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6461|回复: 20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8 1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
发表于 2020-1-18 13: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社会有一种鲜明的特征:大家伙儿都是农民。人们能团结在一起,往往不是因为互相需要,而是因为大家共享一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经验。人们也会跟铁匠、篾匠打交道,但是这种关系过于稀薄,农民主要还是跟农民在一起,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村里种地。
现代社会有一种不同的特征。有人种番茄,有人收购了番茄卖去工厂,有人生产番茄酱,有人把番茄酱卖到饭店,有人是厨子。每个人都不一样,人们串在一条条的链上,反倒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如果你是封建社会的农民,你的人际关系网像一池子海洋球,你身边的所有人都跟你是差不多一样的球,看起来凑得挺紧的,但是你们本质上没有太多联系。1)这时候家族血缘关系就是最紧密的联系,长辈作为家族关系的核心节点,要尊重他们的安排;2)因为大家都是农民,你不知道的、长辈知道的,恰恰是你谋生所需要知道的,所以必须尊重长辈的教诲;3)农业跟气象有紧密的联系,气象是有周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波动周期,经历过就是经历过,没有经历过就不懂。这种情况下,谁活得长,谁见得多,年轻人不可能比长辈还知道的多,所以要听长辈的。
如果你是现代社会的人,以你为中心,生发出盘根错节的网络,可能你身边的一大部分人跟你做的不是一种工作,可能你连你伴侣的工作的内容都不甚清楚,但是你需要他们,他们需要你,你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超过一个农民需要另一个农民。当然,现代社会也存在同僚,同学,程序员还是会认识更多程序员,厨子还是会认识更多厨子,同行、同事在你的生活中仍发挥主要作用。但你也越来越离不开跟你完全不一样的人。可是无论如何,人越来越不需要大家族关系网,人和人的差异越来越大,如果长辈和你工作不一样,那谁也指导不了谁,而且信息爆炸,技术进步飞速,年轻人比长辈可能还有信息优势。
其实现在人很积极的,他们每天上网学习各种信息,他们上赶着联系各种校友、上司、老师,他们每天想尽办法就是要接受长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人际关系网络上,来自上下游的信息和视角,而不是一颗海洋球从临近的几颗海洋球那里了解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看了我过去一周的微信短信记录,看看我向哪些人请教了我不知道的问题——同行,医生,律师,中介。我太需要跟人学习了,为了打听点儿事儿,被朋友笑话一顿,完了还得请人家吃饭,我也没反感。虽然我这么好学,但我也很多年没有跟德高望重的表姨联系了,老人家一辈子没怎么离开农村,上次见面,她告诫我隔壁县的人道德水平都有问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夷”大防,千万不要和他们打交道。
要是强行咬文嚼字,年轻人并不反感长辈的教育,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更多,只不过不是从原来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长辈那里接受教育罢了。
发表于 2020-1-18 13: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时代所限,社会断层,我们的“长辈”自身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的通识教育。
即使教育层次较高的,一般也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资源和意识,离开学校后,知识系统已经不再更新了,而被各种电视节目和公众号粗制滥造的内容渐渐填塞。
所以他们对“后辈”的教育,在理念上,更多是一种个人经验主义的灌输,在方法上,机械重复,简单粗暴。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传授给后辈正确的知识或信息,而是通过所谓的“教育”,完成对自己个人价值观的书写和肯定
电影《狗十三》中的这一幕,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4.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5.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6.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7.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8.jpg 这位长辈还算是个“读书人”,引经据典之间,引来左右一片称赞。他故作谦逊,实则坐在鄙视链的顶端谈笑风生,臧否四座。
他这一代中国人,信的不是知识或理论,而是屁股底下的这个位置。
我比你资格老,我坐在这个位置上,我说的话就是供你深入学习的课本。
你坐在这个位置上,说什么我也得听,不仅听,还得鹦鹉学舌,举一反三。
这其实不是教育,而是一种试探,一种控制,一种确认势力范围的手段。
发表于 2020-1-18 13: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这样一类「直升机型父母」,他们就像总是盘旋在孩子头顶上的直升机,无论孩子抬头还是不抬头,他们永远在那儿时时刻刻监督着孩子。这种由焦虑带来的控制欲伤害了孩子正在成长中的心灵,也造就了亲子间的隔阂。
一位单亲妈妈,17 岁爱上一个非洲穷山沟(肯尼亚)里的凤凰男,19 岁未婚先孕生出一个儿子,22 岁离婚。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她儿子的名字就是:奥巴马。
最近,有一篇《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下一代》的文章在朋友圈爆火,多家公众号转载,阅读量远超 10 万+。文章的核心观点「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戳痛了无数家长读者的内心,纷纷在留言栏里表达对中国现行教育的无奈与焦虑。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中产阶级,都在为孩子拥有光明前途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例如,美国的学生若要进入常春藤名校,学业成绩并不是招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特长和领导能力是增加被录取砝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美国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公益活动,接受各种特长训练和培养,以增强自己在申请大学时的竞争能力。又例如在日本,中小学依然存在「考试地狱」、学历至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压力剧增的现象。一个人能否在日本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几乎取决于他毕业于什么样的大学和高中。由于日本一度实施「宽松教育」,引来学生家长对公立学校的不满,认为公立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家长只好花不菲的费用将子女送至补习机构进行「回炉」。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在中国,父母们的焦虑不仅助推出一个超过 1200 亿美元的课外辅导班市场,还催生出了北京 46 万元/平米的天价学区房。有研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尽管如此,中国父母仍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其实,父母焦虑伤害最大的,正是孩子正在成长中的心灵,也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并独立生活埋下了隐患。
焦虑导致「直升机型父母」

焦虑,是人类对未来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的恐惧体验,这种体验通常伴随着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升高等让人难以忍受的应激体验。而采取行动消除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在焦虑的驱使下,人类会为自己的生存而劳作奋斗,最大限度保全自身的安全,确保自己的基因能传递下去。当人与人之间发生比较时,特别是人们彼此间发现差距和不平等时,焦虑的主观体验就会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在焦虑情绪的牵引下,大多数父母会盲目地采取措施来应对焦虑,按照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的提法,叫「直升机型父母」。
「直升机型父母」就像总是盘旋在孩子头顶上的直升机,无论孩子抬头还是不抬头,他们永远在那儿时时刻刻监督着孩子,并不停地提醒孩子该写作业了、该去学琴了、该去学奥数了、该去背英语了等。由于「直升机型父母」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凡事都要有计划,做事必须有标准,教育必须有反馈」是「直升机型父母」的教育信条。当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计划、没有标准、没有反馈」时,「直升机型父母」就会体验到巨大的焦虑感。因此,「直升机型父母」通常会采取强迫与控制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并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有些父母会盲目地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有些家长则会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听父母的话,在家长眼里优秀的孩子,在未来走向社会后,他们或许在他人眼中是「成功人士」,但其实,噩梦才刚刚开始。
是父母打开的魔盒

