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罗曼·罗兰
我出生在一个东北小镇上,一南一北交叉成井字形字的四条大路,构成了镇上的主干道。人口不多,走在大马路上的两个陌生人,不需要六度空间理论,只需要报出一个或者两个镇上的头面人物就能马上热络起来。镇子虽小,但是商场、医院、学校、火车站、汽车站一样不少——甚至还有个小小的飞机场,春天的时候用来给农田撒药、或者人工降雨。小时候一听到天上有轰隆隆的声音,我们就兴奋的往外跑去看飞机。90年代下岗大潮席卷东北的时候,我们这里受到的影响也要比其他地方小得多:总共就这么点人口和劳动力,还能精简到哪里去呢?
东北的基础教育做的是很好的,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是具然有3、4所学校。所以我们从来只为成绩发愁,但是从来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生活算不上紧张,假期也没有什么丰富多彩。多数家长会给孩子报个音乐或者美术班,主要是怕孩子在家看电视太多了眼睛近视,假期有个老师管着放心点。有一次学校想举办一个去北京的游学夏令营,但是最后因为报名人数不够被取消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最远的旅行就是坐火车去了一次省会哈尔滨看冰灯。基本没有同学出过国,去过北京上海的已经属于凤毛麟角。香港回归以后有个同学去香港看亲戚,拍了两大本照片回来,轰动了整个学校,照片集在各个班级里传看了好几个月。我们对于外面世界的了解,主要就是电视、网络和各种报刊杂志:澳门回归了,北京申报奥运会成功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了,海峡对面的阿扁又发表了什么分裂言论,全国人民抗击非典了,广州要整治砍手党了……世界看起来离我们很近,但又触不可及。
我们这一代小镇的独生子女,生活的轨迹也都差不多,按部就班的念小学-初中-高中。考上大学以后,生活的转折点第一次来到了我们面前。
02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阿甘正传》
高三毕业的晚会上,刚升高一的学妹们甜甜的在台上唱着时下最红的少女组合成名作给我们送上祝福:明天就象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上大学以后我才知道,这句歌词的出处是电影《阿甘正传》。
只身来到广州上学的我,感觉自己就是班里的Forrest Gump。全班同学基本都是来自各省的重点高中,黄冈中学、哈尔滨三中、华师附中,上外附中……他们英语流利,成绩优异,最重要的是,人家看起来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广东的同学自然不必说,每个人都有几个在国外的uncle、aunt,内地来的同学也大多数是省会城市出身,从小在少年宫学才艺,在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里刷成绩,钢琴十级、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比比皆是。相比之下,我这个东北三线小镇的“文科状元”,除了身材高大看起来比较壮以外,简直一无是处。
广东的气候对外来者并不友好,军训的时候地面温度达到40度,在透气性差的军装和太阳暴晒的双重作用下,我人生十几年第一次浑身长了痱子,还满头长痘痘。那会如果有黄龄的《痒》,我恐怕是要单曲全天循环的:“越慌越想越慌,越痒越搔越痒……”
不太敢给家里人打电话诉苦,一是家里当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危机,二是家人觉得我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他们哪知道我每天晚上热的睡也睡不着,全靠一只小小的台扇续命,至于语言、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就更多了。
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最大的落差其实是来自学习上的全面吊打。我的同学们都是经过初中高中层层选拔一路开挂的学霸,学习习惯优秀,自我管理能力强。而我是一个高三下学期才开始发奋提升了两百多分才运气好考进来的学渣(我的高考提分故事:高三党如何在高考倒数 190 天里从模考 410 分逆袭到 600 分?)感觉高考一役,已经用完了我在考试上的所有运气。
心里很慌,没有底气。以前引以为傲的种种,在大学时代已经完全不值得一提。最关键的是,你知道你和其他人差距特别大,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追起——差距是全方位的。那时候还不流行loser这个词,不然我一定会放在我的qq签名上的。
大学四年我其实大部分时间过得蛮压抑和矛盾的,我的小镇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上被一点点碾压然后又重建。经历了很多次的考试失利、考研失败、求职无果以后,我从一个刚收到大学通知书时候立下“我要成为社会精英” 志向的阳光少年,变成了一个抱着“我要在这个城市靠自己活下去”信念的毕业既失业的社会青年。
高考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然后我的人生就一点一点的暗淡起来。大学求职时正赶上金融危机,找工作的过程是另外一个很长的故事(我的找工作故事: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有多重要?应该考虑清楚些什么?)。在职场吃了很多的苦,用过经常爬蟑螂的办公桌,替同事背锅,被小团体排挤,被人质疑资历差,当众崩溃的哭过,最穷的时候和湖里的锦鲤分食一盒爆米花,但是也熬过来了。和家里人惯例是报喜不报忧,他们心知肚明的没有戳破,只是每个月给我多打些生活费,默默的支持我。
