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8073|回复: 20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m.youku.com/video/id_XMzQwMTM3NTk0OA==.html?tpa=dW5pb25faWQ9MTAzNzQ5XzEwMDAwMV8wMV8wMQ&source=https%3A%2F%2Fm.baidu.com%2Ffrom%3D1017188c%2Fbd_page_type%3D1%2Fssid%3D0%2Fuid%3D0%2Fpu%3Dusm%25402%252Csz%2540320_1003%252Cta%2540iphone_2_7.0_1_%2Fbaiduid%3DDB66458E1EE454A4E25BA8FD7243E8FB%2Fw%3D0_10_%2Ft%3Diphone%2Fl%3D1%2Ftc%3Fw_qd%3DIlPT2AEptyoA_ykzsO9axOevDliXqoB5oz23%26wd%3D%26eqid%3Dd567aeecd73fe000100000065a83a16d%26ref%3Dwww_iphone%26lid%3D15377451784926649777%26order%3D2%26isAtom%3D1%26tj%3Dvid_hor_2_0_10_1%26tcplug%3D1%26sec%3D27626%26di%3D6123af1dd9bc9a9d%26bdenc%3D1%26nsrc%3D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BuZMC1KAjer95u7gfTqXdNpX8KhVmiOHF_wdoSMe1lYby8-OzFezB1xbPh6sF6ulyyxvK_fdhO1UMl3agAU1sLWWGVqp0vPyKkfduJoRtEzUyt-kun6fR-kaRiBf21c8vnH8j0bhriQYoT-2ILYwX3PKH6ER9PEDtCpucvNnG9dHZe12tWxHzGWgDQMXTNcbsihiPJDDQnJ7zlzK2akRtRNZFr8QicMXRicZhS-5MqZSEMO6zMn4nQuo6KjqbrHFntRWajZm2RQL08mYKGeLYb6CcFXk0O4HbsoL_PErucDMjUnv-B9VSwCE0P71iGVCZY-Y1PyePemPZk6vEPsHxXL89onK4LOIOdUUxdqTURosSyEuNmUmTqhL0DFddNlTNIwLimK9os2j6kxLlHKcE8H9GMLdSLQSJ8E3yfW_2WMKmZ7ntXGNK0RWtzOCyN4mnfSpUT8ozHsGOjHON2qwTUX7EZsTUzudLmKEjDjGe0po1FD8hG2i0nbzmm9j9iUp-8LQODF4_wE06VLrqV_Lle6yFjeykgyOtXKiIDiTW38mJswk3jxu9IYwPA2VO1ePuSfNcYTxeD8xVNdS-NBpBDXS0Vf1k75i3kXZPGgLFytVov9Wk5e6rsrUWC0JC_Xj3_ZEZEnRVCUT8OrFRc5c8FNhkNpDRf3HGq6h2BfJYq1ltR0C3PUw6oWENNHQZM1jFi7TySeLKa08rUFk8w45qxLPWix40CF7DFvsRxCVoTBfw4YLwj-pDVqiSa3dcMpBam7HlyY7GDWMqVCdl7ERFuTrZ75vLoDyJ5oqwWqMHj1pP24NoNAorvk_Zrr4IHMGU5l10PfAQp2p--BqZkTWo21HlgtIb7xUfcFfIABWGJRdAV7XJZglvJKE5030UX1OPz0pXdp8oKVmbPBWT7nYX1Mtm9mAudAqePOGWKcGs4krb-zvHWbN3BGwFmiF66QDBym-beBeTI5XbnRff44oGRYjfoFoxxRdX9S2MoVDsQOK-03fuDTx22CyGcjC11-8O4LbbpEzKnNXNeeDsYfWeNPH2d-7M7-EfgObyQOuujU2ZN6nZNnojPHAOgxe3fDxXLMywPjRwxegi8u8ZOkisoDfywYljnpyhF0M9V4KHOJ2gF2L7rsREX8sT7oxCoAljdcgrxZqfOqQbczkxpQRc21Zjw9mimYPBv_jrmTynQ_IAqw50Nc5Vx0kqgns6cSMlnJ4Es3nSGcjuxgqt0f6EY_bAqpcvUP580nLi1YPnl8tmc7fJEGAZDSUJ_9VW8IOWcsIOdcMQ2HA9EIF6fcU5tsrK0PqgPZrsqNyrn-rUuscW3sm4zUAOa2sx4eUYcp180bDLtAdP6Fg9R3bCcxD47k6wlzok8rsa2PIrllrXBjzP1Sp8ZdDnwkWjkvKSCZloJEONxTg0V1Kr2_pA2CQkIbAifqNDlfET_m7p7jzAGdVt 在这个视频里说 的
发表于 2020-1-16 09: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把李教授的这段视频总结为“四个不要”并不是很全面,这段视频更有意义的价值不在这里。更确切地说,这段话中对我们更大的启发是“三个要”。
一要和孩子制定规则。(在3-5岁之间,如果孩子有不恰当的需求,我们可以拒绝。)
二要和孩子保持情感联结。(不能冷冰冰地拒绝孩子,要保持爱与情感的联结。)
三要和孩子建立顺畅沟通。(引导孩子和我们保持沟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前提是我们也是如此。)
一、如何与孩子制定规则?

“四个不要”就出现在这个环节。“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在制定规则时可以适当参考,但是不是这就是最好的姿态呢?假如一位家长冷漠地站在孩子面前,也不说话,也不吭声,面色凛然,这算不算“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当然算。那是不是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规则?不一定。
制定规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了。
1、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爸爸妈妈固定时间去上班,比如热水不能随意碰触,比如要走斑马线等等。让孩子理解规则是可以保护我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就像不能随意买玩具,也是为了我们合理支配金钱的适用,让我们享受更丰富更有趣的生活。这份理解还会生发出思考力和判断力,让孩子慢慢知道几种不同的规则出现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2、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比如不随便乱扔垃圾,比如礼貌待人,比如不沉迷于网络等等。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理解规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通用的,规则不是权威人士对弱势群体的掌控和压制。能够和父母一起遵守规则的孩子,更愿意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并在其中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3、生活中有了铺垫之后,在我们需要与孩子明确规则时,就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和善而坚定的话语在正面管教中有非常多,拿到这个视频的例子来说,可以是:“爸爸妈妈知道你很想买这辆小汽车,可是我们这周的玩具购买计划已经不能添加更多了,你想下次买,还是在这里多看一会呢?”
4、如果孩子继续哭闹,这是非常好的情绪管理的契机。之前写过一篇回答大家可以参考——
孩子 7 岁了,不听话,每次只有发火了才会乖乖按照指令做,要怎么办?二、如何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结?

在这个视频中,我看到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先建立规则(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情感联结,只是四个不要,并且“让他哭不要管他”),后保持情感联结(“等他哭得筋疲力尽了,给他点爱。”)如果大家不能很好地做好和善与坚定,先做到这一步,也比严厉打骂要强很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好的做法。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和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与孩子保持情感的联结。这并不冲突。我们不需要冷冰冰,也不需要树立威严,而是冷静地启发孩子:
A我知道停下来不玩有点难,而现在是晚饭时间啦,我们想和你一起尝尝爸爸的手艺哦!
B我理解你为什么宁愿看电视也不想做作业,而你需要先做家庭作业,有什么困难需要妈妈帮助你吗?
C我知道你不想刷牙,而我也不希望你以后去看牙医,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先跑进卫生间吧。
D我知道你不想去做家务。那我们关于什么时候完成家务的约定是什么呢?
E你不想去睡觉,而现在是睡觉时间,轮到你讲故事,还是轮到我?
F我知道你想继续玩电子游戏,而现在到时间了,你可以现在关掉它,或者把它收进我的柜子里。
情感联结的基础是“孩子,我理解你”,情感联结的核心是“尽管你现在不理解规则,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情感联结的目标是:“孩子,爸爸妈妈会陪着你,我们一起理解和遵守这个合理的约定。”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三、如何与孩子保持顺畅沟通?