就在今年年初,一篇《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 年不回家拉黑父母 6 年》的文章引爆了互联网。文中的主人公王猛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想培养出来的优秀孩子,从小到大,王猛都是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大学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系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为了美国排名前 50 的大学研究生……按理说,这样的学历背景无疑是「开挂」的人生,然而出了校门的王猛工作并不顺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原生家庭里受的伤害使他性格孤僻,无法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动手能力差,导致公司交给他的很多项目无法如期完成。」34 岁的王猛,早在 12 年前就不再回家过春节了;6 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在王猛看来,这和父母对他的控制不无关系。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8 13: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看到过这样两个段子:
我们不需要知道电子游戏是什么,它会不会造成近视,它会不会上瘾。
我们只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
现在它叫游戏,十五年前他是早恋,三十年前他是偶像,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流行音乐会毁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节目会毁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脑及因特网应用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开始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我给这个所谓的“上一代”取了个外号:家庭教育
在很多家长心里,毁掉孩子的是什么?
早恋、小说、游戏厅、网吧、手游、漫画,最终连电视都算在了里面。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教育”更准确的来说:说教。
当然如果你经常走亲戚还能听到以下神奇言论:
“连地都扫不干净,以后还怎么成功?”
“吃饭都漏饭粒儿,以后还怎么干大事?”
“走路这么慢,以后怎么去跟人家竞争?”
可能你们听到会笑,因为这太像现在标题党取标题的方式 了,但是我看到孩子自卑或不服气的表情以后却很难再笑出来。
听得多了,他们他们会厌烦,但是每听一次都会在心里留下一道痕,一点一点地雕琢他们的灵魂。


最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很成功的做到了一件事:成功地将自己的焦虑复制给了孩子。自媒体贩卖焦虑的目的是谋取利益,家长传递焦虑的目的是谋求心安。
而自媒体未来的回报是金钱,家长未来的回报却是和孩子的隔阂、矛盾以及孩子一生惶惶不安的阴影。


中国式家长内心很爱孩子,但没有用对方式,以至于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粗暴的爱。
他们下意识地沿袭传统思想,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一味盲目地却捍卫自己的尊严,不管对错地抄袭模仿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传输焦虑,最终得到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他们想和你说话,却从不给你平等的身份。
他们想和你沟通,却一被质疑便是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
他们想让你变得强大且自信,却让你在家里对他们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在人前对你加以数落、批评甚至谩骂。
你做错了,他们要指责你及你的所有行为,却不帮你想办法。你做对了,他们欣喜若狂,逢人便炫耀自己教育的卓越与成功,即使他们只是给了你一口饭吃。
他们太浮躁了以至于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这俩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基本要义。


揭开浮躁焦虑的表面,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教育又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控制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治愈的: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童期比较乖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 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成年早期较为严重者会与恋人有较大障碍,一般表现两种极端状况:过分控制自己的伴侣;在伴侣面前过分丧失自尊。 有焦虑症、社交障碍、依恋障碍等风险。
(你可能会因为自己与之完全契合而惊讶)


教育是为孩子铸剑的过程,而这些家长似乎更愿意在遇到猛兽前控制这个执剑人。
手里没有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拦路虎。
——————————————
我是 @皮一下很开心 喜欢分享一些有趣的见解和干货,欢迎关注我。
往日部分高赞回答:
如何美白?男孩子什么品质吸引女生?如果有一天你感觉你的女友不再那么完美,该怎么做?如何准备 PTE 考试?
发表于 2020-1-18 13: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认知高度,决定因素大体有四个:1,天赋智商;2,知识和信息;3,经历和见识;4,思考的意愿。
爱说教的长辈们大多无法知晓,或不愿承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自打走出学校,知识面扩张就已停滞;自打进入一个体系,信息来源就已固化;自打生活变得稳定,经历和见识本质上都只是重复;自打遵从传统,思考便不复存在。
而 “我们”,因为年轻,依然处于无法知晓,或不愿承认,“我们” 中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包括自己,将来,甚至是当下,与长辈中的绝大多数人(会)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这一惨痛现实的阶段。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出生到十几二十多岁,才姑且可称得上是 “人生”;再之后,仅是 “岁月” 罢了。
希望 “你” 能成为那少数的人,经历世纪的 “岁月”,拥有百年的 “人生”。
发表于 2020-1-18 13: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些“教育”虽然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戴着道德的面具,但却可能是一种情感暴力
长大的过程中,耳边“我都是为你好”的声音常常不绝于耳,身边“别人家的孩子”也给我们的成长频添烦恼。这些话语往往出自父母等长辈之口,带着“为你好”的“良苦用心”,让人无法反驳,却成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枷锁。
这个问题引起了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关注。他认为诸如此类戴着道德的面具的情感暴力,束缚了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这也正是日本当今社会年轻人缺乏朝气,缺失对生活本身的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爱的绑架:什么是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即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善意的操控是情感暴力最根本的特征,它常常使人难以反驳,但却会在被操控的人心里留下深深的不愉快。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议。
施加者看上去是为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却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而受害者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这件事怀有负罪感,就像蝴蝶跌入了蜘蛛的巢穴,苦苦挣扎却毫无办法。
迎合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在内,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在人际关系中,其形象往往是一个“老好人”,但是人际关系未必就一定很好,因为“老好人”总是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对别人好,和这样的人相处久了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戴上假面的恶:情感暴力的诸多表现

“我都是为你好”

有一位61岁的女性的儿媳因为她过于干涉自己的生活逃离了他们家。这位女性对她的儿媳说:“我明明那么照顾你,绝不会原谅你这种行为”。其实,这位女性和丈夫在精神上早已离婚,她沉浸在自己是位好婆婆的幻想中,以此来治愈自己心中的纠葛,用“都是为你好”为借口开始自己对儿媳的过度干涉。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

施加情感暴力的母亲常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的幸福着想,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但其实却是在精神上虐待孩子。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发展阶段,要求孩子做一些他那个年龄所无法完成的事情。他们以为这是爱,但其实这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空虚而对孩子怀有的执念;他们以为自己爱得强烈,但其实不过是对孩子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一个人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就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问题。
“咱们家一定要怎么怎么样”

