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由大卫·芬奇执导的一部犯罪剧集在Netflix上线。
该剧一经播出,就收获逆天口碑。
IMDb评分8.6,烂番茄新鲜度97%
而时隔两年后,剧集的第二季正式回归,同样获得了众多剧迷的好评。
虽然有不少人觉得新一季的故事略显沉闷、水准有所下滑。
但在阿七看来,它依然十分优秀。
无论是风格化的影像、颇具匠心的台词编排,还是入木三分的人性挖掘,都仍然流露出大卫·芬奇式的独特气质——
《心灵猎人》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剧集的故事发生在美国1970年代的中后期。
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导致了一系列犯罪行为和犯罪模式开始发生转变。
比如,之前的犯罪大多是熟人作案,发生的命案也大多是劫财或情杀。
而在眼下出现的案子中,凶犯的杀人动机则越来越趋于“无理性”。
于是,为了更加详尽地了解凶犯的心理,FBI行为科学部的两名探员Bill和Holden便开始着手和连环杀手的近距离交流。
他们通过收集凶犯资料,和凶犯对谈聊天的方式,系统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罪犯的心理剖析方法,即后来众所周知的“侧写”(profile,又译作剖绘)。
在上一季中,Holden面谈到了臭名昭著的“女大学生杀手”Edmund Kemper。
在和Edmund的接触过程中,Holden全方位地了解到一个杀手的心路历程。
对方悲惨的童年,长期孤独压抑的生活,对杀人仪式感的执着追求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Holden。
最后,他终于在第一季的结尾全面崩溃。
正如卡尔博士分析的那样,Holden在和罪犯面谈时,由于需要经常“换位思考”,而不可否认地会与之产生共情。
可问题是,“当我们在同情心理变态者时,实际上是在否定自我,我们否认自己对正直和人性的信仰,这会非常危险。”
如果说第一季的聚焦点,更多地放在了Holden在研究连环杀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上。
那么,第二季则无疑将整个故事框架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层面。
多线叙事,更加多样的人物和案情。
当然,始终不变的仍然是探员们马不停蹄地和一个个“绝世杀手”展开面谈。
上一季的Edmund Kemper,和新一季出现的山姆之子、BTK、曼森等人,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杀人犯宇宙”。
埃德蒙·肯珀
山姆之子
BTK
曼森
山姆之子,本名David Berkowitz,是一个用“恶魔”当挡箭牌的连环杀人犯。
他曾在两年间杀害6人,却声称是被领居家的狗操纵,而那只狗是“恶魔”的化身。
即使在Holden和面谈期间,他还一直大放厥词。
但当洞悉犯罪心理的Holden找出对方漏洞,并予以戳穿的时候。
对方立刻会心一笑,道出了他真正的杀人动机——
“女孩”“复仇”等潜意识,转化为了David脑海中的某种“声音”。
这种“声音”不仅帮助他“正当化”了心中最想做的事情,同时也驱使着杀戮的完成。
BTK,本名Dennis Lynn Rader,BTK是他给自己取的外号,意为“捆绑、折磨、杀害”。
他在近20时间内,于堪萨斯州威奇托地区杀害10人,成为当地居民的梦魇。
虽然在新一季中,警方仍未抓捕到BTK,但可以预见他将成为未来几季的重磅角色之一。
无论是每一集开头对BTK人物线的铺垫,还是生还者的描述,BTK似乎都是一个相当绅士的人。
身穿高档夹克,言辞简明,作案手法则更是温和利落。
在某个一闪而过的画面中,他戴面具的样子不禁令人细思极恐,关于他的谜团想必之后会一点点解开。
曼森,绝对是本季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
这位美国历史上最疯狂的杀人犯,虽然身材矮小,但坐在桌子上,却俨然是一位威严满满的“国王”。
他以及由他创建的“曼森家族”,一度令整个美国社会闻风丧胆。
1969年8月到10月期间,“曼森家族”以两桩杀人案震惊了洛杉矶。
而令人诧异的是,“曼森家族”的成员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却不知为何全部离家出走,纷纷投入“心灵导师”曼森门下。
在面谈过程中,曼森蛊惑人心的语言,极具煽动性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他把成员聚集起来,向他们教导“爱里没有对错”,之后便用错误的理念引导他们走上了疯狂的犯罪道路。
曼森向Bill解释,说自己没有命令任何人做任何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他们之所以去做了某件事,只是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善恶,而这一切都和他无关。
曼森的诡辩之才,已然自成一派。
虽然其中的说法大多是无稽之谈,但他也的确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每个人心中,或许都埋藏着犯罪的种子。
除了杀手群像外,新一季还集中展现了行为科学部成员们的私生活。
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Bill儿子Brian卷入的一起凶杀案。