顺畅沟通也是很巧妙的。像视频中提到的有的孩子想要小汽车,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商场里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非常开心地跟我说:
妈妈,这个玩具好好玩!
妈妈这辆卡车太酷了!
妈妈,这套积木我好喜欢!
看着他两眼放光的小模样,我不觉莞尔:
是啊,看上去真好玩。
刚刚我还没注意到这辆卡车呢,你觉得它哪里的设计最酷呢?
你这么喜欢积木,一定很想在这里玩一玩吧?
我们就这样手拉手聊着天,逛着街,偶尔孩子也说想要,想买,可是他更喜欢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奇的东西,然后分享给我。比起跟他建立规则,我更享受他和我分享时的那份喜悦,那就是一个个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小小梦想,里面装满了喜悦,装满了对妈妈的信任。适合买的果断买下,不适合买的留一份期待给未来。
沟通是什么?沟通不是“你要按我说的去做”,沟通是“我们理解彼此的需求,并努力达成共赢。”
比如有一次孩子也很想买一辆超大的电动汽车,因为比较占地方,我们没有考虑买这个。当孩子缠着我要的时候,我坦诚地告诉了他这些客观原因,并询问他:这一款因为体型太大,我们家还准备给你和妹妹留出更大的空间一起做游戏一起读书,你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代替呢?后来孩子自己选择了一款小巧的摩托车。
而如果确实不能买的东西,我会仔细询问孩子究竟想要的是哪一种体验,然后带他去类似的地方尝试。比如他很想买一款挖掘机挖沙子,也不现实,所以那段时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会带孩子去公园里玩挖掘机挖沙子的项目,他也因此多了很多美好的体验。
当然也有的孩子确实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写过一个回答:
都说 3 岁看老,性格在小时候就定型了,长大后再改很难,那小时候不达目的决不罢哭的孩子,性格会怎么样?四、刻板地模仿这个视频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

