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天安门广场前的这一幕幕
刷屏了
七十年风云变幻
七十年沧海桑田
七十年前
同样是在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举行
一句话语响彻华夏大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
或许在70年后的今天
有很多人已经不知道
就在那一天
在北京
在天安门
有9位海宁人
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
摄影:孟昭瑞
这9位海宁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陈巳生
陈巳生(1893-195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民主建国会正式代表。
陈巳生在上海做学徒、工人期间,到青年会夜校学习,受影响成为基督徒,在上海和郑州基督教青年会担任主任干事和总干事,后到欧美游历,回国后从事工商业。
△1930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陈巳生
陈巳生抗战期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的斗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伟大。那时起,他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献身于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斗争的革命事业,利用关勒铭金笔厂掩护地下党员和革命工作。
△1947年10月10日,关勒铭金笔厂全体股东和职员集体合影。第三排左四是江苏省委书记、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华东局书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驻苏联大使刘晓;左六是山海里陈家陈巳生,关勒铭董事长总经理;左七是山海里陈家陈淼生,关勒铭大股东;第四排左五是上海市委秘书长王尧山。
1945年,陈巳生参与发起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加入民主建国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华东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抗美援朝时,参加第一次赴朝慰问团,担任分团长。回国后,大力推动捐献爱国武器运动。
△1951年,陈巳生(中)率领华东及上海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
△1949年10月13日上午,陈巳生(前坐者)与刘晓(左一)、陈震中(中)范小凤(右一,全国妇联第一届执委)在北京饭店4楼411房外阳台合影
宋云彬
宋云彬(1897-197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救国会正式代表,著名学者、文史专家。
△宋云彬在黄埔时的留影
1925年,宋云彬回乡参与筹组国民党海宁县党部,并参与筹组在硖石东山召开国民党浙江省各县市党部联席会议(简称“东山会议”),在全国最早通电反对国民党右派的“西山会议”,多次遭到通缉。1930年代主持编辑校订大型辞书《辞通》,编辑《中学生》杂志。
△从香港到解放区的船上
抗战期间,宋云彬在武汉参加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抗日宣传工作,在桂林参与创办文化供应社。1945年,宋云彬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主编《民主生活》。1947年赴香港,任文化供应社总编辑。1949年春,宋云彬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1952年回到浙江,曾任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后调北京任中华书局编辑,是点校《二十四史》第一责任编辑。
△和救国会出席新政协的全体代表合影(后排右二)
△宋云彬在杭州作报告
沙可夫
沙可夫(1903-1961),海宁新仓人,是我国无产阶级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大众文艺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著名戏剧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1926年在法国留学时,沙可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任中共旅欧总支书记。
△1919年,沙可夫小学毕业照
△1926年,留学法国与朋友合影(后排右一为沙可夫)
1931年,沙可夫回国到上海,因联络遭破坏被捕入狱,遭受酷刑,后经营救保释。
1932年春,奉命到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兼艺术局长、中华苏维埃大学副校长。
1937年10月,沙可夫到延安,任新华通讯社主任。1938年筹建鲁迅艺术学院,任副院长兼党组书记。他从国民党统治区引进冼星海等艺术人才当教员,培养了一批批水平较高的文艺干部、部队文艺战士和地方文艺骨干,创作出不少精品力作。1939年,沙可夫赴晋察冀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院长等职。1953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延安时期:1939年,沙可夫在延安垦荒
△华北联大:1946年冬,沙可夫在束鹿为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剧团作文艺讲座
△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华北代表团合影(后排左起第五人为沙可夫)
夏之栩
夏之栩(1906-1987),海宁盐官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华中解放区正式代表。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女干部,无产阶级革命家。
△首届政协大会的正式代表夏之栩
△湖北女师“七君子”
夏之栩192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的妻子。曾参加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斗争,冒死参与地下斗争,被国民党判处无期徒刑,经我党营救获释后积极投身抗日。1941年,夏之栩赴延安,在中共中央社会部和中央组织部工作,是中共七大、八大的正式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夏之栩曾担任武汉市委首届组织部长,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夏之栩(前左二)等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
李蓝丁
李蓝丁(1924-2007),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候补代表,著名英雄模范。
△李蓝丁在郭店小学上四年级时的留影
1941年12月,李蓝丁从上海私立同德高级助产学校毕业后参加新四军,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十八团休养所医疗队长、华东野战军第二、三野战医院医疗队长、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部主任,总参管理局第三门诊部主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二部副主任等职,曾参加了车桥、高邮、涟水、孟良崮等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一届英模大会召开。李蓝丁(站立讲话者)出席英模代表大会,被评为三等模范医务工作者。
△1948年,李蓝丁(最前者)率领医疗队在前线抢运伤员。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围剿中,李蓝丁与日寇斗智斗勇,依靠群众和芦苇荡的隐蔽,抢救伤员。孟良崮战役中4天4夜的连续战斗,率医疗队转移救治伤病员4000多人。1948年,李蓝丁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多次被评为模范医务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1949年10月1日,李蓝丁(中)与战友在天安门城楼西台上留下开国大典纪念。
沈鸿
沈鸿(1906-1998),海宁硖石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代表。杰出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业的重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之一。小学四年学历,自学成才的典范。
