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26|回复: 0

吉利起诉威马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K·《10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1 0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李书福怼“互联网造车一天到晚忽悠老百姓”一年后,吉利用实际行动警示造车新势力,造车不是空手套白狼,更不是换瓶不换药的把戏。

撰文 | 李晓瑞

编辑 | 甄   瑶

出品 | 汽车K线

    吉利起诉威马,涉案金额高达21亿元。

    该诉讼或将让更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加强对其离职人员流向造车新势力的商业秘密监管。

    对投资者而言,此事件将加强对威马等造车新势力核心技术实力的评估。

    加速互联网造车优胜劣汰的进程。
    强化全行业对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9月份,关于吉利起诉威马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成为整个汽车业的焦点。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一方面涉事双方分别是传统汽车制造商和造车新势力的代表性企业;另一方面则是本案涉及诉讼金额高达21亿元,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知识产权界诉讼金额最大的商业纠纷案。
无论是哪一点,都足够吸引眼球且具有话题性。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对中国汽车业具有标志性意义,可能将影响多家造车新势力未来的生存发展。

w2.jpg

汽车K线查阅天眼查发现,9月16日-17日,该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庭开庭审理,但由于该案为非公开审理,因此审理具体情况无从得知。加上双方都签了保密协议,不管是吉利,还是威马方面,对此案具体细节三缄其口。

不过,既然决定对簿公堂,那么就表明李书福对昔日旧将下重手,不再姑息。要知道,2018年吉利集团研发投入超过210亿人民币,占2018年集团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为6.4%。近10年,该集团研发投入近1000亿人民币。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吉利不顾中国人讲的“情面”,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这对处于行业变革前夜的汽车产业,又意味着什么?一度站在风口的造车新势力,通过吉利诉讼威马事件后,会面临怎样挑战?……汽车K线将就大家对此事关注的问题,以《10问》栏目进行剖析。
    1问:吉利原告主体是什么?告了威马涉及哪些业务板块?

根据上诉资料,此次原告/上诉人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而非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作为吉利的顶层设计,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顾名思义,是吉利的重要知识产权中枢。

w3.jpg

本案被告/被上诉人有四家法人主体公司,分别是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其中,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威马科技集团控股母公司,其它几家均为其孙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此次被告还包括威马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侯海靖等在内的100多个自然人。不难发现,这次双方都是头对头,而非子公司之间的纠纷,几乎没有缓和的余地。

    2问:吉利为何要与旧将创立公司对簿公堂?

从目前的相关报道来看,威马涉嫌侵害吉利汽车的商业机密,其产品被曝出与吉利较早车型吉利全球鹰GX7在参数上“高度一致”。

w4.jpg

不过,除了产品上,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更深层次原因。

    3问: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汽车K线认为前面的回答算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则是吉利随着企业越加国际化,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合规文化,开始对此现象采取强硬手段,而这种侵害商业秘密,可能会危及企业发展,并带来较大潜在风险,所以吉利决定拿起法律和知识产权的武器,保卫自身生存发展权利。

    4问:威马汽车都由什么人组成?担任什么职务?

威马汽车主要由沈晖、杜立刚、陆斌等人创立。

w5.jpg

其中沈晖担任威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主导企业战略、融资、战略合作伙伴扩展;杜立刚担任威马汽车执行副董事长,主要负责投融资、新业务发展、法律、内控等工作;陆斌担任威马汽车高级副总裁,分管战略规划、主导建立了产品规划、市场营销、销售渠道、客户管理、公关关系、售后支持、出行服务等一系列架构。

    5问:威马核心团队与吉利有何渊源?
通过公开资料不难发现,沈晖、侯海靖等人此前均在吉利集团及旗下公司任职重要职位。沈晖,原为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侯海靖曾任吉利集团副总裁。除这两个职级较高的吉利旧将,威马汽车还有不少人来自吉利体系。
w6.jpg
也难怪,李书福和吉利对此事高度警惕。毕竟,双方已经不在一个阵营也完全没有互补性,并且是同业竞争。

