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20|回复: 20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9 1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
发表于 2020-1-19 1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如果想要知道蒙特梭利育儿法适不适合中国家长,我们得先知道蒙特梭利育儿法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帮助大家感受一下蒙特梭利育儿的思想,
「Mom, help me do it myself!」 「妈妈,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说:
「Mom, help me do it。」 「妈妈,帮我做。」


而是,
「help me do it myself」「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上图就是一个很好的「help me do it myself」的例子。妈妈准备了适合他们的环境,材料,工具,教他们如何做之后,让他们自己做,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再协助他们。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很能说明蒙特梭利家庭教育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TOPYS】Sarnrak 励志公益:最好的第一课堂,是家)


蒙特梭利还有另一句很重要的话,
「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
「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帮他做。」


蒙特梭利说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只在孩子真正做不了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插手。如果观察到孩子是可以通过努力自己完成的话,就千万不要帮忙,不然,你就成了他成长的“障碍物”。因为帮他做了其实是在剥夺他学习的机会,剥夺他建立自信的可能。


每个人的技能和自信,都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得来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提高难度去挑战自我,从而成为更好更强的自己,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每一次独立完成有困难的事情之后,我们收获的是自信心。如果这时候,家长伸手帮忙了,而且还不止帮一次,可能帮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就根本没有机会练习,更没有机会建立自信了。


所以说,什么都帮孩子想好和做好,其实是家长很自私的行为,因为他剥夺了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信的机会。而这种困境,不仅仅是在中国的孩子中出现,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也都有这种困境。他们的父母为孩子想好做好一切,而年轻人自己却缺乏能力和自信去独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连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几十年来父母不给孩子自己做造成的。


    Mom, help me do it myself」「妈妈,帮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帮他做」




请大家记住这两句话了。这可以帮助你明白蒙特梭利育儿法的思想,也可以在你下次要帮孩子做事的时候,提醒你停住停住!!!先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我们相信孩子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他需要的是大人提供环境,协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孩子并不是通過我們去教,他才学会的。孩子是通过自己与环境互动,而成长的。


很多成人都有种可笑的“优越感”。他们说,是我们“教会”孩子说话,是我们“教会”孩子走路。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是我们“教”会的。他们本身内在就蕴藏着大自然的规律。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是八个月左右会爬,一岁左右会走路。并不是我们“教”会他们爬和走路的。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适合爬和走路的环境给他们,给他们安全感,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探索,帮助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也称蒙特梭利育儿方法为
Aid to life 」「对生命的协助」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成人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障碍物”的作用。大人们要么帮孩子做很多事情,要么阻止孩子做很多事情。而没有真正起到“协助生命成长”的作用。




回到题目本身,蒙特梭利育儿法适不适合中国家长?


既然全世界的孩子都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全世界的孩子的潜能都需要大人协助他们发挥和成长。那为什么中国会是个例外呢?


我认为,蒙特梭利作为家庭育儿方法,是全世界适用的。


对蒙特梭利家庭育儿方法感兴趣的家长,一定要读一下这篇关于蒙特梭利家庭环境的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蒙特梭利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
国外儿童房有什么可取之处? - yang zeng 的回答


而,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质疑蒙特梭利适不适合中国家长呢?这种情况,我们讨论的其实是学校教育,而不是家庭教育。


中国有高考,有应试教育。而相反地,蒙特梭利并不提倡应试教育。蒙特梭利强调的是,跟随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如果你打算让你的孩子上中国的传统学校,参加高考,蒙特梭利就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打算让你的孩子读国际学校或者到国外升学,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蒙特梭利是适合你的。不过,现在中国的蒙特梭利教育只有幼儿园和小学,还没有中学。这点,各位家长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自己认为,经济能力非常好的情况下,让孩子读国内好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小学,再到国际学校的中学读IB课程,最后到国外升大学,是个非常好的选择。IB课程和蒙特梭利能很好的衔接。对IB课程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自行上网搜索。IB课程的宗旨是“education for life“,我个人比较喜欢。


如果没有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也可以考虑让孩子读蒙特梭利幼儿园,再读传统国内小学。这样可以让孩子在3-6岁阶段,接触一下蒙特梭利的环境,多点培养独立性。很多家长担心蒙特梭利3-6的教学不够强,怕孩子到6岁还不会写字不会数学。我所在的3-6岁班级,有些6岁的孩子已经学会通过教具的辅助做乘法题和除法题了。而且有几个6岁的外国孩子还可以说中文写中文了,更别提中国小孩了。所以,我认为,蒙特梭利在学术上,也是可以教的很成功的,不比传统幼儿园差。


对蒙特梭利幼儿园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如何辨别幼儿园是否是真的蒙台梭利幼儿园? - yang zeng 的回答








微博:@KateZeng
微信公众号:katecasa


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记得点赞哦~
发表于 2020-1-19 1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回答,没看到真正切中重点的回答,除了 @吴晓辉之外。

合适与否,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模仿最近很欣赏的一个知乎大牛的思路来分析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选择蒙特梭利教学法?”

很明显,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需要先厘清蒙特梭利教学法的优势与劣势究竟为何,而厘清这个,光靠案例的罗列是不足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讨究竟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什么?

在此之前,先做出一个澄清。孙瑞雪所提出的“爱和自由”概念,不完全是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只是借鉴了蒙特梭利博士一部分思想,由孙瑞雪自身自己总结而成。其本质区别在于孙瑞雪对于自由的定义,以及对于敏感期概念的运用,与蒙特梭利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要拿孙瑞雪所提出的概念与著作来与在下讨论,在下不认这一套。这就像是你拿《机动战士高达》中的伪科学去与一个量子物理学博士争论一样可笑。

蒙特梭利教学法是什么?首先必须从其起源简单说起,这也是 @负二  所提出的补充资料,但这位兄台的资料不够完全。

因为在这段文字之下,隐藏了蒙特梭利教学法所创造的两大奇迹。

第一个奇迹,在担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期间,蒙台梭利针对智障和低能儿童的问题,将当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中去,并研制了一系列教育工具。三联周刊所忽略的,是“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智障和低能儿不仅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所举行的公共考试。”这相当于智障儿童考试把正常儿童给比下去了一样的奇迹,使得蒙特梭利对传统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如果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做到,那为什么智力健全的正常儿童无法做到呢?(通过考试)”,这一奇迹,使得蒙特梭利辞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职务,重新回到罗马大学重修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第二个奇迹,是在1907年所成立的“儿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1907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资助下,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设立了专门面向贫苦但智力正常儿童的“儿童之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具和教学法,完善为如今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同样的,这段话也没有把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成,“……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每个孩子声称自己‘没有人教,便会读会写’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先撇开教学法内容和核心不谈,从以上两个补充的案例,我们可以提炼出蒙特梭利教学法,至少是具有如下效果的:
1、智力的大幅提高。
2、行为转变,这种转变甚至是颠覆性的。
3、无人教授孩子便自行掌握了读写技巧,或者至少说孩子是没感觉到有人“教”他们读写。

那么用最为肤浅的,最为简单的方法来定义的话,蒙特梭利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特别设计的活动与环境,提高儿童智力、转变儿童行为、并让儿童自行掌握读写技巧的教学方法。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蒙特梭利教学法简直牛逼哄哄高大上,俨然是人类救星的感觉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中国的蒙特梭利教学法,完全沦为了各大小幼儿园及幼教机构提高收费的圈钱手段,而读了这些蒙氏班的孩子,家长并没有感觉到孩子有明显的变化,于是家长骂老师坑爹,骂院长圈钱,于是变成了对蒙特梭利教学法不断抹黑的恶性循环。

原因在哪?Why?在下便从两个奇迹案例所产生的效果来论述。

1、智力的大幅提高。

蒙特梭利教学法之所以有对智力提高的效果,究其根本,在于蒙特梭利博士以一个医生的观点,用如同解剖学的方式,分解了“智力是怎么形成的?”这么一回事。

继续Why-What,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智力?因为智力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解决一道数学题、或者泡一个你一直很想泡的妞、或者完成一个策划。蒙特梭利博士曾给智力下过此定义:“快速反应、快速联想、快速积累判断的能力,这些是智力最显著的表现。”( "To be rapid in reacting to stimulus, in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 in the capacity of formulating a judgment-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intelligence.",21st century of Montessori Learning,Shannon M. Helfrich
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显然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运用到的能力,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智力的要求也会越高。

那么怎么去发展智力呢?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要提升这种能力,显然需要去提升孩子“快速学习”的能力。虽然孩子一出生之时,感官便已经发育成熟并能开始发挥功能(能听能看能尝能闻能摸)。然而对于大脑来说,这个器官显然还有待锻炼与成熟——大脑需要训练,来对这些感官所接受的信息产生反应,甚至是快速产生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必须基于能够区辨感官所带来的纷杂的感官信息的基础上建构而来

因此,蒙特梭利博士总结道:“区辨的能力是智力最典型的特征,而“去区辨”就是“去分类与整理”。因此,秩序才是形成快速反应的真正因素。”(“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is the characteristic sign of intelligence: to distinguish is to arrange. Order is, in short, the true key to rapidity of reaction.”21st century of Montessori Learning,Shannon M. Helfrich

因此,才有了蒙特梭利学校里,教师必须符合逻辑、严密组织的去演示一个教具。无论所演示的教具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或是文化任何一个领域里。因为这种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一项工作的秩序感,会为6岁之前的孩子提供最基础也最简单易行的“智力训练”。

为了使她的学生习得这样的演示方法以保证能起到这种效果,蒙特梭利教师的培训时间极长,以蒙特梭利博士在1929年亲自创立的机构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为例,一个老师必须经过6个月的教具操作技巧与理论知识培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论文撰写与理论答辩,3个月的实地观察与实习,并最终通过由AMI统一安排的考试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而这只不过是跨进了这道门而已。然而国外内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利,将这些培训内容进行了删减,形成了一个个“蒙特梭利教师速成班”,试问一个就连蒙特梭利自身都需要花近9个月的时间来传授的方法,12天的速成班能够速成到什么水平呢?

