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65|回复: 20

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0 15: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 5 月 11 日做客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线直播,畅谈大型对撞机争议、美国教育以及诺贝尔奖等热点话题。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杨振宁说,在中国,一些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杨振宁认为,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他还表示,提出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发表于 2020-1-20 15: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1.jpg



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2.jpg
发表于 2020-1-20 15: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播,我全程看完了的。杨振宁先生的大意是:
高中和本科阶段,在国内接受教育比较明智,因为:
1. 美国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现在不一定比中国好;
2. 孩子年纪过于小,放出去容易出问题(他讲了一个吸毒的例子)。
但是他又强调:硕士、博士阶段,建议去去美国接受教育,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他还强调,对于那1%的顶尖的学生,尽早去美国接受教育,会非常好。
发表于 2020-1-20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链接,梯子请自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6WW0A6y7E

简单地说,如何定义“美国教育是不是比中国好”,这里姑且将问题讨论为“美国教育是不是更有利于个人的成才”和“美国教育是不是对于在中国国情下获得成长/成功/社会取得进步更有帮助”。

第一个问题, @刘翔熙 的回答真的很值得认真一读,以及这个问题 知乎 - 知乎

美国式的成才,是建立在社会允许个人对于大量社会资源以及大量社会优质资源的占有的情况下的。学人文社科的学生搞选举,拉票竞选演讲全套流程都得走一遍,政治社团得隔三差五四处宣传。学生组织找来politican演讲,学校给提供经费,提供安保,学生能够直接与演讲人针锋相对,或者相谈甚欢。课堂上很多老师自己可能就是某些教科书内容的作者或者同事,有时能够省去揣摩就获得对于这些内容更加本质的认知。这样的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双重训练,毕业后展现出比那些背课本的学生更强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能够创造这样的环境,事情一样可以发生在中国,人大附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美国文化里的政治正确因素和捍卫个人权利思想,在很多学校里学生能够获得比同等情况下中国学生更高的地位。这样的地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和教导途径,另一方面也会鼓励想在学业上有所精进的学生不断探索。政治正确的因素保证了外界不能私自/随意给一些事情定性,在美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问题,无论是dumb(没有认真听课或者没有相关的基础)还是smart,大部分都会显得weird。而政治正确在此时使得老师不会(gan)定义"dumb",即使真的是很基础的问题,也会予以鼓励(当然smart的肯定会表扬的),这样一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不会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而对于个人权利捍卫的传统使得无论这些事情(不止是学习,这里只是以学习为例)被正确/错误地分类,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argue而完全不用太担心老师以级压人。基于自身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美国通过这种宁愿容忍三千,绝不错杀一个的方法保证了极少数的人能够获得自由的成长。当然国内最近也在想这方面靠拢,不过在中小学层面上,这并不是一个争取来的系统性的权利,更多的是学生/家长力量和校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同时,在文化生活中,杨老举了吸毒这个例子。作为一个国内目前有定性的问题,我们是可以较为客观地去看待,但是对于渗透在文化生活中的更多的没有定论的现象,在还没有辨别能力的时候就不得不完全吸收了,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素。经过了国内的世界观塑造,对于国外的现象会进行一个辩证的看待,这就给个人的思维立场提供了一种选择。美国人的浪费现象,你个人能不能接受,是不是认可,这是局外人才会思考的。身处其中的很多,只能不辨礼义而受之。

然后便是大量高水平的老师(这里定义为大学教授)保证把这些smart找出来并帮助他们成长,这个就和美国文化没有什么特定关系了。

同样是对某些课堂内容理解有偏差,国内学生发现老师讲的听不懂,可能就默默滚回去看书刷题,美国学生也许就缠着让老师讲清楚,或者逼迫老师降低难度。不得不说美国对于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如国内,而只要是一路学过来的人,对于需要多少练习来保证掌握知识应该心里有杆秤。哪怕是大学里面的高阶课程教授可能也得一遍又一遍地温习基础知识而不能责备学生(现在国内也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依然认为,真正造成差距的是温习完知识以后传授的内容,于是问题又回到了上面那一段)

并不是说不断的练习不好,而是在没有能力提供更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情况下,过量的练习会让学生把学习与做题,而不是通过做题获得能力,划上等号,同时在竞争教育的大环境下极易畸变为刷题军备竞赛而不是自由差异化发展,这是本末倒置的。

以造房子作比喻,美国已经建好了高楼大厦,需要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将它装点的金碧辉煌,中国却才刚刚打好基地,上面一无所有。所以美国靠着常春藤,top50和H1B就能大差不差,中国还需要大量泥瓦匠和搬砖工将房子一点一点盖起来。不同的需求决定了两国教育的不同发展现状。

那个80分理论本身表述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成为社会合格的螺丝钉,本身需要高性价比的熟练的技能和详细的规章训练,这是国内教育所生存的土壤(不过对于奇才也会有特殊的相配套的教育方式,这个去见清北少年班的故事)。当然最后联系到自己身上又让人对其80分的界定感到模糊。