“家有家规”常被人视作美德。但有些话却成为孩子的束缚,比如“咱家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 。这句话中隐藏的家规让人有一种无法逃避的道德,会对人形成道德绑架。正是长辈们这些所以的家(yi)有(xiang)家(qing)规(yuan),所以电视剧中才会出现不愿继承家业而用纨绔来逃避的富二代,生活中才会出现服从父母选择专业但却失去学习兴趣的大学生。
“你看看谁谁家的谁谁”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非常喜欢说教,而且不会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会用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的方式来“虐待”自己家的孩子。因此,“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的童年阴影。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对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酸爽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看着你这样,我实在是太难受了”

有情感暴力的母亲希望孩子认为自己是合格的、优秀的母亲。当孩子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遭受心理挫折而产生一些问题时,母亲却会将责任推给孩子。她会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觉得自己“好辛苦、太不容易了”,会对孩子说:“看着你这样,我实在是太难受了。”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于是孩子会说:“我会好好学习的,不要难过了,请你原谅我。”被这种话教育长大的孩子会逐渐失去生存的勇气,变成没有情绪、没有表情的人。
那种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抽烟喝酒,对孩子完全不管不顾的母亲养大的孩子或许有可能会走向犯罪。但是,这样的孩子至少可以指责母亲,比一个人承受负面情绪的孩子要好多了。
“父母皆祸害”vs“受伤的小孩”:情感暴力的施加者与受害者

情感暴力的施加者

通过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情感暴力的施加者大多是心理上比较脆弱的人。他们内心有许多不安,而逃离不安的方法,一般是不和他人保持亲近的关系,而是通过支配他人、打击他人,又或是让他人变成自己的奴隶而获得安全感。
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情感暴力的施加者戴着善意的假面,让对方背负罪恶感。然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虐待、操纵、设下的圈套。他们自认为是成功的好人,受害者却在无意识中被逼得走投无路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情感习惯病。遭受情感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但又因为负罪感,而去压抑敌意。这种状态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总是没办法高兴起来;总是害怕别人说的话;就算别人是真的出于好心也会倍感压力等。于是,他们长大后对不管谁说的话都会感到害怕、畏惧,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这就变成了这个人的情感习惯。
失去生活的能量。从情感暴力的加害者那里收到的愤怒或憎恨,没有办法发泄出去,这使得受到情感暴力的人心中总是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们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气馁、充满偏见、焦虑、不愿意出门、觉得生活没有乐趣等症状。他们会非常在意细节,任何一点小事都会让他内心波涛汹涌,别人随便说说的话也会对他造成伤害。他们的生活能量在逐渐消耗。
灵魂变得越来越小。当把别人看得越来越重要,把别人的认可、看法当作头等大事,就会把自己缩小到一个角落里去,越来越无法说出自己的主张,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失去了爱的能力。情感暴力影响灵魂的自立,而灵魂如果无法自立,就无法再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下去。
如何对情感暴力say no?

觉察

学会用心去看。在交谈过程中,不要只关注对方的语言,还要关注对方的表情。换句话说,要训练自己学会注意别人传达出的非言语信息。通过用心的观察,去觉察自己可能遇到的情感暴力,思考内心的纠结是否来源于此。让自己准确识别出身边潜在的情感暴力,是我们战胜它的第一步。
学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反抗向我们施加情感暴力的人,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喜恶。如果真心想要那块蛋糕,就会去争取,但是如果没有“我想要这个”的意愿,我们便不会反抗,只能选择软弱地活着。因此,要想拒绝情感暴力,活出自己的生活,就要学着找到自己的意志,做真正的自己。
战斗

时常肯定自己。我们可能因为遇到的情感暴力而对别人的看法过度敏感,可能已经习惯对自己失去信心。既然已经了解到情感暴力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其实并不是我们的错。因此,要学会时常肯定自己,呵护自己。
想着战胜他们。人因战斗而改变。把遇到的情感暴力,当作改变自己的一次机会,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断地尝试,去寻求改变的办法,努力克服情感暴力给我们带来的消极体验,用心生活。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并不想遇到的人,要读一些并不想读的书,做一些并不想做的事。就算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读的书,心理健康的人也能以学习的心态面对,去思考从中能学到什么。他们有一种从自然中去发掘、学习的态度。
积极地面对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情感暴力,把它当作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亲近的人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注意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学着开始改变时,人和人之间的心就会慢慢拉近。


参考文献:
【日】加藤谛三. (2017). 情感暴力. 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阿那
相关原文:对“我都是为你好”say no |《情感暴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发表于 2020-1-18 13: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葩说有一期讨论 [要不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陈铭说到了一种新旧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从努力雕刻一个孩子,到为他们营造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这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说这些话的长辈,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你现在不听我的话,以后就等着吃亏吧。
这些被说烂了的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是你长辈,你必须得听我的,为啥呢,因为我都是对的。


那你为什么会反感,甚至讨厌呢?是因为他们在雕刻你,他们没有给你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权力。而你感受到的也不是为你好的善意,是改变你、控制你的压迫感。


说白了错的不是话,错的是观念与方式。


一、观念
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困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很多父母长辈认为,孩子是我家的,我所做的肯定是为孩子好,他怎么能不听我的呢?
确实,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不应以自己的经验,去要求我们该如何做。
你们常常会遇到父母对你们职业的误解,过年时七大姑八大姨向你们催婚,以及对你们未来发展的指指点点。
因为他们觉得什么年纪就必须做什么事,到年龄了就应该结婚生子,事业也不要随便变动,稳定就可以。
这些都是他们在以自己陈旧的经验,甚至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积累,给你的所谓的宝贵的建议。而这恰恰是观念的错误。


好的教育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去教导孩子,应该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长成自己的样子,而非长辈希望的样子。


二、方式
很多长辈教育子女的方式就是控制+转移焦虑


1、控制
最近家庭生活剧《都挺好》火了,剧中有一段苏明成说的话,让我们知道他为啥这么大还一直啃老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苏明成就是典型的被他妈安排的人生。


很多长辈分不清关心与控制的区别。
他们觉得,哎呀,你不能这样做,这肯定不对,我说的才是正确的。怎么,这事搞砸了吧,叫你非不听我的。
而真正的有效关心是什么?是我会给你自己的建议看法,但我也会把最终权利交给你自己,尊重你的选择。当你失败受挫了,我是你的避风港。


对比一下很明显,前者是一种超越界限的控制。简而言之,你必须按我说的做,因为你的做法不行。
这种家庭教育,是你必须要服从我作为家长的权威,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之所以反感这种方式,是因为我们得不到尊重,内心真实感受得不到重视,我们想去做的事得不到肯定与支持。


