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在回避“性教育”本身这个问题。
性教育就是性教育,你就是给它换上任何名字,都无法改变这个本质,反而会进一步让人困惑。
其实,我觉得性教育这个词是个非常好的词汇。
因为它本身属于比较中性的词汇,体现出较少的感情色彩。
(neutral,对应的是positive/negative之类的词汇,不知道翻译是否准确,还请语言学达人指教)
或者说,它也是一个生物医学基本术语,这样可以相对让人减少一些联想。
个人认为很多医学词汇都是如此,看起来冷冰冰的,但是其实【相对】理客中。
比如阴茎这个词就是很好的医学词汇,你换成阳具,屌,小鸡鸡之类的都明显不如前者,更别提医学上很多相关疾病都是这样命名。
至于教育本身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偏中性词汇,当然换成科普也不错。
所以我建议性教育里内容里,尽可能的使用一些医学生物词汇,而非俗语等。
“虽然我们认为我们支配自己的语词,然而实际上是我们被这些语词占有和支配。 言词强烈地影响着最聪明的人的智慧,它们最容易搅乱和歪曲他的判断。” ———罗杰·培根
————ps:发现语言新大陆————
前段时间看了部科幻电影《降临》,里面涉及到了语言学的内容,很精彩。知乎上有专门的讨论,我看了也大涨见识
如何评价电影《降临》(Arrival)? - 知乎
作者提到至少有三个领域可以体现到语言对认知的影响:颜色,方向,时间。
比如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有的语言被迫识别出更多的颜色,有的语言则更加单调。俄语就比英语具有更多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因此俄国人就比英国人更加能辨认相近的色彩,这就是语言影响认知的典型例子。 进一步还引出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语言可以影响储蓄率】
语言影响储蓄率至少通过两个渠道:1、对时态的强调,使得未来变得更加遥远了,从而消费者更加不耐时间,因此储蓄更少了。 2、对时态的强调,使得人们对时间有了一个更加精确的信念,从而消费的timing更加重要,这使得储蓄减少。
横轴是强时态语言人口占比,纵轴是储蓄率。可以看到一个显著为负的关系。
好了,随便写了点,这算是我最近了解到的新东西,ex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