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饼子
图片:pexels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1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场景:
在洗澡的时候,父母突然推门而入?
很难令人想象吧。
堪称“人精”的27岁公关天天,就经常遭遇这样的情景,在母亲面前,他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在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天天表示,打小母亲对他的控制欲就极强。
小时候,他房间的门锁是被拆掉的;
现在独住,也被迫给母亲门锁的指纹;
日记和手机,母亲都会偷看;
甚至有时候他在洗澡,母亲也会推门而入;
因为担心他的工作,选择用跟踪的方式来了解他。
当他对母亲所做的这一切,表示不满时,母亲却反问:“我想知道儿子在做什么,难道不该那样去做吗?”
母亲对他,是爱,也是控制!
习惯了传统社会家长的专制,又不了解当今社会孩子的权利。
这便是现如今绝大多数家庭中所谓的专制教育。
2
专制教育
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在专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动都由父母决定和安排,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倘若孩子想要反抗,势必会迎来更严厉的处罚,比如语言暴力、各种体罚等。
朋友小叶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
小时候,有一次她不小心被人骗走了身上的零花钱。
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随手拿起一根大木棍,将她打了一顿,还一个劲地骂她傻,骂她笨。
高中文理分班,父亲的一句“文科不好找工作”,逼着文科成绩拔尖的她选了成绩不好的理科。
之后的她,念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做了一份平凡的工作。在父亲看来,她一点出息都没有,甚至骂她:白读了几年大学。
殊不知,她的梦想早在她选择理科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专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视,很多孩子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胆怯自卑、内心压抑等。
《大声说出来》有一期节目,嘉宾是34岁的单身女博士和她的母亲。
节目中,女博士控诉母亲对她的种种做法,几次在现场情绪失控,崩溃大哭。
她希望母亲做出改变,放过她,让她过自己的人生。
可是,母亲一直强势反驳,说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错,都是为了女儿好。
为了让女儿练钢琴,不准女儿出去玩,弹错了,就打;
高一的时候,偷看女儿的日记,发现女儿有喜欢的男生,就跑去学校大闹;
上学期间,不准女儿穿花裙子;就连女儿结交的朋友都要经过她的审查……
最后,女儿变成了她希望的样子,钢琴过了十级,考上了博士,读了她要求的专业。
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儿,一点都不快乐,自卑、压抑,半年内还被母亲逼着相亲了50次。
母亲教女儿学习,却忘了教女儿成长;
教女儿顺从,却忘了给女儿自由。
如果专制教育是一场游戏,很显然,父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是遵守者,父母完全控制着整场游戏。
3
为什么许多父母倾向于控制孩子
专制教育的家庭,父母与孩子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孩子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无时不刻都在被父母控制着。
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三点:
1.“棒棍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
封建家长专制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棒棍之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在很多父母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他们认为:孩子必须屈服在他们的权威之下,遵从他们的指令,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它不仅剥夺了孩子表达自我的权利,而且这种思想往往伴随着暴力。
更可怕的是非但没教出孝子,反而教成了“逆子”!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辽宁一个16岁少年,在24个小时内,纵火8起。
他向警方交代,这样做的原因竟然是经常被父亲打骂,产生的报复心理。
2.当今社会环境下父母的“攀比”心理
现如今在孩子的教育上,呈现出了一种父母过度“攀比”的状态,自家的孩子总是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
你看看谁谁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名,同样都是学习,你怎么这么笨;
隔壁家李阿姨的女儿,人家弹钢琴拿奖,你弹钢琴要命;
别人家的孩子,学啥像啥,你呢,一样没学好……
父母的这种攀比,本意是想通过打击来激励孩子,像别人学习,超越别人,为他们争光。
结果,很多孩子因此自暴自弃。父母的做法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3.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中,小秦氏把毕生的心血都花在儿子身上,没有一天活得像自己。
但是,她费尽心机为儿子谋划的一切,却不是儿子想要的。
电视剧如此,现实生活也是如此。
父母总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要不是为了你……”
这样的父母几乎用整个生命去“爱”孩子,完全没有自我,总想替孩子做好任何事情。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选学校、选工作、选对象等。
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问问孩子想要什么。
4
专制的父母如何改变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应该是建立在爱、尊重和规则之上的。
专制的父母要做出改变,首先要意识到教育上的错误,抛开固有的教育理念,然后以一颗积极开放的心不断地去学习。
1.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
父母的尊重会让他们觉得被重视、被理解。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随意地否定和辱骂孩子,特别是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英国凯特王妃的妹妹结婚的时候,小王子乔治做花童,他很调皮,又蹦又跳着去踩新娘的婚纱。
但是凯特王妃并没有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角落里,严肃地批评了他。
尊重孩子的隐私,要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小秘密。
知乎网友软苏分享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段时间,她喜欢写日记,学着同学的样子,故意把日记本摆在书桌上,用头发丝上了道暗锁。
但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没人动她的日记。
妈妈对她说:“日记是你的隐私,你要自己收好。你外婆从来不会看我的日记本,我也不会偷偷去看你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
歌手陈美龄的三个儿子都是在斯坦福念书的,在她的教育秘诀中,其中的一条就是“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大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要去美国留学,她希望儿子去NO.1或者NO.2,结果儿子选择了NO.7。
她没有干涉儿子的选择,而事实证明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尽量避免情绪化,应该客观冷静地去处理问题。
陶虹在节目《你好妈妈》中说:
有一次,她女儿要做一个夏日特饮,然后去拿玻璃瓶,没拿住,掉在了地上,结果弄得玻璃碎片到处都是。
陶虹先是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一时间去处理地上的玻璃碎片。
在那个过程中,陶虹并没有指责孩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解决这个事情”上,但是她感觉到女儿已经意识到错误了。
就像她说的:“我应该控制好我的情绪,如果我是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我不会吼我孩子的。”
3.学会放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父母送我去车站,上车的时候,母亲要帮我把行李拿上车。
父亲却“冷冷”地对母亲说:“让她自己拿,以后的路都要她自己走,你还能帮她拿一辈子?”
那一刻,父亲的“狠心”让我很难受,后来才明白,因为当初“狠心”地放手,才有今天我的独立自主。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很多的路需要自己走,很多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
学会对孩子放手,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5
教育孩子其实就像放风筝:
如果抓得太紧,就永远飞不高,用力过猛时,还容易扯断。
专制教育,往往带有反人性的色彩,父母用绝对的权威压迫着孩子的天性。
如果真心爱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成长为核心,收起作为父母的“专制”,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尊重和民主。
希望在教育的道路上,父母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让教育变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简介:饼子,富书专栏作者,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八零后宝妈,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书,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