一个不得不认识到的一点,一个人的世界观,生活习惯都是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盘上面的(或者说都是有立场的),这一点并不会因为他身处何处而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一个文化的根。借鉴和学习其他的文化,本质上是为了丰富自己,审视自己,为我所用。否则就是邯郸学步,走向不断的矛盾。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才能知道什么可以舍,什么必须得。华人在美国既不是多数群体,也不是主导话语权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成长,往小了说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健康和充足的成长空间有可能得不到保证;往大了说,当他成长起来之后,谁支持我,我代表谁, you are proud of serving the country, then which country?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会让自身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

对撞机的事情,我不了解,不过我认为杨老的忧虑可能并不是在于今天撸起袖子的一腔热情,而是在社会没有达到足够的财富水平的情况下,政府和舆论能不能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足够的容忍限度,如果五年十年没有成果,政府还能不能坚守初心,毕竟开工没有回头箭,如果到时候反悔的话,这种规模的资金折腾当前社会也是承受不起的。本质上还是跟教育问题殊途同归:没有攒下金刚钻,就揽不来瓷器活。

美国教育实在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里面同样的三六九等,如同中国每年光高考应届生就一千万,放一些国家都够全国人口了,这么大的一个群体里面的结构和表现,绝非“国内教育”四个字能够涵盖,我只是尽量展现一些个人所见所想。
发表于 2020-1-20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走过中美教育的人,我个人是很支持“从国家长远角度和社会整体人才培育角度看 美国j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的观点的。 老文重发代表我个人观点吧:


