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54|回复: 20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1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是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维基百科英文条目: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维基百科中文条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迴避性人格障礙 相关问题: 如何摆脱「回避型依恋」?
发表于 2020-1-17 14: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不知道自己焦虑、回避、爱独处的心理问题要怎么办。

最近开始看点心理学的东西,发现自己与“回避型人格”非常相近。之所以不称自己就是“回避型人格”,是因为不想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再去套标签里的条条框框,那样会让我更迷局更走不出来。

简单地说,因为成长过程中的某些事情,导致我在面对人群时候越来越倾向于逃避。不喜欢群体活动,偏向独处。

这些都是内心深处的倾向,在真的需要进行社交的场合中,我也可以自如应付。但这些都是表面敷衍,深层里我是拒绝被侵入私人空间和生活的。总的来说就是彬彬有礼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朋友很少。交心的更少。不擅长维护朋友关系,往往忽略或者冷淡别人。过了一阵子发现了疏远,也不好意思再去暖热,所以很难交到真心朋友。

面对爱情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觉得被人喜欢是一件很让我膈应浑身不舒服的事情。面对异性强势,不懂展现女性温柔。可想而知,自己应该是那种最不受欢迎的女生类型,所以一直单身。

总是想太多,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生活。偏向哲理性的东西,对文字敏感异常。用一句话总结我自己,就是:
内心波澜壮阔,脑内大千世界,面上丁点不显。

这样活着挺累的。因为一直都是独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出口,无可寄托。所以愈加孤独,愈加回避。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解脱。
发表于 2020-1-17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粘一点看到的材料,供启发:“回避型人格障碍”是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其中一种人格障碍。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你首先前提得是人格障碍,其次才是确认是否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 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百度百科)


但要注意,这是美国文化下的情况,其实中国的CCMD-3,也就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中并没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与之接近的是“焦虑性人格障碍”。
所以,这种心理障碍可以用自卑、恐惧、抑郁来概括,并由此衍生的其他障碍。
其根源可能在于自卑,最主要的的症状是社交恐惧,以及围绕自卑和恐惧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就像很多身体疾病一样的,很难克服,但可以改善。
以下有一个思路可以参考:


人生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把这3个问题具体化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上:
1.我是什么样子的人?
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基因程式所定义的自我,或者说自己的潜意识。
很多有这种心理障碍困扰的人,多半不真的了解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看一些书开始收获启发,比如经典小说、心理学、人生哲学著作;同时,也更重要的是,努力做一些尝试,并时时体会自己的感受,确定自己的真正样子、自己的使命。
2.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从成长经历中寻找畸形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开自己的心结。
可以了解更多精神分析相关的材料,从弗洛伊德到阿德勒、荣格,再到现在国内的武志红,都在精神分析方面有所努力,并不是说精神分析是对的或科学的,但确实是最有可能给人启发的。
3.我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放弃自寻烦恼,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上,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心流》的作者米哈利,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发现人能真正体会到一种持久的宁静、愉悦、类似心流感受的时候,也就是精神世界高度有序的时候,往往是努力、专注于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要摆脱心理障碍,有时候不一定去直面它,而是用另一个层面的专注去消解它、淡化它。
——————
武志红老师的回答:
第一建立深度关系;
第二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有一个恐怖的自己——人之所以封闭,是为了锁住这个恐怖的自己,不让他去破坏外部世界。
比如,我们看到特别憨厚老实的男人,往往是具有强烈的自我防御。他们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怖婴儿,而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成了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男人。
发表于 2020-1-17 14: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确一下,按照下图的分类,我之前文中的也有提到,我是高焦虑和高回避,所以为恐惧型。非专业选手,我自己暂时没时间去读论文原文,所以先删去不明确的部分,等暑假再进一步修正。谢谢各位的建议!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1.jpg

--------------------------------------------------------------------------------------------------------
十分欣喜的是,我们间的危机再次解除,我也发现我本身存在着比我想象中更多的问题。
深入的沟通和加深的信任对顺利度过本次信任危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性格对于生活的影响超出了我的预估,更加希望各位观者及时寻求合理的帮助!
2017/05/23
-------------------------------------------------------------------------------------------------------
各位,很抱歉给大家带来一个负面的消息,我跟男友的关系垂危,原因不在于我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大概只是我的精神洁癖,和他的意识不到的伤害,希望大家仅仅参考我的回答,严重情况仍要及时就医!我的答案仅为个人体验,仅提供一个共鸣!十分感谢阅读!
2017/05/14
--------------------------------------------------------------------------------------------------------
原来很严重,正在一步步转好。感谢我的初恋也是我的ex也是我的现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开始痊愈的第一步。
由焦虑和回避来建立二维坐标系,我是恐惧型,焦虑感和回避感都很高,几乎不能承受任何意外的打击,一旦自我评估一个事情会出现打击,就立即退缩。家庭和谐,父母开明,教育合理,学习上进,似乎并无问题,外表看起来乐观开朗,坚强独立,然而我的恐惧感非常强。
此前:我乐于调侃自己,但是一旦他人来调侃我,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感到难以继续生活下去。遇事喜欢做计划和预估,一旦预估结果是消极方面的,哪怕消极结果概率较低,仍然会放弃这件事,所谓“害怕失去就主动放弃”。安全感几乎没有,除了自己并不能获得来自任何人的安全感。包括父母、朋友、恋人。
后来:我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性格问题,最初自定义的“傲娇”,已经延伸到“严重逃避”,需要及时修正回“傲娇”。翻阅知乎各类“回避型依恋”的帖子,久病成医。
究其原因:部分朋友是因为儿时性侵或者猥亵造成心理阴影,而更多地,可能与我相同,外界看来一切与常人无异,但是内里已经千疮百孔。家庭和谐,父母教育成功,所以孩子遇事冷静,听从理智,克制欲望。但同时,为了养成孩子谦虚的性格,父母会施予大量的言语打击,并很少进行激励,夸大或者经常提出孩子缺点所在,使孩子养成遇事先自省而后自责,一方面形成了“生而为人对不起”的谦虚善良的品德,一方面自信度和安全感低、自尊心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性格。遇到压力时,如果摆脱会感到如释重负,comfort zone很小。
解决途径:认识到问题后,积极尝试按照安全型人的处事方式待人,多次模仿后形成习惯,消除焦虑感。多了解安全型行为的案例,充分理解“做出安全型人格的行为可以获取他人信任并提升自身安全感”这件事,如“坦白赞美他人后感到亲密度提升”,多次重复并形成确定性,自我暗示“如果我可以突破自身障碍表达对别人的善意,可以得到自身渴求的安全感”。个人推荐,多看青春纯爱日剧和日影,一方面画面唯美,故事简单清新,一方面价值观正确,多为少年人百折不挠的热血故事,或者传递即使一厢情愿也于心无愧的积极爱情观。
也许部分lithromantic认为难以喜欢甚至爱上他人,其实不然。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会很容易喜欢安全型人格的人,但困难的地方在于,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更不用提及表达对于他人的爱意。而安全型由于心理太过健康,难以察觉和理解lithromantic的想法,加之安全型人格容易吸引他人,所以很多lithromantic处于自身的痛苦中难以自拔,终日郁郁寡欢。
此外,除了破除心理障碍表达感情,增强自身能力才是直接增强自信心的方式。任何类型人格都需要靠真正的客观上的强大来增强自我认可,尤其是lithromanitc。焦虑的时候多学习新的东西,尽力不让情绪吞没,可以减少下次遇事回避的概率。
以及,遇到一个靠谱的喜欢的人。这一点只能平时多攒人品了,喜欢上安全型人格的人对于lithromantic来说,祸福相依。一旦两人都很坚定,这一问题可以由温柔细腻的安全型人格partner辅助解决(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就有这样的好运气)。但安全型partner如果available pool很大,而且与lithromantic的感情基础薄弱,很可能就是个悲伤的故事了。
无论如何,请lithromantic不要放弃自救,这一人格不是病态,是萌萌哒的“傲娇”,是敲可爱的“刀子嘴豆腐心”,是戳大多数人心窝的“反差萌”。我们要做的不过只是减轻傲娇的程度,时而在关键转点坦率一下,保证我们的游戏剧情曲折而动人,结局还是happy ending。
感谢一个因为太喜欢Roggy而自救成功的自己,感谢能够再次接受我这种别扭性格的Roggy。也感谢有所反思的父母,他们虽然不能理解但是也在尽力倾听和提供帮助。感谢我的朋友们,倾听并陪伴我,度过所有最差的时光。
希望每一个lithromantic都能最终完满地转化为自己满意的人格,无论是适度的“傲娇”还是沉稳幸福的“安全型”,或者什么你一直想成为的,你的人生因此丰富有趣又圆满甜蜜。
2016/10/8
发表于 2020-1-17 14: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动物,

