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女孩约若3岁不到,背着小书包,看起来应该是在上小小班。妈妈在一旁喂着她吃米粉。
旁边突然窜出一只脏兮兮的小猫,小女孩看着小猫,跟妈妈说:“妈妈,我好怕那只小猫。”
这是早上带两个孩子去上学时,见到的一对母女。
如果是你和你的女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样回答孩子?揣着你的答案,耐心看到最后。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dfHxcNd1fMibVVAic815NMG9uuxs35LCoN3NNa4wN55OfKWIxtJV0Zrg/640?wx_fmt=jpeg[/img]
01 大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妈妈言语中带着不耐烦:“大家都不怕,你怕什么?!一只小猫有什么好怕的!”
小女孩无从反驳,继续盯着小猫,本来乖巧吃东西的她,再也不肯开口吃了。
妈妈紧接着对她吼道:“快点吃啊!要迟到了!”不知道妈妈所说的迟到,是孩子要迟到,还是她要迟到了。
孩子惶恐地看着妈妈,眼睛有些湿润,因为那只猫又离她近了一些。
妈妈始终无法理解,一只猫有什么可怕的。
连CC和汤丸也问我:“爸爸,那只小猫挺可怜的,为什么那个小妹妹那么怕它?”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REmXNNAjWGomicWkFLUd4QWLaTOXKYxYs9nyrHMlI7WT1GTSJ7Ymk1A/640?wx_fmt=jpeg[/img]
02 我们总用自己的尺子,在丈量孩子
每个人的生命体系最后都构成了一个现象场。他就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子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孩子,却完全忘记了孩子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家长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如果你渴望理解孩子。就必须学会放下你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进入孩子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小女孩之所以害怕猫,或许是因为小猫太脏,或者是她被猫伤害过,又或者她只是想像妈妈撒撒娇...
但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妈妈来说,小猫不过是一脚就可以踹开的、毫无威胁的事物。
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的坐标尺,来丈量孩子。这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时候尤其常见,这让我们觉得孩子总是那么难以理解。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r2kteU8RNdmficOgjgwgBIVycYHxYLskFENTudSCPYZDKlskS99sArw/640?wx_fmt=other[/img]
03 我们是怎么样用自己的坐标尺去丈量孩子的?
在一档育儿节目中,女儿考了95分,但是妈妈并不满意,因为她错的地方都是不该错的:得数没写,32+20=53...
妈妈不断的数落孩子,爸爸闻讯而来,跟妈妈吵了起来:“你不要只在意分数。”
“你知不知道在我们中国,差一份,后面就要排好多小朋友”(爸爸是非洲人)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妈妈说:“你来教,你来教,你来教。”
当爸爸刚刚坐下,面对着作业的女儿说自己头晕。爸爸坚持要送女儿去医院,妈妈的反应非常激烈。
“肯定就是不想做作业”
“讲了你几下,你就开始这样子作”
“天天就喜欢作”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KRRCtRLNGNY9TW0RStmR0z3l842eTz72Sl6v3NvtQDfzkjdZzYXysg/640?wx_fmt=other[/img]
妈妈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丈量的过程?
一、揣测
妈妈认为这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自己非常了解女儿。女儿一说话,她就知道女儿的目的是什么。
也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常常是只知道孩子“说什么”,却根本不理解孩子说这些话时的感受。
即便孩子的情绪再明确,但妈妈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
二、评价
当女儿说出自己头晕的时候,妈妈马上作出了评价:“你就开始这样子作,天天就喜欢作”
在坐标体系中,我们处于原点的位置,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
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孩子,否则就会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
三、出主意
当爸爸提出要送孩子去医院的时候,妈妈开始了喋喋不休,不断强调作业。
“刚刚回来还好好的”
“有没有那么夸张,那么大惊小怪”
“你的作业还没做完,还有那么多”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0Y2y57zib25ibIsPZeibqOB5UcJafW4UjcQFKYGviaUrWampEPqfXhFbNw/640?wx_fmt=other[/img]
当孩子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给孩子“解决问题”。
但其实,孩子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就不需要我们的建议。
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孩子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妨碍理解的达成。
04 跳出自我坐标体系
如果我们跳出自己的坐标体系,我们就能开始去理解孩子的状态。
就如上面这位妈妈,如果她跳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坐标,不难发现,孩子只是借助“头疼”来让父母不要再进行争吵,让妈妈拥抱她。(在后来去医院的路上,妈妈一直抱着她)。
又如那位怕猫的小女孩,她只是想跟妈妈交流感受,想宣泄烦恼,但妈妈却想“解决问题”,结果误解就产生了。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孩子是怎么感受的。
跳出自我坐标体系,我们可以这样做: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这是乔布斯的座右铭,原意为虚心若愚。在这里引用到理解孩子的问题上,即不要自认为了解孩子。
对孩子的事情,永远保持着“仍未理解”的状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rINvQuT1Pib3rR9iaEwDK8564h1T8QsUNtUZuBKlZk5Bs22FMISlPFeA/640?wx_fmt=other[/img]
信息对称,拒绝“部分推理”
在判定孩子“作”的妈妈眼里,女儿刚刚拿出试卷,妈妈看了几眼就开始批评女儿,质疑她不努力,质疑她犯低级错误。但整个过程她完全没让女儿说过话。
妈妈所看到的“事实”,只是试卷上的红色的×,但是她缺乏了女儿那边的信息,这就导致她的推理是基于部分事实之上。
给孩子说话的空间和时间,倾听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所感受的感受。部分推理就消散于无形。
拒绝“事实推理”,她常做什么≠她爱做什么
当女儿说自己头晕的时候,妈妈非常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就是想逃避作业,就是在“作”。
“讲了你几句就开始作,天天这样作”,妈妈认为孩子常常作,就判定了孩子爱作,却完全忽略了孩子为什么会“作”。但真正的事实是,孩子只是想获得妈妈的关心,而不是批评或者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我们要了解事实的真相,我们就需要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把孩子从我们原有的坐标体系的位置上抹除,每一次都回到原点重建一次。
[img=640,auto]https://mmbiz.qpic.cn/mmbiz/RYemBBPwibFz3zQCOibwap9oGUN5iaibW9osic9fkkB7OnFRvZMbbq9pyfib3kg1icC2yHBvytjF1ap99k8bs91S714Ag/640?wx_fmt=other[/img]
回到文初的那个例子,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做:
放下筷子,把孩子拥入怀中:
“是呀,那只小猫脏兮兮的,是挺吓人的。”
“不过妈妈在呢!”
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
这些比较常见的育儿误区,没准你家娃正在经历,对照看看中招了没
育儿 | 这么热的天,为啥不敢让孩子凉快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