O编辑总结:"学渣"在美读大学--会把孩子教傻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观念
正文  
前两天有好几个好友转发了“"状元"在美读大学:现在的基础教育会把孩子教傻的”一文。   我自己不是状元,也没九所大学求着录取我。事实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偏科学渣:国内语文不错的同时数学150分的卷子只能考38分。以至于老师当时下结论   是我高考没啥希望。。。后来来了美国后因为当美军打仗的缘故,一个本科读了8年。。。上大学后继续延续理科奇差的习惯--物理作业基本是我家领导给我参考  的(领导是理科博士。。。)。。。噢,我本科GPA 2.97...甚至不够研究生的最低申请标准。。。  
不过。。。偶本科的时候读了24个研究生学分(30个硕士毕业)做了研究生一般才做的tutor program manager啥的。最后老师还是破格把我留校读了硕士。(需要找dean wave GPA 要求)  
然后我拿着我的小研究报告去哈佛忽悠了一下后,9个月以3.91的GPA 溜达的去当了一个小米国公务员。。。  
当然,我这个绝对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参考意义,但是好歹我在米国大学里泡的时间(full  time part time, contin.  ed.等等加起来)超过绝大多数同学,而且鉴于我本科换过三次专业(从工科EE到商科旅管到文科汉语语言学)偶觉得至少偶见过足够猪跑可以唠叨唠叨。  
首先,我必须强调:  
我非常感谢我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every bit of it. 而且我希望我的子女继续接受中国的初级基础教育。这并不表示我对高中和大学教育表示赞同,甚至可以说,系统性的基础教育也许的确让不少天才(或者我这种偏  科的)很难受。但是它却保证了大多数学生有对科学,世界的基本认知。对于一个人口庞大,整体教育水平并不算高的社会来说。培养大家都认字接受基本系统教  育,比集中力量培养几个“大师”有意义的多,也更能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即使我是一个学渣,但是国内所谓“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性的训练也使得我在日常中省下了更多的时间。我仅在中国接受   过初中教育的水平来说,加上美国高中的一点微积分就足以让我在GRE数学部分里得到一个过得去的成绩了(我老G数学只是85%,给大家丢脸了。。。)没有  这些训练,我能考到这个成绩根本不可能。  
其次,因为我自己热心公益(给自己贴贴金),一直在美国幼儿园到初中里当各种助教(双语的或者学科的),也目睹了美国公立学校里教育的现状。这更是让我确定了我的想法:  
美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基础教育可不是其中之一。美国成天说自己的素质教育创新第一,中国也有样学样的整天说什  么不知所谓的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  这些人却不想想创新能力是更多的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是和教育形式相关?如果连手机都没见过,你发明个iPhone给我看看?你连微信这样的app都   写不出来。无论中美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只会随着人均生活水平、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会是取消考试带来的。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并不矛盾。最简单的,可以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实证+逻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体现在考试中。考试形式和内容   倒是可以向美国学习,比如高考作文采取批判写作形式,而不是采取培养文傻的话题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实质上鼓励了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的《读者》体的泛   滥。从这点上我看教育部的老爷们就是被“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这种骗人的陈词滥调说教给洗脑了。学习已有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因为这样才不至于重新发明车轮。  你们话题作文不是喜欢举例子吗?我保证你连一个不学习就创新的例外也找不到。想站在巨人肩膀上,你首先得爬上去吧?没有掌握已有知识,谈何创新?”  
话题扯的有点远了。 本来只想根据原文扯扯的,不过不说上面的话就没法评判原文。 毕竟原文的话题针对的是基础教育。  
原文里提到:“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  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  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  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事实上我估计出国的同学(尤其是读博读硕  的同学)都经常会遇到国内的这种咨询。我自己也是,但是仅从国内同学父母对这种思路的茫然就认为  ”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  么,统统不知道。。。“是”中国的教育“导致的,我个人认为有失偏颇。  
原因很简单: 你去问问申请大学的美国同学他们知道自己申请的是什么么? 如果他们真的知道你说的那些问题,美国大学总体drop out rate 平均下来接近50%又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也很明显,和教育无关,是学生缺乏选择的同时,人生被家长过分的限制。而这一切还有一个关键理由:成本。  
这就涉及到了原文的第一部分 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里我要加一句。 如果他们家里足够有钱 或者自己足够心狠导致没有牵绊的话。
原作者提到”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东亚人认为一个人在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社会里,都要给予社会价值。而一个人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往往是一个家庭承担不起的,而社会里大量个体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过程中消耗的总资源则是社会承担不起的。
我深刻的被触动是一个姐们问过我一个问题,她在工作和读博之间犹豫,我认为她很喜欢读书,也善于钻研,因此鼓励她读博,直到她说出了那句话:
“我父亲是老三届,40多才生的我,一个博士至少5,6年,这个期间我还不怎么赚钱。我家也不富裕。如果我读书过程中我爸不在了,我就算毕业也会因为没有尽孝后悔一辈子的。”  
当时我就无语了。个人的兴趣,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优先选择哪个?  
同样,美国的人均资源能保证我三换专业,但中国的人均资源就那么多,强行要求这样是否现实呢?  
说现在感觉不明显,当年我岳母兄弟三人,她是唯一的女孩,家里又需要人帮忙,所以家里把能上初中的机会留给了两个男孩。导致我岳母一辈子是小学文化。虽然她后来养了两个女博士。人到今天也非常聪明。但是她从人生角度来看已经错过了她想做的事情,上学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每个人并不平等,手里的牌不一样,有些人为生存挣扎的时候,另一些人这在追求最大的发展。这都没错。 唯一有错的是,告诉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成功” 这其实等于“胡不食肉糜”  
另外说一句,原文中“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   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  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 是正确的。 制定游戏规则永远比遵守游戏规则高端和有利。   
但是请看好,原文是  “美国富人” 穷人呢? 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中国教育也许扼杀了天才和淘汰了傻瓜。 但是培养的都是A-C 等级的人,并可以被社会使用。  而美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培养了1%的天才同时,学废了99%的人(甚至少于D)这些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亚洲人作为整体一直在美国社会里保持整体最高收入水平,why? 因为他们学的都是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虽然对第一部分有不同意见。但是第二部分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我却非常同意。不过出发点却不一样。  
我很赞同文中提到的”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 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但是他的解决方案却是和第一步相扣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却忽略了”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我个人的解决思路则是:在可见的范围内观察和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尝试。观察父母及身边学长的成败。做出自己的结论并走一条尽量共赢的路。 在走前永远要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及是否愿意承受相应的代价。
无论是谁,再没钱的人当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都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  加各种论坛和聚会)而不是天天打游戏或者看图片,问问他们的成长轨迹和新的。 至于有钱的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做事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  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原文这段结束时候写的一部分我非常同意,这里也再转述一下:  
”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   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  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文中第三部分说的是“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这句话我非常同意。因为从大学开始,一个有心人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人脉。尝试把所学的运用到社会中,并试图根据自己的能力,家庭背景等给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发  展方向定位。还有最重要的--谈恋爱。(学会和异性互动的同时分辨适合于自己性格家庭背景的异性)  
不过我觉得由于系统设计原因,中国大学教育非常缺乏上面说的几点。  
我记得我和朋友探讨时候说过,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在小学初中这种吸纳最强的时期给予了最完整的系统性通识教育   的同时。最失败之处就是在最需要学习分析和判断的时期(高中大学)延续了基础教育的僵化和死板。。。说白了,高中以后的学科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在一个社会  大分工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每样都精通的人,这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个对基础有了解,有科学素养(而不是宗教式科学崇拜)同时对某一方向有专精的人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对于大多数18岁的学生来说,大学的目的应  该是创造尝试的条件,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兴趣。 而不是继续死板的集团性管理。 我对军训没意见,学习工业化社会的纪律性么。  不过对后面什么熄灯,禁止研究生结婚生孩子啥的就很不屑了。 这是成年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不是小孩子,你干嘛还像小孩子一样在管?  没有意义的同时你也管不住?不信?中国每年1400万人流里多少是女大学生贡献的自己去查。
堵不如疏,面对成人就要用成人的思维。 让他们知道自己要为自己负责。把一个人当孩子这个人就会行为总像个孩子,不会长大的。
至于文中提到“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我觉得这是因为美国大学之前没干别的,全去玩了啊。。。从中国教育系统出来的筒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已经是刚刚的了。 补补艺术就好了。(话说我很崇拜85后啊,很多人 都是一群会多才多艺会乐器的筒子啊)我是既不会乐器也不识谱,更不会花花的艺术渣啊。。。唯一能做的就是写歌词有木有。。。自卑ing...   
回到话题,我觉得这些领域的通识并不是为了做所谓的领导者。事实上,我很讨厌美国这边动不动就各种  leadership的叨叨。 军队里最讨厌的也是 too much talker too few doer.  所谓领导力,更多的应该是实干的跟我上,而不是指手画脚的给我上。  有实绩,大家自然愿意和你走。这些领域的通识是你可以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  
我很欣赏对各科知识贪得无厌的人,我自己也是。但是这并不是为了我成为什么领导者或者成功的人。而是我愿意去了解学习这个世界,这让我能更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这样会让我很开心。 that's all.  
