草地的回忆,主要就是:饿!以及,有什么能吃的?红军进入草地前,准备了青稞炒面,但是,草地中很难找到干净的水。更多来不及磨面的,带的就是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既吃不饱,又难消化。原来准备可以吃五六天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断粮后,就只能靠吃野菜充饥,不少人中毒。前面的部队把野草树皮吃完了,后续部队就只好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马鞍子,都切成细丝,煮着或者烤着吃。有的战士实在没吃的,只能把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麦,一粒粒挑出来,洗干净了再煮着吃……彭德怀、黄克诚等红军高级将领,甚至含泪杀死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坐骑,让战士们有肉吃。 

从草原出来后,红军发动包座战役,围点打援,先围歼敌四十九师,后攻入了上包座大戒寺,敌人逃跑前,放火焚烧粮食,饥饿的红军战士一边灭火,一边抓起粮食大把吞嚼……

w6.jpg

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新华社资料片





“此人不很高,身体肌肉很饱满,眉毛很粗,头发差不多生到了眉毛边,眼睛又圆又大,上边遮满了一线睫毛,牙齿黄黄的,一个大辫子盘在头上……见我们就作揖,喊‘红军大人’,我们的小勤务员给他倒茶,他也叫小勤务员‘红军大人’。”这是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全州时,彭加伦碰到的一个苗族男子,这个男子

听说红军过境,过来拜访,请求支持,帮他们从“汉官”手里解放出来。

红军长征,经过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今天看来,那是民国之外的另一个中国,一些少数民族遭受的剥削与压榨,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拜访彭加伦的苗族男子就控诉道:“说来真气人,我们的田地都被他们占去了,派款,我们苗家特别的多,修碉堡,派差事,也总是我们苗家吃亏,这样的世界,再不拼命,也是不得了的,我们下了决心,联合你们去!”

蒋介石也利用红军长征途经地一些少数民族生产落后、消息闭塞、平时对汉人积怨深重的特点,一度企图让他们变成阻挡红军前进的“棋子”。红军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地方政府、军阀与地主拼命进行反动宣传,百般污蔑,甚至把红军描写成“青面獠牙”“专吃人脑花和娃娃”的魔鬼,加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的恐惧,不少人听闻红军要来,弃家出走,躲进深山老林。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对红军怀有敌意,阻止红军通过,甚至劫杀红军伤病员和落单的小股红军。

长征中,红军做了第一等、第一流的民族工作、群众工作。他们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的纪律,提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开展对反动政权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和人民政权……贺子珍的弟弟、毛泽东的小舅子贺敏仁,一个“红小鬼”,饿得难受,在藏区喇嘛寺偷拿钱物想买吃的,违反了民族政策,结果被处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才有了长征的胜利。

比如,面对那位苗族兄弟,彭加伦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写了一封回信,办了很多菜,请他吃了饭,并送了很多礼物给他带回去。这位苗族汉子又笑容满面地作了无数个揖,欢天喜地回去了。彭加伦因此感慨道:“苗民的痛苦,确是到了极点,受够了汉族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压迫,他们进行了不少原始式的反汉官军阀的斗争,但总得不到援助,以致终归失败。他们虽然迷信很深,对红军没有正确的认识,可是他们总知道红军是替民众谋利益的,是他们的救星。他那知识的闭塞,虽然可怜,但他那天真烂漫忠诚英勇的精神,确值得佩服,少数民族的工作,是怎样值得我们注意呵!”

红军长征途中,少数民族无私帮助红军筹措粮食,红军也时刻不忘解群众燃眉之急。红军打下黔西北重要集镇瓢儿井后,没收反动首领盐庄,一小时之内,号召了一千多人分盐,王首道这么回忆:“如山如海的干人儿争着要盐,附近许多苗人也来要盐,往来背盐的人好像蚂蚁一样,忙个不了。”陆定一在过老山界时,路遇一户瑶家,这户人家过得很艰难,“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界成的一个灰堆——瑶民的灶上,煮粥吃。她对我们道歉,说是没有米,也没有大锅,否则愿意煮些给部队充饥。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有米袋子,三天粮食,虽然明知前面粮食困难,我们把这整个的米袋子送给她,她非常喜欢地接受了。”

陆定一还写了一个细节:这户瑶民的房子和篱笆,是用枯竹编成,他生怕红军会拆来当火把,于是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醒目处,要红军的部队不准拆屋子篱笆做火把。

今天再读当年红军的回忆录,能够读出红军对少数民族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即使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好奇,但从未有过居高临下的傲慢。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宣传员艾平深入彝族部落,就争取了很多彝人兄弟当红军,他写道:“(彝人)没什么虚假的礼节,但他们互相亲爱,与我们红军也是很亲爱的。”他还生动地记下了彝人好酒的特点:没有饭吃,没关系,一定得有酒喝,他们加入红军的第一句话是——“莫得酒喝,哦(即‘我’)不当烘(即‘红’)军。”

w8.jpg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彝族地区时,帮助当地彝族成立了中国彝族红军沽鸡支队。这是该支队的队旗。新华社资料片





