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你的心情一点点变得复杂起来。看着身边人叽叽喳喳讨论着春运车票问题,谈论着“回家”,突然觉得家乡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脆弱。
大家都是因为什么,而不想回家过年?
读者@Junevy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想维持一种不被打断的状态。”
我们与一些朋友聊了聊这件事。
“家乡太孤独了”
今年选择了一个避开新年气氛的国家,避开不为别的,只想看起来内心不是孤独的。
这几年的春节都觉得好浪费时间,回去也不知道干嘛,索性就带一些拼图、书籍之类的回去消磨时间。
一到春节,我就有种被困在鸟笼中的鸟的感觉。外面璀璨的装饰、声音、颜色,和每个看起来都好开心的人,都跟我隔着一层。
每次烟花放完,我心中孤独的声音就会泛滥,我想避开这种感觉。
你看看每年走访亲戚家,吃吃喝喝、聚会通宵,走出门后,热闹的气氛也就立刻散了。
后来我开始在这件事情上去找自己的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后,我也跟我父母反馈过,原因也很普遍,就是在她们眼里我永远是那个不孝顺、自私的孩子,但是我内心深处的声音谁又明白呢?
“混的不好,怕盘问”
25岁之后就特别不想过年。总是各种拷问,感觉回家就是把逃避了一年之久的责任捡回来。
我就想着,在北京买点吃的熬过去就好了。百分之百的负担,没有任何期待可言。
我大学舍友也说他不准备回家过年。他在北京毕业后,半年都找不到工作,就去了天津,但还是一直骗家里,说自己在北京。这次她不想回去,估计也是不想再顶着压力重复那句谎话吧。
我也是。我不想被问年龄、职业,以及为什么还不找对象。
我跟我爸已经几年没说话了。
我跟父亲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认识都差太远。我爸兄弟有11个人,全是男的,他是老大,他老有种继承香火的想法。
但是没有就是没有啊!
“不想被家乡绑架”
我爸是台商,我9岁的时候,他来大陆做生意,我们一家就跟着过来了。
中间又换了好几个城市,我就这样一直在外面生活着。家乡对我的感觉真的没有那么强,我觉得我在哪都一样。
回故乡的时候,那种强凑在一起的热闹,让我觉得特别孤单。
四年前在香港实习,年春节就放三天所以没回,那次心里特别开心。家里人搞的特别煽情,要跟我微信视频直播年夜饭,眼泪汪汪,我心想,干嘛啊。我一个人去维多利亚港看烟花,一个人去海港城逛,多好。
我喜欢大城市里的疏离感,喜欢作为旁观者的感觉。
我爸常年在外,我妈是家庭主妇,她想要牢牢地抓住她能控制的一切,比如我们几个孩子。但我从小就特别倔,怎么打,我都不道歉也不求饶,把两根棍子打断,我都不坑一声。
我不愿意回去,也是不想被母亲再次控制。
“过年太累,要承当责任”
结婚后,每到过年,两方都不得不分一些时间给对方,最近两年的婚后日子,过得去的是年,过不去的是心理压力和烦恼。
我平时都忙忙碌碌的,现在过年更要忙着准备一切了。想好好睡个懒觉,独自静静的呆着都不行。
我都要30了,爸妈还会问这问那,出去玩干什么,做什么动作,讲什么话都有人关心你是不是合规矩。不像在大城市,没人关心你那么多,做什么都不觉得太出格。
过年同学聚会都不再是为了友谊,纯粹是为了炫富,或者为了拉拢生意。
回去就被一群舅舅围着,还有一个居然过来摸我的手,感觉特恶心。还说以后你十几个表弟表妹就靠你了。
“家乡变了”
“近乡情怯”。出国后第一次回家时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
老家实在是发展太快,家乡已经没有曾经的样子。司机带我绕路我都看不出。
回家的第一天,周围明明是熟悉的感觉,内心却油然而生凄凉感。
奶奶岁数大了,就去城里买房养老了。那些农村的过年习俗带到楼房里,会觉得非常别扭,好像想刻意挽回一点什么。
我原来是春晚的忠实粉丝,熬夜也要把它看完。我去年第一次没有看完,不是我不想看完,而是没有人陪我看了。
有个朋友说,发现家乡变了,是当他回去那个以浪漫著称的小岛,想吃一碗鱼丸粉,老板跟他讲普通话客客气气的时候
现在每年都是爸妈出去走亲戚,我在家接待亲戚客人。他们问东问西,我就像机器人一样不断重复。
“说到过年应付亲戚的事情
啊......”