于是乎,学了个一知半解的老师,用了缺斤短两的教学法,使得效果大打折扣,家长骂老师坑爹,骂院长圈钱,而老师和园长则推说洋人学说,水土不服。最终倒霉了的,不过是长眠于地下的蒙特梭利博士而已。

2、行为的颠覆性转变
儿童之家孩子行为的颠覆性转变,则需要援引蒙特梭利博士对于“吸收性心智”这一概念的定义。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中,会不加区辨的全盘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感官信息,并储存于无意识的大脑中。就像是海绵一样,放一块海绵到水里,无论这水是干净的或是脏的,海绵都会不加区辨的加以吸收。这种心智能力在3岁之前尤为明显,随后会在3-6岁期间渐渐消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孩子,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原因。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故事可作为此一观点的佐证,即“孟母三迁”。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6岁前儿童的绝对影响力

对此,蒙特梭利所做的,也仅仅是一个基于前一个点上所延伸出来的方法而已。即告诉孩子们正确的做法,又或者换句话说“演示给孩子们如何变得优雅与礼貌的方法,并让他们去做。”此处需要补充一些蒙特梭利本身的背景知识,蒙特梭利的家庭背景是相对比较富裕且家教严格的,父亲是退伍军官,在烟草部门任会计;而母亲则是贵族子女,并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读写。此处加黑是因为在18XX年的意大利,读写不是一个普遍的技能,文盲率奇高无比,而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之低下,使得掌握读写技能的女性比例更是偏低。因此,蒙特梭利自小便是知书达理,家教极好。这种优雅的风姿也被她融入到了蒙特梭利教学法之中,使得儿童之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吸收”到蒙特梭利的优雅与礼仪。

不仅如此,由于1点的缘由,使得蒙特梭利教学法更多的,是让儿童通过教师的演示,自己掌握操作的方法,从而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也带上了一个额外buff——“成就感与自信心”,这也使得在儿童之家的孩子,比起传统幼儿教育机构,更加显得自信且优雅的原因。

因此,第一批儿童之家的孩子,被称为“奇迹般的儿童”。你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出贫民窟出身的烙印,这就造就了行为改变的奇迹。

而这种行为转变的奇迹,为何在国内大部分蒙特梭利学校没有出现,与第一点后面所论述的内容,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的更TMD直白一点,国内幼儿园教师队伍大部分是由大专、甚至是中专的学历构成的,其中包括了不少的高考失意者、厌恶学习者的,而这样子的团队,你能指望有多少素质呢?也许这样子的说法显得过于offensive,然而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3、无人教授孩子便自行掌握了读写技巧,或者至少说孩子是没感觉到有人“教”他们读写。
这是蒙特梭利教学法最为令世俗惊奇的成就,也是另全世界为之狂热的奇迹之一,但也是中国父母亲最为怀疑的内容。因为他们那些送到了蒙特梭利学校的孩子,没有呈现出那种自行掌握了读写技巧的奇迹。

对此,我们先抛开学校的优劣不提,而来谈一谈蒙特梭利博士究竟是如何让第一批奇迹般的儿童“无人教授便会读会写”。在蒙特梭利的语言教育,最早必然是以意大利语为母语,以意大利文为文字的。意大利文属于表音文字,与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点在于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个单词各个部分音素的读法,即使不认得这个单词,那也能读出这个单词的声音。换言之,表音文字是一种记录声音的文字。只要你掌握了不同声音如何用相应的文字符号进行表达,那么理论上讲,你只要会说,那就会写。而蒙特梭利博士的天才之处,就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具,让孩子实现了“会说就会写”这一能力,虽然有些特殊的词汇发音现象可能仍需花一些时间去掌握(例子:photo和food前面皆发"f"音),但孩子确实能掌握到初步的书写能力。

而蒙特梭利教学法之所以流行全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无阻,也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尚在使用的文字,几乎全都是表音文字。无论是法国、英国、美国、日本(顶着汉字的外皮干着英语字母表的勾当……五十音图活脱脱就是个表音文字)、韩国、俄罗斯、德国……无一例外。

然而来到中国后,蒙特梭利教学法就吃了个大瘪了。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如果告诉你m、a、p三个字母的读音(注意,不是字母的名字),当你下次看到map时,你势必能够读出这个单词。(这也是英语学习方法中的phonics方法)

然而对于汉字,你能告诉我,“小”这个字,哪一个笔画告诉你这个字读“xiao”这个音么?

中国汉字的巨大字汇量,使得蒙特梭利所创造与设计的方法瞬间失去了效用。因为对于汉字的学习,很明显仍然需要走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老路子。而哪怕是在AMI,汉字的蒙特梭利教学也是一个仍在开发中的项目(台湾在这一片上相对领先。),而接受了“速成班”被阉割版本的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学校老师们,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根本无法运用蒙特梭利方法与原则来设计、制作中文的教具与课程。于是你会发现,大部分蒙氏班的孩子在国内仍然用着最传统的方式在学习文字,而在这一点上,被教育部屡屡禁止的学前班,效果往往比蒙氏班更好。前提是,如果你不惜牺牲掉孩子对书写的乐趣,也要通过大量的机械性重复书写练习让孩子学会读写技能的情况下。(更多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会被彻底破坏。)即便是真的接受过正统培训的蒙特梭利教师与学校,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容易让中国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什么都没学到。”

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蒙特梭利教学法是否适合中国家长?这有两个前提需要澄清。

1、如果是速成型的蒙特梭利学校,那么你去这种蒙氏班和去传统幼儿园是没有区别的。在成本增加是可耻的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与其让学校睁这种黑心钱,还不如送传统去,省下下的钱带孩子周末多出去玩玩反而还比较实际。

2、如果是正儿八经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蒙特梭利学校,那就取决于家长的价值倾向了。

如果家长的着眼点是在于培养孩子综合性的能力,并在性格、问题解决与应用这部分上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蒙特梭利学校就是你的不二选择。

如果家长的着眼点,更看重的是能否与国内传统的小学课程对接的话,那蒙特梭利学校就不是你的最优项目。前提是你认为国内传统小学课程真的值得你去牺牲掉儿童仅有一次的童年。

我常与我的家长们说,不要让那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蒙蔽了你们的眼睛。不过真正能理解的家长,又有多少呢?

借我的老师所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蒙特梭利教学法适合所有的孩子,但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家长与教师。”

这个老师是AMI的高级培训师与国际考官,是个德裔美国人,站在比较媚俗的角度说的话,哪怕教育制度先进如美国,都引得这位老师如此总结,那么问题的根结,就不是中国与否的问题,而是家长自己的诉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吧。

那么,你想要什么?
发表于 2020-1-19 1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台梭利是一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她的教育方法强调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是孩子获得教育的主要来源,父母应该做的是辅助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这种理念值得中国年轻的家长一试。
于是,在 2015 年的那个冬天,我决定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对蒙氏教育的真实体验用自己最熟悉的工作方式——电台,传播给别的妈妈。站在理解孩子与父母的双重角度,我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数以万计父母的关注。从此,在这条路上我就再没有停下来。从简单的经验分享到形成课程体系、开办父母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见证了父母们的蜕变和孩子的成长,后来逐步形成了群体风格,我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蒙氏父母」。
以下是我对蒙氏父母的一个文字素描。
蒙氏父母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气质:忙得有章法,闲得有情调。该自己做的绝不含糊,不该自己做的绝不插手。相信孩子是他自己最好的老师。
他们和所有父母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爱和自由的背后是对自然界规则忠实的坚守,不是放任。
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会淘气、会犯错,但是他们不用拙劣粗暴的惩罚和奖励这种得不偿失的原始方法,选择相信孩子会帮助自己变得更好。
他们比谁都重视教育,但从来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教育;他们也会默默帮助孩子修正其不足,但不会让孩子察觉到自己的不足。
温馨贴

    养育孩子,是人在情感和精力上的巅峰体验。养大一个孩子,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但是要养育好孩子,就算在当下仍然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父母意识和格局的差异是孩子与孩子最初差距的来源。
蒙氏父母肖像图

2015 年 6 月 2 日
快上幼儿园了,正准备给儿子练习使用立式小便池。朋友雪中送炭寄来了一个正适合他使用的可爱小便池。
尺寸小小的,还方便挂在任何我们想要挂的高度。儿子一看见就喜欢上了,很兴奋地参与了小便池选址和固定的整个过程。
我统计了一下,今天恩恩一共使用了八次小便池,就算没尿,也要跑过去挤上几滴。
没想到第一天就把这件我原以为要培养一段时间的「大事」给搞定了。
环境能刺激孩子的行为,参与感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第一组对比图:洗脸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1.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一):为孩子创设独立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实现自助式成长)。
第二组对比图:孩子抢着扫地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2.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二):成长不是为了防止孩子犯错而阻止孩子的工作,而是为孩子预备适合的工作材料鼓励孩子工作。
第三组对比图:收纳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3.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三):玩具陈列式摆放并且制定规则在先:一次取一样,从哪里拿就放回哪里去。
第四组对比图:妈妈累了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4.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四):尊重孩子的感受,也尊重自己的感受。每个妈妈都需要适当的喘息,没有质量的陪伴不如休息。给孩子合理的界限,懂得彼此尊重。
第五组对比图:选择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5.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五):命令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走向被动,而选择可以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获得被尊重的感受。
第六组对比图:孩子自己穿衣服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6.jpg
蒙氏父母的高明之处(六):不帮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但也不会让他们独自面对自己不会做的事。有时孩子拒绝是想证明他自己的主权,但不代表他具有相关能力,父母的尊重会让孩子放松情绪从而接受建议。
蒙台梭利有一盏灯,为你我而留

2015 年 12 月 4 日
《蒙爱之声》第一期节目上线,恩恩放学回来听见我的手机里传来他熟悉的声音,若有所思地问我:「妈妈,手机里怎么有你的声音?」
我带他看了我的录音设备,给他介绍了怎么把声音录到那里面又播放出来的过程。他感兴趣极了,也想试一试。
当我给他准备好,告诉他可以开始说话了的时候,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爱你!
蒙台梭利有一个心愿,
那就是把「她」带回家!
她期待看到「面貌全新」的儿童和「脱胎换骨」的父母,
期待世界和平!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9 10: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蒙特梭利育儿法的重在指导幼儿探索,重在培养良好习惯,个人觉得,适合中国家长。
其实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要做三懂家长,即懂自己、懂孩子、懂爱人。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
培养孩子的内容主要是:优秀品质、良好习惯、终身爱读书的好习惯、持之以恒,以及终身幸福的能力。
双五一好:

