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832|回复: 0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1 16: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春节长假最后一天,大部分人都踏上返程。脑海里搜罗了半天,竟没想起一部电影,可以描述这种返程空虚的感觉。而关于回家的电影倒不少:远有黄健中的《过年》,仅有徐峥的《人在囧途》。尤其是《人在囧途》,已经非常街地气了,也催生了《泰囧》、《港囧》这一个系列:

但是春节怎么可能以到家就结束了呢?返乡——回程,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心灵体验。只有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就不说IP,因为别人说不起),才真正精确描述这种感受,也太适合拍成返乡—回城题材的电影了!
那就是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故乡》,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它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创作于1921年,至今将近100年历史了。这篇文章入选的是九年级语文课本,全文5000余字,(戳此阅读全文)
在最早人教版中,还有一幅非常有名的闰土插图,并一度成为某歌手的形象代言: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1.jpg

知名画家吴冠中曾经为故乡作过一幅画《鲁迅的故乡》,速写以绍兴为背景的江南水墨: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2.jpg

在正统的语文教科书里,是这样描述主旨的:

《故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些恰恰是我们童年阴影所在,大家最讨厌的中心思想。但是抛开这些,《故乡》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反映回乡偶记的文学作品,没有之一。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绝句诗相比,《故乡》的内涵不知道深刻到哪里去!

然而《故乡》并没有被改编成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只有少量零星的话剧面世。所以,杨二嫂、闰土这些经典形象,还没有像贾宝玉、诸葛亮、孙悟空这些一样,被影视剧给固化了。这也许也算是一件幸事:这些形象依然属于每个读者自己。

2014年,在鲁迅故乡绍兴,举办过一次《故乡》连环影像展,展出过《往事》、《明月》、《少年》、《闰土》、《少地》、《深院》等多幅画作。这些画作倒是可以cos鲁迅笔下的风土人物,列举几幅大家感受下: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3.jpg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4.jpg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5.jpg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6.jpg

这种连环影像的好处是,将文学作品静态影像化,依然留给观众遐想的空间。比如鲁迅的形象、闰土的形象,基本符合我们年少的想象。

作为一种讨论,如果将《故乡》拍成电影,还是很难的:首先,情节、戏剧冲突、画面色调、演员选择都是再造改编,稍有不慎,容易被诟病为糟蹋经典。更重要的是,即使很努力,它依然不像一部商业电影,没有商业可行性的作品,只能交给国有电影制片厂来完成了。


我们姑且想象一下,饰演鲁迅的,可以是《黄金时代》里的王志文: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7.jpg
豆腐西施杨二嫂,可以用身材也很好、有些风尘气的雪姨: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8.jpg
母亲的形象,郑佩佩合适吧?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9.jpg
老年闰土一定需要演技担当,而且有厚重感,演过阿q的严顺开老先生怎么样?


春节回家的那些感受,鲁迅一百年前就写完了-10.jpg

至于少年闰土……我想大家心里早已经有了人选。导演人选?交给贾樟柯、管虎这些熟悉乡村题材的导演会好一些。

回到这部小说本身,为什么说《故乡》这么好呢?因为它和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都有穿越时代的力量!《故乡》描述的是回乡之后物是人非的隔阂感,以及面对故乡的陌生感,这种感觉即使过了一百年,也将长久深藏在我们心中。抛开一切对时代社会的控诉,那种人物的内心感受是触目惊心的。这短短5000字,有超越时代的力量。我们举几个重要环节:
一个是豆腐西施的出现,鲁迅用简单文字素描了她: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个圆规的比喻,简直不能更生动。然后是她的经典台词:“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对于很多有回乡经验的人来说,这样一句开场白简直如临大敌,需要在脑海里迅速搜寻过往信息,对号入座,这又是哪一位我忘了叫什么的神仙?最后是母亲救场:

“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然后杨二婶的话是这样的:“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如果换作现在,就要马上开始追问,迅哥儿工作在哪?月薪多少?有对象没有?孩子什么时候生?——豆腐西施放到现在,就是让我们头疼的七大姑八大姨逼问团骨干。


我们再换一个场景来品味:迅哥儿再见闰土。这位当年一起抓鱼捕鸟的发小,重逢以后是怎样的场景?迅哥儿的开场白是兴奋的:
“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而闰土是怎么回答的呢?文字精准地描述了这个转折: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一声老爷,何其沉重,何其隔阂,何其痛苦!卡在迅哥儿喉咙里的那些话,再也说不出口。就像你曾经一起的发小和你见面,不说过往事,不谈往昔请,递上来一根烟,说了一句,王总。

这一句老爷,如果影像化以后,当属这一部电影的高潮段落、得奖片段!

仅仅这两个场景,我们就可感受到鲁迅的力透纸背,乃至令人内心发寒:有多少返乡的青年遇到过自来熟问八卦的邻居,又有多少人在回乡一次就丢一次好友,破一次幻想,增一层隔膜?

在离开之际,鲁迅会发了这样的感慨: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非常无奈又心酸。

而《故乡》最令人称道的是结尾,是以迅哥儿坐船离开遐想结束的,这一段话是当年上学必背段落,经典得可以放在这里逐段进行对照分析: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回想起隔膜既感慨,又留一点念想:也许,水生他们那一代的孩子能玩到一起。想一想现在的我们,和当年故交变成了互相无法交流工作内容的熟悉陌生人,而孩子们还能一起看熊出没,以后呢?不知道了。这种城乡差异带来的由相融到隔阂,百年不曾变!)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迅哥儿想的是:我的生活,闰土的生活,都不是理想的生活,一个辛苦麻木,一个辛苦辗转。此外,还有人辛苦恣睢,总之这些都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因为都太辛苦。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才对。想象一下,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做的判断!有人甘于体制内混吃等薪,有的人为了生意四处奔波,有的人疲于奔命,春节相聚一起时,多少人对于生活愿景不愿意在提。而我们也未必想过,所谓新的生活是什么?)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百年前,闰土生活重压下,为不让自己丢掉灵魂,记得自己还活着的方式是找寄托。百年后,我们在春节逛庙会抢头香,在朋友圈迎财神,无非是另一种希望而已:我们进步了吗?)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段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金句满满。而最有价值的反而不是最后的那句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金句,而是前面这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每个人在过年的时候返乡再返程,立志新年要改变。但就在一次次立希望定目标的时候,殊不知背后的故乡在一步步后退,沦陷:老宅空置,老友陌生,父母苍老,碧海圆月的图景终于将永远存于想象中。我们之后认为的“等xxx了以后就好了”的所谓希望,也许将永远等不到)。
所以,每年返程途中,我都会重读一遍这篇五千字《故乡》。相比宣传部门发起的“记住乡愁”矫情,文艺青年们叫嚣的“逃离北上广/返回北上广”空洞口号,鲁迅一百年前所描述的真情实感要立体得多、质感得多、走心得多。它穿越时光,一字一句都印到了我们的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