最大的误区其实 @Cecilia 已经说的很全面了,建议大家先保持冷静地去读一读,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宁可谨慎点,不要太过于情绪化。其中有些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2.jpg 1、不要把“冷暴力”“拼意志力”混同为“温和坚定”。
我相信李玫瑾教授的初衷一定也是温和坚定,不然她不会反复强调“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这一点。我自己曾经尝试过,那时候我接触正面管教不久,对于一些具体的做法并不深入,闹出了很多笑话。比如当孩子难过时,我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感觉很难过?
可是婆婆却说,我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语气是有点僵硬的。尽管我没有发火也没有打骂,可是孩子听了依然不想和我沟通,而我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后来我给家长做体验活动的时候,经常有家长跟我反馈,说“和善而坚定”的那些话语听着确实很舒服,很想去配合,但具体到某一个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的语气的确是很诚恳,而有的人只是把这些话“念出来”,依然感觉有些距离。
这些情况,我们的孩子都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们究竟是想要套路他,想要训练他,还是真诚地和孩子沟通,和他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孩子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2、养育孩子,不要只用方法,还要用心。
所有的方法,都只是外在的辅助。我们养育孩子的初心,才是影响这一切的关键。
养育孩子的方法,并不只是“哭得筋疲力尽了,就要给点爱”,如果爱能够这样收放自如,可以当做一个“甜枣”,为人父母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失去了与孩子天性中的联结与默契。
依然非常感谢李玫瑾教授对打骂式教育的否定,并且给出了相对温和的思路。在具体的落实中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可以一起交流细节,根据具体的情境、根据孩子的个性以及自己的教养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发表于 2020-1-16 09: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结论:当孩子在情绪崩溃的情况下,以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理解接纳情绪、用心观察、认真倾听、和孩子共同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是一次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处理问题的机会。
一个3~6岁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期待她/他可以适当的学会管理、控制情绪,但是期待他能一直好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不合理的期待。
成人况且有情绪处理不好的时候,何况一个还处于描画性格底色的孩子呢。
而且通常不会正确表达情绪的孩子,背后大概率是没有倾听孩子需求、与孩子沟通的家人们。
结合我平时应对孩子的几种哭闹情况,总结一下哭闹的原因和应对办法。欢迎知友交流、讨论:
小朋友哭闹,通常以下几个原因:
1.身体不舒服
身体不舒服的状态下,孩子是很容易情绪崩溃的。平时芝麻大点的事,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常的反应。
应对步骤:拥抱(理解情绪)孩子叙述想法倾听并复述孩子的话请孩子和自己沟通出一个解决办法实践解决办法
2.需求没有被满足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情绪激动的和你对抗,就是要把这个玩具带回家。这个玩具就是他内心的一个需求,就像你我想要吃苹果、喝饮料一样平常。他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加上家人的一贯妥协,孩子就会形成惯性。
应付步骤:
出门前和孩子做好购物计划(建立规则感)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倾听、认同孩子的想法)请孩子记住这个玩具的外形、摆放位置,共同制定下次来购买的计划如果孩子还不能接受,温和坚定的复述规则。
3.环境不安全
孩子在环境压力大、不安全的时候,孩子不会表达。会因为心理压力大、产生暴躁焦虑的行为。
应对步骤:
感受和接纳情绪请孩子叙述前因后果复述孩子描述的事件经过排除不安全因素
4.不开心的事情累积,情绪集中爆发
可能他大哭大闹就不是因为眼前的小事。上一件事情不开心的情绪还没有处理好,遇见新的问题就情绪化了。
我女儿有一阵就是莫名的特别爱哭,无理取闹的那种。她爸上车不小心碰了一下她,把画给弄糊了一点儿,随即就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后来观察了一阵,发现原来是在学校没有好朋友,老师也很严厉。在学校累积的不开心的情绪,没有及时排解,代入到了放学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应对步骤:
理解接纳情绪询问为什么不开心复述经过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最关键,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绘本是非常好的方式,不说教、道理却无形种入孩子心中:
这套书非常棒,将情绪这样虚拟的事情拟人化,以形象的小怪兽身体颜色变化,具象化快乐的、难过的、伤心的、害怕的、平静的情绪。
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像物品一样对待情绪,将复杂情绪放进对应颜色的瓶子中,情绪被管理好了,心情就平复了。这也是一个积极暂停消极情绪的过程。
我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会回顾最近发生的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实践整理情绪的过程。
也可以在平时突发性情绪波动的时候,采用书中的办法。用手握拳、假装面前有情绪瓶子,请孩子讲出此刻的情绪,并放进对应的瓶子中。孩子在这样一个假想游戏中,既平复了情绪,也学会了情绪管理。有趣也有效,百试不爽,推荐大家试一试。
发表于 2020-1-16 09: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属于正面管教教育的一种。如果大人们抱着志在必赢的心态,你的惩罚,就会让孩子成为输家。
正面管教倡导的是不骄纵不惩罚的对待孩子。而有些成年人错误地认为,孩子们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的是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所以他们会更加严厉的惩罚孩子啊。当然,我不是说惩罚不管用,与孩子打过交道的任何人都知道,惩罚会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至少是暂时制止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在受到惩罚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的?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者是没有用。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情,但他们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观念。所以在脱离那些恐惧和害怕之后,他们会继续那些不良的行为。
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能不会被你打败。还有很多孩子想到的是,报复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很快做些什么来跟你扯平,这就是惩罚会带来的四种后果,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在受到惩罚之后,有些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不会将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上,而是对惩罚他们的人充满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非常屈辱。我们自己想一想,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心里面是不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哼你个小样,我还整不了你。这个时候你有没有一种高高在上想要赢了的感觉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6 09: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学心理学当老师的,自己当妈妈后,我发现,同一个理论和技术,不同妈妈去操作,操作出来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真正影响孩子的还是妈妈自己的人格,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所以,学习育儿知识,心理学知识,关键不是要摩拳擦掌地用到孩子身上,而是要提高父母自己的境界与修养。
发表于 2020-1-16 0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视频录制的时间很久远了。
我看过很多她的视频,从黑发到白发的。这个视频与最近的讲座相比,一些观点差别还是挺多的,而且她自己都说了,她的研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她的方法,毕竟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要因材施教,但是她的视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养育思路。
从犯罪学视频到育儿视频我都追着看,很喜欢她。
给你们分享她最近一次的讲座吧,另外我的公号里有收集了她很多其他的视频,欢迎去查看~~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5410466871189504
养育孩子,我不完全相信专家的说法,更不会迷信洋人的理论,但我会去学习了解。更多的是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适时适事而教!
夜醒睡不着来更新了!
李玫瑾十多年前提的这套方法比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知道温和多少倍!
在农村,在小城镇,甚至大城市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采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按照目前的国民素质,家庭教育习惯,社会背景,她提出“亲自抚养”都被骂得狗血淋头,还和他们说什么『冷暴力』『语言伤害』简直就是放屁!
推动家庭教育『不打不骂孩子』已经是在推动社会进步了!
抿心自问,当你辛苦工作一天回来,看到孩子做了大错事,你还能不吼叫?不拿鸡毛掸子抽屁股就不错了!
虽然我也不主张打骂孩子,也不忽视冷暴力和语言伤害的影响,很多家庭能做到她说的这样就不错了!
发表于 2020-1-16 09: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在育儿方面答题,没想到一天就突破两千赞,感谢知友们的鼓励,也看到一些疑惑。确实,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是教育孩子呢?孩子各不相同,家长各不相同,家长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原生家庭更是差异很大,交流也是为了分享,为了学习!
看到评论里有几点共同的疑惑,在这里说明一下:第一,有朋友说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碎鱼缸就要被教育,很可怕。前文说了,孩子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把鱼缸推下窗台的,这跟捡个石子扔窗户其实是一个性质。孩子做的时候是觉得好玩,想看下有什么结果,也想看下他的行为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表示他在成长,我们认为教育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起作用,所以我们用了这个方法
第二,“关禁闭”是在我们家的叫法,但既不是关黑房子也不是虐待。还有爸爸抱着他,爸爸平时陪伴孩子很多,陪孩子玩耍和给孩子讲故事哄睡都是爸爸在做,所以就算是因为犯错被爸爸惩罚(我们家是爸爸唱黑脸我唱红脸)孩子还是更喜欢爸爸一些。哎,妈妈表示很无奈啊!
第三,很多人提到,这种方法下孩子不会真心认错,只是想办法逃脱。其实,在我们家,也有本来是罚孩子最后家长也会承认自己有些做得不对的时候,说出来很多人很难相信,但在我们家就是这样,谁说的有道理就接纳谁的,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可以表达自己就开始这样了。另一个,在孩子一岁不到会说话开始,我和他爸爸就不会因为他的口齿跟不上他的思维而打断他,让他想说的时候把话慢慢说完。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别快,一岁半就可以说整句整句的句子。两岁不到就可以和大人流畅的对话。我们是两岁多上幼儿园,一到幼儿园,老师也觉得很惊奇,怎么会说这么多话,幼儿园老师都很喜欢跟他聊天。
因为教育太复杂了,不可能一把尺子适合所有的人,这里讲的也只是一点片段。我认为,李教授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归根结底是要家长面对孩子,带着爱,多点耐心,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情绪教育孩子。
============
以下为原文
亲测有效!接触到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是在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是儿子的语文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放了一个片段吸引了我,回家后就在网上找了李教授的视频讲座一口气看完了。一边看一边就在心里说,这不就是我们家的育儿方式吗!今年孩子六年级,12岁,一个有责任心,善良勇敢的阳光大男孩!
说回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儿子小时候,但凡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偶有小调皮不在此列),他爸爸会马上抱着他进到一个单独的空间,有时是自己家里的一个房间,在外面就会尽量找没人相对安静的空间,坐下来。让孩子背对着坐在爸爸的大腿上,两只手抱住孩子的上半身,让他不要乱挥乱打,需要有点力度但也不会太紧不会弄疼孩子。这在我们家叫“关禁闭”!开始,任娃怎么哭怎么扳都不理他,这个过程的时间最长,但是随着关禁闭的次数增多,哭的过程会越来越短。等他慢慢停下来不哭了,就会开始跟大人要求,比如:放我下来,我要出去……一般这个时候大人还是不会理他,再过一会孩子会更理智一些,有时会违心的说:我错了,放我出去玩吧……这时爸爸会告诉他,带你进来关禁闭不是惩罚你,是让你可以安静的想一想自己刚才做过什么事,这件事做的怎么样?不对在哪里?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想怎么做?想好了,跟我说。一般情况,孩子在经历这几轮以后会思路清晰的把事情想清楚说明白。而且他在这样的经历里也学会了遇事多思考,从小就知道眼泪和蛮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分享其中一个“关禁闭”的小故事吧。在儿子两岁多一点的时候,我们临时过渡住在他奶奶家,奶奶家的客厅是个暗厅,就在厅和房的墙中间掏空打了一个窗台,平时窗台上放着一只小鱼缸养着几条小锦鲤。那天吃完晚饭,儿子在床上蹦着玩,突然从卧室那一边猛的一推鱼缸,整只鱼缸从窗台摔落下来,客厅的地上一地的水,几只锦鲤在地上扑腾着,还好鱼缸没碎。我们愣了一秒,马上分工合作:爸爸进卧室抱起孩子“关禁闭”,我和奶奶打扫战场。打扫完战场,我就负责在客厅“看住”奶奶,拦着老人不让她进卧室。刚开始,就听得儿子在屋里哭,一边哭一边叫,放开我放开我!就这样哭了好半天,突然不哭了,大声说了一句:怎么还没有人来救我啊!我们在客厅里都要忍不住笑出声了,听到他爸爸说:没有人来救你,你自己做的错事只有你自己可以救自己。看到搬不了救兵,只好也不吵也不闹,啃哧啃哧承认了错误……事情很多具体的细节记不清了。
儿子从小到大没因为犯错挨过一次打,现在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的孩子,规则感次序感非常强,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我们在这件事上的教育方法和李玫瑾教授不谋而合,也算是尝到了教育的甜头,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发表于 2020-1-16 09: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明白两件事,第一,“低保”是社会保障,人之为人的基础生存保障;第二,李玫瑾教授是公安大学的教授。
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就类似“低保”,目的是保障一个孩子不成长为一个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这不是什么虎爸育儿观,而是“低保”。
低保这种东西,你可以不需要,但必须存在,他可以以其他多种形式存在,比如巨额理财、多套房产。没必要坐拥多套房产,对社会宣传:低保无意义。
————
李玫瑾教授这些年一定改观了,原因是社会发展了,人家是搞研究的,而且是立足国内的,而且人家有育儿经验,一个研究生随便拿点西方心理学文献就来反驳,实在是没必要。
李玫瑾教授过去的讲座,针对的人群,不会来“知乎”。原因很简单,她看的案子,是什么没钱上网、杀了俩人、抢十几块钱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傲慢的以为自己家孩子不会干出这种事情了。似乎如今,健康家庭、富裕家庭都可以避免了,一个孩子不会“报复社会”犯低级错误,其实亦不然。甚至,避免了暴力犯罪,倒卖演唱会视频赚了几百美金的案子;违法证券交易的年轻孩子,这类经济犯罪在发达国家,也比比皆是,一样“弱智”,属于教育失败,无非是犯罪开始“食脑”,打擦边球。
我们看任何一个教授的讲座,重点不在于批评,真理也只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但凡一个认真思考、做研究的教授,他的演讲一般是研究的成果,可能片面,但未必没有价值,如果你不是做同类研究,反驳他做什么……扬弃的学习就是了。
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如果说是完整的“育儿经”,那么教育出的孩子未必会拥有很开心的童年,这一点很多朋友都能看到。但不代表这种“育儿经”是错误的、需要被完全否定的。更大的可能,此方法教育出的孩子,是刚强的、有正义感的、是非分明的、内心强大的、足以抵御社会变革风险的——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有很多角色,不仅有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会有叔伯姨舅,表兄堂弟……每个人都坚持对孩子“快乐成长”、“幸福童年”,这就已经很可能形成“溺爱”了。
我没看过李玫瑾教授的演讲,但我看过她的文章,我相信李玫瑾教授的意思只是强调,家庭中应当有“约束”的角色存在。就如同社会中有警察、有法律,孩子成长过程中身边全是亲友,感受不到“社会”、“警察”,假如身边亲友中没有约束,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约束,一定是不健康的,这点很容易理解。
何为约束?约束不是放任,不是惩罚。就像是一个“圈”,不能过于紧张、不能过于松弛,前者容易对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后者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管教。
————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此而已。
祝好。
发表于 2020-1-16 09: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的点,关键在于「不走开」,只要做到了不走,没有给孩子被抛弃的感觉,就是ok的。所以,我倒不觉得这是一种冷暴力,而是让孩子自己抒发情绪。
还记得多年前风行的「婴儿哭不要抱,不哭了再抱,这样孩子好带」的理念么?在西尔斯亲密育儿出来之前,这个理念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因为,这个理念暗含了一种假设:婴儿的哭泣是有无理取闹的成分在的,不要惯着他们。这也迎合了一些心智不那么成熟的父母心理:孩子这么难带是因为他们不懂事,不是我的错,不惯着就好了。
如此,父母们可以把因为不懂得教养而引发的孩子的各种问题,而转嫁到孩子身上。
但其实,小婴儿来到人间,和这个世界第一次打招呼,就是用哭泣。哭泣成为他们和大家say hi,表达一下需求,以及锻炼一下肺活量的方式而已。
止住婴儿哭泣的最好方式,不是不管,而是立马拥抱。这一招我在我女儿身上深有体会,婴儿期她但凡发出一点声响,就立马回应,如果哭泣,肯定第一时间拥抱,哄,看哪里不舒服。
而因为她的输出能够得到非常及时的反馈,她会变得很有安全感,整个婴儿期都非常安静。因为,她知道,她可能只需要哼一声,就会有人来关注她的需求,所以基本上她从小就没怎么哭过。
培养出这种安全感的好处,就是对专注力的养成非常有好处。而专注力的重要性,堪比智商。我女儿因为有安全感,不用分心太关注于大人的态度,也不用各种方式来确认环境是否安全。所以从几个月开始她就会一个人玩,八个月大可以拿个橘子或者鸡蛋,抠啊抠啊抠啊抠.....抠一下午不成问题。
这种专注感,让她非常好带,一旦对某个事情感兴趣了,就很投入。一颗土豆,一个小玩具,就能安静玩半天。
不过,我有一次还是犯了个错误,就是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待我女儿。
有一次多多(我女儿)坚决要买一个超市里的低质量儿童化妆盒,我出于健康考虑,坚决不买。然后,她闹脾气,闹到家里都哭了,我就采取这个方法说:你自己想想吧,我不管你了。
然后我把门一甩就出去了,她哇一下哭得更厉害了,撕心裂肺的那种,跑出来各种哀求:抱抱宝宝好不好,抱抱!抱抱!
哎呀我那个心痛啊,她真的是第一次哭这么伤心,连手割破了都没这么哭过。然后赶紧就抱起她了,她趴我身上,边蹭鼻涕边说:宝宝不要化妆盒了...
我拍拍她后背说:没关系,宝宝要,妈妈可以给你买,但是等宝宝长大一点点了,我们买更好的好么?妈妈爱你~
不过即使如此,她这之后有段时间,对关门声特别敏感,如果自己在玩玩具,但是听到关门声,会看看是不是大人走了,会不会回来,玩玩具也不像之前专心了。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其实这种不打不骂不说教就走开的方法,其实是大人的一种「权利欺凌」,就是暗指:你看我不理你,你什么都不是。甚至是暗含了,你表现不好,我就不要你看的意思。
而我小时候也被这么对待我,那种哭得脸上冷冰冰的滋味,太难受了。
所以李教授她的教育方式,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孩子的情绪,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她对话,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
比如,帮助她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东西是「因为别的小朋友有,所以我也想要这个玩具,想和大家一样」,或者是「因为妈妈有化妆品,用完之后亮晶晶的很漂亮,很神奇所以我也想要」。
合理的想法,那就满足,不合理的就和孩子沟通,让她知道为什么不合理。说白了,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被支持,引导她认知情绪,进行自省。
李教授的方法,关键在于「给孩子抒发情绪,认知情绪的空间」。后续,应该引导孩子反省情绪。
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娃,更有安全感,也更有理性的自省能力。而理性自省,是非常高级的能力,能让孩子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后能在学习上也有很好的迁移(比如,对知识的反省)。
每个娃都不一样,但是一些优质的特点是共通的。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健康快乐。
之前审错了题,内容有误,表示抱歉。李教授的视频很有用,也很朴实好懂,做父母的都可以看看。
发表于 2020-1-16 0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们明明都知道高中要文理分科,大学要自选专业,恋爱要看缘分,吃饭要合口味,但是唯独到教育上,就希望有一个万能方法能一劳永逸的教育好孩子。这不奇怪吗?
按模板写作文只能拿个及格分,按流水线生产孩子也只能教育出差不多的人
这种孩子是被强行规制的。他应该是什么样,在他出生以前就被父母决定了,这公平么?
《哈佛女孩xxx》和《xx教育法》这种书还少么?
如果这个哈佛女孩生在农村,她考上哈佛的概率有多大?
外国大学申请可不是有成绩就可以的,很多课外实践和业余技能,不是穷人玩得起的。
你家孩子的课外实践是“暑期小虎子志愿者”,人家的孩子是“联合国小志愿者活动”,怎么比?
这种情况下你还用哈佛女孩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却怪孩子自己不努力,这公平吗?
一旦一个方法你认为无比正确,那失败的原因就往往会被推给孩子:我都用了最科学的方法教育你,你却不成材,还能怪我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单方面的规训。这错了,大错特错。
我想过,我身上有什么东西是孩子必须要从我这里才能学到的呢?我发现没有什么。
这意味着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家长受教育的过程。不只是孩子在成长,也是家长在成长。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时候,却期望能够直接拿来一个成功案例就将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这真的可能吗?就连家长也是个初学者呢。
我认为在教育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
很多家长说,我很理解孩子啊,但是他不听话,我能怎么办?
错了。
孩子很孤独的,你不要笑,不要觉得孩子才那么大,他有什么孤独的?他孤独。
每一个你不去理解他而在自说自话的时候,每一个他想说话却被你眉宇间的怒色阻止的时候,他都感到无比的孤独
这是亲子之间的疏离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了不愿意跟家长畅所欲言;而同时也有很多孩子依然愿意和家长一起分享生活。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成长中,究竟有多孤独。
每一个“科学教育法”,都在告诉你“你应该如何规训孩子”,但是很少会告诉你“孩子是孤独的”。
家长必须理解孩子,而孩子不非要理解家长。
因为家长曾经是小孩,但是孩子还没经历过长大
家长应该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但是孩子不可能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
很多人谈家庭教育的n个原则,育儿经,但是很少有人谈: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家庭感
一切对孩子冷暴力,不理会,却自以为在培养孩子独立的人,都在将家庭感撕扯开。
这种孩子或许独立,但是代价可能是一辈子没有安全感
理解和爱是教育的唯一原则
要鼓励孩子去交流,他做错了的时候要探求他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直接来质问:他竟然会这么做!
不要问他:你错哪了?这预设了一种错的压力。
而是:你这么做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应该学习一种“不预先评价”的说话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做了一件错事只是他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不可以做。没有人教过他这件事,这是家长的失职,不是孩子的过错
有一位答主讲到“关禁闭”的方式,孩子犯错就默然不语,等着孩子自己承认错误。
但是孩子服气吗
他可能只是害怕,才不得不顺着你。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听话了,但是你已经失去他了
很多家长自以为这就是亲子交流了,这太可怕了。这是教训,不是交流
正确的方法是跟孩子谈心,把他当做一个个体,跟他平等的交谈,把握他为什么这么做,告诉他家长会怎么做,并且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为什么,满足他的好奇心。
不要怪罪孩子: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你都不懂。
他是孩子,你在那么小的时候也是听家长说一遍道理就可以懂了吗?
这才是交流。
想到这里先写到这里。
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做一个好父母。
发表于 2020-1-16 09: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以亲身经历,很负责任的告诉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很有效!但是还有几个前提条件必须满足!

