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587|回复: 20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9 17: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理想家庭 ,欢迎关注。我们将从亲情及爱情、家庭关系、育儿方式、隔代相处等多角度切入,展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的讨论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现在倡导的先进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却导致他们出了很多反面教材,这是不是教育方式的问题?ps:我说的打骂不是家庭暴力,而是在犯错或捣蛋不听话的前提下。请大家注意这点。
发表于 2020-1-19 17: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家长不会打骂婴儿,却会打骂儿童。

要知道,照顾婴儿可要比照顾儿童麻烦的多,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婴儿是很难沟通的,是胡搅蛮差、自私自利、没有理性可言的小动物。
相比之下,儿童不仅省事很多,而且他们能和父母沟通,是有一点自我控制力的人。
但奇怪的是,当婴儿长大,变得更懂事时,父母的耐性却消失了,体罚、羞辱、训斥等惩罚措施开始成为很多家长的日常教育方法。

为什么家长不会打骂婴儿,却会打骂儿童?
其实,每个家长一开始都是疼爱孩子的,并不会用打骂的手段。
这是因为在婴儿时期,家长更多的是照顾,还不能算作教育。
我们用电脑来帮助理解,照顾孩子更像是使用电脑,而教育孩子则是要给电脑编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很多家长对此准备不足,他们以为照顾就是教育。


在孩子1~2岁时,转折点就出现了,当需要从照顾向教育转变时,很多家长遭遇了重大的教育挫折。
他们会发现,孩子不好管束、更不好教育。孩子并不听从家长的话,家长只好不断的提高嗓门,惩罚也越来越严厉。所以家长的惩罚并非一步到位、上来就打骂,而是有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
原来的疼爱逐渐会变成怨恨和愤怒,当家长失去信心时,他们情急之下就会做出打骂孩子的举动。而小孩因为情绪上的恐惧,会马上变得非常顺从。
这其实是所有社会性动物的特点,狼、狮子、猩猩等高级社会性动物,在面对同伴的攻击时,如果无力抵抗都会表现出顺从的姿态。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图片改编自:International Wolf Center
所以暴力性的惩罚就是最原始的、让人服从的方法,既然社会性动物都会使用这个方法,就谈不上什么科学先进。动物和人都在利用服从作为基石来构筑等级社会,服从者就是等级的最底层。
正是因为狼的社会化属性,它才会被人驯化成狗。当然你也可以预见,这种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在未来会让孩子遭遇难以克服的障碍,被困在社会底层无法突破,这一点在后面还会分析。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2.jpg
图片来源:5 Reasons Why Man is Called as a Social Animal - HowFlux

孩子的顺从,会让很多家长产生一种错觉:原来打骂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马上听话了!
    原来“打是亲、骂是爱!”
    原来“小时候父母打我是为我好!”,我今天才知道错怪了父母。
    原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很有道理的!老一辈的方法不能扔,孩子大了就能明白!
    我从小就被打骂,不也没事吗?

这其实是家长对自己打骂孩子给出的合理化解释,因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就能掩盖自己在良心上的不安,就能防御别人的谴责,就可以让自己狠下心来,对孩子进行更重的惩罚。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里,学校也一直在用惩罚的方法来管束和教育学生。下面这块泥板是4000年前一个苏美尔小孩写的,他因为犯错,多次被老师抽打,这可能是关于学校体罚的最早记载。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3.jpg
图片出处:https://www.jstor.org/stable/596246?seq=17
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翻译成英文如下(因为泥板有残缺,所以句子不完整):
In the tablet-house, the monitor said to me: "Why are you late?"

I was afraid, my heart beat fast.
I entered before my teacher, took (my) place.
My "school-father" read my tablet to me,
(said) "The. . . is cut off," caned me.
I. . . d to him lunch. . . lunch.
The teacher in supervising the school duties,
Looked into house and street in order to pounce upon some one, (said) "Your. . . is not. . .," caned me.
……
Who was in charge of .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lk?"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not keep your head high?"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drawing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stand up?"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gate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go out?"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ke the. . .?"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Sumerian (said) "You spoke. . .," caned me.
My teacher (said) "Your hand is not good," caned me.

……

请注意我加粗的字体"caned me",这是抽打的意思。根据这块泥板所描述,小孩至少被老师抽打了10次。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4.jpg
图片出处:The Lives of Scribe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古代教育使用体罚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无论学校和家长都在使用体罚的手段,我们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个很经典的场景:
戏班师父考功课,让学徒们唱曲。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5.jpg
图片出处:霸王别姬
师父先考小石头。
小石头唱:想俺项羽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师父称赞:成,一字不差!伸手!
抽一板子,小石头懵逼了:怎么唱对了也挨打?
师父解释:打你,是让你记着,下回还得这么背!!

接下来轮到考小豆子了。
小豆子唱: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我本是男儿郎……(我死定了)
师父怒,狠狠的抽打:你本是女娇娥!!!

因为害怕,小豆子形成了错误的情绪记忆,总把“女娇娥”错唱成“男儿郎”。
结果就是被师父打烂了手。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6.jpg



古代的家长和老师,他们缺少系统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知识,也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
他们就像瓶子里的苍蝇,靠着试错、凭着经验,来摸索教育的道路。而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天生就知道要服从强者,所以打骂等惩罚方法就是他们最容易发现的一条出路。


打骂惩罚孩子,根本原因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方法上的匮乏,或者说他们是被困在最原始的局部最优解里跳不出来,不知道还有其他局部最优解或全局最优解的存在。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7.jpg
图片改编自:Backpropagation Main

就像“夜郎自大”成语故事里的国王,在知道汉帝国之前,他认为夜郎国是最厉害的,是全局最优解。等遇到了汉帝国,才知道自己只是局部最优解之一。

当然每个人的教育方法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局部最优解,区别只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领域有多大,以及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

我们是抱定了“天是圆的,井口那么大”,“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不会错、不能丢”;还是承认“天外有天”,一定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旧方法。

这两种心态所探索出来的教育道路必然是天壤之别。

有人可能会问:你只说了打骂不科学、不先进,但还有很多教育失败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溺爱、不打骂造成的。你并没有论证不打骂到底是不是科学的、先进的

其实,简单的把教育分成打骂和不打骂,恰恰是对教育缺乏了解的体现。用二分法给教育分类是很容易的,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就像下图这么简单。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8.jpg
但是,二元论非常容易导致批斗和撕逼,不同立场的人会互相攻击,一方认为“不打骂=溺爱”,另一方则认为“打骂=虐待”。

实际上,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二元论,更真实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打与不打,也不是溺爱和虐待,而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升级的进化过程。

下面这个图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教育和打骂之间的关系。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9.jpg

你会看到,虐待和溺爱从来都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他们都属于错误教育的范畴,压根就不该去争论。

古代教育的确经常用打骂作为教育的方法之一,但是也有大量不使用打骂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尽管还有惩罚,但也不再依赖打骂,而未来教育会比现代走的更远,因为会有更丰富、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发明出来,供家长和老师使用。

作为家长不应该去论证“打骂对不对”来为自己辩护,这会让你停留在古代。更好的做法是了解现代教育有哪些方法已经完全可以替代打骂,去了解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去了解人的心智是如何发展的,这些才是科学先进的知识。

那如何看待学校里最没有规矩的孩子,就是家长舍不得教训的?

首先这是一个事实,的确有溺爱造成的教育失败,但这不能说,是不打骂导致了教育失败,这两者的区别巨大,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一点。

溺爱是家长教育方法匮乏的另一种表现。很多家长知道打骂孩子是错误的,但又缺少更好的教育方法,于是他们找到了体罚之外的另一条容易的出路——贿赂和讨好孩子。

当孩子生气、哭闹时,很多家长会选择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不哭闹。

例如
“别哭了,这有个好玩的玩具!乖,不哭!”
“别生气了,给你个好吃的糖!好吃吗?听话,不生气!”

这就是在贿赂和讨好孩子,短期确实能让孩子不哭闹。
但也造成了一个严重恶果,家长无意之间奖励了孩子的生气和哭闹。

有些孩子会发现,只要生气和哭闹就会获得家长关注,就能得到玩具和糖果。这种激励让孩子不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肆无忌惮的滥用情绪,经常用无理取闹来控制家长,用撒泼打滚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这种孩子还会把无理取闹做为武器来控制同学和老师。因为孩子没有学会控制情绪,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来获得同学的友情和老师的关注。他们知道的是,只要撒泼打滚最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最没有规矩的孩子是家长溺爱的结果,是家长的贿赂和讨好,错误的激励了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不是不打骂导致的结果。不打骂是躺枪、是被冤枉的。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控制情绪,正确的和别人相处,这才是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虐待和溺爱从来都不属于教育的范畴。

面对孩子的哭闹,除了打骂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

有,而且方法非常多。

骂孩子不让他哭是压抑、对抗孩子的情绪,而用糖果玩具来溺爱则是逃避孩子的情绪。

现代教育中更好的方法是与情绪合作,家长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把负面的情绪释放出来,再用同理心对孩子进行教育。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哭闹时,可以这样来做:
    家长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焦虑、烦躁的情绪。 控制焦虑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才能接纳孩子的痛苦。
    家长要用肢体来拥抱孩子,让他痛痛快快的把情绪释放出来。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等他情绪释放了,平静下来后,再解释道理。
    帮助他用同理心来理解别人。
    让他知道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几次之后,他就不会哭闹了,因为他知道了比哭闹更好的方法。


这些方法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

停留在古代或上一辈人的教育思想里,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打骂真的一无是处吗,很多伟人不就是靠打骂教育出来的吗?

这其实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很多人只看到伟人受过打骂,却没看到大部分人因为打骂而导致教育失败

他们更没有看到,伟人的父母还用了很多打骂之外的教育方法,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如果打骂就能教育好,古人应该个个是精英,现代教育也不会全面放弃这种教育方法。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前,要首先想一下,自己算不算现代社会里的文明人。

欧美国家已经普遍立法,在学校或家庭里禁止使用体罚。

下图是欧洲立法禁止体罚的国家统计:
    绿色区域是无论家里,还是学校里,都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
    蓝色区域是在家里不禁止,但在学校里禁止体罚;
    红色区域则是非洲、亚洲的伊斯兰国家,很多没有禁止体罚。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0.jpg
图片出处: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3%E7%BD%9A

其实,禁止体罚儿童是近代才发生的进步,如果放到1979年以前,这张地图将全部是红色。
然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体罚只是局部最优解,可以被更好的方法所替代的。

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容易,即便在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地区对体罚儿童还有争议,所以要完成观念的进步,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说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我认为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什么权威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一部从1985到1992年,连续7年在美国创下最高收视率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1.jpg
图片出处:《成长的烦恼》片头截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90年代初,中国引入这部电视剧时就产生过爆炸性的影响。

这部电视剧对中国老百姓的震撼,除了第一次看到情景喜剧,另一个就是教育观念上的颠覆。从第1集到166集,剧中的几个孩子犯了无数次错误,但他们的父母没有打骂过一次,都是用温暖的亲情和理性的说服来完美的化解危机。

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家庭教育除了打骂和服从之外,还可以用亲情和讲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在当时,立刻彻底颠覆了众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当然也包括我的父母。我清楚的记着,看这部喜剧之前,我的父母还经常把“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挂在嘴边,看完之后这些话就再也没有说过,虽然偶尔还骂我,但再也没有打过我。