它不能够保持自身的体温恒定。受惊时,身体便蜷缩成一团,包住头和四肢,浑身竖起棘刺,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它的触觉和嗅觉很发达,这意味着它非常敏感。

这种动物,性格孤僻,胆小易惊,喜静厌闹,白天隐匿在巢内,黄昏后才出来活动。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刺猬是一种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像刺猬一样,时刻处于一种防御状态,不轻易向外敞开心扉,只有在极度安全的状态下,才会苟且似的松弛下来,卸下坚不可破的外壳。

竭尽全力,试图呈现给大众完善的一面,然而内心却回避竞争,逃避社交,表现出的恰恰是不堪一击的虚弱。

回避,只是因为虚弱。

我只想让你看到,那些我生命意志中最为积极、圆满的部分,却可曾想,所有的美满都有遗憾生的茧。而遗憾,于我而言,是不愿被看破的残缺。

暴露虚弱,理想的自我就会被摧毁,带来的是羞耻与自卑。

【注:  以下内容的核心观点来自《神经质人格》一书,为了更贴合问题,个人添加了一些引申,如有不当,望不吝指出】

1,『承认卑微』

承认卑微并不会导致痛苦,而是表达了勇气。勇气意味着本真,实事求是,不伪装自己。

所以,首先,要对内在的自我诚实。

可能你会觉得,承认自己虚弱,岂不是自我贬低,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与我的本性不符啊!我活着的意义就是向世人证明『我能行,我并不必别人差,相反,在某些方面,我甚至技高一筹』。你现在让我向众人示弱,这怎么能行呢?

通常,人们有两种方法提升自我相对价值。一是『实力碾压同一级别的竞争对手』,二是『一开始就降低外界的期望值,通过逐渐彰显的能力提高回升空间』。

而当一个人的能力尚不足以撑起他/她的野心时,后者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先把自己放到一个最低的位置,然后蓄势待发,做出成绩,更能让人刮目相看。

所以,对于回避型人格来说,承认卑微反而会带来积极的力量。

2,『培养勇气』

勇气的培养不是抽象的教导,而是实践中的磨炼。做勇敢的事情,才能培养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和内在的自我对话,用心辨别哪些想法来自真实的自我(相对弱小),哪些想法来自理想的自我(相对强大)。你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真实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这就意味着你要时常徘徊在二者的边缘,做一些『富有挑战性,而又不至于让人闻风丧胆的事情』。

例如,选择合适的时机,试着向真正信得过的朋友袒露心迹,说出你的困扰和担忧。注意表达的方式以及控制交流的深入程度等等,这些细节都是你需要考虑到的。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表达』是回避者解决内心冲突之前,首要去演绎的前奏。

3,『实现意向单一化』。(解决回避带来的卑微与羞耻感)

绝大部分敏感的回避型人格,在回避的同时,内心大都迫切地渴望通过坦然面对来提升存在感。而当自己无力承担面对的风险,以及未知的不确定性时,回避往往成了眼前最为安全有效的选择,却也是最无力的呐喊和反抗。这时,需要的意向就会产生矛盾。羞耻感,自卑感纷至沓来。

当需要的意向是单一的时,会造成动作的单一,注意力集中,人是向前看的,单纯和投入,人可以有效满足需要。当需要的意向矛盾时,易形成目标混乱,不了解真正的需要,会造成不行动或行动的低效率,形成逃避或者通过想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满足是靠行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靠想法。如果不行动,需要的张力会越来越强烈,人会越来越紧张。

当一个人的行为背离了内心最真切的需求时,不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达,肉体还要承担相应的约束,最终导致“里外不是人”。

『通过找寻最原始的动机,解释并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自我的内在和外在世界才会和谐统一』。这样的自我,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将注意力从自我过渡到外界,从而解放天性,从根本上减少自我损耗。

4,『寻求联结的意义』。(包括家庭、爱人)

在爱的关联中,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情绪障碍放弃,体验新的快乐和价值。

当通过以上改变培养了自主性后,会产生两个心理上的积极后果。一个方面是,具有做事情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的创造性,发现了爱好与兴趣,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做事情的过程上和道德的愉快体验上,自我被整合成为一个有力量的做事者。世界的意义是积极的。另一个方面是,自主的自我,会形成稳定的高自尊,会使人热爱和肯定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另一个情绪的变化或情绪的精神化,其内容为热爱别人、相信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发表于 2020-1-17 14: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前阵子看到的沉默型人格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我将沉默人格分为情绪防御、完美主义、性格沉淀三个原因,评价褒贬不一。
但在回避型人格这里多强调的是情绪防御这一点,作为一种人格障碍,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脆弱的心理,扎根于内心深处的自卑,引发的心理暗示,摧毁了正常的自我评价体系,使得非常容易肆意解读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导致了恶性循环。
内心表现如下
1. 接受不了外界的表扬赞赏,会感到焦虑不自在,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接受赞美。
2. 对方的一颦一笑永远看在眼里,并自动匹配自己刚刚的言行举止,脑补对方的心理评判。
3. 会因为接收到任何一丝丝的负面评价而导致长时间的抑郁情绪
   ······
  等等诸多内心情绪
由此而导致的外在表现一致就是:逃避与沉默
如果不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有机会在后期慢慢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性格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鼓起勇气迈出舒适圈。
回避型人格障碍多半是产生于过去的某个阶段发生了某件令人不堪的事,而在当时没有做好心理疏导,滚雪球效应使得痛苦不断堆积,最后发展到用沉默包裹自己,建立防御性外壳,拒绝社交,怕再次受到伤害。