1.五句良言

(1)早晨好,一天愉快。
(2)回来了宝贝,今天开心吗?
(3)我回来了,你一天辛苦了。
(4)晚安,做个好梦。
(5)请示,可以吗?
2.五子登科

(1)早上7点起床,叠被子。
(2)刷池子。
(3)静机子。
(4)光盘子。
(5)复位子。
3.日念一好

每日说家里人的一个优点。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1.jpg 因此“蒙特梭利”育儿法,同样适合中国家长。
我是一枚宝爸,关于育儿理念,欢迎大家评论、私信交流~
发表于 2020-1-19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幼儿园应当是“蒙氏双语幼儿园”,好妈妈应当是“蒙氏妈妈”——看到这种“只要喝了这碗水,你的病就全好了”的想法,觉得现代社会已经完全破除封建迷信的我果然还是太天真了。

我们不妨来深挖一下,这个“是妈妈就必须知道”的蒙氏究竟是什么。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1.jpg

蒙氏教育来自于玛利娅·蒙台梭利,19世纪末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身上光环无数,比如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整个人如同她的肖像一般闪烁着智慧的光环,也难怪我闺蜜会如此奋不顾身地扑过去。

但她真正轰动世人的是她的“儿童之家”——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到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家境贫寒的孩子,在几年后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蒙氏教育与以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集中于孩子的自行智力开发
这是我自己的概括:以往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之为一台机器,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之输入其中,然后机器会输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样的机器是无法作用于孩子的智力开发的,因为我们用教育代替孩子本身进行了解决。

蒙台梭利说过一句可以被裱起来挂在墙上的超级名言——“成人应该敬畏儿童。”她认为孩子本身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贺尔美),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与吸收能力(牧内美),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所以蒙氏教育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准备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这样的施教方,并不是作用于孩子,而是作用于环境,而孩子的成长是来自于他与环境之间的交互

这就是蒙氏教育的核心。也是基于此,蒙台梭利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具,用于开发儿童的不同感官。

举个具体的例子,蒙氏是如何看待作业的呢?作业本身并不是重点,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自行去理解什么叫做“秩序”。蒙氏的作业本往往是五颜六色的色纸,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作业是儿童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同时其实也是儿童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从跟作业的相处中,儿童可以自行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简单来讲:
“妈妈,我不想做作业啦。”
“我还不想上班呢,作业是你必须完成的内容。每个人活着都有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不是你可以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的。你可以自己想一种让你不那么痛苦的完成方式。”

    看,选择权要交到孩子的手中,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只提供环境。

日本动漫《黑子的篮球》中有个叫做紫原敦的角色,他很聪明但同时特别懒,因此十分不愿意学习。经过点拨后他自己发觉,“如果我上课可以认真听讲,我能背下来很多东西,回家就不用花时间背书了;如果我考试可以一遍做对,那我就不用改错题啦!”由于是自己想出来的“偷懒小花招”,所以他执行得十分彻底,从此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从我刚才的叙述过程中,大家应该能看到对这个“环境提供者”的要求有多高。你需要从你孩子的行为中找到他有待发展的潜力特征,并设计出可以刺激他发展的相应的环境条件。所以国内的蒙氏幼儿园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从哪里找来如此高素质的老师?他要有充足的理论储备跟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能够放到孩子身上的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蒙台梭利一定是一个特别聪明且内心坚定的人,她可以细致的发现跟她相处的儿童的潜力和问题。蒙氏被当做神棍使用也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蒙氏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神秘主义跟宗教主义的色彩。更何况,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可否认,蒙氏教育将教育学中传统的卢梭德育发展到智育,也确实存在许多可学习之处。每个人对待成功的定义都不同,又怎么会有金科玉律式的教育呢?

我认为,蒙氏教育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你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或者是你把自己直接作用在了孩子身上。没有耐心和细心,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变化,买再多的蒙氏教具也没有用。

所以,如果想做一名蒙氏好妈妈,务必做到这一句话:请更加细致认真的关注你的孩子!

    最后,为对蒙氏感兴趣的妈妈推荐两本蒙台梭利自己写的书:
(PS: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种理论,一定还是要去读原典,市面上的工具书多半鱼龙混杂)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2.jpg

《童年的秘密》
即使不作为育儿使用、而是单纯出于自我认知的需要,也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能让你了解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3.jpg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操作性极强的早教小薄本,以年龄为分类书写线索,细致描写了蒙氏儿童之家的实践。

——

Homelady (微信id:homelady2016),一个专治「新手妈妈焦虑症」的公号。

Homelady是由人大硕士创立的妈妈社群。我们一个是国家心理咨询师,另一个曾任教于北京四中,长期关注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前沿成果。我们会在这里,跟你聊聊育儿理论、亲密关系和自我成长。我们不只关心你的孩子,更关心你。
发表于 2020-1-19 1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现身说法。个人觉得这个教育法适合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什么环境、社会、教育体制。

先声明一下,我对这个教育法只了解个皮毛,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接触的也比较晚,但是大体了解了一下,觉得好像和我的理念比较像。我就姑且觉得自己是有理论基础的吧。如果我做的和蒙台梭利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也请大家谅解。

首先,我认为这个教育法的精髓在于: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尊重这个人的性格、自我行为规范、思维以及习惯。所谓让孩子自己干事情只是技巧方面的形式而已。当家长的思维能转变过来,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和灵魂,而不是一个无法自理的小萌物,这个教育法就非常容易做到。

我正式知道这个教育法她已经5岁左右了。现在8岁。因为我个人来说比较鄙视国内的教育制度,但是讲真,让我给她当老师一个没精力一个没心情。家庭也是普通的,没有壕到可以上名贵的学校以及请各种家庭教师,所以我能做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给她教一些思维方式。而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我都是动动嘴,绝对不动手。我的想法是,咱可能上不了什么名校,但是混社会还是需要情商的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快乐和幸福。能获得这两种能力,什么样的条件过得都不会太差。基于这种指导方针,我变成了个三不管家长:不管学习、不管生活、不管课余。只引导她的思想和思维。

1、讲道理。

我在很多回答里都说了讲道理。讲道理的过程不是我一个人blabla说,我是问她怎么想的,然后一点点引出来。先把道理给她理顺了,思维搞清楚了,而且这个搞清楚的过程我只是起到个引导作用,她自己来选择。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不去给我解释很多东西。直接告诉我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但是为什么能做不能做从来不说的。我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而随着年纪的长大和见识多了,自己总结个中道理。走很多弯路。所以我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尽量把我掌握的道理告诉她,而不是告诉她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如果她对我的道理有质疑,那么大家探讨。我只负责解释过程,以及过程可能会引来的结果,怎么选择是她来决定我尊重这个是我女儿的人,所以我尊重她的选择。只要不杀人放火抢银行伤害自己,她的选择我都尊重并支持。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很奇妙。当我放手了,让她自己来建立自己的规则、秩序,她不仅没有撒丫子跑偏,或者像脱缰的野马自己乱跑,反而更信任我。因为每一件事情,我先会问她她的决定,然后帮她分析,然后给她讲方法论和道理,然后告给她说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事实证明,我还是有经验,我提供的解决方案比她的好。有时候我还会和她开玩笑:你看你妈我厉害吧。所以这个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刚开始(2、3岁左右),大小事情她都要自己做主的。包括出去买个衣服,我只有付钱的份,再丑的衣服她看上了就得买。现在,她无论大小事情都会主动问我行不行,愿不愿意,好不好。及其自觉。我说不行的,根本不用解释,她就不会去做。不是她的东西绝对不拿,家里的规矩绝对遵守。准备破规矩前,一定会问我们的意见。因为她知道我给她的意见绝对是更好的,我们在家里定的规矩绝对是有原因的。

信任感一建立起来,她的任何动向我们就会更清楚了。沟通很顺畅。在外面遇到啥事了,最近心里有啥波动了,什么事情处理不了了,我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现在长大了,朋友也多了,各式各样的小孩也出现了。有一些大孩子开始教小孩子不学好,我们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并且做正确的引导。这块又变成一个正循环,她开始主动向我们倾诉,询问,我们不再是父母的角色,而是她最好的朋友。这样我们的主动权就大了很多。

因为孩子长期是在讲道理之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的,而且我一直告诉她,你要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就得说服别人。我也告诉她,虽然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不代表我做啥都是该着她的。所以现在她比较理性,明事理,相处轻松,情商高,表达很直接,描述很准确,主观能动性强——因为她知道自己只能有自己去负责,父母是坚强的后盾,但是无法无时无刻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时间出来保护她。自我意识强,不满意的地方会直接和我们顶撞,比如她就觉得我比较懒。再比如晚上要求我、爸爸、狗,睡前去亲她。这都成家里一个仪式了,她只要躺下,一家子人就浩浩荡荡的去她床边挨个亲。谁犯懒都不行。

2、和应试教育的结合。

我觉得真的不必太关注应试教育的形式。怎么说呢,当孩子有了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在学校相处这方面真的不用操心。最起码我女儿是这样的。

比如写作业这件事情。我父母是传统的方式,就是写作业盯着,背课文一起背。所以一直以来,她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总觉得学习是姥姥姥爷的事情。但是我们自己带,我是不管她学习的。上学前我就给她讲过一大堆的人生规则。其中包括什么阶段就干什么事。所以她很清楚也很接受,现在她的阶段就是学习的。所以在上学的时候,没有什么分离焦虑。另外她情商比较高,和别人沟通很畅通,在学校那个环境里非常自在。所以从幼儿园开始,每天都特别开心去学校,高高兴兴回家来。我们见面第一句话必定是今天在学校怎样,她永远就是一个字:棒。

而且我也给她讲过,为啥人要对自己负责。所以她也很清楚,她得对自己负责。我还给她说过,虽然我生了她,但是我不欠她的。所以她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帮忙,就得和我好好说。我不会和她姥姥姥爷一样,追着她让她写作业。

在这几方面说明白了,她自己内在的上进就开始了。她在没事干的时候,爱好是拿出来卷子做题。在周末大人睡懒觉的时候,她拿着点读机读英语。如果需要听写,背课文,她得给我们说请爸爸妈妈帮我看一下。看完了还得说谢谢。因为我告诉过她,这是我们帮助你学习,我们也可以不帮助你学习。她学习比起动不动考三百的孩子真的是一般,偏科,但是真的是上进。而且能活学活用。学了新词就各种用,学了新单词也各种说。所以她学了什么我们一听就知道。别人考一百,她自己比我们着急。各种要求买课外题回家做。短期目标就是当班长,长期目标就是考北大。但是因为他们班有个特别优秀的小孩,一直连任班长,基本也没别人啥事。