不仅中国父母,各国的父母都从这部喜剧里学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剧中父亲的扮演者艾伦·锡克(Alan Thicke)多年被评为年度最佳父亲,他认为这才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荣誉,超过了其他任何奖项。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2.jpg
图片出处:Yahoo奇摩名人娛樂

遗憾的是,艾伦·锡克在2016年12月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69岁的他,在去世之前还在和儿子打冰球,真是无愧于最佳父亲的称号。

我认为这部喜剧至少把教育观念的进步提速了一代人的时间。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这部喜剧对我的影响,我所写的大部分教育理念,追根溯源都可以从这部电视剧里找到。

如果你不愿意看抽象烧脑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你至少可以找出这部喜剧,和自己的爱人一起观看。在笑声中,我们心中的坚冰会逐渐融化,我们不仅会憧憬那种温暖、理性的家庭氛围,也会相信自己能用现代教育营造出美满的家庭。

打骂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以至于各国需要立法来禁止体罚?
简单的说,打骂会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教育者,二是对孩子。

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因为人的社会性动物本能,对孩子体罚会马上见到效果,这是成本很低的教育方法,是局部最优解。如果不禁止体罚,他们会一直使用体罚,不会去考虑替代性的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立法机构如果不制定环境保护法,来限制工厂的污染排放,工厂会一直污染下去,不会寻找替代性的清洁生产方法。因为污染是成本最低的局部最优解。

而法律提高了成本,把人们赶出了局部最优解,不得不减少工厂污染,老师、家长也不得不去寻找更好的替代性教育方法,找到更好的局部最优解。

可是体罚对孩子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体罚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因为孩子对痛苦的耐受力远远低于成人,所以孩子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远大于成人。即便是成人,如果长期生活在高压力下,也会损害健康罹患疾病,同样,长期的压力也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不过,生病还是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的,只要治疗孩子很快可以康复。最棘手的,是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是无形的,并不会以明显的方式暴露出来。因为隐藏和难以发现,所以也更难以被修复,这就让它们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持久。

最典型的负面影响是习得性无助、暴力倾向、抑郁症、缺乏自制力、以及家庭关系疏远,这些问题在童年时都不明显,家长们很难觉察,意识不到危害。一旦孩子成年,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家长才会突然发现自己酿成了大错,需要付出几倍的代价才能挽回。但因为成本高昂,多数人的结局是彻底放弃,永远无法挽回。

关于这些负面效应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可以证实,我不能每一个都展开,只选择习得性无助这一个来做分析。

认为打骂有效的家长,他们都会为自己孩子的服从、乖巧、孝顺而自豪,但其实这些表现都是短期收益,是孩子真实情感被掩盖后,所营造出来的假象。

真相是,你的孩子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个实验有些残忍,他对笼子的一半通电,狗受到电击就会逃避,逃到笼子的另一边。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3.jpg
图片出处:Learned helplessness: is it you, your patient, or a loved one?
但是如果笼子的另一边也通上电,狗在反复逃避之后发现,无论怎么逃避都是徒劳的,就学会了停止逃避。以后再被电击时,狗不再逃避,即使另一半笼子不通电,把障碍去掉,狗宁愿被动接受电击也还是不逃避。
这种陷入了无助情绪,停止逃避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会让人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它会像一个玻璃天花板,你看不见它,但它会阻止你向上突破。

孩子是弱小的,当家长用打骂来让孩子服从时,孩子就像笼子里小狗一样惊恐,不知所措。因为只有表现出服从和听话的样子,才能避免继续被伤害,他们无力反抗只能选择放弃。这就是打骂所驯化出来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也知道,任何创造性的发明和突破性的成就,都离不开人们勇于试错和挑战。如果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努力,这些发明和成就永远无法产生。人们会困在局部最优解里,找不到更优的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习惯性的放弃,习惯性的顺从,那他成人后就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也无法带领团队去克服困难。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他不敢面对风险,会成为他一生的玻璃天花板。他不能创造、不能管理,只能做一些没有风险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一生勤劳辛苦,但终生贫穷而默默无闻。

很多家长既不愿意放弃打骂,也不愿意去学习现代教育的方法,他认为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还是几千年传统教育方法好。这种思维其实也是习得性无助,和笼子里反复电击都不动的小狗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玻璃天花板,是逃不出的心智陷阱。

在古代和近代,这种服从习惯还问题不大,因为社会发展缓慢,即使在社会底层也能有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可以做。但在未来社会,技术发展会一直加速,社会底层所从事的低端简单重复工作,会快速的被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社会不再需要那么多只知道服从的人,而是需要更多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的人才。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4.jpg
图片出处:This chart shows if a robot will take your job

没有工作就没有尊严,就没有幸福感。你现在用打骂教育出来的顺从、乖巧的孩子,将来会陷入缺少工作和幸福的悲惨境地,而这一切和家长打骂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习得性无助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挑战的勇气。

你真的想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吗?

跳出上一辈人的打骂教育经验吧,那只是原始最优解!

这会让你的孩子直接受益,如果下一代也能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通过不断的改进,你的子子孙孙都能从中获益。

但如果你走不出老一辈的方法,你的孩子也会和你一样被困在陷阱里,你的子子孙孙都突破不了这个玻璃天花板。

不要再依赖于立竿见影的打骂,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请去学习现代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那才是科学先进的。

总结
    打骂所造成的习得性无助等负面影响,在孩子成年后将成为限制他的玻璃天花板。
    打骂和溺爱都不是教育的范畴,只是家长在缺少教育方法的情况下,摸索出的最容易的出路。
    几千年来,虽然人们曾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但也有很多教育方法可以完全替代打骂。
    现代教育还需要惩罚,但已经不依赖于打骂,禁止在学校和家庭打骂孩子是教育进化的方向。
    放弃打骂是走出原始最优解的第一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才是科学先进的,是值得学习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别忘了点赞!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教育成本》和《自由心智》,我会分享更多的教育文章给你。