2、转移焦虑
父母的焦虑如何产生?过程可简单描述为,面对家庭的一大堆琐事,职场上进步乏力,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内心不安,自己又无法很好的解决,这时候怎么办?我还有孩子啊,算了我自己就这样了吧,但我的孩子还有希望啊。
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听到这种话: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将来一定要有出息,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怎么怎么...
而你听到这类话时什么感觉呢?你内心会有一种压力,感觉自己做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而这种压力其实来自父母自己的身份焦虑,他们通过说出对你的期待,间接的把焦虑转嫁给你。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心理,把本应该自己承担的重量,压到孩子身上,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期待已经变了味,而孩子也无法承受。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一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让人生理想。


所以我们反感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对长辈价值观,教育方式的不认可。他们那个年代的主要任务是脱贫,并没有什么家庭教育的需求,而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寻求精神层面的理解与认同。
因此教育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发表于 2020-1-18 13: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是单向的。而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则是双向的。


单向的说教,别说2、30岁的成年人,2、3岁的孩子也会反感。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大概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一旦形成,ta就不再是谁的附属品了,ta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父母的、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喜好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即便这个人这个时候只有3岁


一个文化中有什么样的“人”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在我们文化中,在父母眼里,小孩子是人吗?在老师眼里,学生是人吗?在上级眼里,下属是人吗?在丈夫眼里,妻子是人吗?是,又不完全是。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却不是身心灵完整的人。所以我们只会、也只乐意于做单向的输出。小孩子懂什么?学生懂什么?下(she)属(chu)懂什么?老婆懂什么?我告诉你听着就行了,照做就行了,都是为你好,回什么嘴,你还有意见了?


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这是我们为什么反感长辈的教育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打引号因为我认为沟通比教育更恰当,教育本身就隐含了单向的意思,而沟通是双向的)。
首先,不管你是几岁的小孩子,我都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不同于我的人的存在。
其次,我要用你能明白的语言、你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你我的意见。
然后,我等待你告诉我你的想法。
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意见不统一,但不违背原则和法律的情况下,情愿让步。