    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要意识到除非你是对方心目中很重要的人,比如伴侣或者亲人,否则哪怕你当众出糗了,在对方眼里也就是一笑而过的事。
人的生活都是以自己及家人为中心的,除非利益相关,根本就无暇去思考你的某个细节出了问题还是某句话说错了,总是在纠结这一切的只有你的内心。
真正的恐惧都是源于内心的想象,打破想象,挣脱牢笼才是首要的。
2. 自卑向骄傲的转变
提升在某一方面能让自己感到骄傲的实力,如今的社会只以实力和地位说话,性格可以说是一个辅助评分项。
当你的能力得到外界认可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的骄傲会与过去消极的心理暗示做斗争,随着时间变化,会逐渐占据上风,「我所有的骄傲都来源于深入骨髓的自卑」,自卑向骄傲的转变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有效果的途径。
3. 适当地输出情绪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决定了输入信息永远是大于输出信息的,单向的信息交流会使得冗杂的内容涌入脑中,没法及时得到整理,长时间堆积而导致焦虑恐惧情绪,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采取一种方式,选择亲友交谈,或者在自己的世界记录想法,譬如写日记,纸质的网络的都可以。
建立一个良性的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环境,并且定时的梳理自己的心情,可以自己慢慢找出病症所在。


最后我想说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回避型人格障碍跟自己很像,把问题往身上套,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社恐,毕竟身边的人性格各不相同,不是所有人都能符合自己的交往要求,社交也是需要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如果说有谁能够在所有人面前都能表现得始终如一,悠然自得,那多半是戴上了交际的面具。
需要分清的是两者程度的大小,回避型人格已经对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而普通人可能只有一些不痛不痒的情况。厌恶社交并且做不到正常交流与渴望社交但担心做不好是两码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同话旅店」分享我的思维认知、高效学习和优质书影
专注解决舒适与懒惰、迷茫与焦虑等疑难杂症
回复“知乎”获取精选21部TED演讲视频和《自控力》超浓缩笔记
解放你的学习能力,重构自己吧
发表于 2020-1-17 14: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回避型人格这个名词。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情况。
刚才打了有一千多字之后手机卡了重启了。所以这一次我坐在宿舍楼梯上长话短说。
首先,我十分确信我是回避型人格。第二,我确实受到困扰。第三,我来这纯粹是为了倾诉,像所有同道中人。
我看到的那篇文章说,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多数起源于童年或受父母影响。我确实生来就内向,不擅长与人沟通,我的父母也确实是传统的中国父母,疼我但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
我也不擅表达。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往往会找个借口逃避。希望我重视的人同样在乎我,害怕被抛弃。最可悲的是,被人放弃的时候,明明心疼的不行,还要假装不稀罕。我有朋友,但就那么一个,七八年了,久经考验,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逃避她的亲密举动。除此之外,最让我自己庆幸的是,现在我和我爸妈的关系从未有过的好,我非常信赖他们,当然,我无法表达。有过的几段不成形的感情都因我对亲密关系的恐惧而告终。现在这是影响我最多的问题之一。
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与人相处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没法保持理智又可爱,多数时候用疯狂和尖刻掩饰我对亲密关系的又爱又惧。我没法像常人一样表达情绪,好像怕被看透,怕别人无法接受而拒绝我。对,就是怕不被认同。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我想说:很不幸,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改变我们的人格,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我觉得吧,我们的过度敏感和过度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想要不那么累,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却有意义的事,比如看书,练字,散步,听歌。不要总是纠缠于和他人的关系。多看看这个世界,换种方式填补自己的心。或者,最简单的,找一个安全型的人带你走出泥潭吧。
相信我,内心变强大的自己,虽然还是会逃避,但是轻松多了。

2016.5.21更新
发布了这个回答之后收到过几次私信。现在我有了新的想法,所以还想要分享一下。我最近才明白过来的一件事情是:我很没有自信,很怕受到伤害。不管是人还是物,如果我不能有很大的把握确信拥有过后不会失去,一般我就放弃了,就算稍微地争取了一下,遇到障碍还是会放弃。我想,过去很多时候,我都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但我相信也确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环境,或者别的什么,明天的我,只会比今天更好。
我自认为自己受影响的程度在减弱中。但有些朋友还在迷茫着,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被影响着,也许很困扰,并且缺乏幸福感。关于这个我想说,人活着是一件很神奇很美好的事情。我们的心灵也没有想象中脆弱,哪怕破了个洞,也有着痊愈的可能,只要你坚持追求美好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个世界的所有善良与温暖。当然,如果你的自愈能力不够强,试着找一个人,能够理解你、接受你的人,让他为你带来阳光吧。

2017.5.26更新
毕业啦。今天和一个朋友见了一面,在咖啡厅聊了近两个小时。他说我很犀利,很复杂,“像个无底洞”,还说我高冷,而且不止一个人这样说了。我说我只是不太会和人相处,并且及其慢热。他说我强势又独立,我说其实我只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孩子。第一次见面在学校机房,但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却是在四年后。对不熟悉的人,我真的是害羞被动到极致。
其实我并不愿意给自己打上什么标签,什么“人格”,什么“心理”,那看起来像是对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的附和。
在我心里,我总是那个害怕和人打交道的孩子,寻找着一个愿意照顾我一生的人。

2017年8月14日更新
因为有的朋友给出了一些很让人心疼的评论,所以我想说,我从没觉得自己“有病”,我认为我的心态我的感情算是一种“小瑕疵”,但这是人生常态,我在接受,在努力。
发表于 2020-1-17 14: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我也有回避型人格。
我曾经交了两位朋友,之前都是很要好的,但是突然间我就感觉不舒服,于是和他们慢慢都淡了。还找各种借口。其中有一位是我无法接受他无意中的批评。
他们都觉得我很奇怪,突然就淡了。实际上我只是不由自主的害怕和别人亲密。
但相反,我又会不由自主地想和陌生人交好,但交好之后自己很容易产生不舒服感。
如此循环。
经常自我反省和陷入幻想之中,现实毫无改变和作为。
实在是很痛苦。
为此伤害了很多人。

-----
这里答主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去医院。
后来去了医院确诊了抑郁症和强迫症。
不知道有没有必然关系,但是我吃了一段时间药后,感觉回避型人格好像有点改善了。
发表于 2020-1-17 14: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取匿了 我想正视一些东西

只是随手评论了一个缺爱的恋人的相关答案 说明了自己事实也是缺爱但是性格表现与其截然不同 对方指出我大概是回避型依恋 点开话题了解一番 非常确认自己即是这种人格
自从意识到自己长期长期情绪低落与暴躁之后 寻求过心理医生和业余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但我觉得没什么卵用 其实我的内心还是非常抗拒他人 因此我总是不时觉得自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时又想大喊心理医生是傻逼 都去死吧
非常厌恶需要与人交流的场合 需要人帮忙的时刻 希望任何事情都能自己用钱解决
非常厌恶与人交心 并且厌恶在交心中以为自我成熟的人 但能接受别人向我寻求帮助 但实质都是套话回答对方 觉得实际上没有什么好说
非常厌恶除了必要的礼节之外过分的亲密
非常厌恶被迫定性关系
非常厌恶什么事情都要一起做的人
非常厌恶长时间共处 拒绝与他人一起旅行
我很想要朋友 可我不知道什么样可以被我自己叫作朋友 因为无论如何不会交心地说话 会做任何觉得朋友应该一起做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真正想做