△1930年在上海,右一为沈鸿
1931年春,沈鸿在上海创办利用五金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沈鸿毅然毁家纾难,带着他办工厂的几部工作母机和几名技术学徒,克服种种困难,投奔八路军、共产党。
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间,沈鸿都在安塞县山沟里的“茶坊兵工厂”担任总工程师。
在这八年里,为挽救民族危亡,沈鸿接受和解决了一项接一项的技术与生产难题。共设计制造了供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用的成套机器设备134种型号、数百台套。
他还为民用工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工厂设计制造了成套机器设备、单机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此,他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发给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无限忠诚”四个大字的特等劳动模范奖状,并被誉为“边区工业之父”。
△1944年陕甘宁边区工厂会议,右起沈鸿、邓发、李强、钱志道
1947年4月,沈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58年,他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2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主编出版《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
△沈鸿(左)在海宁旧宅旁的小桥上
史东山
史东山(1902—1955),海宁人、我国电影事业奠基人、著名电影艺术家。
△史东山
△少年史东山与母亲、妹妹、父亲、姐姐、弟弟,右起后立者为史东山
史东山于1922年步入影坛,成为著名编导。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史东山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任导演。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等片。
△《共赴国难》剧照
△《保卫我们的土地》剧照
△1925年,史东山在影片《小公子》中的银幕形象
△1933年,史东山(左一)与蔡楚生、孙瑜、周克等著名导演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东山任上海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委员。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等影片。1946年8月,文华影业公司成立。史东山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以战前联华公司同人名义,组织联华影艺社,并租借原联华公司徐家汇场址,作为该社拍摄场地,开拍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此片于1947年上映后,轰动中国影坛。
△1949年9月,首届全国政协文艺组部分同志(前排左三为史东山)
新中国成立后,史东山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常务理事、电影局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国际电影节导演奖。1955年2月23日逝世。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等。
△1949年9月,史东山在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时留影
徐永祚
徐永祚(1891-1959),海宁人,著名会计学家,倡导中式簿记改良,对我国近现代会计学的进步、发展与普及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徐永祚先后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和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科(1915年),毕业后在天津中国银行担任练习生。曾任上海《银行周报》编辑、主编,银行公会书记长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会计科长和常务理事、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曾担任神州大学、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物品交易所常务理事。
△徐永祚会计补习班第一届毕业留念 徐永祚(前排中)
1921年在上海创办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后改名为正明会计师事务所)。主编《会计杂志》,介绍国内外财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推行会计制度改革,倡导改良中式簿记,部分行业使用到1990年代,著有《改良中式簿记概说》。
1937年淞沪之战开始,上海人民踊跃捐献,徐永祚因经手所有捐献财物凭证和账册,被日军逮捕监禁,再三逼问财物所在。徐永祚坚贞不屈,后经多方营救获释。1945年,徐永祚加入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
△第一届政协自由自由界代表合影 徐永祚(前排左二)
陈震中
1949年—2019年
70年风雨兼程
曾经参加开国大典的9位海宁人中
只有陈震中还健在
之前,大潮君有幸拜访了他
大潮君见到陈震中的时候是在医院
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他
身子骨很瘦小
但精神很好 思路清晰
从入党
到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
再到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
登上天安门城楼
陈震中向我们娓娓道来
风风雨雨 披荆斩棘
1我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陈震中,出生于1926年,是海宁盐官人。5岁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去了上海。
陈震中的父亲陈巳生是一名爱国人士,每每家里有客人来,都会和陈巳生讨论抗战的形势,年幼的陈震中听着这些谈话,虽然不是很懂,但也隐约能感觉到战乱的味道。
1937年,陈震中进入上海中学读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感受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与侵犯。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汪伪政府,上海已经沦陷,被日本人占领。有一次,陈震中念的初中里的党组织开展了一次反汪斗争,他作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那一次参加斗争,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运动的洗礼。”陈震中说道。
1943年,陈震中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科学习。当时的他毕业后想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为人民服务,为农村穷苦人服务。陈震中觉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再多的学问,没有一个好身体也是不行的。
但是受到父亲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加上参加了斗争,这更加坚定了陈震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积极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陈震中(第二排右一)
陈震中告诉大潮君,他还清楚地记得入党的那一天。那时陈震中已经读大学,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中有一名党员,也是陈震中的入党介绍人,他说“我们要不要加入共产党,要不要抗日救中国”。
“要不要入党?”这个问题陈震中考虑了一整天。“我是经过反复思考,慎重思考后,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日本人的侵略下,加入共产党就意味着多一份危险,“如果我被日本人抓住了,就没命了。但是经过思想斗争,我觉得这是一次机会,我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哪怕我牺牲,我也要加入共产党,救中国!”