我们在学习上,是属于掣肘的家长。她爸爸天天说,哎呀及格就行了,关键得学会,考分不重要,考100腿打断之类的。有一次她非常愤怒的说,我们对她要求太松。然后我们给她赔了半天不是。
小升初貌似需要老师的推荐。这件事情好像她自己就搞定了。因为他们班主任真的超级爱她。怎么都得给她找个班干部课代表的活干干,评优一定选她,也多次向我们表达多喜欢这娃。

所以在学校的一切,我们完全不管。就是每天问她,今天高兴不,在学校怎样。她要是说遇到了同学之间的不公正待遇,她爸爸立马就表态要去给她当家做主,给个安全感而已。然后再了解情况,然后给她提供处理方法和意见。怎么做就凭她自己了。

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好,而不是为了别人好。所以当孩子把这些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去奋斗,她就特别有动力。

3、课外特长
我从小学了近十年的钢琴,考到十级。然并卵,长大了就不弹了。小时候为了弹琴天天挨揍。我从小痛恨钢琴。所以对待特长的态度,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坚持和韧性,而不是为了考试加分或者上好学校。

所以她现在技能层面没有特长。没有专门报班学习。我们给她拉了个清单,有各种特长班,给她讲明白特长班的意义,给她说明白这些特长都要练习哪些内容,以及一旦开始学,那就是认认真真的学。再晚都得练习,再累再苦再枯燥都得坚持。我把自己的经历给她描述的很清楚,让她来选择是否学特长班。她到现在没决定学哪个。多次要求开会大家讨论一下。

每当做这种决定的时候,她都是很谨慎的。因为我们讲的太细致了,所以她生怕把自己折进去。但是好处是,一旦她决定了,真的会全力以赴——因为确实考虑清楚,想明白了这件事情就是自己想要做的。

4、自理能力。

也是因为对自己负责的思想深入她心,另外,因为我们啥都不管,只负责讲道理,以及给她划范围,所以她会很本能的就把性格中擅长的东西发挥出来,规避不擅长的。

比如,她比较善良,爱操心,喜欢照顾人。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我父母那里过。每次走之前,她都会把家里给我打扫一遍。这件事情我没教过她,她按照自己的方法打扫的真的很干净。比我收纳能力强。如果会做饭,估计她会把口粮准备好了再走的(她很明确的给我妈表达过她一走我俩就不做饭会饿死的想法)。她自己非常享受这一点。我们曾经干涉过,希望她别那么操心,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可是她不行,不操心不舒服。

她还会自己做手工卖。虽然真的做的很粗糙,但是还真的卖了好几十。抓住一切机会给人家展示她的手工,然后用自己的方法销售。生意不好的时候,会来问我该怎么办,我就给她讲营销,她就改进产品又卖了好几十。

表演型人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根据情况卖萌或者三秒落泪。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应用的很醇熟。但是如果正经说事就是很正经的,绝对不会乱闹。

对于她干这些事情,我俩的态度是鼓励为主,夸奖为主,支持为主。还是那句话,只要不杀人放火抢银行,想干嘛都行。

我们每天会问她开不开心,压力大不大。如果碰到什么事情,一定是三个人开会一起商量。或者大家躺一起和她聊天。安抚她。她给我们做家务、卖手工,我们都会问感觉如何,她如果有比较负面的感受,能引导就引导,该叫停就叫停。如果她自己不停,那就继续。

她现在长大了,我们有时候讲的道理也开始不听,因为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小情绪,小思想,小圈子。我们也会问她要不要聊一下,如果她说不想聊,想自己待会,那我们就很识相的走开。等她自己找我们。

所以她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快乐的一个小孩。每天还是觉得在学校棒棒的,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笑,哪怕没睡醒也会笑。

我觉得她现在在为自己生活,每天需要她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她自己发自肺腑的选择,所以过的非常滋润。现在我的家人、朋友都觉得她是他们见过最快乐的小朋友了。

以上大概就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现在孩子的表现。在我的心里,她能这样,我的教育已经比我妈成功了。我妈也认同这点。我这种三不管的态度,刚开始天天被整个家里人骂,觉得我不负责,我也其实动摇过,万一耽误她前途怎么办。是不是得多创造一些条件,逼着她好好学习之类的。但是我真的是个特别”自私“”懒惰“”自我“的妈妈。试了几次都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盯着,牺牲自己成全她。

我觉得,孩子是一个人,是人他就有自己的灵魂,他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人,天生就带着适合这个世界的本能,就有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因为他们小,不会说,就没有的。反而,好好观察孩子,他们能给大人教不少东西。他们有自己的处事哲学、圈子、规则、秩序。这些东西,反而是一个人类最本真的样子。

人生不能随波逐流。社会的压力真的是很大,但是标准的人生很多人不是都过过了吗?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一切技能、技术都是可以学习和改进的,但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努力、认真、奋斗这些正面情绪的自发性,对自我的认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都是很难去改变和塑造的。而一旦拥有了这些能力,他就会懂得面对困境,懂得珍惜幸福,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并去很快寻找到自己要过得生活。而在人小的时候,要把这些东西给激发出来,发展出来,正面引导,扬长避短,才能生活的轻松自在。

如果生套理论,可能有部分是和蒙台梭利方法一样吧。但是我觉得,教育不是一个理论就能解决的。每个孩子的特点也不一样。但是毕竟人性是一样的,方法论也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只有什么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发表于 2020-1-19 10: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小小的幼儿教师,我比较偏向蒙氏教育方法。
可现实就是一班40多个孩子,孩子的一日生活都是被规划了的,一件事耽误,所有的活动都没办法进行。比如让孩子自己去穿衣服穿鞋子,有的孩子并不能迅速的穿好,我们给不了他自己探索学习的时间,他们被迫被我们“帮助”,这也是我很遗憾的事。
我只能把从书本上得来的思想和方法放在脑子里,身体力行地去保障孩子的一日生活,不磕着不碰着,吃饱饭开心玩。
至今我仍会回忆在大学里的一位教授,她年龄四十多岁,穿衣谈吐朴素淡雅,教我们幼儿游戏通论,我是通过她的讲述亲身经历对幼儿教育更加感兴趣的,也是通过她,我对蒙氏教育更加感兴趣的。
她四十岁有的孩子,但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因为年龄和工作而把孩子交给老人,相反,她用自己所有空余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她会给我们讲雨过天晴的时候她跟着她的女儿去踩水,下雪的时候她跟着她的女儿一起去捉雪花片,天晴的时候跟着女儿到外面和影子捉迷藏,她把女儿跟蚂蚁和大树说的都记了下来,她说孩子都是诗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生物 ,她说是女儿带领着她长大,她告诉我们因为有女儿,她的每一天都过的浪漫。同样是把全部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孩子,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有了孩子而混乱,她的孩子也没有因为过多的爱而失去探索的空间,这不只是因为有母爱才做到的,她更多地用了些方法和技巧。
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拥有一个孩子的生活特别憧憬,我更加认为对于家庭环境来说蒙氏教育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发表于 2020-1-19 1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刚刚看过蒙台梭利写的书,对蒙台梭利的育儿理念比较了解了,就在这里答一波吧。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是会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具,但其实这只是表象,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理念。
蒙台梭利的育儿理念是强调要尊重孩子,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剩下的就只要让孩子自己进行探索和学习。
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敏感期,在某个敏感期内,他们就会特别关注某一方面的事物,然后主动探索学习,蒙台梭利把这种探索学习称为工作。比如一岁前的孩子会特别关注光线、色彩鲜艳的事物。几岁的孩子可能会重复地玩弄瓶盖,反复地把瓶盖打开、关上、再打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其实就是在工作,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智能和意志力。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经常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感兴趣的工作中,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很健康,也会充满活力。而大人要做的就是不要阻止和打扰孩子的这些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提供能让孩子更好地工作的环境。
所以蒙台梭利幼儿园会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具,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感兴趣的工作中。孩子选择用什么教具不是强迫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一旦孩子选择了喜欢的教具,就会不断地重复工作,直到满意为止。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喜欢做能让自己成长的工作,而不是休息、或者是其它悠闲的事情。同时,因为工作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以蒙台梭利教育非常强调工作的价值(甚至有一些从受灾地区出来的心理遭受打击的孩子,通过工作也能回归正常)。
那么蒙台梭利就是十全十美的吗,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完美的。蒙台梭利的教育,侧重的是家长要尊重孩子,并且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主动探索和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一些大人不可能教给他的事情,比如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充满活力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能和意志力。但是,蒙氏教育比较忽视父母和老师的能动性。有些内容,比如孩子的三观、品德等内容,只通过孩子自己探索是很难发展的,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和教育,这些内容在蒙氏教育中没有提到。
所以说,我们要取其精华,不只是具体做法上,从心态上。在过去,会有很多人喜欢溺爱孩子,这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现在少了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是现在大人又有了一种心态,就是浮躁,比如只是一味地把孩子上补习班的时间提前,一味地从成人世界的效益角度看待孩子。比如今天我们要教孩子学一下跳绳,那么就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都是有碍于这个目的的,都应该被阻止。再比如和刚学会写字的孩子去商场,孩子可能会试着慢慢念着店铺的字,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耗时,家长会没有耐心。同时蒙台梭利讲究的尊重孩子,到哪里都是正确的。
家长的世界节奏快而浮躁、而儿童的世界节奏慢,所以经常会出现矛盾,成人会忍不住出手帮孩子做事,让成人遵循孩子的节奏,就像让正常人学一个中风的人走路一样难受。
蒙氏教育就比较讲究教法自然,也就是不应该用大人的节奏去打扰孩子的节奏。同时,有的家长会以儿童是否能适应大人的世界来判断是否优异,而不是以孩子本身为考量,所以一旦孩子有任何偏离成人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应该立刻进行纠正。
最近看到的一个反面案例就是,有个妈妈带着小女孩在小区中学跳绳,两个人各拿着一个绳子,但是老远就能听到妈妈在大声训斥:“快过来,不要看了”,“小心我用这个绳子抽你”,之后在演示的时候又不断地大声叫着:“看仔细了没有”,“不要扭”。其实这种情况,妈妈首先就是没有尊重孩子,其次,当孩子在观察一些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经常会被妈妈阻止,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蒙氏教育可以让家长更尊重孩子,更关注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浮躁地教育孩子。如果再在品德等方面结合其他的教育理念,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和蒙氏教育相互补充,就能比较科学了。
ps:最近每周都会读一本儿童教育书籍,核心内容会写在文章里,欢迎关注。
发表于 2020-1-19 1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儿子2岁半到6岁期间在蒙氏幼儿园。期间我自己看了国内能买到的所有蒙台梭利书籍,在家尽量与学校同步。6岁因搬家转入普通幼儿园。