在恋爱中 独处时想到对方觉得非常幸福非常和美 与恋人待在一起时浑身不舒服 想逃离

常常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开始情绪崩溃 但源头是因为对整个生活的焦虑和无力感
性格偏执 表达刻薄 又很愚蠢
有时候觉得自己或许真的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有时候觉得自己只是个在给自己贴标签来寻求优越感的傻逼 有时候想努力证明给自己看自己很正常
有时候认真地想求救 傻到发说说一句tasukete 告诉别人我刚刚真的很想死 看到“大家都想死啊 努力活着吧 你要想想你父母”类似的话 就想着你个傻逼去死吧 上一次第一次碰见这样对我说的所谓朋友 我竟然还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心理状况 想被理解 愚蠢之至 虽然不得不承认即便这样我们还会被算作是好朋友
不知道哪里得来的想自杀先求救的观念 至少照做了 但果然还是非常愚蠢 因为没有什么用
细细思考自己的生活 还是觉得去死来得最为轻松 可是想到死后这些傻子们可能会对我的自杀做一些什么样的评论 “真脆弱啊” 依旧对我死前的一切心理上的水深火热毫不知情 自以为是地评头论足然后继续自己的傻逼生活 我就觉得恶心 恐惧
也想过把自己的心里路程写下来 然后再去死 然而因为行动力的不足 只会在原地哭泣然后考虑怎么去死
主要还是因为害怕 怕评头论足 怕疼 怕死前的一瞬后悔 怕死得太难看
可是活着也让我好害怕 这种持续的长期的害怕是不是不如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害怕来得痛快呢 这样想

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被接受 也没有自我接受 更不能接受他人

好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可是我会厌恶这种爱 我甚至厌恶和父母一起旅游 甚至厌恶父母打算陪我去医院的想法
好想感受到来自朋友的爱 可是我根本没法接受一个人靠我太近 对我做的事情要问 要关心 要参与
以为自己在给予爱 其实只是在自我安慰而已 非常做作地做出一些看起来是真情流露的事情 其实都是理性觉得应该这样做 同时心里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得到慰藉和满足

写了好多
我不知道我究竟是算了解自己 还是不了解自己
每日对自己的质问:你个傻逼这么矫情为什么不去死啊?

我写这么多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对面是一个一样在忍受苦痛的人
或许我们还无法互相理解
我自己都还不知道我究竟要不要去找心理医生聊聊 因为之前的治疗根本在吃屎

写都写了 发出去吧
发表于 2020-1-17 14: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说我觉得没有用。治什么治别治了。回避型人格在人格障碍里是比较特殊的,近几年来专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看做正常人格的极端变形而非纯粹的疾病,因为其体验和正常人并没有本质区别。简而言之就是,它很难被纯粹定义为疾病并按照疾病去治疗。除非你是神经官能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共病。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病因要追溯到童年,人际交往缺乏,家庭关注缺乏,一般不会是巨大挫折,那些基本都演化为PTSD了。因为缺乏,所以对社会交往认知偏差,因为偏差,所以自卑,因为自卑,所以拒绝,因为拒绝,偏差加重。这是一个死循环。无法断开,因为你没办法抹杀你的经历。

实在是搞不明白那些想建立朋友圈的人,是怎么想的。朋友很重要吗?不要会死吗?逛街一定要人陪吗?失恋一定要人倾述吗?爱人真的需要如胶似漆吗?人与人之间隔阂很深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有一方面倾向相同,那还有剩下的九十九个面呢。真正交心的朋友是不存在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根本而言就是利益,人是社会动物,都需要安全生存,情感上都需要滋养。所谓毕生知己,真的不难找,你思考一下自己遇见她/他是在怎样一个狭窄的地理范围内再用全球土地面积除以这个数,就是你潜在的至交数量。可见真的不是一生难得相遇的唯一,而是在你社会活动范围内较为适合互惠互利的一个。

社会交往你只需要保持足够互惠互利的情感依存就够了,就能生活得如鱼得水了。至于情感空缺,自己弥补即可,当你不需要的时候,没有的东西就不能称作匮乏。没事可以学一下哲学,融会贯通之后就只存在外界施加的可缓解性焦虑而不存在自我施加的无可缓解性焦虑了。

若是由无所作为引发的焦虑,这要看你想不想有所作为。真的有能力,真的想的话,一边痛苦一边做呗,成败又能如何痛苦,你现在难道不处于痛苦中吗?若是不想,安分守己,庸碌一生足矣,你现在的薪水难道养不活自己吗?

再者说忧虑过度,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失望,没有信任就不会有背叛,所以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你感到痛苦的只有父母。上司的批评,同事的饶舌,就算不是你臆想出来的,又与你何干。至于父母,过几年早晚他们都是要死的,到时候你就再也没有被背叛被欺骗的焦虑与烦恼了,只剩下他们曾经留给你的爱。
发表于 2020-1-17 14: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吧,我也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未确诊),典型,但是不是特别严重。
我自己感觉就是跟人打交道比较难。就好像色弱一样,虽然你也能分辨基本的颜色,但是你看到的绿色和别人看到的绿色是不一样的,所以回避型人格障碍跟正常人交流时会让正常人不理解,但是一旦别人懂得你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人家反而会理解了,可是我们又不愿说给别人听,毕竟听上去这就是一种病,一种人格缺陷。当然,不愿说的原因也在于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人少之又少。跟色弱一样,其实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说出去感觉不对劲,受到歧视,所以都不愿大大方方地讲出来。
要说回避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缺陷,不在于交际,而在于上不了台面。只要是大型活动,一般来说都没戏,除非受到外界逼迫。平时不苟言笑,让人觉得没感情,其实内心是很丰富的。缺乏好胜心,但是又非常强调原则,可谓老庄哲学典范。
回避型人格障碍还是适合交真心朋友的,前提是你了解回避型人格障碍,并且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出席聚会之类的,其实人家并不是不在乎你,相反,可能一直很关心你。不过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虽然回避型人格障碍适合做真心朋友,但反而是找不到朋友的,因为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个怪胎,但是真正了解以后才发现这人还是很不错的。说实话,这世界确实很不公平,长得好看的和外向活泼的确是非常有优势,难以企及。(可怕的是长得好看的一般都挺外向,无他,长得好看自然自信很多,也就落落大方了,除非有些心理障碍或者走高冷范)
有的时候回避型人格障碍会同好友失去联系,失去联系的原因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不擅长打理人际关系,但又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复杂的,他和你是好朋友不错,但是你也有其他关系不错的朋友,所以你可能就不会再跟他有非常亲密的接触(典型的比如同学毕业后)。然后,由于他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他不会主动去联系你,而且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局外人,久而久之,关系便淡化了。所以,假如你认识一些不错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朋友,请主动与他们保持联系。
还有一种是关系不断深入以后便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断开联系,类似于永远恐惧登上舞台一般,所以自行选择断绝关系,具体方法是自行淡化,比如不再见面、联系等,但也不至于拉黑之类的。典型的做法是不再去看乃至登陆QQ,即便对方发了消息也不一定回。平时路上见到面也故意绕道走。即便路上遇到,也不会打招呼,其实内心还是想说几句的。以我自己为例,上了高中就换了一个新QQ号,算是比较典型的做法,不过好在后来高中和大学还一直用同一个QQ号,没再换一个。那么,既然我换了QQ号,自然初中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了,而且我明显感觉到回不去了,这种感觉准确来说就是你自行退出了他们的圈子,那么又怎么能再轻易地加入这个圈子呢?但其实,我还是想回去的。至于说当初为何换QQ号,我还真说不好,反正就是感觉换一个才好过。然而,想当年还是我的初中同学带我入QQ号这个坑的,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调侃谁谁谁的QQ空间上挂着的偶像是谁。现在么,我基本上也就用用微信,QQ也不再登陆了,上面的同学、同学群,也都不再关心了。
内心会很丰富,不过由于心理、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再深入探索。
像我在宿舍里面因为几个室友都比较对胃,所以也会聊得很嗨,但是不怎么接受聚餐、出去玩类似的事情。如果不对胃的话,那么可能就会不说一句话,但我不一定就是非常讨厌那个人。
解决的办法
多一些自主性,多自己决定要做的事、要走的路,就会光明一些。亲朋好友少一些逼迫,多一些理解。性格倒是很难改了,但是也会算作一个优势,毕竟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很浮躁,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也会有一番作为的。
发表于 2020-1-17 14: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我看了这个词条之后对照了一下,发现我之前是这种心理障碍,也发现近几年情况是在变好的。
说说我的想法吧。

