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17|回复: 0

当心!这些类型的胃息肉会癌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8 10: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不少人都吓得花容失色,不断询问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切除,会不会复发?那么,到底长成什么样的息肉会癌变呢?一起看看消化科专家怎么说。

w1.jpg

记者:什么是胃息肉?

范一宏: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胃息肉。从这个角度看,胃息肉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为几枚、十几枚甚至几十枚,称为散发性胃息肉。大多数胃息肉都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平时没有特殊症状,但如果息肉较多较大或者长在幽门、贲门等特殊位置,可能会影响吞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w2.jpg

  

胃息肉的发生率不是很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6%的上消化道息肉在胃镜检查中发现。我国尚未做有关胃息肉的流行病学调查,从目前我们的胃镜检查情况来看,大约在10%左右。





记:胃息肉分为哪些病理类型?会发生癌变吗?

胃息肉常见的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腺息肉、腺瘤性息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炎性纤维样息肉。胃息肉是否会癌变,要看息肉的类型和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增生性息肉 

比较多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病灶等炎症刺激有关。增生性息肉癌变几率较低,一般大于1cm或有蒂,癌变的风险会增加。通常情况下,胃镜检查发现大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会直接切除,同时取旁边的胃黏膜做病理活检,评估是否存在癌变风险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均应行根除治疗。如果患者本身就是胃癌高危人群,建议切除息肉后每1~2年复查一次。

w5.jpg

  

腺息肉与常年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胃泌素增加有关,一般为散发性的。腺息肉癌变几率较低。有些小于1厘米的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退,胃镜下建议摘除以明确性质。多发时,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对其他代表性息肉进行活检。如果息肉在20枚以上,位于胃窦部、胃底部,应考虑家族性息肉综合征等其他息肉性疾病的可能性,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

  

由于腺息肉癌变风险低,可不作定期复查,但如果确诊为家族性息肉综合征,推荐定期做内镜监测。

  

腺瘤性息肉通常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在胃息肉中占6%~10%。腺瘤性息肉通常小于2cm,多为单发,是一种肿瘤病变,有一定癌变风险。因此,所有腺瘤性息肉均应切除。同时,在腺瘤性息肉初始切除后1年使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行监测,评估原切除部位有无复发,是否存在新发或之前遗漏的息肉。如果患者为胃癌高风险者,应进行无限期的持续监测。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罕见,分为1~3型。1型肿瘤占所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70%~80%。此型和通常由自身免疫性(限于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有关,常发生于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中,尤其是女性,常伴有恶性贫血。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8%,由分泌胃泌素的肿瘤所致的持续高胃泌素血症引起,患者常有消化性溃疡病、腹痛、腹泻等症状。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为散发性,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0%,与非典型类癌中综合征有关。
w6.jpg

1型和2型多为良性,进展缓慢,3型恶变几率较高且具有侵袭性,多数患者切除时已发生局部转移,一旦发现,须按胃癌的方式处理,可进行部分或全胃切除,同时进行局部淋巴结清扫。≤2厘米的1型和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建议前3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年1次,在有临床指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
炎性纤维样息肉?比较罕见,在所有胃息肉中不足0.1%,切除后通常不会复发。





记:如何正确看待并预防胃息肉?

总的来说,大多数胃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且癌变的风险较低,大家不必谈息肉色变。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家族遗传、胃部炎症等因素有关,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及监测。

w9.jpg

  

对于单发的小胃息肉,推荐对息肉进行活检并尽可能切除。单纯行活检不能彻底排除可能会癌变的息肉,因此应切除所有已知的肿瘤性息肉和直径≥1cm的息肉。对于多发性息肉的患者,应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在其余息肉中取代表性的活检,并应对外观正常的胃窦及胃体黏膜取样活检。建议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根除治疗。



w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5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