加入共产党后,陈震中主要负责搞学生运动,发动群众,团结教育,一起抗日斗争,提高他们的觉悟。说起自己的工作,至今陈震中都觉得自豪:“当时毛主席很重视学生运动,他说抗战有两条重要战线,第一条战线是军事战线,第二条战线就是做群众工作,学生运动就是其中一个。”
2特务一脚狠狠地踢我的背
动荡的年代,就如陈震中所说的,加入共产党,就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但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内战随时爆发,反对内战也成了全国人民包括上海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年12月,美国派了一名五星上将马歇尔来到中国。
因为马歇尔以“调停内战”的名义到来,地下党发动了一次“迎接马歇尔”的学生运动,陈震中就是当时筹备委员会的一员。这一次“迎马”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马歇尔能够公平公正地调停内战,同时也要求美军从中国撤退。地下党也起草了一封书信,准备递交给马歇尔。
那一天,参加运动的4000多名学生、干部在一个广场上集合,等人到齐,准备送信时,预先埋伏在广场周围的几十名国民党特务突然出现,挥舞棍棒冲进学生队伍乱打。“当时我一点准备都没有,一名特务从我背后狠狠地踢了我一脚。我的另外一个战友也挨打了,竹竿差点戳破他的眼睛。虽然被挨打,但是我们都很气愤,很勇敢地对抗。”陈震中回忆道。
3我解下领带放在一边 准备反抗
之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决定组织上海人民反对内战大会,派13位代表前往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就是这一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
陈震中也是当时代表团的一员,回忆起当时的景象,他还记忆犹新,向大潮君诉说起往事。
“请愿代表团共13人,除了我,还有马叙伦、胡厥文、雷洁琼等等。那一天是6月23日,我们坐火车从上海出发去往南京。出发前,有5、6万人在火车站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欢送我们代表团。看着这动人的场面,我们平添了百倍的勇气和力量。”
△上海各界五万人在北站广场欢送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
上海到南京,本来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代表团却度过了艰难的8个小时。
“火车一开出上海,我们就被监视起来了。我们所坐的车厢两头,门已经被人扣上,两名路警荷枪实弹地跟着我们。火车到苏州时,就上来好几个穿着短装,自称是‘苏北难民’的人,纠缠我们,蛮横地硬要我们下车,如果下车,我们就中了他们的诡计,所以坚持不下车,但他们竟然赖在车上不走,使火车停靠了许久。看我们坚决不下车,他们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一路上,我们的火车受到了多次的阻扰,直到下午7点左右才到达南京下关站。一出站,我们又遇上了自称‘苏北流亡青年’的人,他们喊着口号‘为什么要到南京来’,‘你们来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包围着我们,把我们挤到了一个候车室,困住我们。”
到了晚上12点多,夜深人静,代表们已经被围困了5个多小时。候车室门口只剩下一个宪兵和一个警察,而围在外面伺机行凶的“难民”却有一二百人。
“我猜测他们的阴谋计划,到了晚上12点多,他们就好动手迫害我们。当时,突然外面的许多打手破窗而入,拿起桌椅、汽水瓶就朝我们扔来。因为家里穷苦,我穿的西服领带都是向同学借的,我一看情势不妙,怕是要动手,就准备解下领带放在一边,开始反抗,这时一帮打手一拥而上,把我扭住,抓我的头发,抓我的衣领,对我拳打脚踢,一直把我打倒在地上,往候车室外面拖。”
“场面非常乱,代表团里的马叙伦、雷洁琼好多人都遭到了毒打。马先生脑部受伤严重,雷先生被打成脑震荡……我被摁倒在地上,很紧张,没有感觉到痛,后来回到上海我弟弟从行李箱里拿出我的衬衫,才发现上面有血迹。”
隔了许久,才有大批的宪兵来到现场,经过多方交涉,才把代表团辗转送往了医院。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代表们。
“住进医院的当天晚上,邓颖超同志就带了鲜花、水果等慰问品来看望我们,隔了一两天,周恩来总理也来看望我们。我还清楚地记得,周总理穿了一件浅灰色的西装,他走到我的床边,问了我的姓名,他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向我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周总理坚定的革命精神,铿锵有力的语言,和蔼可亲的神态,让我记忆十分深刻。”
△受伤的学生代表陈震中
从南京返回上海回家养伤后,国民党反动派下令要逮捕陈震中,于是,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和三弟陈震海的掩护下,陈震中化妆离开上海去香港。
“我化妆了一下,戴了顶帽子,辗转去了香港。组织让我去香港,一来是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二来也是让我到香港宣传民主运动。”
到了香港,陈震中担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驻香港联络处负责人,主要负责向国外宣传中国的民主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团结群众。同时他们还接待从国民党统治区域受到迫害跑到香港去的人民。
