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邀请。
首先,本人想说,当下有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动辄就说:中国如何如何,中国人如何如何。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本人想说的是:全世界和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每个群体都喜欢对自己所在的区域中的人、事、政治等发表评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去问问美国人、柬埔寨人、冰岛人,都是一样。
至于佛教迷信,不止汉地,不止中国。
到藏地、到泰国看看,都是如此。
甚至不止佛教,各个宗教也都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人都是一样的。
第二、关于迷信。
我们来看什么是迷信。
以下为百度百科对迷信的部分解释: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迷信是自迷,看到了神奇的现象而生信,但又不懂内在的深奥道理名迷信。
佛学中迷信一词在唐朝译经师翻译文献时首次使用。
迷信具体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
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所谓迷信,就是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严格说来,宗教和封建迷信并不是一回事。
迷信的佛教解释
原文1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 明信品第十一
释曰。信相差别有十三种。一者已生信。谓过去现在信。二者未生信。谓未来信。三者正受信。谓内信。四者似受信。谓外信。五者他力信。谓粗信。由善友力生故。六者自力信。谓细信。由自力生故。七者有迷信。谓恶信。由颠倒故。八者不迷信。谓好信。由无倒故。九者现前信。谓近信。由无障故。十者不现前信。谓远信。由有障故。十一者听法信。谓闻信。由闻生故。十二者求义信。谓思信。由思生故。十三者观察信。谓修信。由修生故。
原文2
释曰。障者相违义。多忘者。于已生信为障。懈怠者。于未生信为障。行迷者。于正受似受信为障。如先所受能受执着故。恶友者。于他力信为障。以倒法令受故。善羸者。于自力信为障。邪忆者。于不迷信为障。放逸者。于现前信为障。少闻者于听法信为障。不听了义故。闻喜者。于求义信为障。少思惟故。思喜及定慢者。于观察信为障。少修及不细观察故。
现代社会上认为迷信通常在儿童时代养成,佛学上有不同的观念。由于佛学认为有轮回,因此一个人前世如果迷信,今生则很可能继续迷信,信心是迷者人格的一部分,难以被轮回改变(否则谈论轮回就没有意义)。
有人认为迷信是佛学上首先提出的字词,而在文化上经过演变而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字词。
“迷信”的一个义项是佛学术语。
迷信相关名言
信仰和迷信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帕斯卡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
迷信者的见解模糊不清,伪君子则是一副假心肠。 ——狄德罗
第三,关于佛教迷信。
1,从上文我们知道,宗教迷信的行为和现象,是世界性的问题,并且古今中外都存在,并不是当前才产生的。
2,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迷信能产生的几个原因:
1),人类存在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
人本身是由物质组成的,为了生存,也就产生了对物质的需求。
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
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
有人得到的多,有人得到的少。
有人得到的好,有人得到的差。
得不到的人想得到,得到的人还想要更多。
得到少的人想追求更多,得到多的人也并不满足。
得到差的人想得到好的,得到好的人同样不满足于现状。
凡此种种,就产生了喜悦、贪婪、愤怒、沮丧等等情绪和现象。
2),人又是有思想意识的,所以,人除了对物质有需求之外,又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寄托。
与物质追求同样的道理,有所追求,同样会产生喜悦、贪婪、愤怒、沮丧等等情绪和现象。
同时,人们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和寄托,有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选择阅读、音乐、社交、食物、运动、睡眠、社会地位、香车美女、广田豪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宗教信仰就是古今中外人们在精神追求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选择。
宗教信仰,起源于远古人类刚刚诞生之时。
那时,新生的人类对身处的自然环境、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大地星空、江河湖海、飞禽走兽、森林燃火等等一切都所知甚少,于是对自然和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又由于彼时的人类十分弱小,生存手段不足,结合对自然和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就产生了对自然和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