看起来很麻烦、很花时间对吗?这就对了,我们太习惯粗暴简单的态度对待别人,因为我们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否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理当如此的麻烦、花时间啊。输出观点是快捷的,而付出尊重、耐心、和理解,永远都要花时间、永远都比单向输出麻烦,没有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来不被人反感的“教育”,才能产生健康、快乐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亦然)。
发表于 2020-1-18 13: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简单,因为这些长辈不是在教育你。
我们说教育有两点。
1,动机。
出发点是为了帮助你,教育你,也就是俗称师道。
2,逻辑。
教育你的动机确定之后,接下来说的话就必须符合逻辑自洽,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现实上的。
那么他们是在干什么呢?
不好听的说,是在装逼。
他们的动机既不是为了帮助你变得更好,也不是对你的人生进行指点,而他们的理论也不够自洽,这种话语说出来仅仅是为了彰显封建社会孝文化给予的权力,也就是享受运用孝文化下的特权对你施压产生的愉悦感。
所以你说你反不反感?你肯定得反感啊…别说你的长辈了,谁和你装逼你不反感呢?
至于大家常说的“比你层次还低的人教育你”这件事我不是很认同。
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和他的地位是没关系的(所谓处尊居显、人微言轻、都是诉诸了权威谬误)
我说1+1=2,和他说1+1=2是一个道理。
况且许多人是真的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总结的经验,看似他现在地位低下,但实际上真的比你懂得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动机和逻辑本身,如果他从一开始就真的想帮助你,那么他就必然要考虑到你的接受意愿,从而细心的询问你遇到的问题,然后设身处地的替你思考、帮你解决,那么无论他现在是不是比你穷,比你地位低,你都应当尊重他的意见,而不是随口甩出两句装逼的话语,那样你肯定会反感。
发表于 2020-1-18 13: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妈妈和我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她是我的一个忠实读者。
有一个,她和我说,她很喜欢我的一句话。
我说哪一句?
她说,算是你的名人名言吧。
“看问题要走到问题的背面。”
我说,嗯,我确实老说这句话。
她和我说,她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大冬天,她早上起床,她儿子不想让妈妈起床。所以,她只能偷偷摸摸的起床。有一天,她偷偷摸摸的起来了,本以为孩子熟睡着。可她儿子不知为何惊醒,然后赤着脚就跑下了床。
到处找妈妈。
当儿子大冬天赤着脚在地上乱跑,被外婆看见了,外婆就找了一根棍子,吓唬她儿子,你再不跑回床上,我就打你。
孩子很害怕,就跑回了床上。
但是,这位妈妈和我说,看问题要走到问题的背面。
确实,大冬天赤着脚在地上乱跑是不乖。
可,乱跑的原因不是因为皮,是因为找不到妈妈的着急。
说明妈妈在孩子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拿出棍子,孩子是怕了。
外婆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并没有打啊,吓唬吓唬,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只是因为棍棒的疼痛超出了对妈妈思念的痛苦。
孩子只是趋利避害的跑回床上。
从那次以后,她越发觉得老一辈的人,教育子女的局限。
他们也许是着急,也许是好心。但是人越老,耐心越少。
越是迷恋立竿见影的事情。
可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立竿见影。
人家只是怕杆子,并不是真的懂事。
看问题要走到问题的背面,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才能解决问题。
而不是,谁提出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知乎日更高质量用户,值得关注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头像一致)
在公众号的对话框中回复【迷茫】,即可阅读《为什么我们总是迷茫没有希望?》。
回复【黏度】,即可阅读《男女之间,怎么样的黏度才让人感到舒服?》
回复【大学人际关系】,即可阅读《和大学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该怎么办?》,《我的大学同学郑小波用十多年的时间,让我懂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在大学被是有排挤了,但是我在外面又没有其他朋友,我该怎么办?》
回复【职场暗坑】,即可阅读《如何了解你的应聘公司,避免职业道路上的暗坑》
这些都是我自己原创的,结合了自己十几年生活阅历写的文章。都是我感悟这个世界的产物。阅读量超过十万+,关注公众号,回复相关关键词,值得你阅读。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值乎全五星好评,超过一千个咨询者的信赖之选。
知乎用户
发表于 2020-1-18 13: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有一天和朋友家一起,三家人带了三个孩子一起出去玩。
三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我家的算是年龄中间的。
三个孩子玩一个泡泡机。
我拆下泡泡机的时候给小孩指了指说明书,小孩看明白了,不能倒着放,会损害机芯,其他随便。
我外加了一句,不可以对着人的眼睛喷。
没了,去玩。
孩子爸爸在一边笑眯眯看看,然后开始玩手机。
另外两家小孩的爸妈就开始了,此起彼伏,喋喋不休地喊着怎么怎么玩。
“不要抢玩具啊!”
“要注意安全啊!”
“不要跑出视线啊!”
“宝宝,那样玩不可以!”
“宝宝,回来喝水!快来喝水!太阳太毒了,你该补水了!”
……
在两边如此关心孩子的家长面前,我们几乎像不是亲爹妈一样。
事实是,我们一直听到两边家长各种款式的“教育”孩子,大到能不能跑远处玩,小到跑回来吃个桔子。
两边家长真的是有无数话要翻来覆去倒给孩子。
我只能说,听一下午,比我做场咨询还累,真的很累很烦啊,敬这些爹妈如此能说。
相对而言,我虽然几乎全程看着我女儿,但是我没有在孩子面前教育她,所以,那天晚上,左边一家教训孩子的,右边一家教训孩子的,我们一家就显得很安静。
2
对孩子真的不要讲太多话,而且逻辑不能太复杂。
需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或者拉着孩子直接停手,或者给他讲讲非做不可的后果。
我会选择不和她讲大道理。
因为大多数的道理,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并且大道理太多积在心里,会变成情绪垃圾,总要倒出来的。
说话的人,仅仅是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而已,并不是真的能够精准到位的教育到孩子。
譬如说,带孩子去长辈家,我的孩子扭捏不叫人,我会拉着她笑笑,等她心情缓解以后,我赶紧拉她去叫人。
可是同样是不叫人的,我遇到一个爸爸很厉害,给女儿说了20分钟必须叫人的道理。
这个女孩本身就非常聪明,她可以重复两个家长的所有话,并且连说话当时的情绪和表情都能还原出来。
可是她爸妈在给她忙着讲各路没什么意义的大道理时,完全忽视了她这种神奇的能力。
3
我小的时候,因为一直比较弱势,所以我会自然的成为在家里被长辈们“教育”的对象。
后来我更认同这不是对我的教育,而是他们自己情绪的宣泄。
成年以后,这样的认识就更加重要了。我很少去纠缠长辈讲话的细节,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而且推敲起来都是伤人的,我会尽量让故事滑过,当作一场陪伴而已。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分辨长辈这种宣泄方式,并且因为话语往往太伤人,被教育的人也无法淡定去思考处境。最后会变得所有人都不开心。
所以,越来越抗拒和反感和长辈说话,也是正常的。
4
我个人不介意自己变成被长辈教育的对象,但是我尽量去避免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父母。
我认为慎言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爹妈不喋喋不休的教训孩子,孩子自然不会成为到哪里都啰啰嗦嗦去讲大道理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惹人喜欢,而且其实比较容易祸从口出。
真的要说服一个人,本来也只需要关键性的一两句话,多说一句都是废话。
能接受的人,一句话足以点醒,不能接受的人,说一个小时,对方还会依然故我,又何必浪费口舌。
这正是我对孩子的培养方向。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会带来后果的事情,我会观察后果的来临,她能不能躲开,我又能帮上几分忙,而不会在一边絮絮叨叨给她各种建议。
她也学到了这些方式,去和她的小玩伴精准的沟通,有时候显得力度不够,但是起码她不需要再说很多话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话少说才能体现价值。
5
我觉得反感长辈的教育方式是合理的,这才是人生第一次开始觉察到自我意识的基础。
发表于 2020-1-18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大概有两个。
1、“长辈认知水平与你认知的不对等”
2、长辈认知与其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为什么现在城里的孩子会农村过年,这么讨厌七大姑八大爷的亲戚?因为这些人一天没事只知道给别人提建议,而提出的建议偏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建议。
最简单的就是,女人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话可能客观上在农耕时代是对的。毕竟,男性读书多可以考科举,当个官就是祖坟上冒青烟。而女性读书多,既不能参加科举,而且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
再比如,读到博士有什么好的?博士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然而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知道,看一个决策是否正确,必须要用足够数量的人作为样本,来统计这件事情(比如教育)是否具有正向意义。
如果遇到这样的亲戚,等于鸡同鸭讲。
2、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教的长辈与其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一个简单的观察就是:自己生活过得较差的人指点江山更令人反感。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给别人提建议通常会被认为是真知灼见。
这个也好解释。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一般受教育水平高,认知水平也高,在社会上通常见多识广,说出的来的话至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还有就是自己人生都过不好的人去指导别人如何生活,这件事情的滑稽程度不亚于全年级每次都倒数的学渣去教成绩中上的同学如何考上全年级第一名。
所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就是“不要好为人师”。最简单地,就是不要主动给别人提建议。所以你就不难理解,知乎的产品逻辑为什么是成立的。
当然,现在的亲戚再也不可能像几年前那么不知趣,他们往往在饭桌上被年轻人怼过几次,也就知道什么可以问,什么不该问。
如果你在春节又遇到这么不知趣的亲戚,你只需要告诉他简单的一句话——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文. @欧阳畅
发表于 2020-1-18 1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吃烧烤可以不担心上火,吃冰淇淋不要忧虑肠胃,烧烤和冰淇淋就完美了。
如果过年小孩子可以只收压岁钱,不用面对大人期末考试多少分的诘问,寒假就完美了。如果正月青年人可以安安静静地吃饭,不用应付亲戚有木有对象和啥时候结婚的“关心”,那么聚会也完美了。
可惜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所以我们不得不一边给自己的杯盏满上一杯敬三姑一辈敬六叔,一边露出服务员迎客般的微笑虚伪地为侃侃而谈的长辈捧垠。他们总有很多作为长者的经验要传授给你,比如说“小明你听我说,男人不会喝酒在社会走是不行的”,“小红你听我港,大学选这个专业以后发展肯定6。”
所有这些一年一度的谆谆教诲,都是他们数十年人生积淀的产物,很难直接讲哪句一定不对,甚至带入他们的立场,这些话都颇有道理。然而根本的问题是:
两代人的价值观念不同。
我们父母亲戚这一代人,大多数是从普通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他们信奉朴素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野心,生活容易满足,崇尚的是没事儿常联系的人情往来的关系社会。
而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快速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过一大家族兄弟姐妹共同成长起来的经历,对情感上的认同多过血缘关系,更加尊崇世界的多元化和自由选择。
所以来自长辈的那些大道理,即使再言之凿凿,那也是他们经历过看见过的世界,不是我们非求不可的。大伯觉得过年群发土味短信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比较喜欢简单粗暴的发红包,真正属于社交技巧的,是社交对象看重的事物本身。
如果对方现在对群发短信这一行并不感冒,你的好意在他看来,可能是一种不重视的敷衍。世界在变,有些心意是好的,但是如果选择错了方式,对方并不能领会到。
当然,长辈的那些“教育”,也有水土相符的,比如让小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这些话总不会错。但是吧,人对一切未经体验过的事物,其实是很难明白个中真谛的。
我高一的时候才开始打篮球,那时候正是发育高峰,个头过了一米七几,我姨夫喊我周末和他一块儿去打篮球。结果到了球场上,我完全不知所措,面对对手几乎是眼神防守,一运球就失误疯狂送分,我姨夫停下来对我说,“这样吧,你去篮板下卡位,年轻人总能抢几个篮板吧。”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对面比我矮了半个头的男孩子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篮球的落点,后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只好说累了决定放弃。直到上了大学以后,我的球技才慢慢好起来,也懂得了如何抢球和卡位。只是那是反复练习每天傍晚投入时间的结果,和当年的“指点”并无多大关系。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电影的话,长辈的“教育”可能是和你剧透了某一句台词,你没看完两个小时的片子就是没看过,不懂剧情转折,人物蜕变,也不会理解那一句台词的奥义。
很多东西都是先有体验才有答案的,不是说你知道了某些经验,就能够机敏地绕过去,你以为你绕过去了,却不知还有另一个坑在等你。
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通常是反感长辈毋庸置疑唯我独尊的口气和强加给你的价值观,如果长辈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怎么会错呢”的态度,相信没有人会喜欢的起来吧?
反之,如果他在言辞之间给予过你足够的尊重,虽然和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是仍然尽力地用他的阅历和见解帮你分析,这样,即使你知道他说的不一定你,但是怎么着也不会“反感”吧?
说到底,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不反感的前提都是交流平等。