在孩子出生之前,曾看过李玫瑾老师的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讲座,包括“孩子一定要父母自己带”,“0~3岁是情感抚养”,“六岁之前说'不'的训练”,"孩子青春期教育"等等一系列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主题。所以,我的很多育儿观念都是受李老师讲座的启发,因人制宜。目前孩子即将5周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活泼可爱!
我的带娃“实战”经验

从孩子3岁多,可以和大人基本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之后,我们就一直和孩子说,如果遇到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比如爸爸妈妈不给买玩具,别的小朋友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想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时,不能通过哭闹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好好说话、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诉求是有道理的,那么爸爸妈妈会满足;但是如果想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的,我们就一定不会满足。
这是先订立父母和孩子双方之间约定的规则。当然了,一开始孩子是记不住这些规则的,或者记住了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规则。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也会想通过撒娇/在商场哭闹的方式来达到买相似玩具,或者其他小朋友有但是自己没有的玩具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说“哭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想买玩具,你应该怎么做?”在提醒几次“需要好好交流,用正常的语气来说出来”之后,孩子一般都能平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然也会遇到孩子心急脾气比较烦燥的时候,宝妈一般会要求“数一、二、三”来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表达诉求。
注: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很多次,如果孩子发现每次爸爸妈妈都采用一样的标准,那么孩子就会知道这个规则是怎么工作的,也会遵守这个规则的。
就像在幼儿园,老师会要求每个小朋友在开始下一个游戏之前,必须把自己之前玩的那个玩具收起来,才可以去玩下一项。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正好赶上孩子推着玩具卡车在沙坑里玩,看到我来接他了,他高兴得调到我身上,准备要跟我回家了。这时候,老师说“米宝,你之前玩得是什么玩具啊?在你跟爸爸回家之前,请把你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时候,孩子很自然的就跑回沙坑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原处,然后和老师说“拜拜”。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奏效的前提条件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爸爸妈妈之间互相承诺的事情,必须遵守这个诺言;如果因为一些特殊条件,不能做到,也必须能坦诚的解释、道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的话,才会理解父母的做事方式。我们承诺给孩子的事情,尽量满足,比如说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那么就一定会去游乐场,不过万一特殊条件去不了,也会和孩子解释,并承诺一个时间带他去。他一般会问“你保证吗?”,“我保证”,这时孩子也不会因为当时去不了而大哭大闹,因为他知道,我答应的事情,将来一定会兑现。
我很喜欢”Children See Children Do“的视频,真的让我懂得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5328033211551744
一旦制定规则,不能随便更改,而且所有人要一视同仁:如果每次的规则都不一样,那么孩子不知道该按照哪个尺度,遵循什么标准。
父母对待孩子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不能“一个唱黑脸,一个扮白脸”:父母一方在指责孩子的错误时,另一方也应站在相同立场上,并且可以坚定的告诉孩子“因为你做错了,爸爸/妈妈才会才会生气“。然后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但如果一个打一个护,这样就会有双重标准,让宝宝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发表于 2020-1-16 0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啊,这不就是冷暴力(Emotional Abuse)吗?
恕我直言,这种「训练」方式,跟驯兽差不多吧。把一条嗷嗷直叫的狗关笼子里,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就在旁边冷冷地盯着它,它累了,自然知道怎么闹腾也没用,除了妥协别无他法。
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暴力罢了。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图源:网络,侵删
美国心理学会将「Emotional Abuse」定义为[1]:
Researchers have yet to formulate a universally agreed upon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but they have identified a variety of forms that emotional abuse may take, including verbal abuse; intimidation and terrorization; humiliation and degradation; exploitation; harassment; rejection and withholding of affection; isolation; and excessive control. Also called psychological abuse.
其中就包括了「拒绝和抑制情感」以及「隔离」。