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就产生了最原始的自然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信仰衍化出了宗教信仰。
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宗教信仰的来源,有了一些变化:
其一,现代社会发展、变革迅猛,相对而言,人们更容易迷失自我,于是对宗教产生了精神需求;
其二,现代社会基本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的人们,对精神追求有了更多的需求。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宗教和宗教信仰。直到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宗教也是林林总总,但影响力最大的,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都有清晰明确的教义,以及修行的方法,并且信徒众多。
说到信徒,依本人的个人见解,可分为真信徒、伪信徒和真伪参半信徒三类。
所谓真信徒,就是非常准确、全面地知晓本教教义、虔诚地信仰本教、虔诚地依本教教义修行、正确地传播本教的信徒;
半真半伪信徒,则于以上几点都不能完全做到,尤其对本教教义,并不能够准确、全面地认知。
至于伪信徒,则或被他人蛊惑,或无“明人”教导,对本教教义,基本无所知。或者只知外在表
象,或者为被人曲解的种种神奇所迷惑。
至于非信徒的普通人,所知就更少了,只能从故事、传说、影视剧中听到或看到只言片语,或者从
身边一知半解者口中获取一些似是而非的宗教知识。
这就是宗教迷信的来源。
譬如,对佛教而言:
以本人所见,真正了解佛学核心观点、核心理论、修行方法的人少之又少;了解核心,愿意真心修行的人,则又少之;了解核心,愿意真心修行,没有走偏,而误入歧途者,则又少之;了解核心,愿意真心修行,没有走偏,而误入歧途者,修行有成者,则凤毛麟角矣。
所以,对很多普通人而言,先不说会不会被人迷惑。由于不了解核心教义,只是从故事、传说、影视剧中听到、看到只言片语,或者从身边一知半解者口中获取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很容易会对佛教产生曲解、误解,那麽佛教迷信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人是群居性的。
由于人类的群居性,更加上当前技术发达,迷信的行为和现象得以无法遏制传播。
4),痛心疾首的话:
其实,对于普通人,对佛教核心知识不了解,还情有可原。
然而,许多所谓佛教圈内的人,或不求甚解、或不务修行,整日间张口佛祖,闭口经典,流于形式,流于“口头禅”。
这也罢了,更加令人扼腕的是,甚至颇多所谓圈内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佛教迷信”,实在让人痛心啊。
君不见网络、微信、公众号、头条等等等等各种平台,充斥着这个感应,那个神通;又或这也是功德,那也是福田。一条微信贴上一个佛菩萨的像,打开,看看,就涨功德。交点钱,让他帮你供灯,就消灾解难。今天哪个菩萨诞辰日、成道日,打开看看,帮他转发微信,就升官发财,就家庭和谐,就子女无忧。
又或者这也开光,那也开光,恨不得给佛祖都开个光。记得前段时间微信上看到过一张给一个挖掘机还是什么的(记不太清楚了)开光。
又或者到庙里看看,几百几千元地让人买香、烧香,功德箱总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第四,关于佛教和哲学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哲学。
在学界,对于“哲学”,并无准确、明确的定义。
以下是网络对哲学的部分解释: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以上观点看,哲学是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这一点上讲,佛教并不属于现实意义上的哲学。
佛学,当然也有其世界观。
而佛教世界观的本质是:无常。
佛教人生观的本质则是:苦。
这就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论:苦和无常。
所有的佛学理论,都是由此而衍化的。
然而,除了理论之外,佛学的根本,是佛陀教导给世人的一套脱离“苦”,堪破“无常”的方法。
所以,佛学,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理论。
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都殷殷劝导我们,使用这套方法,去往彼岸。
所以,对于学佛、修佛者,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去实践理论,实践方法。
实践,才是根本。
第五,如何破除佛教迷信。
上文提到,当今佛教,有不少高僧大德在传法,也有非常多的“真信徒”在努力修行;
但同时,也有很多的人,对于佛教,有着曲解、误解,乃至迷信。
这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正确地宣传真正的佛教,以使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佛教。从这一点上讲,发达的技术,也可以成为我们宣传的工具。
又或者,从我做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身边的人,使其对佛教形成正确的认知。
另一方面,也需要普通人、信众,或者对佛教感兴趣的人,通过自身学习,形成对佛教的正确认知,而不应当人云亦云。
本人反复劝谏,对任何事物,都不要轻易下定义,或者轻易评论。在下定义或评论之前,务须先弄清楚事务的根本和实质,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论。
先说到这里看吧,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