.
发表于 2020-1-18 13: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传统思想跟新时代思想的对立。

信息的高速传播的时代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冲击,都让现代人相较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而长辈成长的环境将对闭塞。好比当年闭关锁国时候的中国,人们对一些外来文化是有恐惧感的,因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想是对的,跟我相反的或者很新奇的想法就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成长在互联网大时代,属于互联网原住民,而我们的长辈相当于是移民过来的,保留着旧思想,对于现在年轻人玩的玩意儿好多是不太理解的。在他们的年代,铁饭碗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吃喝不愁,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是躁动不安的,因为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他们的年代,20岁结婚生子就是常态,所以他们认为你25岁还不结婚就是不对的,你会讨不到老婆。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思想就不像原来那样古板守旧,环境使然。
归根结底,我们不是反感他们的教育,他们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两代人面对的是两个时代,他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我们出生就成长在新时代,是思想上本来就有断层而已。
发表于 2020-1-18 13: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们上一辈的整体素质偏低!这是时代造成的,并非有意诋毁我们的长辈。客观的陈述一下。

我们的祖辈(爷爷辈)经历了什么?  建国,大跃进,自然灾害,上山下乡,“那场十年浩劫”,这期间他们这一代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跨度近30年,可以说人的最好的时光了。

这导致他们这一代人害怕折腾,趋于稳定。没有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突破自身的思想限制,同时经济的落导致他们的目标只停留在吃饱穿暖上。几十年的大环境固化了他们的思维。

同时,这种“挫折”导致了对孩子的无限溺爱。害怕自己的孩子“折腾”,接下来就“殃及”到了我们 的父辈。

那我们的父辈经历了什么?他们从小在父母的保守的严加管教下成长着。即使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但很多时候也只能是跃跃欲试,敢于吃螃蟹只是那一小部分人。同时,他们的教育水平比上一辈略高,但还不足以冲破保守思想 的禁锢。所以他们整体上依旧保守,但比上一辈要好些。

最关键的是,大环境下经济的贫穷和教育上的缺失,导致这两代人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省能力,而且喜欢强加于人。
与此同时,他们又赶上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不适应年轻人不看电视了,都在玩手机,不适应出门买东西人家都不愿意收现金了,不适应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他们经历了畸形的变革,保守的教育。在这伟大的变革面前,他们内心开始恐慌了。

你都28了,赶紧结婚“
做什么互联网,当个公务员多好。“
”都32了,还不生孩子?“
”你纹身干什么!和小流氓似的!“

……
最后还不忘了来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受不了。

我们这一代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有更好的教育,更开放的环境,赶上了互联网的浪潮,有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追求。我们想改变我们的长辈,但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他们过分的”关怀。那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我们没有办法不理不睬,只能反感的同时有些无耐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

理解,包容,做好自己。理解他们过去,包容他们的现在,并且负责自己的将来。同时引以为戒,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反感我们。


自我安利一波吧,欢迎关注公众号闹钟说“,一起直面人性,面朝阳光。
发表于 2020-1-18 13: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岁的时候,想要玩具店里的小汽车,妈妈说:“女孩子玩儿什么汽车,给你买这个娃娃吧。”


六岁的时候,特长想要学习舞蹈,妈妈说:“学舞蹈就是吃青春饭,学钢琴吧。”


十三岁的时候,喜欢一条蓝色的裙子,妈妈说:“女孩子要穿粉色才可爱。”我们买了粉色的裙子。


十六岁的时候,喜欢一个男孩子,爸爸说:“小孩子懂什么感情,赶紧给我分手!”


十八岁的时候,大学填报志愿,我想选汉语言文学。爸爸说:“学汉语要老了才能熬出头呢,你还是学教师,会计之类的吧,至少是个铁饭碗。”争执无果,填报了会计。


二十一岁的时候,爸爸问:“朋友家的孩子和你同岁,明年要结婚了,你有对象了么?”
我:“我还想再读几年。”
爸爸:“读书也行,以后找男朋友别的不要紧,要有车有房无贷款,最好能给你开个店。”
妈妈:“长得不好看的我也不同意啊,得我相中了才允许你结婚。”


时隔多年后,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却已经不再喜欢遥控的小汽车,学舞蹈已经过了骨龄,依旧喜欢蓝色的衣服。


十六岁时喜欢的男孩子现在依旧喜欢,十八岁时想学的汉语言文学依旧是我的理想。


只是工作,生活,已经不允许我再像年少时候那样任性的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教育能够驱散蒙昧,我不反对教育,我只是反感,长辈自己为是的教育,反对他们给我安排好的人生。