人本来就是孤单的嘛,这么多年的人格问题,也早该适应了。从来都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无非就是,我们在这个繁缛复杂的世界中,变成自己。纵使我们的生命宏观上不过都是一样的,但那也是无数小事打造的。对于任何小事来说,我们都有无限自由,完全不用紧张咯。
放轻松就好,把自己当做和别人一样的,别自己一个人憋屈。

不用老是躲着别人,要多分享。一定会惊喜地发现还有人与你感受相同。
从试着分享自己的感受开始。自然而然的就能与别人开始交流,事情会变好不少。

回避型依赖人格的硬伤是,总会忽略别人的感受。
可能一个人反省自己的时候,觉得自己情商很高,但是想要体会别人的感受,需要和别人相处的经验。我发现我自己有时候就是没办法体会,正确理解别人的想法。所以这类人心里倾向就是忽略别人。还是应该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多积累与人交际的经验。

我后来认识了一个安全型人格的小伙伴,她使我开始学着信任别人,学着降低自己的心里防线。其实这样的话有时候我们是会受伤的。但是,每受一点伤,就证明你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又多了一点。

学着爱自己以外的整个世界。
发表于 2020-1-17 14: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对你有帮助 ^ ^
  ---------------------------------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二、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治疗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发表于 2020-1-17 14: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避型依恋者的安全感
导读:
“你为什么喝酒?”小王子问道。
“为了忘却。”酒鬼回答。
小王子已经有些可怜酒鬼。他问道:“忘却什么呢?”
酒鬼垂下脑袋坦白道:“为了忘却我的羞愧。”
“你羞愧什么呢?”小王子很想救助他。
“我羞愧我喝酒。”酒鬼说完以后就再也不开口了。
咨询微信s4526s

正文:
小王子在一个小星球上遇到了一个酒鬼,喝酒——羞愧——喝酒。
《肖申克救赎》中,有一句对白:制度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一开是厌恶它,后来离不开它。
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现象:反应模式一旦形成,人就开始陷入其中,被其慢慢蚕食。
回避型依恋者,由于自己初次面对不安的感觉,形成了回避的反应模式,进而开始主动疏离。而回避型依恋者的安全感,也来自于这种回避型的疏离行为本身。主动疏离,就是酒鬼的酒,肖申克的制度。
其实,每个人都会度过儿童的共生期,意识独立的代价,就是对父母的感情疏离。毫无疑问,回避型依恋者具有常人难以捕捉到的情绪细腻敏感。在意识独立过程中,确立子女和父母的感情距离,在非回避型依恋者看来,只是一个必然过渡期。可是,在敏感细腻的回避型依恋者看来,这是无法面对的伤害,无法直视这种伤害,产生了回避型应对模式。在成年后的时间里,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回避伤害,就变成了他们主要行为。回避的主要方式,就是伤害对方(起码,在第三者的视野看起来是了,他们就是在做出这样的行为)。面对可能带来的伤害,宁愿选择结束关系。这是回避型依恋者特有的行为模式。这种伤害到伴侣的疏离行为,恰恰是回避型依恋者的安全感所在。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自我认知动摇。
如果说安全感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对自己认知的不断确认。(很好奇一个问题,自我认知的确认,无论是那种类型的人,确认手段,都来自与外界的间接确认。别人认可自己,所以我认可自己。这种思维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雌雄异体原因?假若雌雄同体,是不是就不需要这种间接证明了?)最好的外界证明,就是有人喜欢。喜欢是可以带来收益,收益能促使人产生安全感。
所以,回避型依恋者的安全感,来自与两方面,避免自我认识的动摇,确认外界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换句话说,回避型依恋者的安全感,来自于回避依恋这个行为本身。基因的遗传,两性的吸引,生育能力和生存资料的交换,本身就索然无趣的行为。为了补这个缺,产生的宗教信仰,就是爱情。看起来,高一级一点儿。可是爱情是人为定义出来的。
在生物行为角度来看,回避型依恋者,更遵从于基因扩张的策略。多重或者多样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即能带给回避型依恋安全感。之前聊过,人类认知速度远远小于知识存储容量,所以,长期亲密关系,带来的是子代哺育成功率提升。这个角度看来,回避者的基因策略,又是失败的。除非,哺育子代的另一半,具有较高的哺育水平和技巧,起码,需要对待子代有强烈的感情意识。按照这个类型,不难发现,这恰好是焦虑型依恋者的特质。有趣的是,焦虑和回避,又是彼此具有很强吸引力。
开始说,怎么办?两种情况,怎么给回避者提供安全感,回避者自我怎么获取安全感。
怎么给回避者提供安全感?
和回避者建立亲密关系,比一般关系,更为考验伴侣。按照回避者的安全感体系,他们需要现有关系的破坏和新关系的可能。伴侣提供,尽量低频的亲密关系,造成亲密关系破坏的假象。自我形象的多重转变,造成新关系的错觉。通俗说,就是在关系中,向后推一步,时刻秀出新的自己。
回避者的安全感的建立。基因生存策略是天性,不能避免的。能够正视,并完成良好对的自我疏导,能够弥补这种天性。首先,回避者的敏感天性,要求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会产生丰富的体验。可是,这会让对方很累。如果对方不能回应,回避者会感到收到伤害,继而走向更多亲密关系的选项中。应对办法是,从间接认可,最终过度到自我认可。(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最终,能够结束回避者的回避行为模式,只能是自我的认可。
如同蜘蛛和乌贼一样,如果人的情绪感触也由触角的话,回避者对的情绪触角应该比一般人触及面积更大,更容易捕捉到更多的细微变化。自我认可的过程,就是自我关闭触角的过程。这个触角,会给亲密关系的伴侣带来过多的负担。换个角度说,我认为回避者,从未实现真正的情感独立过程,缺乏自我认可的能力。这才是,回避者的最本质的问题。自立而后爱人,自爱才能自立。
当然,道理如此,仍然会出现回避者的伴侣,回避者自身无法改变的种种阻力。亲密关系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目标设定,就是亲密关系双方对关系预期的定位。小学时候,我同桌特别逗。遇到很难的数学题,没法解答,就说,题出错了,然后改了题目,开心作答,偷懒的办法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维持或者给予一个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直接在接触初期,明确表示这个情况,避免彼此目标不一致。毕竟,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进行长期演化,孰对孰错,也不一定呢。


