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原因是,佛教没有“罪”,或者“原罪”的概念。所以说,佛教认为女身是一种罪,这并不是一个很清楚的问题,题主最好是变更一下合适的说法。这里把“罪”,作为不好的,来理解。
第二,高票回答在事实上有很大问题, 如下:
1.女人有三障十恶
三障十恶是佛教的一个专有名词,但这个和是男是女没关系。这是在阐述佛教伦理观的一个说法,佛教在伦理上反对“三障十恶”。佛教里没有说三障十恶是女性专有的说法。
2.佛陀为要出家的女性定的所谓“八敬法”。说穿了,就是要女性“敬”男性,但男性用不着“敬”女性。
这里涉及到戒律,对于佛教而言,戒律是有针对的人群的。比如对于比丘比丘尼来说,任何“淫”都是不可以的,也就是不能结婚。对于居士而言,则允许“正淫”,即婚内性行为,对于“邪淫”,比如出轨则是禁止。所以离开特定人群,谈戒律没有意义。把对于比丘比丘尼的要求,扩展到所有人,更没有意义。佛经中有国王尊敬顶礼证阿罗汉果的比丘尼的情形(例如相应部sn 44:1),这就是因为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要求。
第三,关于佛教男女问题的看法。
以上为在事实层面一些严重的问题。但确实,对于佛教是否有男女不平等的情形,从道理上来看,应当给一些说法。一下不是事实论述,而是偏向佛教立场的一些说法,可以接受,也可以保留意见。
1.女人有臭秽不净,恶口等九恶法
这个问题在于,佛教认为人身臭秽不净,佛教甚至有一种专门的“不净观”,如果看过《红楼梦》,那么对于其中的风月宝镜有印象。佛教不是认为男性干净,女性不净,而是所有身皆不净。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佛教认为,女性在这些问题上有自己的特点。
2.女人有九恶法和五欲想、八十四态
属实,这是佛教对于女性专门提出的批评。但问题在于,与此同时,也有针对男性的版本:
男子有四恶,急所当知《优填王经》节录(略)
男子有四恶,女人有九恶法和五欲想、八十四态--学佛网
所以这应当看做佛陀对于男性,女性各自容易出现的问题的专门论述。
3.佛教对于女性到底有没有歧视,转为男身是怎么回事。
(1)佛教认为男女不是“我”在轮回之中的绝对属性
从佛教教理来说,性别只是“我执”的一个可换的标签,因为在“我执”的轮回中,你可能某一世为男性,某一世为女性,所以佛教对于很多涉及男女的论述中,比如对于比丘尼与比丘关系的论述,从今天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确的观点严格来看,是不那么政治正确的。
(2)佛教认为女性之身可以解脱(证阿罗汉),对于证悟的女性非常尊重
佛经中记载了数位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尼,并且有《长老尼偈》,作为她们证悟言论的汇集。证悟的比丘尼,比丘也要像尊重男性阿罗汉一样尊重她们,因为他们是佛教中的圣者。
(3)对于世俗中的女性,佛教对于母性表示了极大的赞扬。
佛经中经常有对于母性的赞扬和类比,佛经中对于慈悲的阐述,常常以母性来比喻。比如楞严经: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4)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女性没有地位。
古代印度女性没有地位,是男性的所有物。在古印度的各个修行门派中,从来没有说让女人加入的。佛陀允许成立比丘尼僧团,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社会压力来做的。离开这个历史背景谈论,必然会有失偏颇。在西方,即使1500年以后,加尔文在新教改革的时候,也恪守了基督教的传统,女人不能上台讲道。而在原始佛教时期,就有女性比丘尼游方讲道的记载,她们的言论更被汇集成册。
(5)以女性视角而言,佛教确实缺乏女性视角。
被批判比较多的,是阿含经中的一些对于女性的歧视性语句,比如《雜阿含.1019經》卷36,““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 ”,对于这个问题,印顺法师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原文链接:
从上下文来看,这并不表示佛教仇视女性。一来如果真的如此,就不会有比丘尼僧团,更不会有各种备受尊敬的阿罗汉比丘尼。二来,关于这句话的注释,阿毗达摩中如此记载:女实非垢,垢谓贪等,是垢资粮故亦名垢。结合上下文,这篇经文写的是一位天女以妙色来打动佛陀,佛陀所说的回答,这里是指人不应当贪心于美色。但问题在于,这确实是男性视角的,如果从女性视角而言,为女众讲授贪心于色相的坏处的话,应当说:「男人梵行垢,男則累世間」。
这与佛教教义更加崇尚男子的阳刚之气有关。佛教教导比丘尼当具大丈夫之气,佛陀在很多论述中,也把修行比作大丈夫所为,战场中的视死如归的将军。所以佛教更加崇尚“阳性”的美德,而不崇尚阴性的美德,因而缺乏女性视角。但这确实与歧视女性,认为女性本身就是坏无关。
最后,本文无意于说服任何人,我想在阅读本文之后,对于佛教是否歧视女性,每个人会仍然有自己的看法。但相信会有助于澄清一些事实,并且对一些论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