那是你们想过的生活,而不是我。
发表于 2020-1-18 13: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至今依然人人耳熟能详,但对父母长辈的话视为无用在今天非常流行,其中的原因正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今天我们就从为什么老人说的话在今天没人看重了,来看看今天的年轻人到底要不要听听老人言。
《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孟子》有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两个记载反应的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现象,一者认为老人无用给老人吃特别差的食物,尊重强壮的年轻人;一者认为老人非常尊贵年纪大了要穿好衣服,年纪特别老了还要给肉吃。吐槽一句,今天吃素的非说传统养生学是让老人吃素养生,应该是匈奴传统养生学。
这背后固然有文化原因,但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在造华夏和匈奴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孟子在的战国和司马迁在的西汉时华夏处于农牧商工交杂的经济结构,但农耕大于游牧, 且有明显的社会分工。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农耕以及工匠事业都需要知识,老人哪怕再平庸也在几十年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知识,这些知识让老人的地位变得非常尊贵,这也是为什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原因。匈奴则不然,游牧社会的社会分工不多,关于游牧的知识可以快速传承,老人缺乏体力又没有足够知识才会导致匈奴“贵壮健,贱老弱。”
而在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逐步的摆脱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比如说以前喜欢宣传中国地大物博,说白了就是农业和资源开发的经济方式。但在今天宣传重点是科技和创新,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家。生产方式的变迁让老人的知识变得无用,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会落后于时代,在年轻人看来不仅无用甚至有害。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从秦朝开始到改革开放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户籍管理意味着限制人口流动,也就是说以前的社会是一个完全的熟人社会。但在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面对的是失踪多年的老同学突然出现不是借钱就是结婚,当然结婚也是要你份子钱。当然给份子钱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和送钱没区别,因为份子钱的根基也在熟人社会,只有稳定的社会结构才能支撑起这种互相给钱的习俗。
熟人社会的消失导致了老人的人际关系乃至于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对年轻人来说用途不大。这些才是为什么今天老人说的话分量没以前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依然要尊重老人言,这不是在说孝或是感恩尊重等品格,出于这些大家完全可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老人说什么都听,背后依然;此处是出于老人之言依旧有用给出的建议。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在今天这个社会人际关系和经济生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人还是人,这也就导致老人对于人性的体验至今不会过时。哪怕是再口头嫌弃今天年轻人的老者,曾经也是年轻人,他们在人性上走过的弯路,今天的年轻人九成九依然会走。熟人社会再怎么消失,如何对待朋友、家人、工作、上司、同事的人生经验依旧有效。
所以此处给出的结论是关于经济以及依赖熟人社会的告诫年轻人的确可以斟酌之后再决定,但关乎人性这个不变的话题,老人之言非常值得重视!
发表于 2020-1-18 1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些“教育”隐隐有着一些“控制”的意味。
有本书叫《不要用爱控制我》,我曾一口气读完,然后发现生活中居然存在如此多种类的“控制”:

“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你就是自私!你以为你很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懂!”——随意评价别人;


“你要这样这样做,不许那样那样做!”——强制要求


这些控制行为,我们当然不陌生,因为它们早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家庭中,还打着“我这么说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可是越是以爱之名的控制,越容易让人痛苦。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1.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2.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3.jpg 人为什么会想要去控制别人?
以爱之名的控制,说到底也是“控制”。那么人究竟为什么想控制别人?
通常,让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就会想要去控制某些东西或某个人。很多人白天工作不如意,晚上回家拿老婆孩子撒气,就是这个原因。


当工作、生活中出现一件突发状况,比如突然赔了100万、突然被辞退......让他一下子无法接受,就会给他的精神边界带来很大影响。当这个打击超过他的承受能力,以至于他无法从中摆脱,就可能临近崩溃边缘,处在失控状态。


这时他就会很想找到控制感,从而做出操控他人的行为,去侵犯对方的精神边界、身体边界。


当然,突然情况毕竟是少数。


对那些没有遭受灾难或紧急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的失控和控制行为,比如“以爱为名”的控制,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在一段关系中,很多人坚信自己深爱着对方,只是做法不妥,以至于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想采取各种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那个人。
想要控制别人的人往往会感觉失控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力感。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避免“分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恐惧的根源来自“分离”,而用控制来隐藏自己的恐惧。


越是偏激的控制者,越无法忍受失去关系。曾有一个报道,一个女孩在和她父母在大巴车站候车时,被前男友割喉杀害。对这个男孩来说,和女朋友的“分离”就是非常严重的失控,他杀掉对方,来阻止失去这个关系,来控制这场“分离”。
对控制者来说,独立是不被允许的,你不能做自己,因为我不能和你分离。他们害怕自己一直压制的情感变得失控。

在好的关系中,你会被尊重,可以表达你的观点想法,对方愿意去理解你。而一段被控制的关系中,控制者害怕用商量的口气说话,更容易直接下结论,评价,指责你。


这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他不认可你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同时避免碰触你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害怕的,恐惧的。因此他们也会经常反驳其他人的观点,“你是错的,不是那样,那不是你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4.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6.jpg 被控制,对我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的女儿的班级中有一个应该是智力较低下的孩子,班主任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那个孩子傻。老师作为班里的权威代表,她的好恶直接影响了所有孩子,女儿说,全班同学都会孤立那个孩子。
我告诉女儿:“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妈妈,我会很难过,很愤怒我的孩子受到这样的对待,智力低下是天生的,在人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被尊重,而且还被侮辱,排斥,孤立。因为这个孩子智力偏低,所以他也许不知道怎样更好的跟其他孩子相处,他该多么的孤独啊。”
后来女儿说她会主动和那个孩子说话,那个孩子有时候会对其他同学扔东西,发脾气,但从来不会对她这样。
必须承认,长期被控制,是会对一个人造成伤害的。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思考。正是这些功能,让我们拥有“自我感”。一旦自己的感觉,知觉和直觉被否定或扭曲的时候,人就可能处于一种自我分裂的状态。
拿父母日常对孩子的控制来举例:
孩子摔了一跤,膝盖很痛,他哭了。
然后父母对他说:“你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怕别人笑话”。
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的话,他就会相信自己膝盖疼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让他失去知觉认识。“没什么可哭的”让他失去感觉认识。同时,他会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好,因为“我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那么他也会失去直觉。
父母的这种评论,其实就是对孩子边界的一种侵犯。如果这些侵犯被孩子接受,会导致孩子迷失自己,屈服于他人的控制。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侵犯,最终会忽视或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
甚至会抛弃自我,不再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完善自己,而是依据别人的观点、评价来扮演自己,从外部世界来认定自己。同时,他们也会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无视其他人的精神边界,不去理解和考虑别人的想法。
当有人说“男人应该......女人应该......老公应该......老婆应该......你应该......”他便很可能在试图控制你,还会做出一副“他很了解你”的姿态。
而对于“被控制者”来说,越是自信心不足,就越容易接受这种姿态下的外来评价。
希望你一定要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7.jpg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8.jpg 如何避免被“控制者”影响?