孩子收获比较大的几点:
1、孩子在混龄班通过耳濡目染学会照顾小朋友,与大孩子一起交流后,语言能力的进步也比较快。
2、养成了非常好的专注工作和时间安排的习惯。
3、可以玩得很疯,但自己收得住,也容易平静。

幼儿园当然也有不少不得已,未必处处严格按蒙氏流程进行。但是我觉得这些收获已经让我对这家幼儿园感恩不尽。
发表于 2020-1-19 1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蒙氏是一种有争议的方法,不过国内极少见到批评性的资料。参考 http://www.k12academics.com/alternative-education/montessori-method/criticisms

准备沉默一段时间,先把这个遗留问题处理了。以下翻译未经原作者许可,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已经取得了原作者授权者另当别论。

Criticisms 批评
A wide range of conflicting criticisms have been leveled at the Montessori method. Some parents believe the Montessori environment leaves the children too free while others see the Montessori method as stifling to creativity. Some see Montessori schools as elitist prep schools for preschoolers while others question Montessori teaching priorities, and decry children spending time on such menial tasks as washing tables or arranging flowers. Some parents are put off by what they view to be Montessori teachers' unusual manners: some may appear too subdued, others too stern, none of them necessarily praising or teaching the children in a conventional manner.
针对蒙氏方法的批评广泛而且有些互相矛盾。有些家长认为蒙氏教育环境给孩子的自由过头了,而另一些家长则认为它扼杀了创造性。有些家长视蒙氏学校为学龄前儿童的精英预科;而另外一些则质疑蒙氏教学本末倒置,尽在洗桌子或整理花束之类的事情上浪费小朋友的时间。有些家长则被他们视为蒙氏教师非常规的举止吓到了:有些显得过于消极,另外一些则过于苛刻,毫无疑问传统教学方式不会鼓励这些行为或教给孩子们。
The two primary critics of the Montessori Method in education theory are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and John Dewey. They thought that Montessori was too restrictive, and didn't adequately emphasiz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development. Dewey believed that the Montessori Method stifled creativity.
蒙氏方法在教育理论界有两个主要的批判者,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和John Deway(著名的杜威,实用主义)。他们认为蒙氏限制过多,而且对社交活动与发展的不够重视。杜威认为蒙氏方法扼杀了创造性。
Another criticism of Montessori schools is that they do not traditionally assign homework. The lessons taught in a Montessori classroom are not generally conducive to home use, and the materials are highly specialized. It would be unlikely that a parent would buy materials for this purpose. Critics allege that a child who transfers to a traditional school and is required to do homework will have trouble adjusting, although research has shown the opposite. Homework in some form has started to find its way into the Montessori curriculum, if in a somewhat forced manner.
对蒙氏学校的另一种批评则是他们传统上不布置家庭作业。蒙氏课堂教授的课程,通常不适合在家庭环境中运用,且教学材料是特别定制的。家长通常不会为出于这种意图而购买这些材料。批评者称以后转移到传统学校的孩子需要做作业,适应会有困难,不过研究表明情况正相反。强制要求的家庭作业也在逐步出现在蒙氏课程里,
For many years Montessori schools in North America did not believe in mark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letter grade system, and instead issued report cards that focused entirely on descriptions of the student's behavior and progress in class. Many parents complained that such report cards made it too difficult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n how well or poorly a student was doing in their subjects. As a result, some American Montessori schools now issue letter grades just as non-Montessori classes do.
众所周知,多年来北美的蒙氏学校都不按字母等级给学生标成绩,而是填写汇报卡主要描述学生在课上的行为和进展。许多家长抱怨这些汇报卡让他们很难清楚的了解学生在各个科目表现倒底咋样。因此,有些美国的蒙氏学校现在按字母等级评分,跟非蒙氏班级一样。
Within the Montessori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ere have been squabbles ranging from minutiae to the core principles of the philosophy. Those from one training background may believe another is too strict or outdated while others are accused of diluting Montessori's scientifically derived vision of ideal environments to support human development.
在蒙氏专业人士内部也有很多争议,从次要细节到核心的哲学思想都有涉及。某个教育背景的人士会认为另外一些过于严厉或已经跟不上时代,而另外一些则被指控让蒙氏有科学依据的支持人类发展的理想环境的见解变质了。
Internal divisions regarding the classroom materials also exist. Some Montessori associations (such as AMI) are seen as adamantly opposed to the development or inclusion of new types of materials or ideas. A further problem lies in the traditional Montessori requirement that materials used in the classroom should be of natural materials (primarily wood) and of high quality. This creates a rift between well-funded schools who purchase material based on quality, and those schools who purchase cheaper materials (often plastic) in order to stretch their budget.
关于课堂教学材料的内部分歧也是存在的。有些蒙氏组织,如AMI坚决支持开发或融入新材料或新理念。更麻烦的是,传统蒙氏方法要求课堂上使用的材料都必须是天然材料,主要是木质的,并且要有很好的质量。这制造了一种分裂,有钱的学校购买时主要考虑质量,而另外一些受制于预算要买便宜的(通常是塑料的)。
Dr. Angeline Stoll Lillard's 2005 book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esents the first real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search done on the comparison of Montessori educated children to those educated in a more traditional manner. Lillard cites research indicating that the children do better in later schooling than non-Montessori children in all subjects, and argues tha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n this area.
Dr. Angeline Stoll Lillard 2005年关于蒙氏方法的书: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首次提供了真正全面的研究概述,研究对比了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和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Lillard引述说,研究表明蒙氏的孩子在后续学校里所有科目成绩都超过了非蒙氏的,同时指出该领域还需要更多研究。

A 2006 study concluded that Montessori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ir standard public school counterparts:
On several dimensions, children at a public inner city Montessori school had superior outcomes relative to a sample of Montessori applicants who, because of a random lottery, attended other schools. By the end of kindergarten, the Montessori children performed better on standardized tests of reading and math, engaged in more positive interaction on the playground, and showed more advanced social cognition and executive control. They also showed more concern for fairness and justice. At the end of elementary school, Montessori children wrote more creative essays with more 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s, selected more positive responses to social dilemmas, and reported feeling more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at their school.
2006年的一项研究认为,蒙氏学生表现优于标准公立学校的同龄人:
从蒙氏报名学员中随机抽取了一组孩子去读其它学校做为对照,市内公立蒙氏学校的学生多项成绩都更好。到幼儿园毕业时,蒙氏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的标准化测试中表现更佳,在游戏场地里合作更积极,并表现出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和执行控制(译注:这句直译了,我理解意思是更好的社会角色定位和人际关系认知、以及相互督促协调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对公平公正也显得更为关注。到小学毕业时,蒙氏的孩子能用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写出更具创意的短文,对社交问题的回应更积极,并且报告在学校的集体感更强。

译注:最后说一下,这只是我随便搜来的一篇,严格说来,它也没有提供所引言论观点的详细情况或参考资料,不足以为学术参考。

----
我个人对这套方法持谨慎的怀疑态度,由于时代变迁,Montessori女士时代的很多观念已经转变不再成为问题了,而她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样本都有点偏颇,一个好老师的经验总结,是否足以形成一套科学体系是很可疑的,教育这个领域又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模式的,但对其科学性的评估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教育研究的关联性难题和道德悖论又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困难。

另外,蒙氏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我对它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的程度也很担心。特别是成为一种商业口号之后,大家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发表于 2020-1-19 1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业内说几句吧。

适合。

但是每一个孩子有具体情况,如果觉得按生产线一样,送进去蒙氏幼儿园或机构,就可以出口看到什么奇迹的产品升级,还是醒醒吧。

个人觉得,由于文化思路,以及教育条件,还有机构本身的水平,以及蒙氏教育本身的局限性等等,正确做法(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是同理)是:
有条件,可以尝试。有效果继续,没效果换别的。
教育理论本身消化内化,用在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上。

具体说,也就是类似于我常提到的三分之一法的“放纵理论”部分。

孩子在探索尝试模式,请退步闭嘴,提供看不见的保护支持即可。

举例子,孩子爬滑滑梯。有的家长话痨,不停的说别这样那样危险……
正确的类蒙氏做法,简单场景提供(比如较安全的场所,脚垫没雨水等),指导(一句话,手必须抓紧),然后必要隐藏保护(身位手势,收起手机),明确目标(比如规定时间,可以上五次等等)。

再比如,条理性训练。
简单任务场景:如果要玩别的,玩具必须回某一个房间(不用归位,因为不够简单)。
指导:一次拿两个玩具。
必要隐藏保护:掉地上容易绊倒的偷偷挪开。
明确合理目标:一次只能玩十个玩具,归位时自己完成十个,余下可以申请(没错,这是常用词)帮助。

再拿朋友的例子说一个。
指导小朋友作业。
简单任务场景:排除无关干扰,零食玩具电视家长手机(所以不同意在书房儿童房学习)。
指导:分解步骤,并让孩子跟随反馈。
必要隐藏保护:无。
目标:了解孩子思路,和正确解题间差距以及原因。解题本身其实价值无几。
所以,孩子想到更远一步,必须行为量化鼓励。

所以,小朋友不集中不耐烦不配合的行为,这个题外了,其实是非常诚实的反应了他的心理,训斥是失败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分析调整家长自己的方法。

没办法,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做容易的事。

………………………………………………………………
以下跑题,给朋友看的。

问题我看了半天,忽然对“适合家长”关键词颇有思索。提问者如果是业内,可能是很有思想的,当然,更大概率只是想多了。
所以,解释一下,蒙氏教育比较多实用的场景是9岁以下,而这个阶段家长是主要教育角色,而家长想教育好,先教育自己。

所以,家长怎么用蒙氏法教育自己,有点意思。

在对成人进行方法论,自我觉醒的行为培训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类似蒙氏的思路,但是很少系统的提及。

所以,为了一个朋友,展开一点点。

比如学会拒绝的行为训练之类蒙氏训练法,应该怎么做?