推荐阅读
    美剧《成长的烦恼》,可以让你最直观、最轻松的学习现代教育方法。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可以让你知道情绪的基本原理。 《不奖不打管孩子》,可以让你知道,不靠奖惩也能管好孩子。 《习得性无助》,让你了解惩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发展心理学》,让你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了解成长的规律。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学习资料比较丰富的儿童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
    Sumerian School Days [Text and Obje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3%E7%BD%9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poral_punishment
    Children's rights
发表于 2020-1-19 17: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会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比如拳打脚踢的、辱骂侮辱的、留伤的…。所以,能不打肯定是比较安全。
给个比喻你就明白了——
有人出门不开车,但他都是别人帮他开车,还有直升飞机。
有人出门不开车,甚至公共交通都不坐,因为他家在贫困山区。
请问,出门不开车,到底是先进富有,还是贫穷落后?
问题不是打或者不打。
如果你不打,但 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先进。
如果你不打,但没有其他有效教育方式,那恐怕就是纵容和娇惯——如果孩子已经有问题行为。这也是以前父母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不知道其他教育方法。
(具体怎么打,是个学问。有些家长打孩子,是追着打,胡乱打,自己情绪激动,非常不堪,状似发疯,毫无威严。有些家长,是能让孩子站定,伸手挨藤条,有节奏冷静的打。你要知道,这两种情况效果不同,有不同的背景。事实上,无法调控自己情绪的家长,打了孩子他也无法树立真正的权威感。好比街头流氓打架和格斗比赛,给人不同的感觉。更好的情况下,从不动手,但子女自觉。所谓,治未病。)
所以,关键是,要系统性的,符合实际的,教育孩子。打不打,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且,打的话,怎么打?往死里打,还是点到为止?什么标准。
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打骂,当然是最好的,但不要以为好的教育就只是不打骂。
就好比,如今脑力劳动赚钱更多。但你不能说「不从事体力劳动就更先进」。因为可能有人两种劳动都不进行,那谈何先进?(除非你是科幻电影里的人)
要不打骂孩子,就要好好学习整体先进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只学表面功夫。
反之,有些人只看到「棍棒出孝子」,却不知道别人家的其他做法和资源。
都是谬误。比如,别人家打孩子,对孩子严格,可是别人家父母对自己也是很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甚至自己犯错时愿意给孩子道歉,而且每次都打得有理有据打得点到为止——如果你也打孩子也很严格,但是你自己对自己却很宽松懒惰,你错误时候不承认错误,你觉得这效果会一样?
其实更大的问题,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指向的结果。
到底,怎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养育出来的。
或者反过来问,更宽容点自由点,我们应该避免养育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如果没想清楚这个问题,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导向一个很糟糕的结果。
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孩子,首先考虑父母自身和家庭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做心理治疗或咨询。如果这都没用,那估计打也没多少用…(在此期待为人父母前国家可以考一下教育和发展心理学…)
一般来说,孩子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父母或家庭问题的结果。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行为,首先也应该考虑父母或家庭哪里出差错了。
至于家庭暴力,虐待虐打,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它和我们说的打骂管教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外人区分起来困难,这也是禁止打骂孩子的原因——它是个一刀切简单禁止家暴的方法。
发表于 2020-1-19 17: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做法——「蹲壁角」,往往收效甚微,我们真该换上一种新的做法,「冷处理」。
按照传统的做法,父母常常是先威胁孩子要让她「蹲壁角」,然后教训一番,然后再威胁一番,最后真的气哼哼地拧着孩子到角落里去「蹲壁角」。如果孩子胆敢走开,父母会把他给拧回去;如果胆敢在那里嘻嘻哈哈,父母会扬声叱骂;如果孩子在那里哭哭啼啼,父母又于心不忍。等时间一到,父母则又上前去,责令孩子道歉、再外加一通训斥算做收尾……总之,一大堆的过分关注。
那么,真正能很有效的做法,该怎样?很简单,是反过来,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暂时退避开来,不予关注。
而且,是你先撤:
「我需要去冷处理一下。我这就进里屋去看一会儿书。」
「需要冷处理了。我去深呼吸几下。」
「等我们都平静下来之后,再来说这件事情。」
冷处理,常常可以用于阻止孩子的调皮捣蛋或者抗拒不从。但是,你首先要在心底里把这一举动当作是正面的友善行为,而不是恶意的惩罚。冷处理的目的,是给孩子,以及给你自己,一个短暂的冷静机会,能够让彼此都暂停下来,平静下来,以重新获得自我克制的能力。
预先在你和孩子都平静而冷静的时候,做好准备工作:
想出能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好办法。在「冷处理」的时候,什么事情能真正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好好想想你做了什么吧!」是吗?恐怕孩子根本做不到,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正如熊熊烈火,炽烈着呢。所以,你需要想一些真能有助于他尽快平静下来的办法。
跟孩子一起动脑筋,来个「头脑风暴」。做什么能平静下来?比方说深呼吸(2 岁半到 3 岁的孩子,已经有能力这么做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9 17: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上结论:不打骂儿女未必是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有各种限制的。教育中赏罚得当的关键在于在适当的年龄采用适当的方法,也根据孩子天性采用不同程度的劝说,奖励,和惩罚的方式。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西方教育里强调拒绝使用体罚,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东方文化差异的关系。在西方很多情况下打孩子指的是家庭暴力,不由分说地打,大多情况下因为醉酒和吸毒而乱打孩子,或者孩子一犯错就没耐心地开始打。这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其次产生很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会导致情感压抑或者精神抑郁。但是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打骂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孩子大多数情况下知道自己哪里犯错了,知道自己被打的前因后果。还有重要的一点,因为身边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被打的经历,大家会偶尔互相交流被打的经历,互相吐槽,说出来了心里就不会有坎,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最受伤的那一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犯错的情况下,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屈辱,没有身体上的副作用的打,才属于我讨论的“打骂教育”的范畴,没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都可以称作家庭暴力,孩子的身心安全需要被重视。
体罚也只对特定的年龄层的孩子有用,一般认为是2-6岁(来源: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5年刊)太小的孩子无法很好地将做错事了被体罚这个经历记住,将来还会犯错,所以体罚也没有什么作用,只会让孩子觉得疼。大于6岁的孩子会慢慢建立自尊与培养更强的反抗意识,打了孩子可能会助长逆反心理,没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体罚也是最无奈的办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还有配合劝说,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在这里我分成1-3岁,4-6岁,和7-10岁来讲述不同年龄段采取的方法。青春期的孩子暂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会在其他回答涉及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中再进行讨论。
1-3岁: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2.jpg 1.让孩子做选择: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前因后果,而且也特别喜欢做选择。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两个事情之间选择。比如小孩在外面喜欢到处乱跑。那家长可以在出门前和孩子说:你今天如果在外面乱跑,你就得马上回家了,你待会出门的时候自己做好选择哦。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个小时都吃不完。家长就和孩子说,如果你不在半个小时内吃完饭,你今天就不能看最喜欢的动画片了,你自己做好选择吧。
2.避免雷区: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孩子经常在某些方哭闹,就尽量不带孩子去这个地方。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太可能因为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就会放弃哭闹,比如孩子会在玩具店一直哭闹着要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家长可以尽量不带孩子逛玩具店。
3.忽略一些不紧急的错误行为:有时候孩子犯错了,如果是一些不紧急的但是很烦人的问题可以直接选择忽略,让孩子在还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家长会重视的行为之前,就已经忘记这个行为。比如吃饭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喜欢把汤汁和蘸酱抹在自己身上,当孩子有这个行为,并且看向家长的时候,家长不要有任何反应,假装自己没有看到,孩子就不知道家长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了,以后就不会特意地想要做这个事情。如果这个时候家人对孩子说不要做,孩子很容易变本加厉,心里还会有一些小得意。
4.关禁闭:孩子如果哭闹个不停,完全不讲道理,家长是可以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关在狭小封闭和黑暗的空间,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酌情控制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但因人而异,让孩子感受到能承受的压力。放出来之后马上解释为什么要把孩子关起来,让孩子知道被惩罚的理由。
5.2岁开始可以轻度体罚:在体罚之前要警告,如果还不遵守规则就进行体罚,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和逆反心理。最重要的是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采取了体罚这种极端的方式。
4-6岁: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3.jpg 1.理性地讲做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客观结果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具体的因果关系,所以讲道理他们都是能明白的。比如为什么不能碰插座,为什么不可以玩打火机。如果道理听不懂也可以放动画片,让孩子从媒体中直观的了解到不好的后果。比如碰插座会触电,玩打火机可能会烧到手。
2.感性地讲孩子做这件事给他人带来的困扰:家长要强调,“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忍心让爸爸妈妈难过吗?“3岁以上的孩子开始较为系统地感知他人的想法和情绪,通过将心比心和鼓励“好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和理解到他人的情绪,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比如孩子一定要爸爸做饭的时候陪着玩,爸爸告诉孩子如果爸爸不做饭,大家晚上就没有饭吃,会肚子饿很难受,好孩子是会体谅爸爸的,对吗?
3.模拟比赛: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欢赢得比赛。家长可以假装和孩子比赛,让孩子做平时不会自觉做的事情,等孩子兴致上来,假装自己输了,让小朋友获得自豪感。比如比赛谁先把房间整理好,比赛谁先吃完饭。
4.贴纸奖励:制定好规则,如果孩子每天表现好让家长满意,就有贴纸奖励,连续表现好一段时间,可以用贴纸换自己想要的大礼物。如果表现不好,这一天就拿不到贴纸。
5.拿走心爱的东西: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家长可以拿走孩子最在乎的东西,比如最喜欢的玩具,比如不让看最喜欢的动画片,如果发生哭闹,尽管让孩子哭,哭完了之后在告诉孩子家长为什么要这么做。
6.关禁闭:一般不超过六分钟,惩罚完了之后告诉孩子家长为什么要这么做。
7.轻度体罚:方法同上。
7-10岁: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4.jpg 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培养,家长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包括发型,衣着,喜好。家长忌讳有太强控制欲,只在原则性的问题上设定规则,并且跟孩子沟通什么样的规则和惩罚方式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家长通过尊重孩子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与理解。
1.理性地说明一件事情的客观结果:这个年龄的孩子逐步理解抽象概念,可以探讨一些事情更复杂的结果。比如为什么孩子回家要先写完作业:如果现在先玩,到时候拖到很晚写会影响睡觉,第二天爬不起来会很难受,万一作业没写完老师会惩罚。学习好是为了自己将来有好的生活,学习不好没有好的工作将来生活会很累。家长具体能说到什么程度也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看中的事情。
2.感性地讲述家长的困扰:比如孩子一定要买最新的ipad,家长可以讲家里承担不起,希望孩子像大人一样承担起家里的责任。这里跟4-6岁孩子的差别在于,不用提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会逐渐开始挑战大人世界的规则,不喜欢做一个好孩子,临近青春期的时候开始喜欢被人说酷,特别,和成熟。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告诉他理解家人的苦衷是成熟有担当的表现。
3.用零花钱作为奖励: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小贴纸和换取礼物的喜爱,会觉得这个方法有些幼稚。有更多的零花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比如今天准时完成作业就可以获得规定的零花钱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零花钱只用来鼓励孩子本身非常讨厌的事情,如果是孩子本身就感兴趣的事情,采用零花钱的鼓励方式反倒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4.拿走心爱的东西: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拿走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比如iPad, 禁止玩游戏,不发零花钱,等等。等孩子表现好了,把东西拿回来并且解释惩罚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好了就可以把东西归还给孩子。
5.禁足:和6岁前的孩子关禁闭不一样,6岁以上的孩子更倾向与朋友社交,如果犯错了用劝说和鼓励的方式都不改正,可以把孩子禁足在家,不能和朋友出来玩作为一个惩罚方式。惩罚完了要解释原因是什么。
发表于 2020-1-19 17: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因为打骂儿女并不是一种教育方式。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见过各种被打得死去活来的熊的或者不熊的同学,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的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
然而所谓「我不打你以后社会就打你」「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说法,往往都是为人父母者的自我安慰,真动了手,那理由就只有一个——我生气了
不打骂孩子并不意味着放纵,打骂孩子也不一定就是严格,多少家长平时对孩子惯的没边,可是只要孩子一不服从,或是在外面让自己丢了面子,就立刻收起笑容拿出藤条?这是教育么?并不,这只是泄愤而已,发泄孩子不听话的愤怒,发泄自己没能让孩子听话的愤怒。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态,我没有孩子,以后也不打算养,但是我养猫。每当我家花花摔我杯子、吃我盆景、抑或喵喵叫个没完想出门结果刚出门又喵喵叫着要回家的时候,我都会闪过一阵抓住她后颈肉抽一顿的冲动。
我当然爱花花,一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铲屎铲尿伺候着,花花长个猫癣心疼的我半宿睡不着觉,按照很多人的说法,这显然是爱啊,然而此刻我就是想抽她。
我并不打算教育她,我只是想发泄我大半夜被吵起来扫碎玻璃的愤怒而已。
但我并没有按我的冲动去做,这就叫愤怒管理。
中国的很多家长,缺的就是这种东西。
发表于 2020-1-19 17: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更先进。
因为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比打骂来的更难。
通过打骂相对来说是一个更直接快速能够达到家长想要达到的效果的方式。
因为耐心和冷静已经到达了能够承受的极限而采取打骂的方式,或者尝到过打骂儿女所带来效果的甜头,就直接选择了这种方式。
有时候父母会被孩子的行为弄地很崩溃,往往脑子里已经有自己既定的想法了:他一定是因为什么什么才这么闹,然后就控制不住打骂。
可以尝试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吗?是因为处在什么敏感期吗?是想要尝试新的事物吗?是因为孩子无法找到处理事情的方法而爆发吗?还有更多可能,当父母尝试去观察去分析的时候,会逐渐冷静,也会有更多同理心。当然这个过程比直接打骂来的难,更需要耐心,也需要很多时间。
还有的父母会通过打骂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因为没有别的可以树立了,只能通过打骂,让孩子产生畏惧,以此树立权威。如果父母可以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通过知识、文化、表达及更广泛的东西去树立权威是否更先进?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比起打骂,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显然路程更艰辛漫长,但是却是对孩子更好的方式。
喜欢通过打骂教育孩子的父母,对于自己的情绪把控也欠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显然也难以对孩子有好的情绪影响,孩子在这样“火爆”脾气的影响下很难拥有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粗暴地直接打骂,温柔而坚定显然更难,更科学。
发表于 2020-1-19 17: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家长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要想让孩子做的更好,就必须先让孩子感觉更糟。有很多人觉得比起鼓励、引导,让孩子感觉到害怕更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或者能够更加懂事。
惩罚孩子往往能得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所以长久以来都是一种很常用的手段。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通过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肯定会有隐患。
先看看受到惩罚之后,孩子是怎么想的?
有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愤恨,虽然你打了孩子,但是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会觉得很愤怒。
有的孩子就会逐渐的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要按照他们说的做”。
还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惩罚的次数多了,这些想法就会逐渐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比如孩子如果因为惩罚而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只会给家里人带来麻烦。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叛逆,就是破罐子破摔了,反正已经这样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会讨好父母,觉得自己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这种的话孩子也许会表现的很懂事,似乎惩罚起到作用了,但是这种讨好型人格对孩子长大以后会带来很多麻烦。孩子可能会不懂得拒绝,忽略自己的感受,做事畏畏缩缩等等。
所以打骂孩子这种教育方式肯定是一种落后、原始的方式。虽然有时候不打骂孩子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那也不能说明应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是不打骂孩子不等于骄纵,骄纵孩子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而关键就是我们要和孩子产生情感联结。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爱孩子的,这一点得让孩子感受到(打骂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肯定是感受不到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孩子。
就像这个视频:小孩子吃火锅时把汤甩到了别人身上,家长给他的手上也滴了一滴(视频来自网络)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小孩子吃火锅把汤甩到了别人身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7723056247066624
只要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想各种方法引导他。这个视频通过让孩子亲身感受,孩子一下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个算是惩罚吗,其实不是。
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快速的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孩子也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就像有的孩子,就不喜欢吃今天的早饭,很多妈妈可能就会开始唠叨了,或者就是骂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吃。其实我们只要告诉孩子,不吃早饭一会就会饿的。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吃,那也不要唠叨了,就让孩子饿一次,中途也不要给孩子开小灶,就到中午一起吃午饭。通过这种方式,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除此之外,教育在平时。除了等到孩子做错事,发脾气的时候再教育,还不如在平时就教育孩子。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西方比较流行的项目化教养。也就是说通过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小的项目,比如管理自己一个学期的零花钱,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财意识。比如抱着提高孩子的意志力的目的一起去爬山。每个项目都要有一个目标,就像这里的提高孩子的理财意识,提高孩子的意志力等。在孩子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要干涉孩子(除非孩子求助)。
在西方,孩子小时候每年都要有很多小的项目,比如露营、爬山、游泳,钓鱼等等,每一项都是有其目的的。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打骂孩子肯定不是一种好办法。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谢谢^_^
发表于 2020-1-19 17: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在没有思辨能力的时候想太多。要么是典型的思维误区,要么是被别人忽悠了。
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
但更多留下后遗症的孩子你选择性失明了。
爱国爱家孝敬父母,不是家庭暴力的结果,没有家庭暴力,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的孩子得增加一倍,这就是家庭暴力的负面结果。
现在倡导的先进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却导致他们出了很多反面教材,这是不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不打骂孩子就是比打骂进了一步,起码文明了许多,没有让结果更坏。但再先进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无法教育好所有孩子。
现在你以不打骂孩子也有孩子没教育好为理由,质疑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比打骂更好,这是何等的荒谬。我给你举个例子,努力学习不能保证第一名,那就不要学了,是不是很荒谬,对了,你的思路就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20-1-19 17: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听话的孩子」通常个性较强,很多还有「易怒」的特质,「打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那么,面对这些「小狮子」,爸妈应该怎么办呢?别急,我先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向我求助:
全家人出门来到电梯口,6 岁的哥哥先按了向下的电梯键,3 岁的弟弟马上跳起来喊:「我要按的!我要按的!」妈妈想抱起弟弟让他也按一下,弟弟不干,继续边跳边大声喊:「不行,他已经按了!」妈妈怎么劝也劝不下来。这种情况常常发生,有可能是因为按电梯、有可能是穿衣服、有可能是吃饭。
孩子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让爸爸妈妈们措手不及。那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愤怒?愤怒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愤怒的时候,我们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发热出汗,我们还会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无意识反应,我们的生理机制已经准备好让我们在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候,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个小小的部分,叫做「杏仁核」,脑科学家称它为「爬行脑」,乌龟、鳄鱼就有杏仁核,比它们高级的所有动物都有杏仁核。它真的就只有一个杏仁那么丁点儿,但作用却相当大。
它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可以说,它是我们的「愤怒中心」,在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候,杏仁核可以在第一时间劫持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没有办法思考!迅速做出反应!
当武松醉熏熏地看到对面站着一头老虎的时候,就是杏仁核让他愤然徒手打败了老虎!而不需要思考有没有胜算?需要做些什么准备?之类浪费时间、贻误战机的事情。
但是,杏仁核往往也是我们情绪失控、大发雷霆的元凶!
当 3 岁的小朋友想吃草莓味的饼干,而家里面却只有牛奶味饼干的时候,这部分从老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小小杏仁核就开始劫持他的大脑了!不管我们保证说「明天商店一开门就去给你买」,还是劝说他「牛奶味饼干超好吃的,你上回还说它好吃来着!」通通没用。越说他越觉得没有草莓味饼干,他一定会饿死的!天都要塌下来了!
这就是孩子们常常会情绪失控的原因。
当我们给一年级小朋友讲:「7+8 要进位,进的那一位要加到十位上」,说了十来遍他还听不懂、还做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直接就怒了?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哪,我的孩子是不是个傻瓜?他如果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他以后怎么养活自己?他连自己都养不活我的基因还怎么在这个世界存在下去!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遭受巨大威胁了是不是?好,杏仁核收到消息,就第一时间劫持我们大脑了!
「你是不是傻呀!我说话你怎么都不好好听啊!有没有用点心啊!」噼里啪啦一大堆难听的话就喷薄而出了!这个时候,我们血压升高、额头冒汗、握紧拳头……有些爸爸妈妈就得去装支架、看骨科了!
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应对愤怒的孩子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9 17: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很多回答,基本都是没有孩子的人在控诉自己被“家暴”的历程。

