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0

说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7 0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节咱们说说读书。我用《人作为关系性的定在》草稿中的几个条目扩充一下讲这个问题,而这样的条目在草稿中有一千多条。提示这个问题是提醒网友,这些仅仅是由几个个别条目所展开的阐述,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那么读完之后就知道读书并形成思想体系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以至于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怀疑一切”的态度去读书。读书是一门艺术,因此首先必须理解,问题在于,既不是怎么读书,读多少书,也不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而是一种感觉的能力。这就像一个在素描等绘画的技能方面很高超的人与他是否是一个艺术家没直接关系,因为把握美的能力才是关键,美就是一种感觉,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各项关系的把握能力。美即感觉是人的本性。感觉、直觉、灵觉这种人的本性被彻底解放后达成“正觉”,才能觉悟,也就是佛学说的“正等正觉”。再进一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即到彼岸,这就是维特根斯坦讲的“时空之内之谜的解答在时空之外。“感觉的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所以佛学讲“人人皆可成佛”。但能力大小相差甚远,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悟性差异极大。悟性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知识,理解起来千差万别。所以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的意思。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我想莎士比亚写不出什么好作品。因为他的思维必然有一个图像,也就是一个命题驾驭并贯穿作品的始终。思想就是被思维过的命题,语言、文字、艺术等诸形式是应用的形式,不是思想本身。因为命题是一幅图像,所能表达出的在其思维所构建的图像中是有限的,因为语言文字是思想的界限。语言学就研究这些问题的,所以乔姆斯基说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描写说话人对自己的语言所具有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用语言来做什么事。所以并不是说读书多,记忆力好就是会读书。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有句话:“语言遮盖了思想。以至于从衣服的外形不可能推断出在他下面的思想,因为衣服的外表形式并不是为了揭示身体样式来设计的。”所以书和读书本身并不能让人学到思想,只能触发你去思考。因此读书这门艺术,就是通过阅读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形成或者说达成作者始终悬置在文字之外的命题,即作者对这个世界理解的、勾勒出的图像,或者说整体架构。文字只是这个架构中的填充物,命题是确保这个填充物出现在这个逻辑位置,或者说确保该逻辑位置的存在。而一般人都被困在了语言文字里,即在被规定了的形式中建立起思想。这样一来对具有非常高的思想高度的作品的理解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绝大多数都是南辕北辙。例如对老子、释迦摩尼、马克思、尼采这类思想家的作品。最后需要讲的是,命题必须是被放弃的形式,因为只有放弃它,才能理解它。因此维特根斯坦说:“他必须放弃命题,然后他就能正确看待世界了。“所以老子、释迦摩尼、马克思、尼采的作品都是如此,例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他的理论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被吞噬的核心。所以英国哲学家盖尔纳(他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说:“不管大家接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架构,目前来说,还没有出现另一种完整的对抗模式。”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就在于你不可能在任何方面证明它是错的,攻击其理论体系的任何一点都不可能,因为首先它就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命题,命题不能在所阐述的内容中展现出来并对自身有所断言,所以维特根斯坦说:“任何命题都不能就其自身有所断言,因为一个命题符号不能包含在自身之内。”所以把握命题,进而理解思想,才能看懂文字。才能理解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形式,即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规律的统一所形成的理论。维特根斯坦说的“上帝(注:非人格形式)不在世界之内显露自身”,即规律本身不展示自身,只能通过不断的发展揭示它,因此只有实践才是可能的。最后用马克思的话送给每一个热爱学习、热爱思想的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本文选摘自@小童看天下 老师微博,如有侵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