文中还提到了“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   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   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  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 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我个人觉得基本正确,不过动不动就说 “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 很无聊。 因为这玩意不是被扼杀的,而是自己放弃的。 所谓来美国一个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不会扼杀么? 看看这个想法本身是否客观是否批判? 所以说,不过是被谁洗而已。  
文中所提到的解决思路如“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   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  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我个人建议还是我在上面提到的:  
量力而为。 在可见的范围内观察和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尝试。观察父母及身边学长的成败。做出自己的结论并走一条尽量共赢的路。 不要因为别人做什么(如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自己也就盲目跟风去做。 记住,你不是文艺女青年的话就不用去西藏搭车然后用打炮清洗自己的心灵。。。  
至于这个部分最后提到的”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 我个人也持不同意见。 这在我原来老文 O编辑总结: 关于华人如何融入美国人的圈子(链接:人人网 - 抱歉)提到过。 这里不多陈述。  
其他的如”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只想说,无论原作者你觉得不需要怎么花钱。你本身做这些事的成本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承担不起的。 所以我很赞赏你的开拓精神。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榜样,那么社会是无法承受的。 当然,对于有条件的同学,我则要说,像这哥们学习。 对你没坏处。  
原文的第四部分是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其实作者却没说清,为什么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却一致在强调team  work (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同学一定有感触,美国大学的各种课里强调teamwork,  可是能力很强的中国同学一般都被猪一样的队友搞的头晕脑胀,甚至需要一个人干全组的活,不时感叹,没队伍多好),而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教育系统陪培养了完  全不懂合作,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学生呢?   
作者的答案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  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  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  
我个人却持不同观点。   
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全盘否定作者的原观点。分数鉴定制所产生的攀比心理是资源紧缺社会里的一个典型表现。也是不少人  的前进动力之一。(虽然这个动力不一定是啥好事情) 这个攀比并不只是学生,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起了非常差的作用。  “邻居家的孩子”的痛苦我估计和我一样的学渣们都有体会吧?  (我家领导体会不到,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她只做过一次年级第二,第一是她孪生姐姐。。。)不过幸好自己是有想法的小学渣,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对老妈的比较  左耳进右耳出。 再说就出王牌: “别人家孩子分数高,找别人家孩子当儿子,别找我。”  
当然,偶还是比较彪悍的,而且有从小被打出来的抗击打能力。 所以细皮嫩肉的同学不要盲目学我。。。  
我从小就给了自己两个标准,后来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  
1. 每次考试后和自己进行比较,我是否比上一次有进步 2. 这门课里教授的知识我理解了多少,能否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运用?  
熟悉我的朋友都会觉得我很能忽悠,也得益我自己一直在拿这两个标准要求自己,任何我学的东西我都要求自己能尽量深入  浅出的给不懂的人讲会(从中国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这么做,来美国以后也是)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我在讲述过程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我不能回答的问  题)也是我自己继续学习的动力。  
说到这里大概朋友能猜出我的哲学流派了。 正确,我是阳明心学的粉丝 :-P  “知行合一”是我学习的动力。  
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进生活,不断修正,领悟并提高,使我能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能看到很多人学历比我高,学的比我好,但是求知欲却远远不如我,因为对他们来说,知识是负担,是责任。而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明确的兴趣目的:  
我对军事感兴趣,所以去当兵,而且是作战部队里的战地工兵,参加实战,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和观察战争。  
我对社会运行感兴趣,所以当了劳工部的联邦探员,能让我更好的观察社会的运行。  
我对汉语博大精深感兴趣,所以我学了汉语语言学硕士。。。  
我不知道我以后还会对什么感兴趣,但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就会去尽力去了解。   
我并不求自己最后能达到什么圣人境界,我只知道,我在学习世界过程中了解完善自己,就够了。万物有始有终,人终有一死,能在走的时候对自己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就够了。:-)  
跑题说了半天自己,回到原话题。  
原作者说的情况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的教育竞争机制导致学生从小把自己的同学乃至每个人都看成了竞争对手。这点从同学   会里就知道,全班学习最好的几个关系一般都不怎么样(除非他们是恋人,兄妹或者基友。。。)毕业后也不会和大家经常联系。而关系最好的反而往往是班里中游  乃至中下游的同学,因为分数竞争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当然,有那种天才型睡觉也能学好,没事就和大家打成一片的高富帅。。。我只有跪舔的份,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我承   认。。。(话说我米国高中微积分课同桌是个加拿大帅哥,这哥们上课就睡觉,考试就是A,是魁北克人,说法语和英语,后来自学中文跑天大和复旦交流,这哥们  足球还踢得好,最后娶了个CBC(加拿大出生的华裔)做老婆,接手了老爸的公司。。。这种人,我只能说,土豪,我们继续做朋友吧。。。)  
这种氛围下出来的所谓“精英”其实是敌视合作的。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能搞定一切,看不起“比他差”(他自认的)的人  的同时往往嫉妒“比他好“的人。极端一些的,更有我如果过不好,TMd 谁都甭想过好,我过的好,谁都甭想过的比我好的心理。  这些人也是原文作者说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  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事实上,中国社会里很多时候还是鼓励这种人的,看看“杜拉拉升职记”里就知道。  但这是一种短视的利己主义。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再强一天只有24小时,你再聪明也必有一失。 你再强壮如兰博遇到全民动员搜山也要跪。  人类最强的力量不是个体,而是组织。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能成倍数的放大本不强壮的个体效应。 人类之所以能迅速攀登上食物链的顶端,一个靠的是工具,一个靠的就是组织, 管你老虎豹子,看我长长矛如林,你也照样灭绝。
那么如何在组织里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是个人主义。即最大程度的为组织发挥自己的特点。  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利用不同的长处互相合作才能使得一个组织得到更大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里明知很多项目让学生单干会更好非要搞合作的原因。  也是习惯了单打独斗,靠beat others得到优越感的中国好学生不适应的原因所在。   
你再牛X,也要用傻X能听懂的语言帮助傻X一起完成整个项目。 如果你觉得你牛X不和傻X合作,那你和傻X一样会得F。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懂得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与之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 也应是我们教育系统培训的目的所在。   
至于文章最后提到的“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  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   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  远… 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只能说,同学,成本,成本问题,你同学能去非洲是因为他们能买的起去非洲的机票,问题是他们想过并能说清楚,非洲  的贫穷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国际经济结构中占什么地位么? 如果不能,那再解决有意义么?治标不治本?  中国今天云南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但是如果你倒回几十年前,中国多少人一年只能洗一次澡?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洗澡的基础么?  联合国的确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把地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问题是,那一半全是一个国家提供的--中国。(同时全世界其他第三世界地区贫困人口是  增加的) 这是公益的力量么? 答案不是。而是埋头苦干和发展工业化的力量。  
原文作者提到“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  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  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   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  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也想问一句,你做公益的前提是否是不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做大的改变,如果让你放弃你现在拥有的一切,把自己的家产全  部分享给最穷的同学们的同时改变社会不公正的分配基础,让他们生活更好些你会做么?  如果不会,你的公益是在做什么?看着他们感激的眼泪让自己感觉幸福?还是嗟,来食?  
就像不少人一方面说我热心参加公益教育,一方面大骂不应让外地孩子进京参加高考挤占北京考生份额一样。。。  
也就像某些人热心参与地球一小时,却对自己学校体育馆连年彻夜开灯熟视无睹一样。  
小清新无过于此。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他去做公益不对,而是希望做公益的人多想想,一方面利用系统的剪刀差得到了额外的资源,然后把一点点分出来给被压榨的群体,然后还说,啊我多么幸福。这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么?   
与其这样,不如照实说,我们占据了更多的资源,退还一部分是应该的。不需要谢,这会让我心安些更好一些。   
至于其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无意评判。只希望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学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并从中感受到美好,并传递给下一代。  
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20-1-20 15: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这话不是对所有人说的,而是针对目前中国一部分有能力把孩子从小送到美国读书的这一帮人说的。
那就很自然了,他说的话大有道理。
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选择的。当然要权衡,怎样对孩子最好。
他们的孩子,最差也能上个国内的大学。最好呢?为了尽力发掘孩子潜力,是让孩子从小出国一路读上去,还是如同杨振宁所说在国内上好一点大学,等思想成熟一点再出国读研读博?
很明显,杨的办法好,撇奶油。类似于田忌赛马,以己之长对他人之短。跟举重运动员比赛跑,跟长跑运动员比绣花。
注意,这是个不可普及的做法,永远只可能是少数人的捷径。