你有没有真正认真的思考过这些问题: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婚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不能清楚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就意味着你还不能清晰的自我定义。不能清晰的定义自己,就无法守好自己的精神边界,并且很容易淹没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中,丧失真正的自我,从而容易被操控,被影响。


反之,如果你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可以清晰的自我定义,你就可以在控制的人和谐相处,你就不容易被影响,因为你能设定好清晰的边界,在关系中游刃有余。


如果你的自我定义不清晰,就容易产生迷茫感,在很多事情和人际关系中会存在矛盾冲突的状况,还可能产生强迫症状。强迫症在是一个人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如果你存在这些情况,首先需要看到自己内在的冲突,不逃避,去面对。

我有一个来访者,二十多岁的女孩,她有些强迫性的症状表现。我对她的理解是,她的内心冲突是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与她自我意志之间的对抗,但她很难表达自我意志,拒绝,说不。


想要控制强迫的症状,其实是想控制内心这些冲突。但又往往会失败,因为这些感受和想法是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被整合的。


这个女孩在我们工作一个阶段后,有一些想法:“我就这样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咨询师也帮不了我”。她会质疑自己,也会质疑我是否专业,是否真的能帮到她。


后来,她也告诉我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逃避。在她非常棒的勇敢去面对她的困难之后,她有更多反思和觉察,在咨询的过程更加主动,也能够更接纳自己。




任何人都无法也没有权利定义你,只有你自己。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9.jpg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发表于 2020-1-18 13: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们的教导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他们说的话对我们实际生活是否有指导意义,以及指导价值的多少,经常是摇摆不定的。
我把这种教导称谓“薛定谔的教导”。


比如,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你二大爷喝得兴头正高的时候,对一旁正在上大学的你说:年轻人上大学没用,你看你二大爷我一个战友,人家就初中毕业,后来做生意发财了身家几个亿。


你没得办法,碍着长辈的情面也只能点头表示教导的对,但是心里已经翻了几个万白眼了。


仔细一想,你二大爷说的话可能确实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他真有个朋友初中毕业就做生意挣了钱。但是,除了你二大爷外,你爸妈也有许多同学,你爸妈的同学中没读大学只能去工地打工的人,大部分只能漂泊在各地,哪怕这几年农民工工资起来了,也比不上你爸妈大学毕业后去医院和大企业挣得多。
所以你二大爷的那番话,有时候是真相,有时候又是屁话,处于两种不确定状态。


然后你除了有个混的不好还爱教训人的二大爷以外,还有位德高望重的大伯,他是某211高校资深教授,有社会地位还能挣钱,也喜欢给年轻人一些指导。相较于那个跑嘴跑火车的二大爷而言,你更愿意听大伯的指导。
但是,他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大伯说,年轻人还是学个理工科好,文科类专业不不好找工作,那些动画啊媒体什么的就别碰了。
你一个思想开阔的女孩子,高考完了本来想学个传媒,但又觉得大伯说的有道理,于是在专业填报上写上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然后在大学四年过的生不如死,你失去了本来高中拥有的文采和自信,换来的唯一好处,是女生节时挂在宿舍楼下的、写上了你全名的祝福横幅。
你面对这些标语本来心中有一堆话想说,可惜写出不来了。可是如果当初你选择了自己的初衷专业,可能你已经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批判文章,发到高校BBS和社交媒体上来申斥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社会对于三八妇女节的异化。


长辈们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的,他们总会有一堆的人生经历想要传授给晚辈,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基因,他们如果不传授不教导那他们会觉得自己失职。
但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我们自己心里要知道,没有什么知识和经验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也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无论我们接收到的知识和经验是来自于长辈、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好好掂量下它们是否适用于我们自身。
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都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要依靠一堆的条件才能得出,如果忽略了某个条件,可能结果就会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在社会上,这些“外在的条件“更多、也更隐蔽了,而外界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往往只有一个结果和答案,比如谁谁的邻居儿子考上清华了、谁家的外甥去了什么单位又年薪50万了,我们不知道他们获得这些成果是依靠了哪些必要条件(比如智商、人脉、或者机遇),所以如果只是简单依样画葫芦的去模仿那些人的轨迹,有时候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长辈指点不指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有判断力,或者起码有一个质疑的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并参考既有的知识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
发表于 2020-1-18 13: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反感长辈们“教育”?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通过假大空的仁义道德实现在晚辈面前的优越感”。


长辈们教育晚辈的目的是通过假大空的仁义道德来秀优越感,从而巩固在家族中地位和价值存在。
长辈们为什么喜欢教育晚辈们“做人的大道理”?而不是教育做事的“真本领”?


越是无能的长辈越喜欢教育晚辈“做人”。
他们关心你的房贷车贷吗?
他们关心你加班到几点?
他们关心上班是不是累的吐血?


他们不关心你的工作累不累,但他们一定关心你一个月工资多少钱?
你如果说少了,他们会痛斥你,然后和你讲一番成功哲学。大讲勤奋刻苦。“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干”。
你如果说多了,他们就会琢磨怎么从你身上涝点。


前有狼后有虎,两头棒子等着你!


说实在话,除去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兄弟姐妹之外。
哪些所谓的长辈,真的关心你吗。
他们只是通过“教育你”来刷存在感罢了。
你如果不信,谁再教育你。
“你长叹一声,说道:我想买房子还缺五十万。银行贷款还缺个担保人”。
你看看他们这些长辈们还会不会继续“教育”你。


你话音未落。他们马上闭嘴。顾左右而言他。和你扯“美国为什么打伊拉克”。
儒家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假大空”。就是所谓的“吹牛逼放空炮”。
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和没说一样。


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别花。
该吃的饭要吃,不该吃的饭别吃。
该交的朋友要交,不该交的朋友别交。
该放的屁要放,不该放的屁别放。


听出他们的语言逻辑了吗。
只和你讲道理,不和你讲具体的标准。更不会讲具体的实践。
这种语言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漏洞,你无法反驳。


举个例子:
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别花。
这句话有毛病吗?
这句话在语言上没有任何问题。你也无法反驳。但是你无法形成实践。
因为他们这些看东西,只和你“讲道理不和你讲标准”。


该花的钱要花!它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我去买了一件新衣服。
这叫实践标准。
不该花的钱别花!它的标准是什么?
我说说我的花钱标准:“衣服不破了,鞋子不烂了,我会一直穿”。
每一个人的花钱标准是不一样的。
得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和消费习惯来定。


我有一个标准,每个月至少存三分之二的钱。我一旦花的多了。会心里不踏实。
可能是我穷惯了。过不了那种花钱没节制的日子。




一个人任何行为模式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月工资五千,和月工资一万。是不同的。
自己什么能力干什么事。


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们的“教育”?
因为他们只会讲道理不讲具体标准。更不讲行为实践经验。
所以他们只讲怎么“做人”不讲怎么“做事”。
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教育晚辈怎么“做人”。
潜台词就是“你们这些晚辈拿出点真金白银孝敬孝敬我罢”。
这就叫“这孩子真仁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4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