李玫瑾教授是我个人很尊敬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但这段关于「训练孩子」的观点我并不赞同。
首先,并非所有3~5岁孩子的哭闹都是有目的性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2.jpg 图源:李玫瑾教授视频截图,侵删
这段话过于简单地将「3岁」作为分界线,认为3~5岁的孩子哭不是痛苦,而是有目的性。
现实是,有很多人即使到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甚至更大年纪,依然会因为痛苦而哭。
在这里没有区分孩子的哭到底是「情绪表达」还是「目的手段」,就将其过于简单地归为后者,恐怕也并不符合事实。
作为「目的手段」的乱发脾气行为是2岁~6岁儿童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被拒绝后大吵大闹,直到要求被满足为止,甚至会故意提出跟父母作对的要求,以大吵大闹要挟父母来听从他的要求。
然而,「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这种悲伤的情绪需要被接纳。


其次,「训练系」的育儿方式早就过时了

听到「训练」一词就知道了,这套看似有用的方法,其理论根基源于伯尔赫斯·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行为主义,发扬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约翰·华生(John Watson)的一系列「儿童训练方法」。
约翰·华生关于儿童训练最著名的言论是[2]:
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在自己所指定的世界里来抚养他们,我保证让任何人接受培训后,都将成为我可能会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无论他的才华,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种族如何。
在这种训练系的养育方式下,约翰·华生关于「爱和情感」的建议是这样的:
让您的行为始终客观,友善。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婴儿,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需要,当他们说晚安时,在额头上亲吻一次。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在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做得非常出色,请轻拍他们的头。
约翰·华生在19世纪30年代主编了给美国父母的育儿指导手册,让这类内容得到广泛传播。
直到哈利·哈洛(Harry Hallow)关于爱的本质的一系列实验对行为主义的训练式养育提出了挑战,才有了今天强调亲密关系的养育方式[3]。


第三,「积极暂停」和「关禁闭」有本质区别

目前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理论,包括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和积极养育(Active Parenting)等,都会提到积极暂停这一工具。但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罚站(Time-out),积极暂停(Positive Time-out)一定是提前设置好令孩子舒服的场所,然后鼓励孩子因为发脾气而大脑卡壳的时候去那边冷静一下。
注意要点:
    令孩子感到放松和舒适的区域鼓励孩子去,而不是强制让孩子受罚孩子可以随时取得和父母的情感沟通和联结
我们能看出来李玫瑾教授在讲课时提到了很多限制条件,比如
进行一次训练就行
避免长期的冷暴力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不能让她太压抑了,要给她留一条出路……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比例是「三比一」
在事情发生后有补救措施,并且依然鼓励交流。
但我想问:
一次这样的训练真的就能让孩子知道下次哭闹没有用吗?
家长会不会滥用这种训练法,不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反正孩子哭闹就给整这么一出?
说到底,这种「训练式育儿」仍然是专制型的。
让孩子学会臣服,当然就听话了,当然就好管了;
家长控制一切,决定「三比一」地满足愿望,孩子也不跟你闹,当然好管了;
当孩子情绪发作时,你冷冷看着他闹,拒绝和撤回情感,让孩子害怕,当然好管了……


是的,我需要坦诚,「打骂是否会让孩子听话」是有效的——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只要你彻底把孩子打怂了,孩子也会一直听话。
就像那只幼年时每次抬头就会碰到笼子的狗,即使撤掉笼子,它也再不敢抬头。
说到底,还是追求孩子的服从,通过这类训练让孩子在权力之争中落于下风。
而这样的孩子,你又如何期待他能和别人竞争,如何期待他建立起平等和彼此尊重的亲密关系?


李教授的训练法,肯定会有很多父母为之叫好;但换个角度来想,假如你是那个被训练的孩子呢?
你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吗?还是说,你不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却希望成为这样的父母?
2019.1.1 终于有空来更新这篇文章了。
我补充了这段视频中李教授讲座的全文:
他的哭声都代表着他的一些痛苦,但是到三岁之后就不是了。
3~5岁孩子开始什么呢?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他有目的性的,他不是痛苦了。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你就开始要训练他了。这个训练怎么训练呢?我经常在我在博客上也写过这个,我在很多地方也讲过这个问题。很简单,您就在这个时期抓住他一件事儿,对他做一次训练,三到五岁,什么事儿呢,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辆小汽车。你说家里那个跟你差不多的,不要买了吧。不行,我就要,我不走。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你就开始一定要对他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把他抱起来,抱回家。您也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任他哭去,你不要管他。抱回家以后干嘛呢?放到卧室里去。卧室没什么危险的地方,然后还要一对一,就是不管爷爷奶奶还是谁来管,一个人管足够了。
把门一关,四个不要:第一吧不要骂他,父亲或者母亲吧这个时候骂他都不太好。这个给孩子不好的观点,刚我讲观念,观形成的念。第二呢不要打他。你那么老大个,他那么小,你打不公平。第三不要说教,因为什么呢,他这时候正在闹呢,你说什么在他耳边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跟你闹,所以呢你要安静下来。第四呢你不要走开,他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四个不要。您就坐在这里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孩子,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你闹吧。他就会跟你哭。我那孩子小时候非要她那被子,也是跟我闹。我一句话不吭,我就坐在旁边。她哭得累了。然后她把小被子挪下来看我一眼,结果一看我就在跟前,结果她就接着哭,一直哭到她筋疲力尽(笑)。最后哭完了以后呢,有的时候我也讲,到这个时候,孩子哭得筋疲力尽,我就讲包括脑袋哭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她。为什么呢?什么呢?她知道疼。她磕完以后你就问她疼不疼,不疼接着磕,她肯定不再磕了。
然后呢,等他哭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挺难受的,擦一把。擦完以后这孩子心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然后你接下来一定要跟上一句话,把毛巾往旁边一放,往床上一坐: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以这种方式告诉她,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那么这一次她就会知道了,以后闹是没用的了。
这孩子越小管越好管。闹没事以后呢,还有一个事儿,就是你也不能让她太压抑了。那怎么办呢,就是你跟她讲,以后有什么事儿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那么她小嘴巴巴她一旦要跟你说「妈妈,我想要辆小汽车。」
「你这小汽车和家里有什么区别呢?你能给我讲讲吗?」鼓励他跟你交流。当然交流呢,一般什么原则呢。我告诉你,「三比一」。就是让她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她。这样的话呢,这孩子以后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她知道跟你交流。那么这个关系要建立好了,第一,你说不行的事她不闹了,第二,她要如果真的想坚持,她会跟你商量。这个到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为什么说李教授是训练式的育儿,因为她自己说的要给孩子「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在训练这个前提下,李教授很好地切断了自己的同理心,让父母觉得自己撤回感情是正常的,通过她描述中的这样一些话:
第一,李教授认为3~5岁的孩子哭只目的性,而不是痛苦。
3~5岁孩子开始什么呢?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他有目的性的,他不是痛苦了。
第二,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撤回了关爱和情感联结:
任他哭去,你不要管他。
以话语故意激起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是试图让孩子平静下来,而是引导孩子情绪进一步崩溃:
您就坐在这里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孩子,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你闹吧。他就会跟你哭。
为什么我说李教授这时切断了对孩子的共情和情感联结呢,因为她提到自己对女儿的处理方式时也是没有情感联结的:
我那孩子小时候非要她那被子,也是跟我闹。我一句话不吭,我就坐在旁边。
回想起女儿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训练步骤」继续哭时,是面带笑容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3.jpg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4.jpg 第三,这里就是很多人提到的李教授对孩子也是有爱的:
等他哭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挺难受的,擦一把
但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是切断了情感联结;除非孩子在对抗中处于弱势,已经筋疲力尽了,才会「给点爱」。
按照这种方式养育孩子,会让孩子和父母缺乏情感交流,遇到很多自己认为父母接受不了的事,都选择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父母只能接受一个他们所认可的孩子,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第四,李教授的这套训练法接下来还在继续:
然后你接下来一定要跟上一句话,把毛巾往旁边一放,往床上一坐: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以这种方式告诉她,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那么这一次她就会知道了,以后闹是没用的了。
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再次映证了,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切断了情感联结的。
第五,是有人提到的李教授也鼓励孩子交流:
闹没事以后呢,还有一个事儿,就是你也不能让她太压抑了。那怎么办呢,就是你跟她讲,以后有什么事儿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事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
明明可以在孩子出现这个情况: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直接鼓励孩子交流,但李教授没有,因为她是要让孩子闹下去,寻找一个契机来开始进行这套训练。
第六,规则的标准是父母制定的,而不是共同制定的,体现在:
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5.jpg 不是说服了就行,而是说服了才有概率成功,这个概率就是她所说的33%:
当然交流呢,一般什么原则呢。我告诉你,「三比一」。就是让她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她。
一开始回答的时候,我直觉认为李教授对孩子的训练非常类似于「驯兽」,然后我翻到了她这段演讲的完整版。果然,在一开始她就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养个孩子有时跟养个小宠物一样,我们养个小猫小狗,大家就有这个经验。这个小狗你管它最好的时间,是8个月之内。8个月之内有些习惯没养好,这个等到后来,比如它咬人这样的一些坏习惯,你到后边再想改,很难。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6.jpg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7.jpg 这个视频中,李教授第二次提到了「宠物的例子」: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8.jpg 注意下面这段话里,提到和孩子的交流部分,李教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抚养孩子也一样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9.jpg 视频地址:
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服!李玫瑾教授谈家庭教育!家长惊呼: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2019.1.2 有人说李教授并不是训练孩子,并且认为「训练」和「管教」是一回事。
我认真学习了李教授的更多视频,她在多个场合都认为,六岁之前可以训练孩子很多东西,就跟小动物是一样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0.jpg 视频地址:
优酷视频并且,李教授后来的讲座里,再也不提「三比一」了。


