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龄相近的伴侣更可能相濡以沫。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倾向于更加喜欢年轻的伴侣。
有研究者以澳大利亚家庭为被试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有年轻妻子的男性婚姻满意度最高,而妻子年纪大于自己的男性婚姻满意度最低。女性也是如此,对年纪较长的丈夫最不满意,对年轻的丈夫最满意。
这意味着一对有较大年龄差的伴侣或夫妻,对关系感到满意的更大可能性是年长的一方。
但是,随着结婚时间的增加,差不多结婚6-10年左右,年龄差较大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就会飞速下降。
而年龄相近的夫妻因为会共同经历相似的人生阶段,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可能比年龄差较大的夫妻要小很多,不容易在这些方面产生矛盾,在结婚6-10年后,对婚姻的满意度比年龄差较大的夫妻要高很多。
2.
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都比较相似的人较好
还是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都比较互补的人较好?
心理学上认为“相似相吸”。双方共同点越多,就越喜欢彼此。这种共同点包括,态度、价值观、性格、人格特质,处事风格等等。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么可能更愿意与同样悲观的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整天积极阳光满嘴正能量的人。
但也有人会觉得,也有很多差异很大的情侣,在一起也很幸福啊。之所以人们认为「相异相吸」,有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似性起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导致它误导了人们相信:我们互相吸引,是因为我们不一样。
1. 知觉到的相似 两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很大差异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彼此认为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就好了。
研究显示,相比于真实相似(actual similarity),知觉到的对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perceived similarity)无论是在第一次见面时,还是长远来看,都能够更好地预测亲密关系的成功,以及关系满意度。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某一种人,然后把伴侣想象成这种人。这种构造美满形象是有助于维护亲密关系的。
在另一方面,它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实际上被和自己很不同的人所吸引:就是因为这种知觉错觉使得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某类的相像比其他相像更重要 某个核心特征的相似,比起其他次要方面的相似更为重要。
比如,双方的处事风格、态度和价值观上的一致,可能比是不是都爱吃香菜更重要。
也许外人眼里,会觉得“Ta都这样了,你还能忍得了?” 但其实某些存在差别的地方,也许并不是伴侣真正在乎的,更不成为他们彼此吸引的原因。
3. 和理想自我相像 差异性起作用的另一微妙之处在于,有时候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为Ta虽然不是我现在的样子,但是理想自我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对我们有吸引力。
这种倾向性比较复杂,如果那些人远超过我们的理想自我,而令自己相形见绌的话,这种威胁感和卑微感是非常不快的。
但如果那个人只比现在的我好一点点,那么Ta带给我的就是默默的鼓励而不是羞辱了。
那么就一定要找和自己在各方面比较相似的人吗?
的确,相似很重要,但我们也承认互补性的存在。
在亲密关系中,互补性(complementarity)让看似不同类的行为共存。
互补性涉及到支配与顺从,就像是S找到M。一个在人际交往风格上倾向于主导的人,会希望另一半听从自己。一个依赖顺从的人,也会希望伴侣在不同场给予自己意见和支持。
所以互补性的存在是基于一个前提:即两人有共同的目标,而你具有的特性正是我所缺的。它更多地指向具体的技能或习惯,而非深层人格特质或价值观。
因此互补的背后还是相似性,毕竟抖S和抖M也都是认可并接受SM的啊。两人的核心观念不冲突,又在行为、能力上互补。这也许是关系最佳的组合状态。
在“寻找人生另一半”这件事上,并没有对错标准之分。
参考资料:
Lee, W. S., & McKinnish, T. (2017). The marital satisfaction of differently aged couple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26.
Dryer, D. C., & Horowitz, L. M. (1997). When do opposites attract?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3), 592.
Lutz-Zois, C. J., Bradley, A. C., Mihalik, J. L., & Moorman-Eavers, E. R. (2006). Perceived similarity and relationship success among dating couples: An idiographic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 865-880.
Marks, G., & Miller, N. (1982). Target attractiveness as a mediator of assumed attitude similar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8(4), 728-735.
Montoya, R. M., Horton, R. S., & Kirchner, J. (2008). Is actual similarity necessary for attraction? A meta-analysis of actual and perceived similar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6), 889-922.
Tidwell, N. D.,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3). Perceived, not actual, similarity predicts initial attraction in a live romantic context: Evidence from the speed‐dating paradig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 199-215.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http://jdxinli.cn/2ukmmb」
《心理学装腔指南》——21天成为心理学大佬,简单心理自助训练营,你自己的心理成长基地,详情戳:http://jdxinli.cn/4hjvy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