更多回避依恋分享 关注公众号msj4526
咨询微信s4526s
发表于 2020-1-17 14: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2
其实回避型人格障碍,更像是男人在所有亲密关系里会出现的一种状态,它叫“橡皮筋原理”。男人这种橡皮筋原理恰好与女生在感情中经常容易出现的情绪化、周期性缺乏安全感的“波浪线原理”相对。
  橡皮筋原理:在亲密关系里,时常切换与亲密和独处,是男人本性所致,即使他很爱你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若走得太近,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适当分开一段时间,可以让彼此保持新鲜感。女生也更应该坚强独立不要过多关注男人担心男人,学会信任他,偶尔离开,放心做自己想做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女人应该分时机来寻求倾听,在那人想要像橡皮筋一样弹回去的时候,千万不要阻拦,等他回来,他会给予你更多的爱。这期间的女人可以向其他朋友寻找情感支持。
——————————————————————
更新1.
    最近看了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里面说到男人遇事需要独自封闭解决,如果你男朋友出现这种状态,告诉他,你相信他可以解决,给他时间解决,你会在原地等他。然后很久他还是没有回头,请你释怀,一个真正的男人不会将自己女朋友甩一边很久,除非他此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压力难题。请你向前看,现在的你为什么要为了一棵树放弃一整片森林呢?将来的 你经历这件事,经历种种后,会更加优秀,会有一个更优秀的男生来敲响你的大门。
    现在的我很幸福,有个特别疼我,还比我优秀的男生,思想比我成熟,从来不会让我胡思乱想,假如当初一直纠结于前一段感情,又怎么会遇到他呢
    祝幸福。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1.jpg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2.jpg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3.jpg 图片上传会自动转移方向 不知道为什么,请见谅。


—————————分割线——————————
  给回避型男朋友的一封信:我会一直等你
最近看来一些心理学的文章,发现和你我都很像,你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你说自己对谈恋爱不感兴趣了,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即使我说分手也耸耸肩无所谓。这种性格呢,刚在一起时会很热情,很投入,但是久了,关系拉近了之后,就会为了保护自己为了防御选择退缩。在保持孤独的同时却有感到很孤独,但内心是需要这段感情的。只是现在,我给你压力太大,你短时间里不知道做出怎么样的反应。而我,刚好就是那种焦虑型依赖人格,就很敏感,很容易依赖对方,没有安全感,所以,我越在乎你,越关心你,越进入你的生活的时候你反而觉得很害怕,不想接受,无形中给你带来了压力。


我记得没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那段我很聊得很来的时候,你说过,你也知道自己很孤独,但是因为害怕受伤吧,所以就把自己保护起来、不去接触。你说过你有点自卑,其实我觉得你不自卑,你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


其实你不需要改变什么,我不再强迫你,因为我可以去适应你。现在,你说没有想谈恋爱的感觉,我觉得是因为我老是和你吵架,一吵架就抱怨你不好,一吵架就说我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你什么都没做,一吵架就说,和你谈恋爱很烦很累,我就是这样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吧,而且你也受伤了,你怕再次被我莫名奇妙的被我抛弃,被我伤害。我这种焦虑型依赖人格,也可以说是我的毛病吧,我也是一夜之间意识到我自己是怎么给你带来压力,怎么侵占你的空间的,我也相信我从这以后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你情绪上有压力,我会可以好好改变,我也可以一个人过得很好,我其实一点都不麻烦,我们也可以在一起更简单一点,像刚开始我们都说:因为我们俩都傻才在一起。


你说你就是这么冷漠无情可怕,其实我不觉得你冷漠无情,我和你接触了将近六个月,你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冷的人。你只是在一些小细节上不知道怎么做而已,如果你真的是冷漠无情,那我一开始就不会喜欢你了,你现在只是表现成这个样子而已,我知道的,你是可以很暖可以很照顾我的,就像我们刚刚在一起的时候也挺好的其实,你只是害怕,就像你说,你怕我看到真实的你的时候我会害怕,会被吓跑~所以你最后选择:既然这样那就不要继续好了...


我只是想让你相信:我一直都在的。我觉得我还是蛮了解你的,你那些所谓的黑暗面、所谓的缺点我都不在意,而且我真的不怕,我觉得这就是你独特的地方吧,也不管你是怎么样子的,我都会在原地等你、我都一直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短信和我说,我会陪着你,你在我面前也不用伪装自己,不用怕受伤。


即使你最后没有回头找我,也希望我们平时看到对方的时候,不要选择躲,还是可以笑一笑打招呼的嘛,我还是会想个傻逼一样跟我喜欢的你打招呼,希望我们都不要像个仇人一样,因为这样办法至少不会让我们觉得很尴尬,让别人觉得很尴尬,我也就难过一段时间就行了,还是可以默默喜欢默默关注对方但是不去打扰的。所以我们最后抱一下好吗~
发表于 2020-1-17 14: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回避型人格的本质,分类,形成问题的根源,需要哪些治疗方式这几个方面来谈:


一,从依恋类型来看,回避型人格是焦虑型依恋。
四种亲密情感关系分类:
安全型依恋:享受和人的关系,也享受一个人的精彩。
焦虑型依恋: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他们早晚会抛弃我。
回避型依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再提了。关系是不重要的。一个人挺好的。
混乱型依恋:这段关系会不会伤害我?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1.jpg

PS:回避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恋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回避型依恋是不太需要关系,没有情感需要,也读不懂别人的情感信号。(理工男比较多)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2.jpg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3.jpg 在海蒂性学报告中,来自世界各地对老公情感忽视情感冷漠的抱怨长达30多页。
回避型人格是图中的焦虑型依恋,他们不是不需要关系,他们是渴望关系,又担心再次被伤害或被抛弃。


二 回避型人格有单纯焦虑型和焦虑矛盾型两种亚型:
焦虑型依恋又有2种:一种是单纯焦虑型。这类人是被忽视长大的,长大后,他们会渴望关系,渴望认可,怕再次被忽视或被抛弃。
贝贝是个20岁的姑娘,正在上大学,她说:我经常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我觉得自己很笨才这样。
我对她说:一个人成长中,如何与人交往,一般是家长告诉孩子。如果家长没有告诉,孩子不知道怎么办也是可以理解的。(指出她的困难,减少她对自己的贬低)
贝贝: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在打麻将,我和妹妹就在家看电视。爸爸妈妈都是在回家上厕所的时候看看我们是不是在学习。他们几乎不管我们。
上周我过生日,我给我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我快生日了,妈妈说,你又不在家,你让我咋办。我生日那天,妈妈连电话都没有打给我。
贝贝很渴望获得关注,获得关系,她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关系的经验,所以到了群体中,她想和人搞好关系,但是总是受挫。


一种是焦虑矛盾型。在成长中,他们的情感被忽视,所以他们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他们又经历了很多被控制,所以他们对关系既渴望又有恐慌,因为他们担心再次被控制或被吞噬。
玲玲对我说:“老师,我是不是扭曲?”
我问她:“你怎么扭曲了呢?”
玲玲说:“我前夫给我做饭,下班接我,这不是很好吗?我为什么不敢靠近关系?我和几个前男友也是这样的,只要他们对我好,我就会破坏关系。可是,如果我一个人生活,我又会怕得要死,一个人在家的话,我会非常恐惧,我感觉自己会活不下去。”
渴望关系又害怕别人靠近,典型的焦虑矛盾型。
过了一段时间,玲玲的诉说印证了我的假设。
玲玲:“我小时候,有一次过年,妈妈给我钱,让我买衣服,我买了一件灰色的大衣,特别开心,回到家,妈妈一看是灰色的,她气不打一次来,对我呵斥到:大过年的,你穿个灰色的,你要办丧事吗?然后,她拉着我回到商场,换了一件红色大衣,她很满意。”
“不仅这样,我做什么事情,妈妈很少看得顺眼,白天上班挺累的,我喜欢弹钢琴,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回家弹钢琴,我就想放松放松,妈妈看我回来做这个,她对我说  你个神经病,大热天的来回跑,你不累啊?”
我对玲玲说:“你喜欢灰色大衣,妈妈让你穿红色的,你喜欢中午回家弹钢琴放松放松,你说你神经病,你希望妈妈看到你的需要,尊重你,给你决定权。”
理解,尊重,自己做事的主导权是焦虑矛盾型的人特别在意的。