李教授提到0~3岁期间需要父母一对一的抚养,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我认同。
她给孩子擦脸、鼓励交流这些方式都很好,但仍然改变不了她对于3~5岁孩子的核心观念:
「训练式养育」。
是的,在专制型的养育风格下,也许能预防犯罪,让孩子「听话」。但——
It's survive, not thrive.
最后,如何和孩子沟通,我以往写过的方法,供参考:
Cecilia:孩子任性地嚎啕大哭?试试这个简单的三步法!Cecilia:注意这 4 个小细节,娃突然就听话了 | 经验Cecilia:这2个风靡欧美的小游戏,让孩子关键时刻能听话
发表于 2020-1-16 0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在家长关心教育,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是进步的表现。
但是,这玩意还是得“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
我们为什么说,很多教育上的问题还得着落在家庭上也是这个原因。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比其他人都更加了解孩子。
但是,朝夕相处也未必就是了解。像想真正的了解孩子就需要和孩子多沟通,多观察孩子的举止行为。这是要花功夫的。
家长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如果再辅以“理论知识”那就事半功倍了。
妄图想用一套“科学理论”解决这种问题,那是痴心妄想!


~我是原答案的分割线~


先说观点,所有的关于教育的经验都只有“参考价值”。
我们对待这些“参考意见”的时候,应该做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当然,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自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但是,对于孩子还是需要“个性化”方案。
专家学者强在理论,大部分家长都难以在这方面望其项背。
但是家长有一条是所有专家学者都不可能具备的优点,那就是更了解孩子。
因为更了解,所以家长设计的“个性化”方案可能更适合这个孩子。
咱们就说题目里不打不骂不说教,这属于政治正确。
不要打孩子,不要骂孩子,这就是政治正确。
有些孩子,有些事你就得打就得骂。而且家长还得狠下心肠使劲打。
举个例子。两岁的孩子,想去摸插座电源。你一巴掌打过去比什么都管用。你告诉他一万遍这玩意危险不能碰不如这一巴掌。他记不住你说的,但是他能记着那一巴掌。(可别往脸这种地方招呼哈)
我这么说并不是支持打骂孩子,打骂孩子可能是不对的,但是不打骂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需要做手术。那么做手术好不好?不好,伤身体嘛。但是不做手术行么?不行啊,不做病就更厉害了。
所以“两害相较取其轻”。
我觉得如果真的需要动用“打骂”这个方案的话,就应该动手了。试问如果其他方案真管用,你又何必拿出最后的杀手锏大杀器呢?武力解决通常都是最后的办法。套用知乎里的一句话“(对菲律宾)我们既然用香蕉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用武力呢?”
再说说教。我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说教?他第一次犯错误,可以理解,这是因为家长没告诉他这是错的。他既然犯错了那你就得告诉他他错了。当老师不好批评孩子也就罢了,难道连当爹妈的也不能批评了么?
我觉得作为父母来说,始终对孩子太过小看,太过不信任。其实,现在的孩子,什么事都明白得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比家长想象的成熟。
我得意思就是,孩子理论上来说,应该比家长想象的懂事,他应该是知道是非对错的。如果他犯了这个年龄不该犯的错,作为家长应该规正。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规正,我只能说,“不放弃使用武力”。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所有的教育经验或者方案都只有“参考价值”,当家长的多参考,多反思就好了。
发表于 2020-1-16 0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我看了视频发现和我的方式差不多,就是娃过底线就不妥协了,但是也不打骂。
我家育儿嫂是那种娃一哭就妥协的人,结果只要她在,娃就眼泪超级多,各种作各种闹,自理能力也下降到婴儿,我要管娃,娃各种找育儿嫂撑腰,育儿嫂反倒来指责我,说我不顺着娃、害娃哭是虐待娃。
她一下班,我发现娃立马跟变了个人似的,一点事都没有啊,乖乖的,开开心心的,有话跟我好好说,讲话可有道理了,有道理我就答应他,压根不是育儿嫂在时动不动就扯着嗓子嘶号的熊样。
所以明明是育儿嫂自己惯孩子的态度才造成的娃各种哭各种作各种无理取闹,然而她就是不明白。小孩子是特别懂见人下菜碟的,你没底线,他就会得寸进尺,而且情绪波动很大,脾气特别不好;你有底线,他就按规矩办事,心情反而更平静。
发表于 2020-1-16 09: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个视频,李教授的两个观点我印象很深刻,也想结合自己的带娃体验来谈谈。
第一,“3岁后我要这个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这个哭是有目的性,不是痛苦。”



这是李教授的原话。
我们说,任何一个人行为背后总是有他的需求和想法在的,小孩子如此,大人也如此。比如说,一个妈妈对孩子学习抓的特别紧,孩子稍微成绩退步,这个妈妈就很焦虑。那么这位妈妈焦虑情绪的背后是什么呢?可能是她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可能是她经常被老师投诉等等。
情绪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所有的情感都源于自然发生的最基本的情绪。
我们所有行为背后都有情绪的存在,当我们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很多问题就能轻松化解。
只要是有情绪,就应该被接纳,无论这个情绪是哭还是笑。


孩子是最单纯的,哭就代表伤心,伤心就是痛苦。即使是买不到心爱的玩具,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情绪能够帮助孩子生存,比如快速躲过一辆急速驶来的三轮车,孩子会惊吓,或者与重要的养育人分离,他会悲伤。这些情绪都促使孩子做出了自我保护的反应。