但是,我现在要写一个爸爸的视角。

我儿子最近很抗拒刷牙,他已经蛀了一个牙洞了,所以,这几天我就很严格的在督办他早晚刷牙的事情。

昨晚,他想吃糖,我说,我给你吃一粒,但是,吃好了以后你要好好刷牙。

儿子连连点头,好的。

OK,吃到了糖。

到了睡觉前,我拿着牙刷来了,说儿子,要刷牙啦。

儿子把嘴巴捂上了,誓死不刷。

我问儿子,是不是之前刷牙把你刷疼啦,爸爸这次轻一点

儿子捂着嘴,不肯。

我又问儿子,是不是刷牙害怕,爸爸唱着歌给你刷,男子汉不怕。

儿子捂着嘴,不肯。

我说,你嘴里面都臭了,蛀牙了要去拔牙的,拔牙很痛苦的,你再也不能吃糖了。

儿子捂着嘴,不肯。

我来脾气了,但是耐着性子问,那你说说,为什么不肯刷牙。

我儿子和我说,我就是要蛀牙,我想去拔牙。

我说,这样不好,拔牙不好玩,之前带你去补牙,你都怕的要死,拔牙你更怕。

儿子,依旧不肯刷牙。

最后,我和儿子说,你求我给你吃糖的时候,你答应过我,好好刷牙的。爸爸答应给你买的小汽车,买的机器人,买的超级飞侠,爸爸都兑现了。现在你答应爸爸要好好刷牙的,你不能说话不算话。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儿子嬉皮笑脸和我说,我就耍赖,就要耍赖。

行,我抓起了儿子的屁股,啪啪啪重重的打了三下。

一个不对,一个不少,就三下。

打完了以后,我对这哇哇大哭的儿子而说,你怕疼,爸爸不会打你。你胆小,爸爸不会打你。你要蛀牙,瞎说八道,爸爸不会打你。但是你耍赖,为了吃糖随口乱答应人,爸爸才会打你。

我儿子有没有听见这句话,我不知道,反正我儿子哇哇哇的大哭。

后来,我老婆说,我来刷吧。就让我先出去了。

过了一个小时,我进去,儿子已经睡着了。我问老婆刷牙了吗?老婆说,就简单的刷了两下,慢慢教吧。

打了他三下屁股。我到半夜十二点半,都没睡着。

我一直在想,该不该打他。

但是当时确实没招了,上次带孩子去看牙医,牙医千叮咛万嘱咐,乳齿很容易蛀牙,一定要好好的刷牙。

今天爸爸打你,只会打三下。打完了以后,还会心疼,还会反思。

今天爸爸不打你,让你随意的任性,随意的撒谎,随意的满嘴跑火车。将来社会打你,不会只打你三下,也不会心疼你,你还要自己反思。

也许在我儿子看来,爸爸超恐怖的,就为了不刷牙而打他。

可能长大了以后,他也会觉得我是家庭暴力。

但是,他永远不会知道,半夜睡不着的爸爸,一直在给他盖被子,一直在心疼,一直在怨恨自己的无能,一直在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

今天早上,我出门上班,老婆叫儿子来和我说声再见。

儿子看见我,也爱理不理的。

我和丈母娘说,早上不刷好牙,不许给他看电视。刷好牙,吃好早饭,再给他看机器猫。

丈母娘是小学老师,和我说,我来给他好好立立规矩。

也不知道儿子现在怎么样了。

希望他好好的刷好牙,吃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面包,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看的动画片。

放纵是一种罪,训导也是一种罪,体罚更是罪。

可能在孩子的眼中,严格的爸爸就是原罪。

我小时候也讨厌我爸爸对我严格,我最讨厌的就是会打我屁股的爸爸。

现在,我变成了我小时候最讨厌的人,可我最想念的,也是我的爸爸。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发表于 2020-1-19 1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只讨论怎么养育小朋友——上学之前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情况相对简单,也比较类似。
而上学之前的几年,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同龄孩子之间的差异会增大,对于能不能打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会更加复杂,所以本文不讨论这一部分。

另外,只讨论家长能不能打孩子,不讨论幼儿园老师或者别的老师能不能打孩子。

先转述总结一下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不打!不打!!不打!!!

首先,关于怎么管理和控制孩子,有三种类型的策略,分别是:权力压制power assertion,爱的撤回love withdrawal以及诱导induction。

权力压制包括了体罚/躯体暴力以及用体罚或躯体暴力威胁孩子,也包括剥夺孩子的部分权力(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等)。这种策略的短期效果较好,孩子马上就听话了。但是如果使用非常严重的权力压制,长期的副作用可能是孩子会变得很焦虑/很愤怒/很有攻击性。而当家长停止权力压制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整体而言,温和的权力压制好于严厉的,但是至于如何定义“温和”与“严厉”,这件事情学界现在也搞不清楚。另外,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程度的权力压制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个体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爱的撤回是指家长向孩子表达“我对你很失望所以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了/我再也不想管你了也不理你了”,或者直接忽视孩子。这种策略短期效果极好,孩子会立刻服从家长,但是会让孩子非常非常焦虑不安。用这种策略等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操纵。

诱导是指家长向孩子解释具体的规则是因为什么,鼓励孩子去长大并且做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鼓励共情(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种策略长期效果好,能够教会孩子自律

其次,相比于具体的养育方式(打不打/母乳还是奶瓶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整体的亲子关系与情绪氛围emotional climate(父母的养育方式等)更加重要

此处有两个重要概念——依恋以及教养风格

依恋指的是个体(母婴/情侣)之间的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这对个体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如果婴儿在出生之后的极端时间里未能和照料者建立依恋关系,很可能因为无法应对环境中的种种威胁而丧生。
关于儿童依恋的测量是陌生情景测验。步骤如下: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母亲和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有陌生人加入;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陌生人来和婴儿相处;陌生人离去,母亲回来,和儿童互动。
测量分析婴儿的反应,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积极和母亲互动,母亲在身边是积极玩耍,母亲离开后表现出不安,母亲回来后寻求亲密。焦虑型依恋的婴儿黏在母亲身边,母亲离开后大哭大闹。母亲回来后表现出对母亲的愤怒和攻击。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出现与消失不做出任何反应。
之后有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表现非常不稳定,混合了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情侣关系和母婴关系具有相似之处——分享亲密,寻求安全与支持,丰富的肢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成人依恋和婴儿依恋的相似性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混乱型依恋的个体表现非常不稳定,忽冷忽热,阴晴不定,难以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
亲子依恋对个体发展影响重大,为了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打骂行为还是应当慎重。

教养风格分为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
两个维度分别是要求维度和回应维度。
要求维度: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期待的,什么样的行为不被允许。
回应维度:父母接纳孩子,给予积极关注,回应孩子的需求。
四种教养风格类型分别是: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要求,也关注孩子的需求。
独裁型:高要求低回应。父母控制孩子的行为却漠视孩子的需求。
放任型:低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却缺乏必要的要求和规矩——把孩子惯坏了。
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父母完全不管孩子。

显而易见,权威型的养育方式是被几乎所有文化所推崇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不同风格的孩子需要不同风格的教养。一些天生比较难养(情绪比较不稳定/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对养育风格更加敏感。也就是说,某些不恰当的养育行为可能只会暂时干扰到容易养的孩子,但是相同的不恰当行为却会长期严重干扰难养的孩子。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学界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另外,权威型的家长通常会主要使用诱导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孩子的行为。被这样养大的孩子的共情能力更高,也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体罚的危害真的很大。包括抑郁/焦虑/攻击性/情绪失调/注意缺陷……
小时候挨打( spanking)越多的孩子(6-9岁),稍微长大一点儿之后(8-11岁)做出的反社会行为越多。当然,相关不意味着因果。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打骂教育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可能的解释有两个。其一,如果打骂行为在特定文化下非常正常合理,那么这些行为对养育的负面作用可能会降低;其二,一些家长虽然打骂孩子,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会把一些负面影响中和掉。

研究者指出,相比于“我妈生我的时候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我小时候是母乳喂养还是抱着奶瓶/我父母有没有揍过我”,更重要的是“我父母是否大体上让我从情感上感到安全可靠/我被养育的风格整体上是怎样的/我和我爸爸妈妈关系如何”。

再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经历持续的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在管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孩子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将规则内化——从“不守规矩就要挨打”到“不管是否有人监管,我都要做出正确的道德的行为”。在孩子内化规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焦虑唤起anxious arousal和主动服从committed compliance。

通常情况下,焦虑水平高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总是需要担心自身是否会受到危害,他们会更关心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无暇内化规则——有人看着就怪怪的,没人看着就偷奸耍滑,毫无自律可言。体罚和打骂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水平。而主动服从是指孩子自愿地想要让父母高兴,主动服从规则,想要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儿”——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通常来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主动服从的动机越强,就越能够内化规则,学会自律

最后来谈谈关于spanking的研究结果。
在所有被研究过的文化中,儿童期遭受的spanking和成年后的心理障碍存在正相关。
在那些体罚可以被接受的文化中,孩子都有更高的攻击性(aggressive)。
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社会压力会使得他们的养育质量更低。
美国政府1989年开始立法规定不许打骂孩子,现在美国政府的一些社会福利项目是要去帮助家长减轻压力,从而保障养育质量。
一些教育家长的社会项目在努力告诉家长“打孩子对长期发展没好处”!