对于根本没有选择权的人,上个国内大学都要拼尽全力的人,都是于己无关的,还是先去上个衡水中学,拿到大学通知书,然后再来补素质教育吧!
发表于 2020-1-20 15: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杨老的话在很多有留学经验的人心里应该是一个共识。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完全不比国外逊色,甚至很多地方都有超越 二,高等教育,中国和美国还是有差距。所以建议小孩子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长大出国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我也指出此观点的一个盲区:这个观点不适合读文读商读艺术的同学,仅适用于理工科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也是理工科学生(学数学的),我真的感谢中国初高中理工科教育我基础知识打的非常非常牢,牢到三角函数椭圆方程现在大四了还能时不时吃老本。相比我大学在美国这受的数学教育,真的强度高太多。学习强度高下的功夫大,在理工科学习上真的是很重要的。而且说句实话,名校,好专业,哪里有轻松的,你来美国也是天天高三模式:)
  但是对于读商读文读艺术的同学来说,中国这种偏重理科教育的基础教育可能并不适合。省下海量数理化时间,留给更多课外活动,阅读书本,扩展人脉,其实是更好,毕竟人文的东西需要花时间沉淀和感受(也更耗钱)
发表于 2020-1-20 15: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美国教育大撕哔这个话题就跟性侵一样,经常时不时地遇到热点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就像@觉浅 说的,杨振宁的完整观点是:高中和本科阶段,在国内接受教育比较明智,因为:1. 美国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现在不一定比中国好;2. 孩子年纪过于小,放出去容易出问题(他讲了一个吸毒的例子)。但是他又强调:硕士、博士阶段,建议去去美国接受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但是他还强调,对于那1%的顶尖的学生,尽早去美国接受教育,会非常好。作者:觉浅链接:如何理解杨振宁「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的言论? - 知乎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断章取义只会引起误解甚至撕哔,或者说这其实才是某些人的目的,因为有撕哔才会有流量。
这个问题本身也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问题,怎么能一刀切地下结论哪国教育就一定比哪国要好呢?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而且因为国情不同,也不能直接把别人的优点照搬过来啊。
关于中美教育的问题,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文章了,大家可以参考文末的相关阅读,在这里再写一下我的看法。
一、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美国也是有学区房的,不过和国内不同的是,美国不是因为学校好所以房子才贵,而是因为房子贵所以学校才好,因为房产税高,而房产税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当地公立学校的建设上。所以住不起好房子的人就比较难选择好的学区和学校,除非能抽签进一些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介于私立和公立中间)。这个在电影《等待超人》里有解释,大家可以点击《美国普通公立学校真的那么烂吗?》查看细节。
那么美国的优质K-12教育就基本在以下两种学校:1. 好的公立学校(基本上就是满分10分,排名在8分以上的学校)2. 好的私立学校/特许学校等之所以说好的私立学校,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私立学校都很好,有一些刚成立的小私立学校,因为缺乏资金,招不到好老师和好领导,师资流动频繁等还不如一些公立学校好呢。
在这样的学校里,吸毒的孩子是很少很少的,因为家长基本上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所以才租/买得起那学区的房子),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很好的。
二、美国普通学校是什么样的?
有的家长会说,那我们不上那么好的学校,上个普通的公立学校不也可以吗?很遗憾的是,美国的普通公立学校(比如分数在5-7分的学校)和国内的普通公立学校还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会管教较松,孩子就有可能吸毒。我并不是说8-10分的学生就不吸毒,5-7分的就吸毒,只是这个比例会有所差别。
相对于国内的普通学校,即便不是市重点区重点什么的,也只是师资可能没有那么好,但是学生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听话的,家长也对孩子挺上心的。但是美国这边放任的程度就比国内要高一些。
三、什么是好老师?
国内一提到好的教育总是首先想到师资(教师知识储备和讲得好坏),因为优秀的师资在国内是稀缺资源。但是在美国,老师只讲得好是没用的,还要花很多时间在课堂管理上,因为越差的学校学生越不听,所以老师就要把很多时间精力都放在管理上。那如果有些老师虽然知识储备丰富,讲得也好,但是因为不擅长课堂管理,那么也不算是『好』老师,或者用美国这边的话来讲就是不是『高效能教师』(effective teacher),而只是一名『熟练教师』(proficient teacher)。(这两个概念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The First Days of School)
最好是一名老师又高效又熟练,但是如果只是高效却不熟练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反正美国这边教材都写得很清楚,又有很多在线学习辅助,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在好学校,老师其实不需要讲得多好也没问题,因为反正学生也会参加各种辅导班或者自主学习。中等或者下等的学校的老师总是花很多时间训练学生遵守纪律,当然用来上课的时间就少了。
四、教育难道不是老师的事吗?
而且家长还总有一种错觉,就是只要我把孩子送到一个好老师手里就可以了,殊不知影响孩子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周围孩子(和家长)的素质,以及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同伴影响就不用说了,一个特别好的学生看到周围人上课都在说话,他不说话是不是会显得格格不入?谁都不想自己落单,都希望自己属于一个群体,于是这个好学生上课也开始说话。吸毒也是一样的。
家庭影响就更重要了。老师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每个人都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肯定不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啊。如果家长自己都忙得没时间管孩子,没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光指着学校老师教育,这不可能。老师能尽力帮你把孩子从6分提到7分,剩下的要靠家长的合作。
所以,对于那些把孩子很小就送出来的家长,最好是陪在孩子身边,因为家长需要做很多老师所做不了的事情,比如性格、爱好、人格的培养和发展等等。随着现在留学低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中甚至初中甚至小学就把孩子一个人扔到国外去了,放在寄宿家庭或者亲戚家寄养。在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没有人能代替这个角色。当然对于那些自制力很强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可以经常视频音频沟通交流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但凡能把孩子那么小送出国的家长家里条件都不会差,那也就意味着平时工作可能会很忙。如果疏于沟通就得不偿失了。
亲戚或寄养家庭只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温饱,以及看看学习成绩是否OK,但是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却很难及时沟通和反馈,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且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学好不易学坏难。我们班有个男生上课特别喜欢那铅笔在手指缝之间快速扎,因为他特别聪明,数学很好,经常做完了无聊就开始玩。我们班还有一个特别乖的女生,但是她数学不好。我就把这俩人安排在一起,希望男生能学乖一点,女生数学能提高一些。但是结果就是那个女生数学也见提高,还开始学着拿铅笔扎来扎去,男生也没见学乖。就好像我们期待萝卜和白菜杂交能出来上面白菜叶子下面萝卜一样,但是种出来却是上面萝卜缨子下面白菜梆子一样。
五、结论
1. 美国好学校的教育还是很好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同伴氛围来说都是很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法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良好的同伴能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受益。2. 学校无法承担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家庭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要妄想把孩子一个人丢到国外就能躲避诱惑,学习他人的长处,自行茁壮成长,这是小概率事件。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还有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和引导。

