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岁的妈妈辅导作业被气出中风,这个个例折射出了中国妈妈在教育上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以及在教育子女时应该如何拿捏分寸 。
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用力过猛,每天都在重锤孩子,带给孩子压力、愤怒和沮丧,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掌握分寸感。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无小事,每件事情认真处理,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都说「响鼓不用重锤」,其实,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用力过猛,每天都在重锤孩子。这样伤害孩子,也会伤害自己。
重锤的结果,是带给孩子压力、愤怒和沮丧,进而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力。于是,孩子的表现就是缺少主动性,学习不积极,不爱做作业,不善于安排日常生活,依赖性强。当然,家长也会说,用力还管不好,不用力的话,心里更没底。
那么,当家长拎出要点,要怎么分辨其中的正负轻重,怎么掌握这个分寸感呢?
我们先来说分寸感的大原则,概括地说,就是「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这个和家长的经验是相反的。在生活中,家长通常都重视消极因素,对孩子的错误、缺点、不足很敏感,一旦发现,立刻纠正。相反,对孩子的积极表现,就比较淡然,认为本该如此,很少呼应。
很多来找我咨询的孩子,家长已经束手无策,但咨询一段时间后,孩子开始转变,甚至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家长就会很惊讶。其实,我的咨询思路一点都不复杂,我只不过运用了这个大原则,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无论这个孩子表现多么糟糕,我都会很努力地捕捉积极因素,然后肯定他,支持他,烘托他,让积极的行为扩展,覆盖掉原来的消极表现。
比如,一个总是上学迟到的孩子,咱们前面提过,大冬天的,怎么叫都不起床,爸爸一气之下把孩子和衣服一起丢到楼道里。这么严重的问题,我给家长的建议是:每天照常叫他起床,照常迟到。
等待积极时机肯定他,没有时机,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迟到问题有所好转,这天孩子说自己「只迟到五分钟」,妈妈忍不住怼孩子说:迟到五分钟也是迟到呀。我就教她另外一种心态和方法:对呀,你说的没错,你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今天只有五分钟,明天再稍微快点,咱就能不迟到啦。这句话轻轻拨动了孩子的心弦,给了孩子一个温柔的推动,帮他跨越了迟到问题的最后一道门槛,改变,就这么云淡风轻地发生了。
在处理孩子迟到的问题上,轻重的拿捏,起到了关键作用。爸爸的处置方法很重,立志当天解决问题,所以才会把孩子光溜溜地扔到楼道里,然而,迟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变本加厉。我的处置方法,看上去很轻,轻到了家长觉得不可理喻的程度,怎么能允许孩子「照常迟到」呢?
其实,这不过是搁置问题,等待时机而已。这样的方法,在处理不写作业、磨蹭、脾气暴躁等棘手问题的时候,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教育中分寸的拿捏,是个大学问。拿捏不好分寸,用力过猛,像这位爸爸一样,发现问题,每天跟孩子决战,最终,就会把孩子逼入绝境。
分寸感是个很奇妙的概念,说起来每个人都懂,但又常常说不清楚。在这一课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讨论教育的分寸感,分别是正负和轻重。
分正负
我们先说分寸感中的正负。正负,就是正向的和负向的,在通俗的语境中,就是好的和坏的。比如,家长通常认为,麻利是好的,磨蹭是坏的;主动是正向的,被动是负向的。
当然,也许你会疑惑,正负,是多么泾渭分明呀,何必兴师动众地讲呢?这是因为,正向的和负向的,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判断,跟咱们前面讲的「重积极因素,轻消极因素」这个大原则密切相关,如果这个基本判断出错,就会一错到底。
正向的和负向的,大部分都比较好分辨,在这一课里,我们重点讲难分辨的地方。在正负这个判断中,常常出现忽视和误判的情况。
所谓的忽视,就是没看见,有时候没看见正向的,有时候没看见负向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没看见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比如,我在咨询中遇到一个极其不爱写作业的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都是一场战斗,咨询了一段时间后,我对妈妈说:「这个孩子接下来会有明显的进步。」后来证明,我说的话是对的。但是,妈妈当时很诧异,问我是怎么判断出来的。我让她猜,这位妈妈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于是,我缩小范围,提示妈妈再把写作业的录音听一遍,妈妈听了,依然没猜出来,说:「他还是不愿意写作业呀,这不一直跟我讨价还价嘛。」
的确,如果以愿意和不愿意作为分界,孩子看上去确实没有改变。但是,如果我们调高分辨率,看孩子的不愿意当中,是否隐藏着正向的信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微妙的变化。以前,这个孩子不想写作业,就埋怨、哼唧、耍赖,家长觉得孩子像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特别难缠,油盐不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