再想想那些演员,在演戏过程中痛哭,也有可能因为触动到她生活中某个经历。
3岁后,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会用哭闹的方式去解决,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去看到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需求。因此,我会把孩子哭闹的这个行为理解为他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以为我哭,妈妈就会满足我关注我的需求,也许是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哭了我的想法就实现了。
刚好今天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耍就经历了一次孩子哭闹的行为。(其实这样的哭闹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因为孩子知道我的底线,但是因为爸爸在场,她猜测爸爸能够满足她的愿望,于是哭闹起来。)
孩子看上了小商店的一个风筝,闹着要买。爸爸说家里已经有一个了,就不买了。孩子立马痛哭流涕。这时候我上场,让爸爸先离开。
我蹲下来,一直陪着她哭,和孩子做共情,发现她没有想停下来的意思,我也感到疑惑。于是我拉着她的手,走到小商店陪她看那只风筝。走进一瞧,我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了。
原来风筝上是爱沙和安娜。这是孩子最爱的两个动画人物。
我说:妈妈注意到了,这是你最爱的爱沙和安娜,真漂亮。你看,旁边还有雪宝。
孩子哭声立马停住了。
我继续说:妈妈知道你真的很喜欢他们,和她们打声招呼吧。
孩子虽然没有打招呼,但是一直停留几分钟定定看着这个风筝,看得出来她真的很舍不得这两位公主。。
我告诉她:妈妈陪着你在这里看一会。你感觉好点了,我们就继续去玩。
过了一会,我们就轻松的离开了。离开的时候,我还提醒孩子给爱沙、安娜say bye~
一切就这么轻松的化解了。这次的事情,我再次感叹到:孩子即使很喜欢一个玩具,也有她的原因,我们做父母的要心思够细,才能走进孩子,懂得孩子。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第二,“就他提这个要求不合理,他要的东西不能给他……一定要开始对他做克制任性的训练”



这也是李教授的原话。
李教授采取这个方法的假定前提是:孩子是在任性,因此呢,需要我们帮他克制,需要我们坚定原则,不能给,因此呢,也有了孩子的哭声是有目的的。
那么这种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的生气愤怒哭闹是有目的的,你的目的是不重要的,你最好把它咽进肚子里,去关注其他事情,比如讨好妈妈,或许能给你买一个玩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把孩子的每一次难过生气当成是一项无法满足的要求,父母感到沮丧,感到孩子在左右自己,他们试图让问题最小化,把它搁置一边。
而我假定前提是:孩子是有需求的,她的需求父母应该重视。因此呢,我们需要走进她,看到她。所以有了上面我提到的买风筝的例子。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对她爱好的尊重和关注。
那么,我不做克制任性的训练,我做什么呢?我会通过一切的机会,帮助孩子做情绪管理。
因为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孩子每天都会经历数百种情绪,它们存在于孩子的每一个活动中。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和孩子共情,帮助孩子更好理解自己情绪,处理情绪,还可以找到除了哭,意外以外的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因为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听到好几个大学生宿舍矛盾的案例。舍友间的矛盾,直接用刀来解决,这就是赤裸裸的错误处理情绪的方式。


    儿童在处理情绪时遇到的困难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处理情绪。比如,他们缺乏社交技巧,语言能力不强,所以他们经常外露自己的情绪,不高兴时板着脸或大哭大闹,激动时跳上跳下。父母往往会误读这些情绪背后的信号。比如,听到孩子哭,我们以为他是累了,但有时是因为孩子害怕。


    2-7岁的孩子遇到的情绪困难是,他们经常选择不恰当的方式,比如用身体极端的方式表达感情。比如视频中的例子,买不到玩具哭闹不止。他们选择不恰当的方式,有可能是因为能学习的榜样比较少,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是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情绪。
豆豆数学考了100分,爸爸的反应是:这很好,但不要骄傲,什么时候你语文能获得一样好的成绩呢?豆豆就会觉得我的情绪是不重要的,我不应该谈论它们。当爸爸说:你应该谦虚,不要吹牛,这就传递了更明显的消极信息。


豆豆解读出来的信息是自豪和成就是不被允许的,往后,豆豆可能用自负来表达他不断消退的自信,可能会拒绝称赞那些经过努力获取成绩的行为,可能不再努力,把这当作逃避骄傲和自信的方式。当他处于使他感到骄傲的情景时,他可能用头痛或胃痛掩盖,或者持续贬低自己。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更多的父母是否定孩子情绪,禁止孩子出现某些情绪。
比如,“别紧张”“不要生气”或“你不应该这么害怕”,这些回答都能对孩子造成潜在的伤害。成年后,当他感到伤心,他们担心自己会陷入一种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生气时,他们担心自己会越界,对别人造成伤害。


    即使是步骤相同,不说话,等待孩子哭完,如果缺乏父母的情感交流,也会阻碍孩子内在情绪的流动。
即使语言的交流,母亲对孩子的面部表情、姿势、眼神和声音,也很重要。
如果我们是面无表情的等待孩子哭闹,孩子的感受也许是:我的哭声妈妈是不接纳的,我的这个情绪妈妈是不接纳的。
如果我们是温和坚定的陪伴孩子哭,并且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现在想哭就哭出来,我陪着你。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对我情绪的接纳,原来我是可以生气的,孩子自己也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面无表情”范式进行实验:
在实验环境中,妈妈先和孩子像平常那样交往,确定下一个正常交流的期望,然后,妈妈连续保持沉默几分钟,不做任何反映反应。将婴儿行为录下来,然后比较他们在两种情景中的行为,这样就可以看出打断的效果(Cohn和Tronick,1983;Tronick,Als,Adamson,Wise和Brazelton,1978)。


从2个月开始效果很显著:孩子明显感到迷惑,对得不到妈妈应该给予的关注和回应越来越不安。开始他们积极地想去接触妈妈,微笑地看着妈妈。


失败后他们就停止了笑,其他的情绪,如哭、皱眉、做怪样开始增多。看妈妈的时间逐渐缩短,直到最后扭过脸去,好像看着妈妈是一种不能忍受的痛苦。接着妈妈看上去像是有心事、“受压抑”。这种状况会持续一会儿,直到妈妈又恢复了正常的行为。


这些观察清楚地表明,妈妈不回应的情绪是一个让孩子非常痛苦的事件。


2.如何帮助孩子好好生气
我们不要改变孩子对情绪的看法,而是要改变认知。负面情绪要谢谢它,它让我们远离危险,免于压力的崩溃,生气和发火帮我们调节了情绪。
    承认孩子强烈的情绪,制止破坏性行为
比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不过妈妈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一些情绪会让成年人感到没有道理,难以理解,或者很难应对。
比如我们在游乐场经常看到的场面,一个孩子很生气的说:他抱了我的玩具。
大部分父母会采用以下做法:
告诫:我和你会说过,不要去和别人抢玩具
分析:他还小,不懂事,你就让让他
否认:他这样做不对,你不要学他
忽视:行了。去玩其他的
遗憾的是,都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想法。他以后很可能就不再愿意。你分享他的感受了。孩子也无法学到应对情绪的积极方法。
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嗯你的玩具被抢了,听上去确实不太公平,你感到生气”
这样的回应,孩子的情绪自然得到接纳和理解。


    陪伴孩子度过情绪困境。你可以说你想哭就哭吧,你想生气就生气吧。这句话是在告诉孩子,妈妈接纳你的任何情绪流露出来,谢谢你的信任。无论你多伤心多难过,妈妈都会陪在你身边。
下面我来举个例子:
有个晚上我陪孩子散步,孩子告诉我。
孩子:妈妈,我今天早上在这里摔跤了
妈妈:这样啊……摔跤了(我内心是猜测她可能会伤心)
孩子:嗯,我拿着滑板车,滑板车翻过来,吓到我了!(原来她真实的情感是吓到了)
妈妈:嗯,你被吓到了呢!你有没有想哭呢?
孩子:没有,我很勇敢!


3.邀请孩子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由孩子判定问题所在,孩子情绪的背后都是在满足他的某种需要。
比如,你可以问:你怎么看这次生气,原因在哪?你现在不想睡觉,有其他原因吗?


    合作放权
当我们通过放权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问题,孩子会更愿意去执行,也不需要去说服任何一方去接受,不需要任何权利来使对方服从。也能鼓励孩子进行全面的思考,心智能力都会更成熟。
比如,如果下次生气怎么办呢?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好吗?


    考虑后果
鼓励孩子提出解决办法后,还要考虑这个办法带来的后果。
比如问问孩子:这是个好办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觉得会怎样?妈妈的感受是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同的事情?
一直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法。
当父母和孩子用这种方式相互倾听的时候,就有一种能量的交换,会自动地产生一种换位思考,令两个人都愿意找到一种满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我是亦淇,绽放自己,成长孩子。
发表于 2020-1-16 0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感悟出的是对孩子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她的观点有3个要素:
    不纵容孩子通过“闹”来获取鼓励孩子和家长交流在3-5岁时立好规矩、形成习惯
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感受。他会因为得不到玩具而难过、愤怒,也会因为受到表扬,而开心、激动,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反之亦然。当家长愿意和孩子交流,感受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表达他们的观点、尊重家长的要求,这是相互的。
其实,李玫瑾教授很多观点是偏中国式教育的,既不会像西方教育“过于民主”,也不会像传统中方教育“过于严苛”,算是一种折中的、比较实用的操作方式,关键就是看各位家长要怎么用了。
我个人还是很认同李教授的有些观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操作。
不打不骂——帮助孩子直面他们的感受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
那就是帮助孩子接受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要一个玩具,他无法得到时,他是什么感受?
成年人不妨来共情一下,今天在街上看见一件合身的大衣,而你买不了的时候,我们心里难免惦记,你怎么来排解这个情绪?