相关阅读
如何成为一枚高效能教师?
    美国普通公立学校真的那么烂吗? 中美教育谁完爆谁? 美国精英私校都被富二代上了,留给普通家庭的免费教育是什么样的? 美国公立私立学校到底有煞区别? 都说美国教育高大上,为什么他们数学还那么差?! 美国的学区房也贵得离谱吗?
更多美国教育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美国教育漫谈(USA_edu)
转载请私信~
发表于 2020-1-20 15: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年轻时候都觉得自己是那1%,被中国那全面展开的基础教育耽误了。
发表于 2020-1-20 1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a/20170511A07Z4E00

截取关键部分上下文:
2、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我觉得整个中国目前的家长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我再三讲过,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比如80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进中国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么在这个学校念四年,得了学士学位,再可能的话送到美国去念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后来本科教育、两年硕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3、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有些人啊,既没有来源,也不表上下文,只想搞个大新闻来批判一番。Naive!批判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有趣的是底下某些毫无价值的回答,颇有网易新闻评论区的味道。
发表于 2020-1-20 15: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初中生高中生送出去确实是很危险的。
咱就不说被人骗走卖了这些事,单说毒品就足够危险了。
我在纽约的时候隔壁黑哥卖大麻,我楼下黑哥卖可卡因,楼上是个鸡头。这给你喝的东西里稍微放点什么的是吧,你这闺女儿子可能还不如死了。