简化确定任务,明确程序,完成。
注意,程序要够简单,以至于训练过程可以保证顺利。

实际场景。
一个朋友向你借钱。
首先迅速判断,应该拒绝吗?简单拒绝还是绕一个无穷无尽的(容易其实麻烦的)弯?
确定了,那么程序就是决断而不失礼貌的拒绝。
具体场景,拒绝过程是明确正确的传达你的拒绝信息,而对方的反应,不应该影响你的训练过程。
所以,对对方的反应,同样,决断而不失礼貌。比如:我明白了,刚才我也说了不可以,谢谢你的理解。
然后,转换话题。
当然,转换话题不成功?重复刚才这句话。
注意,没有提此拒绝训练的场景选择,是因为简化目的,再如蒙氏一样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多次尝试,总结简单的经验。
比如:公众场合,站姿,比较容易。私密场合,距离近坐姿,比较难。

…………………………………………………………
发表于 2020-1-19 1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蒙氏,瑞吉欧,皮亚杰,加德纳,还是卡尔威特,杜威,斯托,杜曼,奥尔夫,甚至包括七田真,苏霍姆林斯基,陈鹤琴,一代代的教育家都在认真的研究着关于儿童的教育问题。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延续下来,有它科学之处,但肯定的讲,也会有相对的弱势。
相对而言,蒙氏等作为重要的幼儿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从流行到衰弱到再流行,是因为经过实践与整合,它确实符合了儿童生理发育智力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后续很多的新的教学法,多也是基于它而衍生出来。但它的混合年龄段编班的理念确实在中国的幼儿园很难行得通。
        对于家长,我建议大家不必太关注孩子幼儿园的所谓教学法的采用,更多的还是要关注教师的素质与责任心,关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吻合,关注园所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环境(包括人的表象与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教学法的范畴。
        如果家长自己有教育孩子的愿望,不妨先阅读一些关于儿童发展的认知性书籍,比如《孩子们》,《儿童心理学》,《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智力发展》等,在系统的了解了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对一些教学法的理解,选择性的采用一些可理解可操作的智力性教育措施。
        教学法只是工具,它能够提升能力,但它不能决定性格,不能塑造人格。然而对于儿童而言,更重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好奇心,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质疑,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这方面的培养指望老师,估计只能凭运气了。所以家长需要多下一些工夫,特别是责任心,这个教育的内容在普遍中国家长心中似乎位置太低了。
        对于国内很多机构自创的随便起个名字的教学法,姑且听之,不必当真,纯市场手段。
        对于双语,我想应该看重的是教师是否是真正的国外幼儿教育的职业人员,他们存在的重要性不在于一种语言的授予,而在于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渗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自信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过国内很多的双语园都是假老外,是会说英文的外国人。
        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不是那些幼儿英语、数学、才艺等培训机构的目标(他们关注的是显性结果,是能被多少单词,能算几位+几位的数学,能钢琴过几级,能不能早早的就会几百首古诗,会背这背那),更多的努力还是要靠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如何更好的与教师,园长配合,相互信任和理解,共同完成儿童早期的素质养成是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现今信任缺失,又面临着严峻的应试和择校危机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大难题。
发表于 2020-1-19 1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1、建议提问者真正看看蒙台梭利关于教育的专著,了解了再判断。不能只凭借口碑,与网络知识。
2、蒙台梭利教学法肯定有其利弊,但是考虑到国内幼教现状,您还不必担心蒙台梭利的弊病。
3、个人对蒙台梭利的几点认识。
A、蒙氏将孩子分为0-3岁、3-6岁、6-12岁、12-18岁的几个阶段。最具革命性的是其对0-3岁阶段的认识。
B、蒙氏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就不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精神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最重要的,“意志”是凭借0-3岁的孩子自身生长出来的,幼年期来自成人的干扰是任何成人缺乏“意志‘的原因。
C、0-3岁孩子是完全排除成人影响的。
D、3-6岁孩子,开始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扰(主要是不必要的帮助),打骂更不用说了。
E、孩子的意志到6岁发展终止,之后任何外力不可改变它。
F、6-12岁,”意志“不受干扰发展起来的孩子,可以自主学习。
G、反之,受重重干扰发展出来的”意志“,分为两种,”强“型与“弱”型,即“侵略型”与“听话型”。
H、“听话型”因为更少给教师造成麻烦,很少被视为问题,却是最大的隐患。
I、蒙氏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塑造作用。
J、蒙氏本人早已作古,其理论当然需要更新与发展。比如,她基本没有提到音乐、美术与阅读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这一点,请参考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松居直《幸福的种子》、A. C.尼尔《夏山学校》等书籍。
以上

(2015年11月1日)回答知友提问如下。

感谢您分享您的看法。
您问出了4个问题,第3、4距离“【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主题,似乎越来越远了,哈哈。
1、“意志”的定义。直接抄《辞海》来回答。
P4715“意志”词条之解释: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前者指促使人从事带有目的性的必要行动;后者则指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意志过程使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
(个人认为,不能赞同更多。“意志”的概念,也存在于哲学、医学、心理学中。这几种学科,以中文,甚至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士,均不代表业界最高水准。比如,蒙特梭利的母语是意大利语。就是说,我讨论的主题,是三手甚至四手的知识,被别人嚼过几遍的馍,鄙人用中文的表述,是距离其原创者的初意越来越远的)
离开词典,具体来说。如果我进入【知乎】网站寻找答案,在背后驱使我如此做的东西,就是“意志”。当然,它也可能表现为,驱使我离开【知乎】,到其他在线游戏、视频、聊天网站,或者干脆关掉电脑,等等。它能发动,也能抑制。
2、“听话型”意志。直接抄两段蒙氏的原著。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存在着某些深沉而普遍的东西,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向上的倾向,不管这种倾向多么模糊不清和无意识;他们渴望着某种精神的力量。而且这种倾向不管对他们品性上的缺点起的作用多么微不足道,但这迟早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品格得到改善。
出自蒙氏《有吸收力的心理》第二十章《品格的形成是儿童自己的成就》(外国教育名著丛书-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主译校,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32页)
当我们论及品格训练时,通常都会谈到意志和服从的问题。……一般学校不仅没有给儿童提供使用其意志的任何机会,而且还直接阻碍和抑制了儿童意志的表现。维护儿童被当作是对抗,完全可以说,教育工作者是在尽一切可能摧毁儿童的意志。
出自同第二十五章《顺从的三个阶段》第575页
以及《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第7章《意志》(同第748页)。这里,蒙氏用了一整章来讨论我们关心的”意志“问题。相信,对读者而言,既解渴实用,又能丰富理论储备。
3+4、听话型意志的成人,与如何改变。
个人认为,听话本身不是错,但是简单地判断听话为错的想法,及其背后的判断标准才是错。”摧毁儿童的意志“,经过制式教育环境下长期的被权威、被父母的否定过程,有机会开始认识自我的成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一个残缺不全的自我。但是,你所赖以观察自我的工具,也是制式教育灌输与你的。用这种工具,观察,分析,再改正,恐怕会越改越歪。找到听话型人格的真正原因,是最重要的。途径,恐怕有两个,一个是专业靠谱的心理学机构(能有勇气找心理学家寻求帮助的,都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心理问题,另外那些才有问题);另一个,是自己阅读。选书的标准很多,推荐一个比较另类的,即电商网站上任何活动期间不打折的专业性书籍。另外,书名越简短越佳,堂堂正正挂”心理学“三字即可。
发表于 2020-1-19 10: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并不是蒙台梭利方面的专家,但这并不妨碍我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是解放中国家长和孩子必不可少的灵丹妙药

在为人父母的这几年里
我发现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文化缺失和断层,
可以想象这些在某方面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家长对于尚不知世事的孩子来说是怎样一种灾难。

在中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理念中,
大部分家长还残留着一个十分严重的思想误区:
他们总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主人,
顺理成章的安排孩子的生活一切,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友。
他们不仅积极的安排好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块砖瓦,
还以防万一的写好了每一块路标。
从孩子一出生起他们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像孩子灌输:
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哪里不能去,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长大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后他们还会告诉孩子干什么没前途、什么样的人没希望、学不好洗就要去XXX、谁家的孩子怎么好······
他们总是会毫无忌惮的帮助孩子做出每一个人生上决定,
毫不忌讳的帮孩子做好每个人生道路上的选择。
一边在说着:乖、听话。的同时又告诉你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得,在希望你善良勇敢的时候又会对他人恶语相击告诉你人心险恶,在希望你健康自信的时候又怕你骄傲而不停打击·······
对,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
他们不会在乎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喜怒哀乐,他们也从不考成长路上必然的因果关系。
他们总会觉得这些都是孩子幼稚的童话,只有自己的规划道路才让其受益一生的选择,
他们就这样坚信着、执行着在抹杀孩子自我意识的同时又把一条又一条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三观强加于其上。
我很难想象到世界上还会有比这更悲哀和残忍的事情了。

但你真的没办法去责怪这些中国式的父母,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教育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就像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要不是你XX我都懒得管你”“孩子长大了就懂了” “长大了就会孝顺了” “长大了就明白父母的辛苦了” “有孩子你就懂了”·······
这些毫无逻辑和道理的话一样,他们总是把孩子某一天的幡然醒悟作为自己希望的寄托和动力,就像他们成长的历程一样。

殊不知他们以这样的方法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和他们一样成为了思想上的巨婴。我们总会看见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交着自己不喜欢的朋友甚至还要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能耗尽心机的去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来掩盖自身的乏味无趣,甚至如果你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在你的身边有很多人,很多很多,不管他们是否有着过人的能力,看戏完美的家庭、丰富的学识,英俊的长相,这些别人理当羡慕的一切,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办法幸福,他们不是在人品上、道德上、三观上、感情上、亲密关系上、对生活的选择上出现巨大的缺陷就是在对现状的不满中拼了命的折腾。