我家姐姐(我的大女儿)有一次非常想买一盒“费列罗”,但那天已经很晚了,出门买巧克力根本不现实,实现不了的愿望就变成了一个疙瘩,始终放不下。我和姐姐就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姐姐:“我想买费列罗。”
我:“真希望我们家里能有。”
姐姐:“我想要嘛。”
我:“我看出来你很想要呢。”
姐姐:“我希望现在就能吃到。”
我:“要是我会变魔术就好了,马上给你变一盒出来。”
姐姐:“那好吧,下次再买吧。”
我的实践体会——很多时候,当孩子想要一样家里没有的东西时,家长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和孩子解释为什么家里没有这个东西,说了很多道理,当家长越解释、孩子越不听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开始打骂教育“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但是,当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求一旦得到家长的理解,他们反而会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不打不骂,更关键的是突出家长的态度。
不说教——可以鼓励孩子自立

在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感受后,孩子需要家长的说教吗?
并不需要。
“我就想要小汽车,我就想要!”
家长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一通解释,并没有正向效果,孩子需要的是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情绪。
那就需要家长鼓励孩子自立。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什么叫自立的人?
就是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经历困难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应对中自己成长。
我就好几次犯过这个混。
姐姐:“妈妈,我好想要一个宝石。”
我:“家里宝石非常多了。”
姐姐:“可是我没有这种颜色的,求求你了。”
我:(以下省略一万字的说教育儿经)
爸爸:可以,你只要每个月完成任务(我们家庭制定运动、家务、阅读等日常小任务),爸爸妈妈可以每月给你10元钱(基于孩子已经会10的加减法)自由支配,你用你的储蓄罐保管起来,自己安排自己的钱。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20-50元后来修正为10元


从那天起,姐姐再没有管我要过东西,而是制定了自己的购物计划,并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我的实践体会——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不走开——积极与孩子共情、与孩子合作

在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的离开更像是一种“惩罚”的手段。
本来就得不到小汽车、玩具了,爸爸妈妈还不理我了,内心慌不慌?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是,如果我们的反映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我们就在滥用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塞尔玛·弗兰伯格(Selma Fraiberg)《奇妙岁月》


“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让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父母使用惩罚,是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更好的管教方法。”——弗特兹·道森博士(Dr.Fitzhugh Dodson)《怎么做父亲》
“你再闹,我不理你了。”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耳熟吗?
这是我们父母辈的教养方式。
今天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认同?
再替孩子来感受一下,孩子是否能接受?
我的实践体会——惩罚可以给孩子带来痛苦,但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不走开,才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不管是哪个专家的观点、结论,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归根到底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不粗暴、不武断,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立、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正向循环。
如果,成人之间相互尊重,我们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一切沟通不都顺畅很多了吗?
发表于 2020-1-16 0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学教学法的。我认为这个问题25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已经替我们回答了,在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不管今天是哪个有名的专家教授网红KOL提出一套理论,你都应该先回家看看自己娃是啥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论,打算一招打遍天下。说说因材施教的典故。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发表于 2020-1-16 09: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这个问题的表述并不好。李玫瑾教授的说法是,要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来应对孩子试图通过哭闹来达成无理要求的行为。如果什么育儿问题都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处理,那谁来告诉孩子道理?!
其次,根据以上修改后的描述,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合理的。虽然我儿子从来不会通过哭闹来试图达成他的目的。
我认为,要让孩子做到不通过哭闹来达成无理要求,要做好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
    对于可以商量的,不触犯原则的事情,用商量而非禁止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尊重他/她的决定权,也争取自己的决定权。比如有时候我自己想做一件事,而儿子想让我陪他做另一件事,我会问他我们按我说的做好不好?或者你先让爸爸做完这件事好不好?小家伙可能说好,可能说不好。如果我很希望能够按我的计划做,我就会再次请求他,并且向他说明我想这么做的原因。如果他一味坚持,我会服软,而如果他让步,我会致谢。对于不可让步的,原则性的问题,要坚决地拒绝。孩子哭了可以抱起来(我几乎永远会在儿子哭了以后抱起他),轻拍他,安慰他或者劝他说,“别哭的太凶,小心一会儿鼻子不舒服”。我儿子现在已经学会了在我一口拒绝他之后,要我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有次他弹琴弹一首曲子几次没弹好,说爸爸我以后不想弹这首曲子了。我说不可以。他哇地一下哭了,扑到我怀里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弹不好我们可以休息,可以换一首弹,过会儿再来弹这首,但不可以不弹。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你做不好的事情,恰恰是你最需要练习去做的事情。有困难的地方才是会取得进步的地方。他想了想说我知道了。继续哭。哭好以后告诉我,爸爸我要继续练习了。之后又有一天,他又遇到了困难。扑到我怀里哭,可是这回,他一边哭一边大声问的问题却是,“爸爸,要怎样才能弹好这首曲子啊?
发表于 2020-1-16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但是很难做到。父母天然拥有强力和暴力优势。拥有如此优势,要忍住不用,花耐心和时间,太难。
面对一颗钉子,你手里有锤子,有改锥,一锤子下去,多方便,哪怕是颗螺丝钉。
得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发表于 2020-1-16 09: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想问一下,问题里“有效”的含义是指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有效”?
大家对李教授的育儿方式是否有效产生分歧,是不是因为,分歧其实从“有效的标准”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毕竟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有不同的养育目标和自己的基础教育观念。有的父母觉得有效的,其他父母就未必认同,反之亦然。
以上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
那么不妨,我们就先想一想,
采用李玫瑾老师的方式之后,你觉得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有效的”?(花几秒钟在心里默默想一下)
是顺从吗?还是学会换位思考?
是听话吗?还是学会理解规则,
是懂事不闹事吗?还是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学会沟通?
是让孩子感受到,只有自己表现好时才配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吗?还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爱自己的?
……
想一想我们想要达到的怎样的养育目标,然后再讨论当前的方式是否有效,会对我们更有意义一些。
接下来是第三个观点,
不仅是李玫瑾老师的“不打不骂不走开”,还有其他教养方式,比如“温和而坚定”、“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解决孩子的某问题就得学会这几招”等等,我们在确定某种教养方式是否有效之前,都得先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教养目标是什么。
而且重要的是,爸爸妈妈们在辛苦的实践过程中,还要记得反思、感受当前的方式是否真的与自己的教养目标一致,孩子是否感觉良好。
而不是听别人都说有效,就轻易崇拜他人,照搬他人的方法。
最后一个观点,
教导孩子确实真的非常需要耐心,而且很辛苦,但家长们万万不要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忘记了或者放弃了自己对孩子的养育目标。
发表于 2020-1-16 09: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来说这种说教方式有效吗?绝对有效。基本上用的着这种方式的情况下是多数父母说教吵骂无用的情况下,即然说教无用,那么吵骂就省了吧。反正无用。直接采取这一步算了。估计也不会有父母见孩子哭闹,不分清红,上来就用这种方式吧。
       李教授的视频我看过一些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这个是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个宝妈转发了,所以想答一下,为什么想答,是因为那个题主说这是冷暴力。我是来给李教授澄清一下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1.jpg 现实中这种人往往太多
有一次,我接女儿放学(我是从来不给女儿背书包的) 那天在网上给女儿买了小玩具,当然玩具也是她拿着。小区门口保洁看不下去了说“看你爸拿着手机多潇洒”我没停脚步看了她一眼就走了。
此类话说太多无义,想体会别人说话的意义,一定要系统性的,了解一下其背景,场合等多方面因素。
    言归正传,其实李教授的这种方式就是温和版的坚持原则。重点在于 坚持原则,你想来点吵骂版,打骂版也有效,但是原则要守住就有效,当然不建议用打骂等方式进行。我只是为了突出 坚持原则
   举个例子吧,我们拿最常见的孩子想买玩具和糖哭闹,多数大人先是讲道理(没用的)然后吵骂甚至打骂,然后买了   重要的就是买了买了买了。 一旦买了,你作的所有就将前功尽弃。很多大人就不明白,为了个小小的玩具或糖果,孩子不惜破斧沉舟,鬼哭狼嚎的付出代价。但你要明白这些东西对你来说轻尔易举,对孩子来说你是他想要得到唯一途迳。如果有人给我100万我宁愿让他打骂(只要不打残)。开个玩笑。 如果你决定不买就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周围人的眼光协。在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在作这个决定之前想下是否有承诺过给孩子买东西的决定,如果有请遵守。切记!
   对于孩子,请一定要用心,诚信 尊重 关怀 不要随便说说。严已律已 才能待好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