我?我是潮州帮啊
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1.jpg
发表于 2020-1-20 15: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定一个目标函数和一个可行域,可以定义一个最大化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一个解集。这个解集在可行域内,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使目标函数最大化。
给定目标函数和解,如果不知道可行域,一般没法从前两者推知可行域是什么。但是可以知道哪些点不在可行域里。
示例如下:
例1:我是一个水十大学的博士生。以我的收入,是不可能经常吃北京饭店的谭家菜的。所以尽管大家都猜测水十大学的食堂没有谭家菜好吃,但是我依然每天吃水十大学的食堂。例2:我是一个水十大学的博士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身份。我说:“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完爆水十大学的食堂。”另一个水十大学的博士生则认为:“水十大学的食堂完爆谭家菜。”
好了,下面是溃子时间:请问:
上面的两个例子展示了目标函数、可行域、解吗?对于没有展现的物件,能否通过上例知道其部分性质?
不能说得比这更具体了。
发表于 2020-1-20 15: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美国上中学还不是为了不用高考,以后读个美本么?这和中美中学基础教育质量其实没有关系。谁也不指着高中学那点东西吃一辈子。中学生在美国危险,能有高考险么?我前几年还做那种说自己学位无效了,要重新高考的梦呢。你要是看过我是歌手里的李健的访谈,他说他也经常做这样的梦,他是清华的。我在美国大学里当助教的时候,和很多在美国读高中的本科生聊过,我觉得美国的中学生教育的确会造成基本功不够扎实,但是好处是学生的research能力更强,更善于利用各种工具,更愿意接受团队合作,这对以后的大学学习是很有利的。
好些人说清华北大的生源比哈佛耶鲁好,这个其实很难比较,两边选拔的制度不一样。但你家娃别说清华北大了,就说985和211能上吗?升学压力太大了,河南省90多万考生,能去500个清华北大吗?去不了吧。我那年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在山东河北这样的大省招3-4个,有些小省就招一两个,你考的再好,只要省里有两个比你分数高的也报了,你就得下,调剂到哪可就不好说了。所以如果家里有俩钱儿,让孩子少遭点罪,高中那点玩意学那么透真没用,还是想办法来美国读个美本舒服些。
发表于 2020-1-20 15: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同意。不考虑院校和学费问题,个人认为中国的小,初,高加上美国的本,硕,博是最好的人材培养方式。
发表于 2020-1-20 15: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是天才教育, 有天分的可以给你充分发挥你想象力和能力的机会, 小学一年级开始一个20个学生的班级都分good, better, best 三个level 小组分开教, 作业都不一样, 不明白的家长看见孩子good 还以为是孩子不错, 其实就是最低水平,
中学生就跟大学生似的下课就赶紧跑到下堂教室,学校根据每个人水平安排课程level,比如你数学好, 可能六年级会跟八年级的同学在一起上课, 如果更好可以到高中上课, 学校有校车帮你接送, 每个年纪同一门课的level还不一样。
美国老师不push 孩子, 没有国内老师负责, 如果家长不在 身边, 没人督促, 中学生自控能力又差, 送到美国上学,成才很难。
所以中国家长 送年少的孩子独自到国外求学, 应该掂量掂量。
发表于 2020-1-20 15: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物理学家。
但是在此之外,他只能以一名长者的身份,传授给我们一些人生的经验。
注意这不是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且无论是杨本人的高中经历,还是杨的孩子的高中经历,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所以这个观点,参考一下就好。把它奉为圭臬,或是指责杨故意误导大家,都并不合适。
发表于 2020-1-20 15: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美国一流高校学生中三代以上直系亲属全部为美国原始国籍者极少。美国的基础教育基本靠自觉,结果美国高中培养了1%的精品,39%的合格.产品,20%的残次品和40%的废品。而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了1%的精品,79%的合格产品,15%的残次品,5%的废品。1%的精品是天才,在哪都是精品,中国教育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强制灌输,让大多数人成为合格产品,将废品率降至最低。不要说中国教育扼杀了谁的天赋,你的天赋大多数时候只存在于想象中,如果成了废品,再有天赋又如何?素质教育只针对天才有效。
发表于 2020-1-20 15: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事实啊。。。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可能是比较偏向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举个例子就是我的某位ABC小盆友考S.A.T前的2天,三角函数都不会,于是老师说,不会算就把30度,60度和45度的背下来,其他的不用管了。在中国,这是高一学生的基本水平。当然了,这位小盆友还算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考了1800,最后去了纽约大学。
很多人在纠结“学这些东西将来生活中用不到,学了有什么用”,美国的中小学确实很少学那些“将来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学校放学至少比中国早了2个小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确实足够了,也更利于以后的生活,弊端也有,欧美国家的小商店老板经常找错钱。。。但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时间可以发展兴趣爱好。然而,对做科研的人来说,这样并不好。
因为美国的大学,理工科非常难。也认识一个姐姐,读了哈佛的PhD,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业,基本没时间出去玩。
美国大学的文科自由度较高,我认识一大票美国名校毕业了仍然什么都不会的小盆友,对他们来说,混个毕业证还是很容易的,当然,如果是立志做一个学者,也会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课题。有趣的地方是,前段时间联系母校(国内的),问我能不能回去读考古的研究生,学校的答复是必须考试,还有些balabala在我看来完全没毛用的课程,这让我很头疼。又联系了一位剑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说我英语不好也没关系,可以过去慢慢学,也没有心理学之外的考试或者课程,只是要求我如果要去读,必须是PhD。所以如果有志于学,在欧美国家读大学,还是非常有利的。有次她跟我说她的学生在哭,原因是担心论文完不成,我建议她告诉学生晚毕业一年,她说不行,怕学生会自杀。。。。
如果是一个立志做科研的朋友,那也鼓励去美国读,在那里不需要学毛概、思修,能够用很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上,成绩比较好的话,全额奖学金完全不成问题。