另外注意一点,科研成果都是美国的研究做出来的,所以教科书写的是“千万不能打啊”!但其实我所知道的一部分美国人其实也是打孩子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而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心理咨询),需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在一些东亚文化中,打了也就打了呗,这算啥呀……就像题主说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

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我没养过孩子,小时候被揍过。
目前为止不崇尚打骂,到养孩子的时候尽量努力忍住——如果实在撑不住了的话,尽量先委屈老公……
我小时候每次挨揍,直接原因不是我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我父母真的忍不住了。而父母的“忍不住”,肯定有我的原因和问题,但肯定不完全是。

有一个知友说
如果父母沦落到要用所谓的核武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话。相信我,打了也没用。
这话我非常赞同。

打孩子这件事儿,从逻辑上过不去。
“养不教,父之过”,小孩子都会有不好的行为,但是通常不造成严重后果。
教育的意义不是去惩罚或者为已经发生过的不好的行为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以及更严重行为)的再次发生,或者说,是去用更好的行为代替不好的行为。而所谓“好的”行为,也就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所期待的行为。孩子如果做出良好行为,一方面是个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教育者的期待。
如果,家长认为打骂可以使得孩子做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那么,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或者说等到孩子们面对比自己年龄更小/力量更弱的个体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体的暴力让对方来满足作为强势者的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呢?
如果不是,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打骂来让孩子服从管教?如果是,那么我们哪一天可以停止校园欺凌呢?
如果家长可以使用暴力的原因是“家长是正确的”,那么,“正确”要如何界定呢?是不是“正确”的人就可以使用暴力呢?“正确”是不是必须用暴力来维护呢?

有一些人相信“孩子不懂道理,所以需要打骂”。
“孩子不懂道理”,所以他们能够在打骂中学到“我不能再这么干”。
可是,他们也会同时学到“下次这人让我看着不顺眼,我就揍他,他就能变顺眼”

“不打孩子”考验的不只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包括家长作为强势者的自控能力——这是很大的考验。
网上有这么个故事,
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鼓舞。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最后说了一句经典名言:“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
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很可能也会包括未来的我,在当父母之前很难“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当一个二三十岁辛苦打拼的年轻人,面对一个完全弱小的孩子时,这可能是年轻人第一次成为绝对的权威。成为权威意味着被需要/被尊重/期望被实现……这是极大的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新手父母可能会狂喜,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可能会在感到挫败的时候情绪失控……很多家庭教育中的打骂,不是养育策略,而是情绪发泄

目前,我个人对于打骂教育的意见是——大家都尽力而为吧。
能不能打,什么情况打,打到什么程度算家庭暴力,打到什么程度算虐待,甚至骂到什么程度算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情感虐待成不成问题,什么程度的忽视可以容忍……这些具体问题的核心本质在于,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质量的养育
不打不骂/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些被西方学界所推崇的养育方式都是极优质的,就像是大多数人都买不起奢侈品一样,大多数父母也没有能力提供这样优质的养育,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家都尽力而为吧。

另外需要提一句很多心理学工作者所强调的事情——【不同孩子的易感性存在差异】。有的孩子揍了也就揍了,顶多叛逆一小阵子。但是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脆弱,揍了之后可能就抑郁了/自杀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了……回头还得去看精神科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易感性的个体差异一部分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所以家长就算是忍不住了也得悠着点儿,万一的真的赶上一个天生就非常脆弱的孩子,除了忍着也只能忍着了……

题主说
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现在倡导的先进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却导致他们出了很多反面教材。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现象。
首先,这个描述有可能来自个人观察,也可能有数据支持。我没有认真观察或者调查过相关数据,所以没有发言权。我对这个描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持保留意见
其次,从上一代人到这一代人,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变化,就算是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未必就是打骂教育被削弱造成了两代人的差异——相关不意味着因果
最后,且行且质疑,尽管我不同意题主的理由,但是我尊重并欣赏任何人对于任何教育方式的质疑与思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通解通法。“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这个问题从2016年一直写到2017年,祝大家好!

在焉

——————————————————————

1.2 更新

先来回应一些评论中出现的意见。

评论:
第一,“教育的意义不是惩罚或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教育的意义的确不是惩罚追责,但惩罚(坏行为)和嘉奖(好行为)一直都是完成教育(避免坏的再度发生)的两个手段,所以“教育意义”观点并不能用于反驳“不能打孩子”;第二,“家长打孩子使其从良”和“校园暴力”虽然如你所述在手段上都一样(都是打),但是目的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有为对方成长考虑的成分,而后者完全是为自身利益考虑,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应该推不出因果关系(当然相关关系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家长在打时没说清楚原因的话。。。。)
回应:
谢谢你提出了我逻辑的漏洞。合理的质疑总是能够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我同意养育过程中需要有惩罚和嘉奖!惩罚和嘉奖的原理不只用来养孩子,还用来训练动物/管理员工/经营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有四个概念来描述用来影响未来行为的方法——正强化,正惩罚,负强化,负惩罚。
强化是为了增加某些行为,惩罚是为了减少某些行为。“正”是指施加一些刺激,“负”是指撤销一些刺激。
在养育中,正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在孩子认真学习之后表扬孩子,给糖吃,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以后会为了出去玩而认真学习;正惩罚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刚才的做法不好,不许再这么做了”,比如孩子考试作弊之后胖揍一顿,孩子会为了不挨揍而考试的时候不作弊;负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个不爱动的孩子本来应该参加体育运动,一装病就不需要运动了,此时,“被要求参加体育运动”是被撤销的刺激,“装病”是行为,如果装病就可以不运动,这孩子以后保准天天装病(我自己小时候的黑历史哈哈哈XD);负惩罚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的不对,以后不许这样”,比如孩子装病被发现了,然后一个礼拜不许看电视,以后再也不敢装病了。
我在原答案中没有说清楚的一点是——正惩罚不好用啊!相比之下负惩罚更被科学研究支持。说白话就是,如果孩子没规没矩了,为了立规矩,不能靠揍,而是需要靠部分剥夺游戏权力
第二点我也同意家长打孩子和校园暴力存在动机和立场上的区别。而我需要补充的是,这个区别也许孩子很难完全理解;或者说,孩子可能理解到“爸爸妈妈打我是为了规范行为而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我不能为了满足私欲而欺负同学”,也可能理解到“爸爸妈妈打了我我就听话了,等我想让旁边那哥们儿听话的时候揍他就可以了”。我的一己之见是,孩子可以理解到这两者,然后不想打人的时候相信前者,等到想打人的时候就会相信后者

评论:
试着把言传身教和肯付出时间和精力作为标准筛一遍,相信会有一大部分比例父母会被刷下去。我相信被刷掉的父母里面会有很大一部分会说,自己家庭困难,资源有限,教育孩子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所以要用打的。我觉得科普重点难点在这一部分。
回应:
我同意这一点!
在我转述和总结科研成果的部分,我只是转述了比较理想的模型。同时我也提到了家长的压力会影响养育质量——这是事实
我个人的意见是——尽力而为。我们坚持存在某些基本原则,我们尽量让自己的行为靠近这些原则。我们也理解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
还有一部分评论说
理论不等于实践
我也同意这一点。理论层面上,不打不骂就是对的;实践层面上,大多数人做不到。我个人的态度是,我可能这辈子也做不到100分,但是80分总还是比79分好那么一丢丢,我会为了那一丢丢而持续地努力,努力检验自己的动机和信念,努力理解一些养育的科学原理,努力和别人分享交流,结婚生子之后努力在亲近的人面前控制脾气不滥用关系赋予我的权力……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评论:
讲道理我从小被我爸打一直到初中还在被打其实就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听话种种,所以我对于他的感情好像没有亲子关系只是有一份惩罚机制连道德约束都算不上,后来我就越来越讨厌他,直到现在我都不想看到他
回应:
想隔空抱抱过去那个挨打了很疼很难过的你!
不针对这个知友的个案,我相信很多打骂教育都会伤害亲子关系,程度因人而异。亲子关系真的很重要,很值得重视。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具体补充。

评论:
小孩子怎么说 怎么讲道理都听不进去的时候,你的理论还怎么进行
回应:
有一些小孩子听不进去道理,有一些小孩子听不懂道理,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能用time-out就不打不骂。我会在后文中补充一些关于time-out的内容。

接下来想说两件事,第一件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第二件是怎么在不打骂的情况下立规矩。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回答和评论都在积极讨论“不打不骂是否可行”以及“打骂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影响”,打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没有被太多提及。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一下,亲子关系和早期依恋真的很重要!
亲子关系会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而早期依恋的主要形成时期在三岁之前甚至更早

主要关注早期依恋的理论包括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Bowlby的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并由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与感受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得到足够好的照顾,对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如果未能完成,会对外界感到恐惧与不信任。
第二阶段是学步期,1-3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随着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发展,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自我怀疑。

第三阶段是学前期,3-6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儿童努力承担一些责任,做出一些“大孩子”的表现;如果未能完成,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儿童中期,6-12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重要任务是适应学校生活,能够和同龄人表现相当,并且发展出一些学业方面的能力,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表现得能力不足。
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2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想明白“我是谁”(种族/专业/性取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或职业目标等;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角色混乱,缺乏目标和自我定位。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20-4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并且承担责任;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恐惧亲密关系。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40-6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再生力与停滞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能够为下一代做出贡献,帮助并指导下一代,完成观念的传承;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有停滞感
第八阶段是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自我整合,理解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并且获得生命的尊严;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感到绝望与悔恨。

关于这个理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最初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照顾者所提供的环境是否安全舒适,照顾者对于婴儿的需求是否足够敏感。
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在第一阶段,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
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个体会获得完成下一阶段任务的能力(铺垫作用),如果未能完成,下一阶段则更可能表现不佳。
个体是否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不是通过极个别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判断,而要综合考虑个体在某阶段的综合表现,如果个体表现出积极结果的事件足够多,或者积极体验占比例足够大,那么,可以认为任务是完成的了。
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在之后的阶段,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继续发展并且弥补不足。

三岁以下的小朋友确实很难讲道理,但是他们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讲道理,也不是行为规范,而是对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以及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在这个阶段,打骂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有两个,第一,小朋友觉得父母不安全,总是小心翼翼,对外界缺乏基本信任;第二,小朋友觉得自己必须非常非常听话,把自己看作父母的附属品,缺乏独立性和控制感。
而三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开始讲道理了。也需要考虑到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并且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波动的,有可能今天明白的道理明天忽然忘了,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道理多讲几遍,语言尽量简单。

关于依恋理论,上文已经提到了几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以及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相似性。此处需要补充的内容是内部工作模型
内部工作模型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基本印象,主要形成在个体早期,这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第一阶段的任务不谋而合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亲密关系。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要拼命努力留住我们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所以我对他们毫无兴趣。
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另一方面觉得别人不靠谱——所以我常常伤人又痛苦。

再次强调一点——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如果三岁以下的小朋友被打骂,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基本假设——因为他们不懂道理,只知道自己是不是舒适安全,如果打骂了,之后的道歉和解也未必有效。

另外,对孩子而言,比打骂更严重的是抛弃(内心戏:我爸妈如果打我我疼,我爸妈如果不养我了,明天我就死在大马路上了QAQ),所以千万不要威胁孩子“如果你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这真的太损伤孩子的安全感了!