    6问:这起诉讼谁更可能打赢?
目前从吉利的角度来看,对此次诉讼似乎“势在必得”。
根据汽车公社消息,早在去年10月吉利便已向法院提起诉讼,期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过两次不公开审理。如今吉利再次上诉,显然是对此前结果不满意。

w7.jpg

有专家表示,知识产权案件举证较为复杂,商业秘密点的范围和确定是本案难点之一。

    7问:对两家公司有何影响?
官司输赢,对吉利均有好处。事实上,不管这场官司谁输谁赢,对吉利来说都不会造成太大困扰,相反对于员工离开后,提出警示,要保护老东家的权益。
随着收购沃尔沃、以及在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吉利已经具备不少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因此也越来越注重知识技术产权保护问题。而人才的流失,则为技术机密的保护带来风险。

w8.jpg

不管事实如何,最终结果如何,一场引人注目的诉讼下来,总会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从而警示威马汽车,以及吉利内部员工,对此引起重视,加深大众对知识产权的概念以及敬畏之心。
众所周知,包括汽车圈在内的各行各业,人员流动屡见不鲜。其中,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流动,无疑会增加原任职公司商业机密泄露风险。而吉利与威马的纠纷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8问:如果输了,对威马会造成什么影响?
首先,21亿元赔款对威马来说绝对是不小的压力,甚至可以压垮威马。毕竟目前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是不烧钱的。
其次,是投资者和机构对威马投资信心的动摇。这些出钱的金主,会认为威马缺乏核心技术,从而对其未来发展和套现能力产生动摇。

w9.jpg

第三,影响融资。目前威马正处在D轮融资的关键时期,目标额10亿美元,此时缠上涉案金额高达21亿元的官司,或将对威马汽车融资造成威胁。
没有哪个投资者或者投资机构会拿大量真金白银去投资一个官司缠身、且处于舆论漩涡的公司。在官司没有定论之前,这样的投资显然风险过高,在此影响下,威马D轮融资或很难顺利推进。

    9问:此事对全行业有何警示?
从现在的消息来看,此次吉利起诉威马一案,事实上是关于技术知识产权的纠纷,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观念淡薄,并不重视。然而在国外,对此尤为重视,甚至将此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相关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和机密的人员,离职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是不能从事相关存在同业竞争工作的。

w10.jpg

当然这与此前中国在知识产权与技术储备相对短缺不无关系。可随着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研发能力越来越强、技术储备越来越丰富,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开始引起重视。
随着该事件不断发酵,吉利与威马的官司不管谁输谁赢,对行业而言都将是好事,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甚至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10问:知识产权会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命门吗?
众所周知,当前绝大多数趁着互联网思维造车的新势力,不论是沈晖这样传统车企出走,另起炉灶占山为王的;还是李斌、何小鹏等媒体大佬、IT科技公司牵头成立的新势力,他们的主要技术人员依然来自传统汽车制造商。因此,吉利对威马的起诉,可能会引起诸如长城、比亚迪、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上市企业对当前市场造车新势力产品的一轮“审查”。不排除会牵涉到更多问题。这对于知识产权相对薄弱的造车新势力来讲,可谓是闷头一棒。
w11.jpg
更对那些想空手套白狼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对造车非常热衷的地方政府,提了一个醒。毕竟,地方的钱也是国家的和人民的,国有资产投资出现损失虽然在所难免,但如果要是本就预知风险却依然视若无睹,那么就要问责惩处了。
实际上,从其申请的专利技术来看,有不少并非核心原创“三电”和整车技术,而对于需要投入巨资研发的整车其他部件,想要快速得到也绝非一朝一夕,那么多数只用一两年就拿出产品的企业(像威马这样),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通常我们知道一款车型研发至少需要3-4年,哪怕是纯电动车,没个三年,一个初创企业就能造出来,确实让人产生些许质疑。不排除,这次事件,会成为造车新势力被暴露的命门,谁都能上去来一下。
w12.jpg
思考者相关阅读:
w13.jpg

w14.jpg

w15.jpg

w16.jpg

w17.jpg

w18.jpg

w19.jpg

w20.jpg

w21.jpg

w22.jpg

w23.jpg

w24.jpg

w25.jpg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w2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5-2-21 18: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