蒙台梭利教育其中最让我孟获启发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不仅要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还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在深受应试教育毒害的中国家庭中最大限度地让家长和孩子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自由。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多的应该是去职责监督和保护孩子的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肯定,只有他们获得足够的爱,他们才能学会去爱别人,只有他们获得足够的尊重,他们才会品行兼优,只有他们追随自己的梦想,他们才会真的快乐,只有他们自强自信,才能在这个社会占有一席之地。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胚胎,他们会随着孩子的身体一起成长,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像关心孩子的健康一样小心呵护孩子独立的人格,至于他们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作决定。

最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仅希望我小天使一般的闺女和儿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健康快乐的长大,至于他们想什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爱好,有什么样的理想,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和什么样的人相守一生,这都是他们的自由,我无权干涉。
不管他们想做什么样的事,只要在不触犯法律和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我作为他们的父亲都会竭尽所能义无反顾的去支持他们。
发表于 2020-1-19 1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前面的回答,有的理论性十足,有的大段长篇累牍地copy普及,不知道有几个是有孩子的,我以正在经历的角度来说一下吧。
家有个上幼儿园的宝宝,正好选择的也是蒙氏幼儿园,坐标一线城市。得益于家长们对蒙氏教育的推崇,很多地方和幼儿园都被冠以蒙氏名号。我给孩子选的这家蒙氏幼儿园,是经美国认证的,应该算是“根正苗红名门正派”吧。该幼儿园在本市只有几个校区,当然收费也不菲,一个月一万左右吧(原谅我模糊这个价格,因为怕被同学校家长或者老师认出,而且不同校区收费也略有差异)。其它只要打着蒙氏旗号的幼儿园也不会便宜,四五千五六千一个月也是常见。

说说为什么给孩子选择这所幼儿园吧。毕竟,对普通人家来说,确实不便宜。有孩子之后我也读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其中就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经典著作《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等五本。老实说很枯燥晦涩,纯理论,难以一页页读完。但跟前面有个回答说的那样,蒙台梭利最核心的教育法就是:妈妈,帮我让我自己能做。充分给予孩子信心和鼓励,允许孩子出错,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和需求,并真正的理解看待他们。这是我最早对蒙台梭利的印象。但读这书时并没有想着给孩子选蒙氏幼儿园,只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很好。

之后轮到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可选择的余地真的很少。本来一心想读公立的,由于户籍学区房等因素,我们没有办法读到好的公立幼儿园,最好的可能性就是找点关系读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就连这样普通的公立幼儿园,也并不是找关系就能百分百保证能读的。所以,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民办幼儿园,一般的三四千一个月的样子吧。然后,身边有孩子读过这个幼儿园的家长,给了我信心,可以去试试这个幼儿园,她们说,除了贵,其它都很好。所以抱着试试的心态来了解了,面试了,并最终录取了。虽然幼儿园面试很多时候是个过场,但真的有家长在面试时表现的极为功利性,最终被刷下了。学费很贵,但也能承受,很多人一听到就惊讶的不得了,甚至有帮朋友对我“群诛笔伐”认为我是爱面子,还有的说就算进了很贵的幼儿园也不代表你孩子有出息什么的。如果认为买房买车的钱值得花,给孩子上那么贵的幼儿园不值得,或者说幼儿园只是随便上上没必要那么重视,或者说给孩子上什么学校就要求什么出息,那我只能呵呵,这些人都还不具备教育孩子的心理。所以说,我给孩子读这所幼儿园,是形势所逼,也可能是内心对蒙台梭利向往而驱使的。

蒙台梭利除了给予孩子充分自由和独立性外,还有工作概念,就是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工作,而不是简单的玩。所以,蒙台梭利的教具很有特色。前面有个回答说蒙台梭利的教具跟不上现代的发展,因为都是原木色的木头什么的,太朴素,孩子喜欢鲜艳的东西,对此我不认同。在此不多赘述。可以说,蒙氏的教室里的工作分区,是很细致也很科学的。还有一个特点是混龄,大概3-6岁的小朋友都可以被分在一个班。对于现在城市孩子来说,兄弟手足姐妹情谊是很缺失的,玩伴们太少了,所以混龄会让大的照顾小的,小的学习模仿大的。至于有些家长担忧大的欺负小的,过虑了。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最主要的是教授者。不管公立私立双语蒙氏或其它,老师是最最重要的。一个有爱的乡村老师,即使不给孩子什么高深洋气的国外教育法,也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蒙氏幼儿园,会在制度上保证有爱的老师偏多,概率偏大。一个班,不到20个学生,蒙氏主教老师,中文老师及生活老师,3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照顾孩子们起来,会比其它30多个学生一个班的幼儿园来的细致的多。其中,蒙氏老师都是持证的外籍老师,十几二十来年的蒙氏教育经验,很多有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经验。难道,你指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会多少知识?首先我希望孩子有好的性格,独立勇敢的个性,广阔的心胸,开阔的眼界。至于那些实在的数学拼音英语等实用本领,都是次要的。但事实证明,经过蒙氏幼儿园学习的孩子,这些实用本领也不比其它的孩子弱。你能深刻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的那种开心,每天期待着上学,自己吃完饭洗盘子,中午不想睡觉老师也不会逼着睡,不想分享玩具也不会被逼着分享,能感受到幼儿园里方方面面的对孩子的爱心尊重和耐心。不一一赘述。

这样幼儿园的硬件肯定是很棒的,家长的经济实力也不差。每天接送孩子的有跑车,奔驰宝马保时捷也不少,最普通的奇瑞也不是没有。也有外籍小朋友,家在学校附近的有之,开车半个小时的很多,坐地铁半个多小时也不是没有。教育真的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家长和家庭氛围毫无疑问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普通如我们只想尽力给孩子好一点的。不是说蒙氏幼儿园就是蒙氏,也不是说按照蒙氏幼儿园布置就是蒙氏,一切关乎家长老师和心。不知道有没有解答一些人的疑问,第一次回答,很啰嗦,见谅啦。
发表于 2020-1-19 1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潜台词,疑惑之外潜台词包含了期望、恐惧,我觉得
1.我们给孩子带去的不应该是一种方式方法,而是一种爱一种心态。
2.任何方式方法都有功利性,但蒙特梭利的精髓是无功利性,爱有功利性吗?显然没有。
3.没有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有适合家庭的爱,有了爱就有了接纳,接纳的意思是承认孩子的本然。
4.关于幼教,其实是父母自我的成长。
发表于 2020-1-19 10: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回答分三部分:
1.对高玄晔老师回答的批评
2.当下“蒙氏育儿法是否适合中国家长”是个伪命题
3.我个人对蒙氏教育法适用性的体会

1.对高玄晔老师回答的批评

高老师首先提了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选择蒙氏教学法。然后,举了蒙特梭利博士早年创造的2大“奇迹”。但这2大“奇迹”只能证明蒙特梭利博士的成功,不能证明蒙氏教学法的成功。如果要证明一个教学法的成功,你至少要证明这个方法可以学习和复制,换一个人来,认真按照蒙氏教学法的要求去做,也同样能创造出蒙特梭利博士的“奇迹”;在这个问题下,至少还要证明中国家庭也同样可以得到这样的“奇迹”。但在当下,恐怕高玄晔老师无法证明这点。

然后,高老师陈述了国内实施蒙氏教育法的很多问题,说明这些问题不代表蒙氏教育法的失败。这个回答的重点是撇清了正规蒙氏教育与当前一些打着蒙氏教育旗号的人所创造的问题之间关系。但这并没有证明蒙氏教育是适合中国家庭的。高老师顾左右而言他了。

最后,高老师引用了别人的一句话来总结陈述:“蒙特梭利教学法适合所有的孩子,但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家长与教师。”高老师进一步解释“是家长自己的诉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吧”,而不是蒙氏教育是否适合中国家庭的问题。这句话实在是拒人千里之外呀,这种态度对蒙氏教育的推广并没有意义。人家只是问了一个很中性的问题,就是适合不适合中国家庭。而这个回答的逻辑又把问题原封不动地扔会给别人了:你自己看着办吧。既然蒙氏教学法适合所有孩子,那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就存在一种也能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蒙氏教学法至少存在适合中国家庭的可能性。你至少得告诉别人,你的家庭可以怎样来考虑这种可能性,以及如果你的家庭愿意,如何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这对别人就有帮助多了。

总之,高老师的这篇回答,有点高高在上感觉,这不利于蒙氏教育理念的推广。

2.当下蒙氏育儿法是否适合中国家庭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当下这是个伪命题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方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泛。

首先,它问的是蒙氏育儿法,这就意味着不是蒙氏教育法中的个别教具、个别方法、个别老师、个别观点、个别园区是否有效果,而是作为一个教育方法论体系是否有效果。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蒙氏教育法已经从教育哲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资培训、校园管理、社区合作、教具和课程设计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发展除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它是一个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教育感悟。

其次,它问是否适合中国家庭。中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家庭千千万万,所处的条件和环境都有巨大差异。中国家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各个地区和民族的家庭又有什么区别,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研究后,才能来讨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讨论的时候势必要设置很多假设条件,这些条件也是需要科学的加以设定的。这个问题起码得改成“在XXXX环境或前提下,蒙氏教育的适用性“。仅仅通过举例说明,是不足以证明蒙氏教育体系是否适合所有”中国家庭“的。

另外一个方面,当下还没有人做足够多的工作和研究,取得足够的证据来比较有依据地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与蒙特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破费周折有很大关系。对此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经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授权并审核的蒙台梭利教育原著全译本第一系中有一些简要的介绍。总体上,解放前,蒙氏教育曾被引入过中国,并得到一些教育家的推崇,但后来因为战乱以及意识形态问题,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就中断了。改革开放后,蒙氏教育法重新被引入中国,直到本世纪才在普罗大众中到较大规模的认识,而蒙氏教育实践在中国只能算刚刚开始。

百年树人,一个教育法在一个国家到底适用不适用、是否有优良的效果,这不是10年能看出来的。这需要几十年、几代人才能看出来了。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的时候。

3.我个人对蒙氏教育法适用性的体会

当下,我们无法证明“蒙氏育儿法是否适合中国家庭”,但是我还是可以从自己的体会出发来谈一下蒙氏教育法对个别家庭的问题。

当我第一次看蒙特梭利的书时,对于他所提到的教育理念,感觉还是十分震撼的。这是与我们小时候以及现在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是颠覆性的。这种震撼首先就吸引了我。所以,如果你看到蒙氏教育法的理念,你有所感动,那可能是一个信号,就是蒙氏教育法里有你所看重的东西,有你希望孩子能够活动的东西。我觉得你就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下这个教育法实施的前提、条件、具体方案、资金投入等等。你可以具体判断,你的家庭是否有这个条件来适应。