此处需要声明一点——打骂肯定会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损伤亲子关系,但是绝大多数打骂不会永久毁灭亲子关系。之所以认真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前,有必要用几秒钟考虑自己即将做出的行为对亲子关系的潜在影响

【不打不骂,还讲不明白道理,那该怎么立规矩】

简言之——合理使用“罚坐板凳”time-out。

之前提到,权力压制短期效果还不错,长期效果不怎么样,如果滥用的话长期效果是负面的——所以可以偶尔用一用;爱的撤回短期效果奇好,长期效果就是毒药,千万别用;讲道理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好,所以应该是主要的教育方法

而权力压制也分“暴风版本”和“温和版本”,后者优于前者。罚坐板凳(time-out)就是典型的温和版本。罚坐板凳大概意思是当孩子做了错事,将他从当时情境中隔离出来,比如,坐小板凳上几分钟内不能动,让他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错误,实现惩戒、教育,改正错误的功效

不过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不合理地使用罚坐板凳会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罚坐板凳的优点在于,相比于打骂,罚作还是比较温和的。而且可以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思考一下人生。
而它的缺点则在于,小朋友独自静坐时,有可能会产生“被抛弃感”,这样以来,罚坐板凳就大大超出了“温和版权力压制”的范畴,而是一种“爱的撤回”手段。
所以,在使用罚坐板凳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小朋友的情绪

果壳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可以参考。
原文链接:罚坐板凳(Time-out),看似高明的西方家庭管教法,已被用坏了

我上个学期的一本教科书讨论了如何有效使用罚坐板凳,以下是转述与总结:
罚坐板凳有助于规范学步期儿童toddlers和学前期儿童preschooler的行为——这种方法基本不涉及疼痛或者创伤,但是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答主注:讲道理的话孩子很可能注意不到)。其核心要义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终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让孩子安静下来,同时要保证孩子是安全的,并且孩子叫大人的时候大人可以听到。罚坐板凳是为了减少对不当行为奖赏(答主注:相比成年人,六岁以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奖励,吃糖都是天大的奖励,平时随意的玩耍也是奖励,在不当行为之后不许玩乐就已经是强度足够的警示了),而不是恐吓或者惩罚

    不要让孩子被“受到孤立”的感受压垮(答主注:关小黑屋万万不可取!)

举例来说,托儿所的罚坐板凳位置很可能是把教室中间隔离出一块区域,这样老师可以随时关注到被罚坐到小朋友的情况。关小黑屋或者关卫生间的行为都一定程度上有“抛弃”的意味,不可取。

    最初使用罚坐板凳时,只针对两三个行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答主注:一岁多的小朋友是可以使用罚坐板凳的,对小小孩的规矩不必太多),比如爬厨房台面或者踢人咬人。
向孩子简单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不对,示范良好的行为,重点关注具体哪几个行为会被罚坐(答主注:小朋友理解能力有限,被罚坐的行为太多的话他们真的记不住,两三个行为足够了,而且规则一定要明确)。另外,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时候,应该表扬鼓励。最好不要在立规矩之前就用罚坐板凳(第一次踢人咬人的时候制止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下次再这样就罚坐,第二次踢人咬人之后真的罚坐)。

    每一次用过罚坐板凳之后,都要向孩子解释一遍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不可取(答主注:小孩子和老年人都爱忘事儿,和他们相处需要耐心)——这样就把权力压制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了。


    还需要注意,罚坐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玩玩具,还不可以获得过多注意(答主注:私以为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容易操作,家长们达成共识即可;如果是中小学课堂则不容易实现,因为教室里学生太多)。


小朋友很可能最初会拒绝罚坐板凳,那就把罚坐时间定得短一些,一两分钟即可,甚至可以家长在板凳旁边按着孩子不让孩子离开板凳——但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和小朋友的交流和对孩子的关注

    当小朋友终于可以配合罚坐板凳的规则之后,看着孩子的眼睛表示赞许和表扬——能够完成罚坐板凳也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另外,罚坐板凳真的不需要一次很久,通常是年龄的1-2倍即可。两岁小孩四分钟就够。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压力越大,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另外,小朋友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几分钟就足够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了——时间再长也想不出来更多东西了。

    还需要注意,实施罚坐板凳也需要家长持之以恒

家长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一旦出现不当行为,立刻按照规则实施罚坐板凳,哪怕是在公共场所或者面对很多外人。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想要给他们立规矩,就一定要始终保持明确的规则。另外,如果下午做出不当行为但是晚上才罚坐,小朋友可能记不住到底是为什么罚坐,这可能让他们觉得规则很混乱,然后感到很困惑。
教科书的例子是,如果妈妈带着哥哥和弟弟逛商场,哥哥踢了弟弟,这个行为应该被罚坐。那么,妈妈应该立即告诉老大“这个行为不对,你这样弟弟会很疼,也会很难过,你要被罚坐了”,然后立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商场,回到车里(答主注:美国人逛超市都得开车去,所以美国教科书会这样举例),让老大在后座罚坐,并且告诉他“现在开始罚坐,我来计时”,同时妈妈带着老二坐在前面。罚坐结束后,告诉老大“罚坐时间到了,你不能再踢人了,很疼的”。讲完道理继续逛街。如果实在没有车,那就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罚站,时间和罚坐一样长,规则也一样。
家长越能够坚持执行罚坐板凳,这项措施的效果也会越好。
发表于 2020-1-19 17: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骂孩子,意味着家长的无能

你打过孩子吗?
关于这个话题我的公号收到了2000多条回复,其中将近2/3的父母都说打过,也都承认真的不想打,但是孩子真的太熊了。也有不少父母问我,大J,你真的没有被小D气到要打她的时候吗?
其实,你们看我写了那么多篇育儿心得,小D该熊的地方一样没拉下,我气到不行的时候也一定不比你们少。但我现在始终可以做到心平气和,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我心里始终在对自己说,和小孩子斗智斗勇,脑力足够了,哪还用得上我使用武力呢?(真的很有效,推荐大家一试)。
打骂孩子,意味着家长的无能。你已经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管教自己的孩子,只能依靠身体的优势而已,而且打骂对于孩子造成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的。
当然,为了保证自己脑力足够,我平时没少下功夫,会时刻学习一些方法。
我一直开玩笑说,育儿就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锦囊袋”,多学几招,就可以见招拆招,而不是一招没用,拳头上来
管教是个很大的话题,一个回答一定说不完。我把大家分享给我的打孩子的原因做了一些归类,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分享一下我会怎么做,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启示。在开始之前,有两点说明:

1、1岁之前的管教问题不在今天的文章范畴内,1岁前的孩子认知还没有发展到真的会出现所谓的行为问题。关于1岁前的问题,戳->听不懂,打不得,这三招专治1岁以内熊孩子;

2、自己太累心情不好打孩子也不在今天的范畴内,那是父母自己需要情绪修炼,我之前写过自己情绪失控的经历,可以参考一下,戳->情绪管理|愤怒的家长,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不打不骂,是为了更好地管教

问所有打过孩子的父母,你为什么打骂孩子?几乎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为了管教。如果真的是这个目的,那我们就更不该打骂。打骂,也许当下解决了问题,孩子的确就不再犯熊了。但是,孩子下次一定还会再犯。为什么呢?因为打骂并没有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约束,当下次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自己可以意识到这件事不对而不做,而不是因为害怕父母打他而不做。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告诉孩子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为了不打骂,恰恰需要我们花更多功夫在平时。现在很多家长对于规则的建立很随意,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比如,3岁孩子吃饭扔食物,在家时你也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旦在餐厅和朋友们一起吃饭,你也许就会觉得需要管教了。这时语言说教孩子一定不听的,然后你也许就火大了。但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也很委屈的,他在此之前不知道原来这是不被允许的,怎么突然换了个地方就不可以了呢?
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曾给我一个建议,为人父母的第一份功课,其实该是你和老公一起商量,按照双方都认可的价值观排序,列出你最重视的孩子好行为是什么,以这些作为最重要的建立规则的重点,抓大放小,温柔并且坚定地设立规则,在规则内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说到做到,贯彻到底

熊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排名第一位的原因就是建立规则时出现不一致。比如,妈妈很明确地指出睡前不可以吃冰淇淋了,但也许到了奶奶那里就变成“吃完今天最后一根就不吃了”。孩子很聪明的,不管多大年龄,他们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为自己所用”。因此,当我们开始设立规则时,家庭成员都不能心软,一定要说到做到,实施到底。

“我儿子3岁半,每天晚上就开始闹着不肯睡觉,我之前一直会妥协,就让他多玩15分钟再睡,但结果15分钟后又是15分钟,每次把我弄得精疲力尽,我的火就蹭蹭蹭上来了,好几次没忍住把他揍了一顿,结果他马上就安静睡了。但第二天又是老样子,弄得我也是很疑惑到底打是否有效。”
这位妈妈的问题就是她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她第一次让步“让儿子多玩15分钟”,这就很明确地让孩子看到了有机可乘的希望。因此,当她再试图重新实施自己的规则时,孩子就不会配合了。道理其实很简单,第一次我大哭大闹妈妈就会让步,那第二次我当然可以继续用相同的招数啊。
我们对于孩子总是特别容易让步,我也有过的。记得那时小D的认知老师和我说,当你让步时,你就是放弃了自己当父母的权力。所以后来每次当我想要心软时,我会自己在心里默念这句口号:我是父母,这里我做主。然后我会再次重申我的原则。

对于分享的这位妈妈孩子的问题,我会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相同的睡前程序,可以和孩子沟通,“现在开始我们要准备睡觉了,妈妈会给你洗澡、刷牙、读一本睡前绘本唱一首晚安歌。如果你配合的话,我们可以读两个故事两首歌,如果你不配合,那刷完牙你马上就要睡觉。”一开始一定会有哭闹和反抗,但每天坚持同样的流程,逐渐地,孩子就会明白这就是父母对他的期待,不管他如何哭闹是不会改变的,然后他就会接受这样的期望。