飞夺泸定桥,红军一天一夜走了240里路,这是长征史上的不朽传奇,绝对是真实版的“生死时速”。此役指挥官杨成武后来回忆说:他们比原来命令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吃饭,五点钟就出发了,然后一直处于狂奔状态,中途还打掉了挡路的敌人,架好了一座被敌人破坏的桥。

如果能够穿越到当时的现场,今人能够瞬间明白什么叫“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队伍风一般卷过,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群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了更多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暴雨如注,大渡河畔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战士几乎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但即便如此,因为太过疲劳,还是不断有人打瞌睡。有的人走着走着就站住了,后面的推他:“走呀!前面的走远了!”这才恍然惊醒,又赶快跟上去。后来,大家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接起来,前后拉着走。

“人是铁,饭是钢”,勇气再大,也得吃饭,飞夺泸定桥途中,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嚼生米、喝凉水充饥……

读到这些场景,怎不肃然起敬?长征途中,天大的困难,红军都一个个克服了,因为,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五军团,从长征一开始,就担任后卫掩护全军的重任。长征路上,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和敌人开火,始终处于艰苦疲劳急行军饿肚子的状态,对他们来说,跟追兵一样凶险的敌人,还有饥饿。前方部队过去,土豪基本打过了,粮食基本吃光了,留给红五军团将士的食物,所剩无几。时任红五军团师政治部主任的周碧泉,从湘江之役开始,就遭遇多次断粮,在老山界,断粮一天两夜,以坚强毅力,翻过了高山;初入贵州,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宿营的时候,还要用门板手掌被毯和砖头来磨米……

困难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

在大渡河安顺场,就是清末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处。蒋介石企图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巨大的危险面前,作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淡定自如。当时军委政治部打土豪,杀了几头猪,分给了群众,给司令部留了一个猪肚、一副猪肝。警卫员问朱老总:“怎么弄中饭吃?”朱德说:“你把它切好,我来炒。”不到一刻钟,朱老总就把猪肚子炒好了。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炒得好。朱德开心笑道:“我很会炒肚子的,以后你们找到肚子,准备点辣椒,我再帮助你们炒吧!”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翻越雪山时的一个场景:在雪山顶上,大家稍作休息,看着身边洁白无瑕的积雪,红军将领“盛夏赏雪”。这时,萧劲光(开国大将)提议吃冰激凌,全体赞成,一行十几人都持着漱口杯,争向雪堆下层挖。有人问:谁有糖精?于是有人贡献了自己的私藏出来。大家都在赞美自己的“冰激凌”,记录下这一幕的周士第(开国上将)“吹嘘”道:“我这杯冰激凌,比南京冠生园的还美!”陈赓(开国大将)不服气,“反击”道:“我的更美,是安乐园的呢!”

那时,长征中的红军将士,都很年轻,他们有理想、热血和勇气,他们还有年轻人特有的旺盛精力与无限好奇。对他们来说,长征是苦难,但长征也是磨砺与成长。

这样的人,怎么会被打败?

w10.jpg

图为毛泽东(左一)在江西瑞金与红军战士合影。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席。新华社资料片





1935年10月21日,陕北保安县吴起镇西十余里处,上演了一起“步兵追杀骑兵”的奇观。国民党骑兵两千余人进入了红军钳形包围圈,一轮枪响后,惊慌四逃,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从荒凉的山梁狂奔下来,奋勇杀敌,一口气追出50里。暮色中,红军凯旋,唱起了《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须怕,沉着敏捷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一齐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坍他,我们消灭他……”

是役,乃中央红军长征最后一战,亦称为“切尾巴战役”——自从红军长征开始后一直像尾巴般如影随形的国民党追兵,被切断于陕北根据地之外。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吴起镇举行,毛泽东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结论。此次会议正式宣布: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史载,会议上,毛泽东热泪盈眶,众人感慨万千,有人情不自禁高呼口号:“长征万岁!”当时,陕北已是寒气砭骨,红军将士尚着单衣。但是,每个人都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

感谢已经走进历史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精神食粮。

w12.jpg

这是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新华社资料片


往期文章


荐读 | 被中国大妈疯抢到歇业,Costco牛在哪儿?荐读 | 世界何去何从?新华社专版解析百年大变局

话题 | 《小欢喜》火爆整个夏天,你家属于哪一款?

话题 | 住宿费1.6万,“天价宿舍”是否涉腐涉黑?话题 | 总理3天两次过问,猪肉价能回归正常吗?

评论 |《声入人心2》跌到6.4分,难逃降级定律评论 | 《哪吒》屡破纪录,它做对和做错了什么评论 | 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人物 | 习近平为何说每次读他的书都“受到教育”
人物 | 哪个清华男神,被朱镕基誉为一代宗师?
人物 | 读懂苏东坡,遇见世间最有趣的灵魂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w13.jpg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5-1-11 00: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