浴火重生 翻天覆地
4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1949年秋,中国人民经历了英勇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陈震中作为上海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父亲陈巳生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去北京参加会议,我和父亲在同一列火车上,火车上还有其他一些党的干部,一路上我非常兴奋。在会议上,我看到了毛主席站得挺直的背脊。”那一刻,陈震中油然而生一股主人翁的感觉。
陈震中说,在这次会议上,他还参与审议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逐字逐句,非常认真,在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感觉。他还说,他本是一个穷学生,家庭条件艰苦,却能参加这一次政协会议,讨论国家大事,让他感到十分自豪与兴奋,曾经受到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5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这是陈震中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日子。
那一天,陈震中和父亲陈巳生双双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观看了人民解放军各兵种的分列式表演和群众游行、联欢。
“那一刻,我就在城楼上,我挤到离毛主席身边不远的位置,听着他庄严、洪亮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我非常兴奋,鼓舞,用力地鼓掌。看着一个个大炮打响,群众高兴地欢呼,十分感慨,经过那么多的斗争和牺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我们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
70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回忆起开国大典的那一幕,陈震中仍然感到鼓舞和兴奋。70年,经历过动荡战乱,经历过牺牲,经历过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经历过祖国巨大的变化,一步步走来,陈震中深刻地感觉到革命的来之不易。
“我身边有许许多多好同志牺牲了,虽然经历过曲曲折折,但我们的国家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解放时的上海,又脏又乱,太差劲了。而如今的上海,放在二三十年前,根本想象不到,高楼大厦,每一处都弄得漂漂亮亮的。过去我们的国家汽车也造不来,而如今自己建造导弹,原子弹,军舰……我们的祖国在壮大。”陈震中感慨道。
6对于海宁 我感到很惭愧
70年沧海桑田,不仅是上海,全中国发生了巨变,咱们海宁也有巨大的变化。当大潮君再一次提起家乡海宁时,眼前这位老人像孩童般,眼睛里迸射出向往的光芒。
“唉,你们有没有海宁的画册?我很想回到海宁去看看,但是我的身体不大行。你们有没有什么画册?给我看看……”陈震中连问了好几遍。
内战时期,忙于学生运动,解放后,忙于工作,离休后,身体却越来越差,从5岁离开海宁,陈震中到目前为止都再没机会回到过家乡。从上面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年轻时候的陈震中身材健壮,还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小胖子”,而如今眼前的这位老人,瘦骨嶙峋,身子骨大不如前。
对于家乡海宁,陈震中心中存着许多向往。他说:“我很惭愧,离开了海宁这么久,在战争的年代,我没法回去。抗战胜利后,我的工作担子比较重,后来身体不好,也没能回来,我真的感到非常惭愧。我总想着,有机会我能够帮助海宁做点什么,贡献点什么,别看我年纪大了,如果有可能我想为我的家乡做一点小事情。”
虽然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但是陈震中经常从电视上、媒体上关注着海宁。“我很关心海宁,我知道海宁现在是一个皮革之都,我还知道举世闻名的海宁潮,身边的好多同志也知道,我们海宁的观潮非常有名。”
△陈震中写给大潮网的寄语
194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披荆斩棘
70年风雨兼程
陈震中向我们讲述了
曲折的故事
擦干血迹 坚持战斗
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这70年
咱们海宁人民也在
艰苦奋斗
创造一年胜过一年的辉煌业绩
实现一年接着一年的大步跨越
让我们一起点朵
海宁人
好样的!
本文由大潮网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特别鸣谢海宁市政协文史委提供部分照片
编辑:周嘉怡 王赵旎 / 责编:殷文韬
大潮推荐·这些你可能感兴趣
海宁!红了!
紧急提醒!海宁发布台风警报+防台应急响应!
世界500强来了!海宁百亿项目开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大潮”APP
海宁人都来点个
祝祖国生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