后来跳槽换了工作,经济情况逐渐变好,各种人生大事比如结婚、买房也逐渐提上日程,努力做个鸡汤文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我以为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了。
03 生活就是在彼此竞争的压力下不断的平衡——为今天而生活,为明天做牺牲。
——卡内基梅隆大学前教授 Randy pausch
虽说人近中年,已婚未育的职场女性,总是要想的多一点的。但是我没想到我的职业生涯会再次赶上经济下行,更没想到经济危机会和孩子一起对我来个双重夹击。
我所在的行业已经过了井喷式增长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平稳增长就是最好结果(最新的数据说已经开始下降了),我不是模范员工,工作业绩也是中等偏上,掌握的工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有增长空间,但是不是很大。随着可以预见的未来——生个孩子,就业竞争力只会越来越差。这个焦虑一直伴随了我很久,然而还没等我找到解决方案,孩子先出生了。
产假结束 回到公司开工,一面是职业瓶颈,一面是育儿贫穷,双面夹击,我又不能投降黄巢,只好穷则思变。生个孩子确实让我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哭哭啼啼的找人抱怨“我为什么想不开生了一个孩子啊是手机游戏不好玩啊还是节目不好看啊”然后继续接受这样的生活,这似乎也行不通。
养孩子很难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改善收入情况,实现财务开源还是可以想想办法的。
如何拓展更多的可能性,收入如何开源,是我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我迫切的需要作出转变,因此我给自己做了两个规划:
一、重拾我之前在在行的行家身份,做一些有偿咨询工作。
二、我要去了解一下,其他优秀的人都在哪里,都在干什么,向他们学习。
折腾了快两年下来,真心很累。带娃、工作……日程表总是满满的,大家感慨996的时候,我在24*7。好消息也是有的,至少收入来源已经不仅限于工资了。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既开阔了眼界,又帮助了很多和我一样处在育儿和职场焦虑之间的妈妈。妈妈这个身份,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道路的阻碍,而是可以成为我们职业发展上的助力。
我感觉,成年人的生活中没有“容易”二字,如果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未来可能给到你的选择就更少了。这段发生在18年末之前的经历,让我的人生模式发生了变化。我的感觉是:
如果你的目标是工作安定,收入稳定,
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因为时代留给你的选择会越来越少。
但是如果你愿意勇于尝试,你会发现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人生的可能性还有很多。 04 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随心所欲的过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
—— Jim Randel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定期给自己做个总结规划,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近我其实一直在思索。我们都知道80/20法则: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年轻人知道这个理论以后,可以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成为80%。而大多数中年人,发现规律具有普适性,自己就是那80%。然而如果我们在大部分人还在抱怨、缅怀、得过且过,和别人比惨的时候开始积极自救,你就已经先人一步了。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的选择和人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次科技的进步都会淘汰一批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到来的,是又一批性价比低,学习能力差的中年人即将面临失业的危险。我们这代人应该很难在一个领域从一而终了,必须要有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的思想准备。越早抛弃“35岁之前财富自由”、“成功就是躺着数钱”的美梦,就越早开始脚踏实地的努力。
也许我们没办法成为整个社会的20%,但是我们可以成为80%中的20%,只要我们能够快速的调整过来,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在下一个十年内逆流而上。
说了这么多,生活到底该是怎样的呢?
我想,不仅经济有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人生也有向上和下行两条通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是在和经济、人生、职业生涯这些起起落落不断的抗争。可是,那又如何呢?——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都能成为统治被称为“自己”这块领土的,独一无二的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