要知道,Brian还只是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杀人。
但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他不仅旁观了22个月大的婴儿被小伙伴残害致死,而且还建议把死去的婴儿放在十字架上。
Brian虽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名精神病医生每周进入Bill的家里对Brian的心理状态进行照料和评估。
从此开始,原本内向的Brian变得更加不爱讲话,尿床的毛病又重蹈覆辙。
他的行为举止似乎已发生“退化”,兴趣点则转向了更年幼时爱玩的玩具。
另一方面,Carr博士结识了一位酒吧的酒保,并与其发展出一段恋情。
和学术范十足的博士不同,对方是一个完全追求自由生活的嘻哈女青年。
而这一季中,被“梦魇”缠身的Holden从医院醒来,被诊断患上了惊恐障碍,一旦外部的压力让他无法承受,就有可能再度发作。
当然,在和女友分手后的Holden,感情生活一直没什么进展。
新一季中他完全化身为一心工作的“上进小青年”,为调查案件不辞劳苦。
一个颇为微妙的观感是,当FBI成员们拼尽全力地投入工作的时候,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罪案本身已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某种程度的互文。
为了吊出“糖果杀手”案件中Henley的犯罪动机,Carr博士不惜用自己的同性恋情做诱饵。
她所经历的导师&学生情感关系,和案件中Dean和Henley的关系如出一辙,因此引发了Henley的共情,令他道出案件真相。
而儿子Brain牵涉凶杀案一事对Bill的影响,则可以称得上重磅炸弹。
尤其是当探员们讨论到“糖果杀手”案中,作为旁观者的Henley也是帮凶的时候,Bill一瞬间就联想到同样是“旁观者”的儿子。
他下意识地开始为Henley辩解,“我们必须考虑到亨利当时还是孩子,他可能会把自己的参与,看成是身不由己。”
但这立即引来Carr博士的反驳,“不管有没有参与,他都有罪”。
一定程度上,对探员们私生活的呈现的确丰富了剧情,但这也让第二季出现了不如第一季流畅和“纯粹”的观感。
在剧迷看来,剧集围绕“侧写”理论本身的人性捕捉,是本剧最让人过瘾的地方。
但本季中,导演却在此之上,为剧情加入了更多复杂和不可控的部分。
上一季的“磁带事件”后,老主管被迫下马,新官Ted Gunn上任。
一上来,他就表现出对行为科学部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先是和Bill面谈,想让他帮助Holden“驯服”他的直觉。
又是和Carr博士面谈,让她时刻注意Holden,以免偏离轨道太远。
为了让探员能够更好地完成犯罪心理的研究,他更是做出承诺,会提供一切有助于完成调研的资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Gunn的真实面目才一点点显露出来。
他派出Bill和Holden两人前往亚特兰大调查当地的儿童绑架案。
可却并不着急破案,而是让当地特遣队主攻调查,派去的两位探员则只做基础调查。
一言以蔽之,Gunn想要通过这个机会来纵观全局,等形势清晰后再做下一步动作。
原来,无论是Bill、Holden,甚至整个行为科学部,都只不过是Gunn手上的政治筹码而已。
而随着亚特兰大罪案的调查,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种族因素都相继夹杂其中,甚至对案件的调查方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谋杀案,Holden一早就通过“侧写”有了初步判断,嫌疑人应该是一位黑人男性。
可当Holden向警长和专员说出自己的推测时,却并未得到认同,市长则更是在绑架案不成立的情况下,结束了跨州调查。
一方面,这位黑人市长,不过也是一位将政治考量作为优先选项的圆滑政客。
如果民众和媒体知道杀人狂的存在,不仅他本人的公众形象将受损,当地的生意和投资,也同样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亚特兰大州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当地人士和黑人社区对3K党人的集体不满。
于是,一个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随着专案组的深入调查,他们的追查方向和Holden的判断大相径庭。
最后,更为荒诞的是,在各方势力的相互作用下,一名叫韦恩的嫌犯在上层的授意之下,被草率定罪。
此时,Holden等人正在全力调查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并发现了一些颇为可疑的线索。
然而,就在他们想要进一步查明真相的时候,Gunn局长已经开始提前庆祝。
FBI由于对亚特兰大罪案的贡献而受到嘉奖,行为科学部被提升为政府的优先部门。
Holden等人的确迎来了胜利,但却是一场全然“失败”的胜利。
如果说《心灵猎人》第一季是让大众跟随主角洞察到罪案背后的幽暗人性,那么,第二季则是在用现实的繁杂和吊诡挑战着主角心中的信仰。
亚特兰大谋杀案背后的政治因素,当地警方对失踪孩子信息的隐瞒,以及媒体、黑人社区、当地游行群体的介入和发声等等。
这一切,都不可否认地影响着FBI探员们对正义的追寻和坚守。
然而,回想起Holden在第一季中的演讲,阿七依然相信,本剧的故事走向一定会在未来愈发明朗,真相也终会迎来大白的一天。
我们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