给予选择,适当放权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当他们觉得自己每天都是变安排好的,就会很不爽,时不时就想来挑战一下,想要找一下自己做主的感觉。
“我家姑娘2岁4个多月,大部分时候很懂事,可是倔起来跟头小驴似的。晚上睡觉睡着之前坚决不盖任何东西,有时候还要把上衣撩起来露着肚子睡,结果最近温差大感冒了,晚上醒的时候依然不盖,每次只能武力解决。”

像这样的“对着干”特别正常,这时其实可以巧妙地运用“选择”来化解。比如,你可以问女儿,“今晚你是要盖毯子还是穿睡袋?”,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还没有“聪明”到可以识破我们这个具有迷惑性问题的能力,常常就会随着我们的提问进行思考作出选择。千万不要直接提要求,“今晚睡觉要盖毯子”,因为通常你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要”。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2.jpg

说明结果,自食其果


让孩子明白他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结果(正面或者负面的),而他需要自己对这些结果负责。这是我们父母需要教会孩子意识到的,而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我女儿1岁5个月,她完全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了。最近喜欢咬人,常常在小区玩的时候咬邻居家的一个女孩。我已经告诉过她,咬人不对,也根据你之前公号文章关于打人的处理方法,演示给他看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但还是屡教不改。在她又咬了几次后,我终于忍不住打了她,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招可以做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明明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但当我们讲道理的时候,他们却常常不听。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哪里。当发生所谓“屡教不改”的情况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
小D曾经也出现过反复咬人的情况,当我意识到她不是不懂如何表达,而是有意为之时,我是这么处理的。我对她说,“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再出现咬人的情况,我们就立刻回家,今天再也不能出来玩了。”不出意外,她听我说完,还继续咬了我一口。这时,我就立刻把她抱起往家走,她在我怀里大叫腿乱蹬。当我们到家后,我对她说,“因为你咬人了,所以我们就不能继续玩了。以后如果你继续咬人,我还会这么做。”

孩子其实很聪明的,当她明白,某些行为产生的结果不是他们想要的,几次以后她就会不再出现这样的行为了。
和小D认知老师接触的一年多,我受到她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每当我被小D出现的行为问题弄到气疯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育儿知识库又要扩充了。也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可以让大家的育儿知识库里也几个“锦囊”。
发表于 2020-1-19 17: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儿子两岁,我打过他
原因是插座,美帝公寓里的插座基本都靠地板很矮,我意识到了这个风险买了很多插座保护套塞里边。
但是小朋友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孜孜不倦的要去玩落地灯,台灯,手机充电器的插座。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刻不离他,一旦玩插头插座就制止,讲道理。但是两岁的孩子是没那么能明白道理的,只知道越是大人不让玩的,越要玩。
讲道理不work无数次后,开始体罚,罚站,一边罚站一边跟他讲道理。小屁孩觉得你是在跟他玩,还罚站得高兴得很,实在不行了,打手掌心,打了几次,哭了几顿,老实了。
我很怀疑许多抱着坚定不能打孩子的人是否真的有孩子,不过转念一想,人与人有不同,像我老公承认自己真的小时候没有挨过打,因为他是个乖孩子,犯了错大人教育一通从来不再犯,没有挨打的必要。但我小时候就是皮(这一点儿子明显随我),同样的错常常一犯再犯,难免挨几顿打。
个人以为,孩子做了错事第一要务肯定是教育和讲道理,但是原则性错误如果一犯再犯,讲道理发展到训斥发展到体罚总归是难免的。比如我儿子的这件事,他的生命健康是第一要务,我不会傻到不顾及他的生命安全还以圣母情怀感化他,简单粗暴能达到目的就好。
以及,美帝最流行的关小黑屋,在我看来比打手掌心拍屁股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更大,我难以想像一个两三岁还不懂事的孩子孤立无助的被父母关在小黑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过打孩子无论如何是教育的最后一招,虽然我小时候也挨打,但我父母绝对从未滥用武力,一定是各种讲道理无效,并且事关人身安全等重要问题上才会最终拿出戒尺,其频率一般最多一年两次,其强度以可以感觉到痛但不会留下任何伤痕为底线。
发表于 2020-1-19 17: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有人会在教育中打骂儿女

恰好最近有一个朋友和我说在朋友圈看到了自己一个高中校友办的给小学升幼儿园的孩子做艺术培训的机构。里面提到了这样一句话:“被打过的称之为弟子,被骂过的称之为学生,不温不火的礼遇只能称之为学员。你让我骂一句,踢一脚,打一鞭,得看你有这个缘分没。”朋友看到的时候心中很不理解,于是跑来问问我对体罚孩子的看法。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1.jpg 其实我想说的是无独有偶,哪怕是在西方社会1930年的时候美国都有海报,海报中的母亲猛力地抽打着自己女儿的屁股,并且毫不避讳邻居和外人的来访。关于体罚的动机和原因,其实经济学家们早有讨论。我找来了一篇1990年发表的很有趣的论文,名字叫“为什么劳动人民被鞭笞?”(来自于Michael Suk-Young Cher, 1990, The Economic Journal)。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2.jpg 这篇文章是他在西北大学经济系读Ph.D.的时候所写,很有趣的一点是一直是经济学正统教育出身的他,现在在UCLA的政治系担任正教授。      
文章想要通过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来解释为什么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总是会遭受到各种体罚虐待。在作者的模型里,一个雇主(奴隶主,家长),可以选择糖果(奖励)或/和大棒(虐待)来激励工人认真工作,收到奖励或/和大棒的份额取决于雇主最终看到的工人劳动的成果(孩子的表现)。当然不管是给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有一定成本的。      
工人根据这样的制度,来决定自己付出努力的多少。付出努力当然也有成本,而努力也会影响到工人的产出最后是好是坏的概率。在这样的假设下,一个合理的“奖惩机制”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给定这样的奖惩制度,工人会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他的努力程度会正好使得好的产出获得的效用和坏的产出获得的效用差正好等于边际努力的成本(这句话比较绕)。 这样的奖惩制度制度下,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你获得的效用总是会好于你的忍耐极限(注:极限越高越不愿意忍耐)……      
我们第一个条件在经济学里面叫做“激励兼容性”,第二个叫做“自主参与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合理的奖惩制度必须是让人越努力越高兴的(激励兼容),以及一定会参与其中的(自主参与)。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3.jpg 在这样的假设下,一个雇主如果要设计一个满足条件的机制是永远不可能同时使用糖果和大棒的,所以模型得出以下简单的推论,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干得好,你得给糖吃,千万别打他!  糖和大棒给出的效用差别越大,工人越卖力! 存在一个效用阀值,当忍耐极限高于这个阀值的时候(面对高贵的工人),你要尽量奖赏工人。最优的激励是不管结果好坏都给工人糖吃,结果好的时候多给一些,结果坏的时候少给一些。当忍耐程度低于这个阀值的时候(面对低贱的工人),如果你看到一个不好的结果,请你尽情鞭打工人吧!      
这是很有趣的结果,如果在一段关系中(比如奴隶和主人,童工和雇主),你如果是处于弱势方。那么对方对于你每一次表现的反馈到底是糖果还是大棒,就完全取决于你表现出来的忍耐极限。越是无赖撒泼(不能忍)的人,越是容易被“哄”,越是看上去容易相处(能忍)的人,越是容易被欺负。      
比如说在奴隶关系中,这样的忍耐极限高(不能忍)可以被看成是以下三种关系的体现:
    奴隶不怕死; 逃跑的可能性很大; 虐待一个奴隶会遭到其他奴隶的反对,或者说虐待本身会降低奴隶的工作质量(例如说把女奴的脸打花了更不容易卖出等等)…… 由于这些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在有些时候奴隶甚至会被奴隶主“善待”。      
这是振聋发聩的结论,因为作者解释了许许多多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甘愿为奴?”。一个很好的观点是,有时候强制他人为奴,其实并不需要依靠武力驯化。通过机制设计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可以降低人的期望,使得他们变得易于忍耐,对生活不抱希望,并且害怕自杀,许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心甘情愿被奴役,甚至被鞭打。但是这样的人不能称作是“自愿型奴隶”应该称作是“强迫型奴隶”,因为奴隶主虽然没有强制他们为奴,却剥夺了他们“自由的希望”。(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许多雇主不单单控制了工人的工作生活,也控制了工人的非工作生活。)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4.jpg 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看,为什么许多家长会选择打骂(或者强迫孩子做许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孩子,孩子又心甘情愿接受呢:
    觉得孩子自己不会去寻死血缘关系无法切断,所以不存在逃跑换一对爸妈的可能。 独生子女家庭中也没有哥哥姐姐站出来一起反抗。社会舆论对于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催婚,扭曲的价值观下嫌弃自己子女无能)几乎是助长歪风。      
那为什么老师会选择体罚孩子呢?除了觉得孩子打两下又死不掉之外,我觉得还有以下原因:
    在老师体罚孩子的事件当中许多是得到家长默许的,因为家长如果不默许这种体罚手段,完全可以让孩子去报别的班。 老师总是喜欢对于习惯于忍气吞声的孩子说,打你是为你好,骂你也是为你好,这样无形间也使得忍气吞声的孩子更加习惯于忍气吞声。 对于许多特别好的班,实际上家长并没有太多其他选择,如果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被别人比下去,所以也只好对于各种体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5.jpg 最后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为什么有些人会甘愿忍气吞声呢?又或者是如果你在感情中是强势方,如何设计一个完美的“激励机制”来成功驯化你的另一半的同时保证他/她不会跑掉去找别人呢?      
经济学者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答案的……
发表于 2020-1-19 1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骂就算了吧,没什么建设性,不过是发泄而已。
打就另说了。打是一种惩罚,目的是让人畏惧。但是打不是唯一的惩罚方式。在小孩看来,挨打未必是最可怕的事情,老爸老妈不理我可能比挨打可怕十倍。所以打也不见得就坏,更不见得是最坏。
只是打有打的规矩。其一,不平静时不打小孩,是要教育,不是让你发泄;其二,要打一定要打疼,但一定不能打伤;其三,能不打,就不打,这样打才会有效;其四,打之前讲清楚为什么打,打哪里,打几下,不要出奇不意地打;其五,打的时候一定要严肃。以上有一条做不到,还是不打为妙。
宽而不纵,严而不暴,则打与不打都科学,都先进。
发表于 2020-1-19 17: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确切地说是我妈更年期结束之前,一直就处于犯错就挨揍的状态。
现在我儿子七岁了,我也会揍他。
但是跟我妈的揍不同。

我妈对我,就是字面意思上理解的揍,木尺、衣架、皮带……等等,各种在她手边的东西,一生气就拿来上手了。最狠的一次,是暑假过半,我妈发现我疯玩了半个暑假作业还没开动,顺手拿牛皮的皮带揍了我一顿,真的是打流血的那种。
印象不能不深刻。

再说我儿子。
第一次揍他是什么时候呢?十个月还是十一个月,特别喜欢咬人,高兴了也咬你,生气了也咬你,咬住就不松嘴,最严重一次是我妈背着他,他一口把我妈咬流血了。
你以为我们没有经过思想教育,谈心等历程吗?
废话,他还不会说话,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你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于是我直接把他的手抓过来狠狠咬了一口,咬得过了三天还有牙印那种程度。
小屁孩于是知道了被咬很痛,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咬过人。

