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7|回复: 0

中国影像方志|温县:平畴沃野四千年古城得胜鼓激越 天赐良川山药大县太极刚柔并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5 0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CTV-10

2019.9.14 20:50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河南卷 温县篇

   
温县篇 预告片


“黄河北,太行南,清风岭下有温泉。敕国称雄自夏代,温名自此永流传。”


这是温县流传的一首童谣,说的是温县得名始于夏代,与清风岭脚下的温泉有关。

w1.jpg

据《温县志》记载:“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地赐给晋国。晋派狐溱为温大夫,设置县邑,此为温称县之始。”

w2.jpg

w3.jpg

温故城遗址

古温亲近济水,与黄河相望。境内支流汇集,加之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温泉水灌溉良田,自古农业十分发达。

w4.jpg

历史上,古温数易其主,战争频仍。然而,一个“温”字从未改变,一直沿用了4000年。

w5.jpg

温县博物馆保存着一批东周时期的圭形石片,上有古人毛笔墨书的字迹。专家认为,它们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山西侯马,被誉为不朽史册的“侯马盟书”内容极其相似,二者应该存在某种密切地联系。

w6.jpg

“盟书”也称“载书”,因其刊载着古人共相约束,盟誓的言辞,故而得名。

w7.jpg

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间,有记载的盟誓超过200次,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不计其数。

在县城东北15千米的沁河南岸,有一处古代州城遗址,这里是春秋时期的晋国韩氏宗主所在地。1979年春季,附近村民在遗址外围植树时,无意间挖出带有墨书字迹的石片。

w8.jpg

经过考古发掘,在探方一,一号坎,考古工作者共获得盟书4588件,包括从村民手中征集的490件。这些盟书内容相似,首句均以“十五年十二月乙未朔,辛酉”开始。

w9.jpg

w10.jpg

w11.jpg

像温县盟书,一个坑出土数千片盟书,实属罕见。根据研究,盟书上参与盟誓的人达到了数千人之多。

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得胜鼓

司马懿得胜鼓是安乐寨独有的民间打击乐,据说,它是当年司马懿命军中乐师所创,时称“得胜鼓”,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w12.jpg

安乐寨是司马懿故里,这里的村民认为,当年司马懿东征辽东时,路过家乡宴请乡邻,曾以此鼓乐助兴,当震天动地的鼓声回荡在天地间时,乡亲们被这激昂的鼓声所震撼,纷纷恳求将此鼓曲赐给家乡,司马懿欣然应诺,命人予以传授,由此,得胜鼓由军队传入民间。

w13.jpg

鼓声阵阵,锣声铿锵,当战争早已远离这片土地,激越昂扬的司马懿得胜鼓,成为人们抒发内心喜悦的一种形式。

w14.jpg

温县小麦高产 “碾馔”美味

“碾馔”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美味,它是将灌浆饱满,尚未黄熟的小麦,经过脱粒,去壳,入锅汆炒,炒熟之后的麦粒上磨碾压,制成短条状的食物,味道清甜无比。

w15.jpg

“碾馔”在温县同样有着上千年历史,每年只在五月下旬,临近芒种那几天才能吃到,温县人极爱这种美味。

w16.jpg

温县小麦历来高产,改革开放之初,当全国小麦亩产300多公斤时,温县小麦已达400多公斤,28年来,温县始终保持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量第一。

w17.jpg

温县小麦不同于一般小麦,这里是“全国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每年30万亩小麦田,80%是良种。

w18.jpg

79岁的王焕英被温县人亲切地称为“温麦之父”。

w19.jpg

w20.jpg

1987年,王焕英耗尽十年心血,培育出的第一个小麦新品种“温麦2540”终于诞生,经过四年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它抗倒伏、产量高,最高亩产570公斤,那时的全国平均亩产还不足400公斤。

w21.jpg

1991年,“温麦2540”在温县开始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物亩产达到1016.5公斤,这一成绩让温县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亩产吨粮县”。

w22.jpg

当新世纪来临之际,温麦种子引领了黄淮海冬麦区小麦品种的第七次、第八次更新换代,实现了全国冬小麦从亩产不足400公斤到亩产超500公斤的历史跨越,年增收小麦近百亿公斤。

w23.jpg

w24.jpg

目前,温县拥有专业小麦育种课题组以及团队数十个,大约每4到5年便可实现一次更新换代,每一轮更新换代都促进了小麦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

w25.jpg

w26.jpg

陈氏太极 刚柔并济

据《温县志》记载,陈式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是由陈氏家族第九代族人陈王廷,在家拳基础上,博彩众家之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创造的新型拳种。

w27.jpg

w28.jpg

w29.jpg

w30.jpg

据《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载:“陈家沟西十华里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村里人为了保卫桑梓,成立武学社,习武成风。

w31.jpg

61岁的陈照森,是陈式太极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受邀在全国各地讲授太极拳,2005年回到陈家沟,开设了自己的家庭武馆,十几年间,他教过的学生有上万人。

w32.jpg

漫步在青砖黛瓦间,耳边不时传来习武之声,沿街店铺里,摆放着各式太极服与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械,满满的太极能量。

w33.jpg

w34.jpg

“国药之宝” 铁棍山药

温县所处焦作地区,是历代名医推崇的“四大怀药”产区。这里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因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

w35.jpg

温县铁棍山药种植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岳村,是温县种植铁棍山药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这里所产铁棍山药曾长期作为宫廷贡品,也是我国的“国药之宝”。

w36.jpg

w37.jpg

w38.jpg

在科技引领下,传统铁棍山药产业焕发勃勃生机,也由此带动了温县其他几大怀药产业的发展。牛膝、地黄、菊花也都同样采用了产品质量溯源等多种做法,强化品牌意识和保护。

w39.jpg

w40.jpg

w41.jpg

近年来,温县县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支撑、大力推广等手段,促进“四大怀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聚发展。目前,温县“四大怀药”及其他中草药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10万亩以上,是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

w42.jpg

如今,一个现代化的温县正在崛起,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它在温婉沉静中蕴蓄“动的能量”,在形散神聚中构建“和的精神”。温县,未来必将更加绚烂辉煌!

w43.jpg

w44.jpg

w45.jpg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温县篇》

播出时间:9月14日 20:50

w46.jpg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李牧宸(实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5-1-10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