蒙特梭利博士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其他科学的发展,仅仅《吸收性心智》(也有翻译成《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就提到了胚胎学、结构主义教育学、行为主义和模仿学习理论、胚胎学、细胞生态学、优生学、突变理论、生态学、出生创伤和成长衰退理论、儿童精神病学、遗传学、儿童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等,包括了弗洛伊德、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皮亚杰等许多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这让我看到蒙特梭利博士不是闭门造车,她的视野非常广阔,也毫不避讳对其他领域科学发展的借鉴。同时蒙特梭利博士还非常注重观察,她的结论是从观察中来的,而不是主管推测的。对许多观察现象,她也毫不避讳地承认: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让我感到蒙特梭利是一个经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的知识分子,这样让我相信她所创始的教育学理论中包含了科学的基因。既然是一种科学,那么它就应该具备科学的基本特征,即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就可复制和重现。

孙瑞雪从蒙氏教育法中摘取出爱、自由、平等与规则这些关键字,也许她做了自己的解读,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眼光的。对这几个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但无论什么解读,其中总有那么一些含义是不分民族、国家的普世价值。蒙氏教育法所提倡的这些理念,是全世界所有人类都共同追求的。所以至少,把这些带给孩子,应该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的。

我们有资质的蒙氏教师(我主要以AMI为例)需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即使普及性的助教资格,也需要80个小时的课堂授课,授课的老师至少要11年(3年主教培训+5年蒙氏老师的实践经验+至少3年培训师资格培训)才能获得培训蒙氏教室的资格,还要9个小时对儿童的观察,还需要写观察记录和观察报告,写3篇论文,亲手制作2个教具,现场参观蒙氏教室;主教老师更需要3年的时间,6、7万元的学费(还不包括路费和长达9个月的住宿费),还有几百小时的对儿童的观察及其记录和报告,还有无数的论文,现场教具的操作和制作等等,最后还需要考试才能获得证书。这么高的门槛,已经把那些想混混的人挡在门外了。所以,我就对蒙氏教育的体系性、完整性,以及对质量的高要求,有了很大的信任。我感到,经过蒙氏专业和正规的培训,获取正规资质,和没有经过蒙氏专业培训和获得资质,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AMI的这种高要求、严把关,使得蒙氏老师成为一个专业人士(Professional),而不是一个幼儿看护。

蒙氏老师有一项非常特别的功课,就是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心理学、教育学领域非常核心的研究技能。蒙氏教育法要求我们老师对孩子的结论必须建立在观察记录上,而不是回忆和记忆。譬如你不能说:我们观察到孩子有多次使用左手,所以孩子是个左撇子。而应该说:我们的观察记录记录了90次孩子使用左手和右手的情境,其中60次使用左手,30次使用右手,使用左手和右手的比例是2:1,也就是说3次中有2次使用左手。孩子的背景信息记录中表明,孩子的母亲和父亲都不使用左手,但据他们回忆,小时候他们都使用左手,后来被“纠正”为右手。孩子的爷爷和外公都使用左手。根据遗传学,我们可以推测,孩子称为左撇子的可能性很大。这种显得“啰里啰嗦”的用句恰恰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

我感觉AMI比较忠诚地继承了蒙特梭利博士教师要具备科学家的素质的期望。他们努力培养教师具备研究者的素质。这使得我相信,

这些严格的培训体系,让我看到蒙氏教育法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这种方法具有一致性。这也是他能够继续高质量地推广有了基础。

因此,从我的倾向看,蒙氏教育法是具备适合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可能性的。非常值得在学校和家庭中推广,至少它给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一个孩子何以为人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回答。
发表于 2020-1-19 10: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儿子读了2年蒙氏,现在转入传统幼儿园读中班,当初选择去蒙氏是觉得人少老师照顾到位。个人感觉国内蒙氏基本都是私人性质属于盈利性机构,很多初衷都会被利益两字捆绑,老师素质经验也是一个主要问题。读了几个月传统幼儿园后,个人感觉不管蒙氏还是传统只要老师有爱心就足够了!
发表于 2020-1-19 1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1.jpg
看到题目,让我不禁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华人育儿百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自己当初怀大宝的一些事情。当得知肚肚里有了小宝宝以后,“初为人母”的感觉还是挺特别的。第一时间把防辐射服穿在了身上,就相当于宣布了:我是孕妇!而自己却还时不时地不能进入状态,比如说看到公交车从身旁呼啸而过,还会撒丫子追过去。当上了车,呼哧呼哧喘大气的时候,才想起来肚里的宝宝:“但愿没事吧。”虽然忐忑,但无处查证的担忧仍然盘踞心头。

第一次B超检查,一个戴着瓶底厚眼镜的奶奶仔仔细细地给看了半个小时,而拿到手上的结果上赫然写着:胎芽(+),胎心(-)。找大夫开证明,问道:“是没有胎心吗?”“是。你买我们这的维生素吧,对孕妇特别好。”“家里已经买完了,先不用了。大夫,没有胎心怎么办呢?”“……”就此,不理我了。朋友们都劝我再去医院检查下,当时特别流行抽血验孕酮,每天看指标,而我从心底就极其抵触这种“非必须”的检查,感觉怀宝宝是千百年来最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必要人为弄得那么刻意与紧张。于是就默默地跟自己和宝宝说,咱们是健康的,肯定不会出现问题!就这样,我带着“胎心(-)”的结果熬到了14周立本,才终于听到了“小火车”那坚实有力的“咚咚咚咚……”。
如果当初我能看到这本《华人育儿百科》的话,多少孕期的纠结和担忧就都能消灭在萌芽中了。随着年纪一年年的增大,身边当妈妈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多,而在与她们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基本上只有两种妈妈:易碎的“玻璃心”和大咧的“钻石心”。要不就是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要把全家召集起来开会讨论,要不就是“过去的孩子没有那么麻烦”,一切顺其自然的“散养”。其实,如果你身边有了这本由“百位儿科医学专家与一线医护人员合力撰写的”育儿百科的话,相信肯定会回归到一颗“正常心”,来面对孩子们的一天天长大。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2.jpg
为什么是“华人”育儿?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初给孩子准备用品和口粮的时候,身边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进口的,海淘的,国外直邮的,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而事实上呢?除非你能从一而终地保证他/她能处于外国产品的包围中,否则,早晚有一天他/她要熟悉“中国的月亮”,接触到国内的产品。而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在适应能力上,与从出生就“本土化”的宝宝相比,还会略逊一筹。
同样的,在父母选择喂养方式,照顾宝宝成长方面,“西化”的方式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华人育儿百科》在收录西方先进医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成为一本从华人视角出发,贴近华人育儿习惯的接地气的实用育儿图书。它为我们的新手父母提供了科学、实用、符合华人具体情况的养育方法,同时对欧美及日本的相关经验与成果进行了充分的本土化处理。使我们读来毫无违和感,书中的情景和处理方式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从理解和实操难度上,是目前我接触到的育儿书中最小的一本指导手册。
为什么是“百科”?
如果你还没有宝宝,那么请相信下面我的列举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而如果你已为人父母,那么咱们一起来回想下,从“二道杠”以来,我们都经历了哪些困惑、担忧和一拍脑门的抉择。
这么一直“吐吐吐”,什么时候是个头?而且这样下去,孩子能吸收到应有的营养吗?
产检应该怎样准备?检查结果是不是正常?(也许社区医院的大夫们已经见多不多了,很少会有人耐心给你解释结果指标的问题。)
唐筛、糖筛傻傻分不清楚。“NT”、“四维”到底应不应该去做?
生产医院如何选择?剖腹还是顺产?
新生儿护理……我的天哪,还不如装在肚子里的日子省心………………
印象比较深刻应该是大宝2-3个月的时候出现的所谓“腹绞痛”。真心怀疑,那么小的身体里竟然能有如此的爆发力,能坚持如此长的时间一直痛哭不止。妈妈心里着急,爸爸、长辈同样跟着慌乱。上网查怎么办?都是垃圾信息。换人抱,换奶瓶,尿布换尿裤,尿裤换尿布……能折腾的都折腾了,但“哭声依旧”。我记得初为人父的“罗胖”罗振宇产假回来,也说到了这个事情,说当时他拿着医生朋友推荐的据说会缓解症状的中药和西药,恨不得都给孩子喝下去,但又怕毕竟是药品,会有副作用,其纠结心里可见一斑。原来,天下父母是一样一样的呀!
造成腹绞痛的原因不明,但只有5%的婴儿与乳糖不耐受、便秘、肠套叠或食物过敏有关。腹绞痛的护理只需要观察即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家长可以通过袋鼠式环抱让宝宝有安全感,或以温水拭浴、按摩腹部等方式来安抚宝宝情绪。通常会在4-5个月之内自行消失,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怎么样,看完这段书中的描述,起码家长们的情绪平复了不少了吧?请相信,面对孩子们出现的状况,一旦我们心里有了谱,结果就一定不会太糟糕。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3.jpg
《华人育儿百科》不仅囊括了新生儿日常照顾方面的百科知识,更是把对象幼儿的年龄段延伸到了6岁,针对各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认知发育即社会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集合了各大专家,儿科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对家长们的疑问给予了完善的解答。
「蒙特梭利」育儿法适合中国家长吗,为什么?-4.jpg
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两周的时间了,随着查阅的深入,我越发感觉到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或工作家庭两不误,或全职在家照顾小朋友,如果能拥有这样一本指南手册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它既是专门写给中华民族养育下一代的本土指南,又包含了孩子入学之前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拥有了一颗“平常之心”,从而能够及时准确理性地面对“成长的烦恼”,也就避免了日后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懊恼。请相信,拥有了“正常心”的我们,就已经变成了小朋友眼中的“神奇父母”了。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发表于 2020-1-19 10: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一句,我平生最讨厌两类人,一是课讲不好,却天天想着要给差生一个教训的老师,二是自己对怎样与孩子相处才能不伤害他一无所知,也不想了解,整天想给孩子这教育那教育的家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5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