一岁多一点,会走路了,开始到处拉抽屉、摸插座孔、按热水器。
我捉着他的手,用热水器烧开水那头的热水烫他,用抽屉夹手指,就一次,他再也没有试过去摸危险物品,呃,除了插座,这个没办法让他体验,我用纸板子把所有他能摸到的插座孔都封住了。

反倒是他现在长大了,挨揍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近五年来唯一一次挨揍,就是期末复习的随堂考试,臭小子神游天外,二十道计算题只做了一道,其余全部空白,连老师都气得不行。
回来给他手板心来了三下,打的就是不集中注意力。

打不打孩子这个事儿,更多的其实是看做父母的心情,我觉着吧,该揍的还是得揍,自己打的时候,多少还注意着分寸,要是在外头熊让别人揍,呵呵,结果无法想象。

而且,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也不能拿我的经验去教给别人,我的经验也好,想法也罢,只对我家臭小子管用,别人家的孩子,除非是关系特别好的,说我都不带多说一句。

朋友问我,孩子做了错事、坏事,你怎么克制自己的情绪?
我跟儿子有暗号的,要是我生气了,他会跟我说三句话:
“这是你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我还是个孩纸,我还是个孩纸,我还是个孩纸!”
“我们都冷静一下。”

三句话适用不同场景,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

所以,与其问不打不骂的教育方法先进,还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法子实在,不如把问题改成,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分辨孩子犯错的原因。

没法一概而论。

祝愿大家的宝贝儿都能健康成长!
发表于 2020-1-19 1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结论:不打可以,但你必须有能有效的威慑手段,让孩子知道,家里总归是有规矩的。
如果没有,可以预见又是一波熊家长。
我印象中重罚过孩子两次。
一次是两岁半时,摔家里各种东西,怎么教育都不听,碗,杯子,瓶瓶罐罐之类的。好在家里木地板,没摔坏。
直到有一次,把他妈妈刚买的手机给摔了。
我:捡起来。
孩子不理我,还是自己玩自己的。
我:不捡起来你今天给我站这里别动,什么时候捡起来什么时候可以动。
孩子不鸟我,一直哭。
孩子的祖祖(老婆的奶奶)看不下去,过来劝,说算了算了。
老婆很英明地说:奶奶你去屋里看电视,不要管。
于是孩子在外面哭,祖祖在屋里哭。
一直持续了三个小时。
期间我们都没理他,有好几次老婆都心软了说要不算了吧。
我说:不行,你第一次没收拾住,以后就别想收拾住了。
于是冷战继续。我们各干各的。
终于,在第四个小时时,孩子怯生生的把手机放到她妈妈面前。

第二次,还是是两岁多,忘了什么事了,我说,你再犯我就收拾你了。
孩子不听,还是故意去弄。
我:把手伸出来。
孩子嬉皮笑脸地伸出手。
我发誓,我是用尽力气,动作尽量夸张地去拍了孩子的手板心。(不过为了怕打出毛病,还是留力了)
孩子的表情慢慢变了,本来还笑嘻嘻的马上瘪起嘴,哇的一声就哭了。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犯过。

现在孩子六岁多,自那两次之后从来没打过,很多情况只需要讲道理,有些讲道理不行的,口气严肃点,孩子就会听的。参见我之前的回答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所以,打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能起到作用。
每个家长都不是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会犯各种错。
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性格,还是思维模式,所以,你根本无法用一种通用的,教科书般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方法来教育。
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法。
适合自己家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
发表于 2020-1-19 17: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是的,
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相对打骂教育更为先进的。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打骂教育是指当孩子犯错之后,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错误,使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惩罚,而不是用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打骂教育”是为了生存。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社会变动较小,父母完全有能力预估到孩子的未来,相对与当时的社会而言,孩子踏踏实实的走这条已经设计好的路,是最安全的方法。
现在我的生活里面,唯一感谢父母曾经的打骂的朋友是一个电焊修理工,他身边不少朋友要么吸毒、要么嫖娼、要么违法犯罪了,他感谢父母小时候严厉的教育让他没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打骂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形成一个非常强大并且带有惩罚性的“超我”,让他不偏离自己原本的道路。

那当代,社会变迁极快,我们的家长已经没有能力为孩子设计好未来了,可以这样说,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下面都是未知。
我们个体对生活的渴望也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生存,有口饱饭吃。所以,当代社会,以下几种能力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越是选择多,物质丰富,变迁迅速的社会,越需要一个人的自我比较强大。

怎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较好的“自我”?
1.自我探索,学会表达与求助
我的值呼前几天有一个提问,提问者经常幻想杀了自己的母亲,她很爱自己的母亲,他非常恐惧自己这种阴暗恐怖的念头。
弑父、弑母的念头,和自杀一样,是绝大部分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过的,但是这些都是被我们文化所不接纳的,我们都小心翼翼的隐藏着这些看似不正常的“正常”念头,我们可能会被这些让我们恐惧的念头压抑的很深。
打骂教育,会使得一个孩子只能认同自己“光明”的那一部分,“逃避”自己阴暗的一部分,但是“阴暗”一直都在,所谓的“阴暗”只不过是我们的某一种需求被压抑,然后变质,有一些人运气较差,遇到一些创伤之后人格薄弱,导致“阴暗”爆发,形成各类心理疾病以及行为上的不正常。

一个更加科学的教育,要帮助孩子建立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表达“光明”还要表达“阴暗”,这样,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统一,我们内心的矛盾就会更少,我们才有机会将自己“阴暗”的行为用“光明”的方式实现。我们也能认可自己的不完美,学着一步步成长。

不要先告诉孩子什么是对错,先去看他真实的想法,让他自己去具备识别对错的能力,这样,他以后才能面对复杂的选择。

2.自尊
一个人的自尊越是薄弱,他越会做错误的事情。

不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自尊,都是薄弱的。
我认识了自己,并且接纳这就是我自己,我会进取,我也会把我现在薄弱之处当做现在的起点,努力做好,这就是自尊。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成为今后孩子自我对待的方式。
父母对孩子是暴躁的,没有耐心的,以后孩子犯了错,他也会这样对待自己,改正错误需要一个耐心的心态,他对自己的暴躁使得他缺乏耐心,他也就不具备改错的能力。
这样的循环会使得孩子的自尊越来越弱,他只能接受一个“好”的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不好”。

我有一个来访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她家里很穷,但是她也没什么感觉,直到有一次同学们春游,她也想去,只要10元。她向母亲做出了请求,但是可能母亲那天心情不好,母亲很暴躁的拒绝了她,并且告诉她,你是穷人家的孩子,就不要想着和别人一样的生活了。
也就是那一刻,贫穷和低人一等联系起来了。

我小时候也穷,但是穷给我的影响很小,这得益于我爸爸时常和我重复一句话:“我们人穷志不穷,而且我们穷一点,也只不过是得到的东西比别人慢一点,总不会少了的。”

自尊就是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对待自己的态度,就是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为起点的。
那么到底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

3.犯错的机会与成长的心态
王思聪一出来社会就有几个亿让他试错,在错误中累积经验成长,富人有更多的钱去犯错。
犯错,出了金钱成本之外,还有心理成本。
如果是打骂孩子,孩子就不敢面对错误,因为惩罚太大,避免错误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都别干。找我咨询的几位尼特族(啃老族)都有一个共性,有一个暴躁的爸爸或者妈妈。
如果在孩子犯错之后,你能耐心的帮他分析问题,找到错误的原因,寻找下次如何避免错误,他今后自己遇到困难,就不会那么怕犯错,犯了错之后,也不会去逃避。
因为他明白,我是可以成长的。
发表于 2020-1-19 17: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校长徐加胜,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十多年了,想就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点经验。
其实孩子不听话在家长眼里就是「叛逆」的表现,那么孩子叛逆还有哪些表现?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一.搞破坏,比如撕书、摔东西、砸玩具、乱写乱画等等。 二.倔强,情绪反应大,顶撞父母,一言不合就撒泼。 三.挑战规则,出尔反尔,跟大人讨价还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说脏话坏话。 五.脾气急躁,人际关系紧张,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争抢同一件玩具,不愿和人分享,严重时甚至打人。 有人说这五条占到三条以上,很不幸您的孩子叛逆了。
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呢?
我倒觉得孩子叛逆这是个好事。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说明孩子长大了,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才会产生我们之间的冲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只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以我们的意见为意见的时候,那自然不会有任何问题,老外特别不喜欢别人表扬孩子听话,我们夸孩子特别喜欢说听话。你比如说听话,我觉得这词也挺好,你比如说你带着孩子五岁出去别人说你孩子真听话,你也特别开心。如果十岁说你的孩子很听话,你也很开心。但是我想当孩子大学毕业 22 岁的时候,你带孩子出去,别人说你家孩子听话,你说也还行。等到你孩子 32 岁的时候,你带着孩子出去,比如说你们家孩子真听话,你感觉这个词就已经很别扭了。开玩笑了,这 32 了还听话,他应该听自己的话了。所以我就说逆反,就是他不听话了,不听话就说明他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声音了。而我们教育所有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一个个体的成长和他真正和母体的脱离吗?
那这是第一步,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成效了,所以我说这个事是我们觉得是挺好的。
第二个就是逆反说明什么?
说明把矛盾摆在明面上了,你真正可怕的是什么?不吭声,但骨子里有很多很多的情绪,最后这情绪积压越来越多,可能就会造成一些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可能更大的这种冲突。所以我觉得能够把这所有的这种双方的对立都表在面上,我觉得这说明还是挺好的。所以我整体来你只要一说孩子很逆反,我觉得是不错挺好。就为什么我觉得挺好,当家长一般都很担心是吧?他会觉得这个事是个挺苦恼的事。怎么办?就是孩子现在大了也不听话了,你说一句他顶三句。你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我有时倒觉得也真的应该反思的,确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态度。
就刚才说按照我的分析是个好事,但是好事为什么让我们烦恼,这就说明我们的理解是有问题。就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地看待这件事情,我们期望的结果永远是孩子要听话。现在孩子不听话了,跟我们的想法相违背了,我们觉得很生气。那说明什么?就说明我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本位。就是说那这个所谓「逆反」这个词的存在,我认为就是家长本位主义的一个铁证。什么叫逆,谋逆?什么叫反?造反,那你说这个孩子可不可以?比如说一个 14 岁的孩子最近和同学交流,最近我爸爸有点逆反,他觉得肯定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没有孩子说父母逆反,只能父母说孩子逆反,他原本只是一种两种声音的冲突。它其实就是一个代沟。但是我们把一种冲突,把它界定为逆反,就说明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就是说这个是非的标准在父母这。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20-1-19 18: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打孩子的家长,每次实施后,我很后悔。说实话,我今天还在为昨天刚刚打过孩子而情绪低落。
我几乎每次都会意识到
人的痛苦来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是的,
为什么对孩子又打又骂?因为我又穷又忙

但是然并卵,还是会打

并不是为自己找借口,然而高票答案中的“局部最优解”看似有道理,但很多人一辈子的全局,也只是另外一些人的局部那么大
所谓我一辈子努力只为此时与你平起平坐喝杯咖啡。
在这些小格局的大多数人,为了孩子不滑坡到小格局中的最劣解,他们只能选择局部最优解。

这是一种焦虑,和最近什么985毕业怎么怎么,阶级固化什么什么...其实都是一体多面。

我爱我的孩子,我匿名了,而我在短暂地写完这些后将继续我又穷又忙的生计中,今晚希望能在孩子睡着前再看一眼,说句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9 2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