单纯为了找工作而去美国读文科的,建议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因为那个学历根本没毛用。。。。之前公司招聘,普渡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压到4K,来实习了一周发现什么都不会就给退了。
发表于 2020-1-20 15: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猜杨振宁的意思是,(在绝大部分中国人买不起美国大城市学区房,也搞不定子女身份的前提下) ,美国的(基础)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以中国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和国籍身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私立中学,和以国际学生身份就读的美国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教育是件(对家庭财力和学生前途的性价比)非常危险的事情。
他还有一层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能解决身份问题,有经济条件送孩子去美国读私立中学的中国家庭,完全可以用很小一部分钱,在中国受到更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而且比美国私立学校的平均水平要好得多。
也就是说,可能有两种情况,在美国读书比在中国更好,一种是,家庭在美国处于中产阶层之上,父母都在美国且能买得起高中8分以上的学区房,孩子能顺利就读美国顶级公立高中,并且可以依靠父母而不是贷款读顶级私立大学;另一种是,在国内读书考大学无望,但家庭出身优异的人,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痛苦的刷天立38套上,选择用一些钱来免去高三复习的痛苦。
发表于 2020-1-20 15: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知乎上到处都是“何不食肉糜”的声音。人家杨振宁说了去美国读书不适合所有人,只对1%的顶尖的学生更有利。可是就算是1%,在中国能上985的基本都在这个范围之内。然而我看问题的回答,到处都在否定去美国读书,我很奇怪知乎不是人人985的吗?这些答主给我的感觉是,连985都不是这块料,只有清华基科这种十万分之一的级别的才配得上去美国。是不是知乎的眼光高到连老杨都比不上了?

还有我看很多人说美国的教育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美国是给顶尖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其他学生放任不管。这话确实不假。但什么才是顶尖的学生?是不是只有拿了IMO金牌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才是顶尖的?可是你去看看美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人家也不全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出来的,在美国排名靠前的公立大学就能出很多这样的人物。人家虽然不至于到清华基科,15科满分4科99分这种程度,但人家也能做出很好的东西。所以美国就算两极分化很严重,顶尖的人才的比例也不会很小,甚至不会比全民应试教育的中国低。

中国的中学生的基础确实很好,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被高考一分流,大部分的学生从此和优质的教育无缘了,比如很多搞竞赛的因为差了几分没拿到保送,结果连一本都没考上。然而美国的很多排名稍微靠前一点的公立大学都有很好的师资力量。美国的学生就算高中没学好,去了一般的大学,大学只要突然开窍了,知道努力学习了,一样有机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美国确实是管理很宽松,但人家的容错性高很多,只要你想学什么时候都有机会。而中国搞一层层的分流,一旦失败了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美国浪费的人才真的未必比中国多。
发表于 2020-1-20 15: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教育可以把人变成文凭更漂亮更会表演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可以把人变成吃刻苦耐劳更会做事的人才。
前者看起来更光鲜一些,后者看起来(实际上)也要更辛苦一些。
我现已不想评论孰优孰略,因为从自私的角度出发来美国“享受”教育(在有钱的背景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培养更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才更有利于“大我”的长远利益。
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人自我感觉更良好但发展速度比不上中国的诸多原因之一。
从这种角度出发,把一个中国学生送到美国去其实没有什么危险的,因为在这里上课就跟玩似的(甚至能发生学渣翻身的例子),没准最终还能上比国内更好的大学;但若让全中国孩子都去美国接受他们的教育——只需一代人,我们就玩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6: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