三 回避型人格的治疗:
回避型人格是由于情感忽视,或情感控制带来的问题,我大概会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1 理解,接纳,代谢他们压抑的心理能量。
一个健康自信的人的成长是需要爱来浇灌的,就像一个小草需要阳光,水,土壤。小草的养分给不到,小草会瘦小,干枯。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来浇灌,这个人会是不自信的,人际中,他不敢展示自己,不敢发出邀请。
高峰讲了一件事:“我父亲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不太讲话。他对我的要求比较高,我总觉得在他面前有些紧张,怕他批评我。”
“那年高考,我考上了本科,我爸爸为我办了酒席,请村里人吃饭,现在想来,我比较呆,我居然不知道酒席是为我办的。”
咨询师说:“你之前习惯了被批评,好像表扬来得比较突然,你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表扬是为你而来。”
我理解他“不知道酒席是为自己而办”的时候,他也会接纳自己这个状态,不再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呆。”
咨询师的理解和接纳,会让来访得到确认“我的感受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他对自己的确认就多了一点点。


2 在陪伴中帮助来访看到他们的投射和情结,修通他们与自己的关系。
贝贝说:“每次放学,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我很羡慕他们,可是我不敢和他们一起。”
我:“你为什么不敢和他们一起?你是担心什么吗?”
贝贝:“我害怕他们不喜欢我。”
我:“好像你行动之前,还不知道他们的态度,但是在你的想象中,你是不受欢迎的。这个想象让你疏远同学。”
贝贝沉思,然后点头。
贝贝在父母那里,总被忽视,她认定父母不喜欢自己,等进入群体,她也会带着这个无意识的信念“我不好,别人不喜欢我”与人交往,而这个信念让贝贝在人群中处于孤单,不敢主动的状态。
当我帮她理清“是自己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她就敢于突破自己,试着主动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潜意识的情结”,意识不到的时候,我们被这些“情结”控制。搞明白自己有什么“情结”,心灵的解放就不远了。


3 看到他们生命的努力。
亮亮说:“为了在人群中看起来正常,我会揣摩别人的想法,可是,我好累啊;我又去研究心理学,我发现自己是回避型人格,问题出在潜意识,我更无助了;我还信宗教,可是,宗教告诉我,我的优点是神给我的。我发现,这些年,我真是瞎折腾,一点也没有把自己变好。”
我:“为了让自己变好,你尝试琢磨别人的想法,你尝试研究心理学,你也去信宗教,你没有因此自信起来,你很挫败。不过,你那些尝试,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起来。你从未放弃对自己的努力,这正是你的生命能量。”
努力没有结果,人会对自己不满。但是,看到自己一直在努力,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4 帮助他们探索出成熟的沟通方式。
贝贝谈到:“我觉得我很丑,笑起来更丑,同学讲笑话,我就不知道怎么办,笑吧,不敢笑,太丑,不笑吧,讲笑话的人会尴尬。”
我:你很冲突,笑和不笑,对你都很困难。你听同学讲了什么笑话,你可以重复一句。重复别人说的话,会给人被重视被倾听的感觉。
贝贝(如释重负):原来还有第三条路啊。