我对家乡唯一的感觉,就是到9岁为止的童年生活。
我在台湾长大,我们那有个四合院,两棵大树,特别多花,旁边都是田,我们经常在田里面跑,之前日军占领留下来的那种两层楼的房子结构都还在,特别像宫崎骏电影里面的场景。
现在我回忆里的东西都没有了。建药房,建酒店,建餐厅,建Shopping Mall。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意思。
那时候五六岁,我记得大人都特别特别的忙,忙着各种祭祀程序,专作供奉的厅里摆着观音菩萨的像,以及过世老人的像。仪式感对小孩子来说是很神秘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看到大人特别严肃的来做这个事情,我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他们干嘛我干嘛,就觉得特好玩,因为平常大家都该上班上班,该读书读书,只有这个时候大家好像才会一起忙一件事情。
当时觉得多此一举的很多事情,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多此一举。
除夕夜那天晚上,我们大家要一起睡觉的时候,我看见叔叔穿上警服,戴上帽子就出门。然后我就问我爸,叔叔要去干什么。我爸说,过年晚上特别容易出事,叔叔每到过年晚上都要出去做义警巡逻,抓小偷、帮助流浪汉过冬。
平时亲戚和你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如果单单只是吃饭唠嗑的话,你也唠不了什么嗑。
但是如果有某些仪式把你们聚集在一起,你可能会重新认识这个人。
而不是见你一下,翻来覆去说这一句话
“可可你在大陆怎么样?”
“工作怎么样?”也聊不了什么东西。
“我也没有说去仇恨家乡啊。
那个美还是有的 ”
我现在每次回到家乡,就觉得眼前如果没有爸妈的唠叨,是挺美好的。
但等你待两三天就焦虑了想赶快回来,一待的时间长你就觉得每个细胞都在衰老。
感觉我就像一个机器,想快点回到大城市发光发热。
当然这个问题和中国的城乡差距是有联系的。大家都在往外跑,山东也在成为下一个东北。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所以抛弃童年在我脑海中悠然自在的乌托邦。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睡梦里
总见到童年在家乡的场景。”
昨晚梦见外公,在村落被完全夷平的乡下,那座被拆掉的老房子里。跨过小溪,溪边的樱桃树还在,树上的樱桃就快红了。走进院子,穿过弄堂,外公正在厨房。他看见我说,“今天咱们不吃猪肉,吃鱼!你看,我刚刚抓的断尾鱼。”鱼尾断成两节,在空中一摆一摆。外公看上去那么壮硕,声音很洪亮,不像记忆里老迈的模样。
还有一个梦,梦里我又回到了老屋,大姨全家都搬回了乡下,李小丹在院子里疯跑疯跳,大姨叨叨着地里的庄稼收成,我朝着夕阳的方向望去,眼前的玉米地在逆阳中摇曳,接着就被灼眼的阳光吞没不见了。
那时候每年大雪都能到膝盖,下了大雪,不穿棉袄,只穿个毛衣就跑出去玩,玩雪玩得太尽兴,经常玩到冻伤,还乐此不彼。
但是就算是那时候冻坏的感觉,都没有现在走在北京路上冷。
“会有后悔。”
离家六七年了,虽然每年回家一两次,但你确实能感觉到某种缓慢地失去。毕竟有些东西是要靠陪伴才能获得的。
比如孩子的成长,比如对父母的孝心。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你想起这些,会有种撕心裂肺的酸楚。
“这么说吧 ”
长大后,很多仪式感就变成了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这些人情世故,要我们去面对了,但我们内心又是拒绝的。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不知道以后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过年呢,那些形式会越来越简化吧?
以后就是吃个饭,抢个红包了。
我开个脑洞哦,以后过年在家各处藏一些红包,现金,一定很有趣也很难忘。你说以后的小孩子会因为这个放下手机,愿意待在家里吗?
本文配图来自摄影师@潘图
更多有趣内容欢迎
Lens-知乎、Lens-专栏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微店预购《安藤忠雄: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