玲玲说:昨天同事让我找一个文件,我没有找到,同事说你眼睛干啥的,这不明明在这吗?我噌地火起,我拍着桌子对她吼了几句,我看她当时挺尴尬的。
我:她说你眼睛干啥的,你感觉很不被尊重,你当时拍了桌子,现在想来,你并不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是吗?
玲玲:是的,毕竟以后还要天天见,关系太僵不好。
我: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玲玲:怎么用语言表达感受?
我:她说你眼睛干啥的,你是否感觉被贬低,你希望她尊重你?
玲玲:是有这种感觉。
我:你把你的感受和需要告诉她。
玲玲:我怎么说?就说 “你这样说,我感觉被贬低了,我希望你尊重我。”这样吗?
我:很好的表达。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4.jpg 来访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会选择回避的方式,如果他们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胜任感会慢慢出来。打破恶性循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开始,就改变了。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使用的例子均做改动,请勿对号入座)
回避型人格的特征有哪些?这种人格带有抑郁症吗?丁梅英:如何判断心理咨询师是否靠谱?想成长自己,你可以预约个体咨询,也可以加入我的心理社群:
微信:dmyxinli
发表于 2020-1-17 14: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感到受伤,不快,就会立刻斩断和别人的关系,所以没什么朋友,近几年更是越来越沉默,很不想解释一堆,别人毛都没懂,通常是常态。
发表于 2020-1-17 14: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描述,简直一摸一样。但是,自己本身其实不是很担心这个事,因为有好有坏。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1.jpg
发表于 2020-1-17 14: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的治疗方式就是遇到真爱。当有一个人可以无限给予患者爱,永远不会放弃他,可以彻底地给其安全感。我觉得问题基本就从根源上解决了,别的看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
这个当然我觉得大部分人没这种运气能遇到这种人。甚至大部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
I think
发表于 2020-1-17 14: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轻轻松松说说自己的事,我最近发现了自己原来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属于轻度那种,我不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所以对于一对一的那种(人少的状态下,或私下),甚至还很期待。但是如果在人多的场合就会很紧张,会很害怕别人对我的看法,不能容忍自己出一点小错误,所以尽量避免让别人关注到自己。否则就会心情异常不好而更不愿去交流,去回避。
但在我准备好的情况下,我是不畏惧的,甚至还有些期待,所以我从小也参加过朗诵比赛,也在众人面前完成过表演,只要我自我认为准备充分,我就不会害怕焦虑了。
因此我害怕的是自由发挥,比如突然让你做一件事情,在公共场合面前,突然给你一个安排,打乱你的计划,这些是我最害怕的。
我会尽量避免社交活动和社交表现,能不去就不去,但是如果心里隐隐觉得,我这么做了,别人会赞许我,我还是会有些期待,你看,我们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可以和陌生人很好的沟通,但是却很难进一步建立亲密关系,我和身边的所有朋友同学都是,我和她们之间总会有一层隔阂,我从没有和一个人亲密无间,也从没有对别人说过很知心的话。
而且我真的不会建立亲密关系,和别人的关系到达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深入了,当然,对朋友有高度的精神洁癖,如果不是能够理解我的,能精神契合的,在我心里,根本就不算朋友,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最好的朋友,一个都没有,我也有很努力的培养,但是我做不到,我总觉得我和对方之间有无形的障碍,太亲密了,我自己也不舒服,也会让对方不舒服。所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放过她们。
我现在已经不再强求自己身边有没有朋友了,其实一旦接受这种设定,反而会觉得很轻松,因为想我如果和一个让我感到不自在的人每天在一起,我会很不舒服,很不轻松,会更难受。
我现在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其实我发现自己对朋友的需求或与人交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只要每天(或隔几天)有那么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能和人说说话就足矣,不需要时时刻刻陪着我,也不需要每件事都交流。
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一个人不会感到孤单。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有那种隐私的心里话时,我会选择和妈妈说,或者写出来。
以上是日常状态,因为外界的一些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学业压力大,或者情感问题,导致的非日常状态下,还是很有交流的欲望的,但是呢,因为平时没有很好的人际,只有一些关系还不错的同学,可以随便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但是无法深入交流。
我发现我们这样的人有个典型特征,不喜欢与人关系过密,但是有期盼有一个和自己灵魂契合的人,就是我给你一个眼神,你就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可以随时相伴的朋友,而是能够理解我精神的挚友
可能算是一种精神洁癖?理解不了我的,我也不屑于去培养了,因为彼此都累,
还有就是,我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眼光,很在乎别人的反应和态度,有时候会装出来不在乎,比如别人没有邀请自己干一件事,但邀请了身边人,我会装作不在乎,其实心里难过到不行,然后会想,自己真的很差劲,然后再鼓励自己努力。就是消极的情感完全内化,自己排解,自己自卑,自己鼓励,自我奋斗,就是很孤独的一个人呀。
我现在很喜欢看老庄哲学,算是给自己的心里疏导,只有将自己的心里格局放的很大,才会无所畏惧,内心强大到可以反弹所有的委屈,是我心中的目标。
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在于和异性相处上,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内向的人,感觉很难和异性有很自然的相处关系,每次谈话总是很拘谨,心里觉得对方也觉得很拘谨,然后会埋怨自己,从而进一步回避,会导致关系很生疏,我其实一直很羡慕那种有异性朋友的人,我完全没有,我的边界意识非常强,和异性走在一起都会怕别人误解,谈话更是斟酌再三,可是这样拘谨小心已经失去了交流的本意,交流不就是是为了让关系更自然,心情更舒畅吗?我这样反而让对方更加别扭,然后再一次进入上述自我排解,自我埋怨,自我鼓励的状态,
很早我就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正常,她们也很正常,我们只是不同的性格,但是我又害怕别人觉得我不合群,所以很多时候装出和他们一样,我自尊心很强,这样太累了,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同时期待有可以理解我的朋友和伴侣,那我这一生都很满足了。
很多很多,以后想起来慢慢加吧。
其实我们会很小心地对待他人,算是缺点也算是优点,缺点是太敏感,优点是我们会心思很细腻,我从小就很喜欢关心人群里的弱者,比如被排挤的人,被欺负的人,或无意中被伤到的人,我会注意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点。
今后的日子,我会慢慢放下紧绷着的自己,我想让自己更轻松一点,说话少一点考虑其他人的想法,想说就说,说完也不要再回味好不好,想发言就发言,使自己真正解放,不再畏惧外界的意见,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足矣,我不觉得我自己不正常,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生而就是孤独的灵魂,如果能与自己沟通,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能够认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也是幸福的。
坦坦荡荡,收放自如,就是我的目标
最后,我想劝所有这样的朋友,首先,正视自己的现状,不要再回避!如果你以前是因为受过严重的心理伤害(感觉自己比较严重),就可以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我们不求改变自己,我们要找的是自我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均衡点,就是怎么样让自己达到最舒服的状态。
其次,属于轻微或中度的,可以多看看优秀的书籍,培养自己的眼界和精神境界,如果你身边有很优秀或很懂你的家人、朋友、伴侣,可以多跟他们沟通沟通,让他们了解你内心的真实声音。如果没有或不想,就可以选择这样写出来,把每次自己的情绪波动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宽慰自己。
如果这些都没有,可以找我聊天,我愿意关心你的喜乐,你要知道,每个人的身边都总会有善良关心你的人。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忧虑,我们并不需要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上所述,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世界的均衡点,让自己坦坦荡荡,收放自如的活着。
发表于 2020-1-17 14: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想要治疗/ 解决/缓解某些人格障碍,我们至少需要遵循如下的脉络,这也是这篇回答的目录:
    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心里都发生了什么?觉察、意识、自控、持续练习
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如果从表现上来说,它是一种:社交抑制能力不足对负性评价过分敏感的心理模式,例如:
    因为害怕批评、否定而回避社交或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被人喜欢;因为害羞、怕被嘲弄而在关系中表现的拘谨;在社交场合具有被批评和被嘲弄的先占观念;因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到抑制;认为自己社交笨拙、没有吸引力、低人一等;因为可能令人困窘,不情愿冒风险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您可能会想:这些表现我似乎也有啊?我是不是也是人格障碍了呢?答案当然是“不一定”,因为这些表现在你身上需要非常明显,以至于成为了你的人格的主色调,同时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才有可能被判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可能您又问了,为什么一个人会产生这些表现呢?大大方方的不是挺好的吗?
其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格,都是被不同的“信念”所支配的——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怎么做。因此我们又梳理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一些常见的信念:
    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差劲或能力不足,这是无法忍受的。我应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开不愉快的情境。我无法忍受不愉快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会加重并失控。我应避开那些他人会关注我的场合,或者我要尽量低调。一段关系中,只要出现一点紧张的迹象,就表明这段关系已经恶化;因此,我应该中断它。如果人们接近我,他们就会发现”真实的”我,并会拒绝我。
回避型人格障碍心里都发生了什么?

你会发现,他们总是确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被拒绝,而且这个拒绝的后果是巨大的。为了防御这种想象带来的糟糕体验,他们就发展出了“回避”这个方法。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通常由至少一名总是批评或拒绝他们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在和他们的互动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相信自己是有缺陷、能力不足、不被喜爱的,同时相信别人是不关心自己、会批评和拒绝自己的。
基于这些想法,他们渲染自己的生活,例如当他们感受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时,会立刻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因此为了维持友谊,他们就得隐藏真实的自己。这种隐藏实际上会让一个人积压大量的愤怒、委屈、自责。
我们也可以想象,按照上面的描述,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我们通常会被这种行为模式搞的很急躁,希望对方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认识里,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吃拉面还是火锅都可以——而在对方心里,他们担心吃拉面会不会被认为自己很廉价,吃火锅会不会被认为自己很不养生……
往往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会被回避型人格障碍塑造成一个焦躁、批评、想要“三棍子给对方打出个屁”的人。那么,我们就协助对方,验证了他的假设——你看,我果然是不招人喜欢的。
觉察、意识、自控、持续练习

怎么办呢?当然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服务,是最好的策略(同时我们不排除,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交焦虑感,如果过于强烈,也许需要配合药物)。
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去觉知,自己内心中的这些信念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咨询师经常会在听来访者描述自己的生活时,问:“你心里发生了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从想法到情绪再到外显的行为,往往太快了,快到我们自己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咨询师的这种觉察练习,能帮我们慢下来,好好看看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
我们需要协助回避型人格障碍意识到,那些“我不好”的信念,是帮助他们暂时缓解负面情绪用的,而且这样的一种缓解方法,会让人际关系持续紧张。当他们学会了识别这部分时,他们的行为在那一刻就会变得更加可控。心理咨询的意义往往就在此刻呈现——它并不会如魔法般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而是会让你在遇到事情的那一刻,多一条路可选
剩下的就是持续的练习了。
当你担心自己也是某种人格障碍时,欢迎点击下方表单,预约一名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开展持续训练。

心理咨询预约表本文已登录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6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