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
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是一种由全新冠状病毒引起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至2003 年6 月底结束,全球共有SARS 病人8 422 例, 死亡 916 例, 病死率11%。在远东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300 亿美元。
病原体的抵抗力
SARS 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室温下SARS 病毒在塑料表面至少存活48 h。粪便中的病毒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至少存活72 h,在玻片表面至少存活96 h。室温下它在正常人的尿中存活至少 10 d, 在粪便中存活至少48 h。而在腹泻病人粪便( pH 值高于正常人粪便) 中至少存活5 d。但该病毒对热敏感,56 15 min 可使其感染性单位下降1 万倍。丙酮、10%甲醛和多聚甲醛、10%次氯乙酸、75%乙醇、2%苯酚等常用消毒剂和固定剂5 min 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传染源
2.1 SARS 病人为主
SARS 患者的传染性与其呼吸道症状呈正比,在感染初期, 患者的咳嗽症状最明显,一般是发病的第2周最具传染力, 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目前认为 SARS 的最长潜伏期为21d。对处于潜伏期的病人是否排毒还没有确切的定论[6,7]。
2.2 隐性感染者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8]。
2.3 不典型患者
无异常表现或症状轻,这类病人比较难诊断和管理,容易造成在社会上传播和蔓延[8]。
2.4 野生动物 鸟类及爬行类野生动物中, SARS 病毒感染率相当高, 但对病毒来源和自然宿主目前尚无定论。135 例SARS 早期患者中有 11 例无SARS 病例接触史, 科学家从果子狸( civet cat) 和浣熊等几种野生动物身上分离到了SARS 病毒,在白鼬体内检测到病毒抗体[2,8]。多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蝙蝠携带有类 SARS 病毒, 野生蝙蝠可能是SARS 的源头宿主,而先前广受怀疑的果子狸不过是将病毒从野外传染到人类身上的中间宿[9]。
3 传播途径
研究证明,SARS 病人可以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眼泪、粪便、尿液等体液排毒, 且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滴度高, 所以最重要传播方式是通过近距离的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近距离飞沫传播[6]。由于病人通过体液排毒,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所以与这些体液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有被感染的可能,如治疗或护理、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10]。SARS 在香港淘大花园( Amoy Gardens) 的集中暴发曾被怀疑是由空气传播所致, 但 WHO 和香港卫生署的调查结果均未发现空气传播的证据, 也未发现居民楼中的蟑螂、老鼠等动物传播SARS。该小区居民楼下水管道泄漏和 U 型下水管道设计缺陷以及卫生间的排风系统等共同造成了 SARS 的集中暴发[11,12]。WHO 目前认为从 SARS 疫区流通的所有商品或产品对公共健康不存在威胁。
4 易感人群
人群对病毒SARS 普遍易感, 还没有发现不同人种、年龄、性别等对SARS 病毒的易感性存在差异。SARS 症状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SARS 的高危人群之一。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与亲友在治疗、护理、陪护、探望病人时, 同病人近距离接触次数多,接触时间长, 以及从事SARS-CoV 相关实验室操作的工作人员和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饲养和销售的人员, 如果防护不当,很容易感染SARS[13,14]。
5 流行特征
5.1 地区和时间分布
2003 年SARS 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越南的河内, 新加坡,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引起了较大的暴发和当地传播,其它国家多为输入型病例。但绝大部分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亚洲。加拿大是亚洲以外的唯一的有死亡病例的国家。中国大陆的重疫区在广东省、北京市和华北地区, 发病的高峰在4 月中下旬和 5月初[13]。全球共有26 个国家(包括3个地区) 报告临床诊断病例 8 098 例, 死亡 774 例, 平均病死率约为10%。中国内地总发病人数5 327例, 死亡349 例。
5.2 人群分布
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感染率在香港 22%、广东22 8%、新加坡 41%、加拿大 43%, 主要与个人防护有关;61 7%的病人在45岁以下,21 2%在45~ 64 岁,16 1% 在64 岁以上[13];病人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转归在不同年龄个体间差异较大。婴幼儿、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其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轻、过程短、传染力弱、病死率低, 老年人感染后症状重、预后差、更易产生并发症, 病死率 50% ~ 70%[7,14,15]。总体病死率在14%~ 15%,但不同年龄感染者的病死率差异较大,60 岁以下者不到13 2%,60 岁以上者 43 3%, 年龄和乙肝是独立危险因素[2]。
5.3 自然因素
SARS 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气候影响因素和季节规律的观察时间尚短,对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我国2003 年广东省 SARS 病例的发病时间提示,冬春季可能有利于动物带毒以及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16]。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与 SARS 发病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飞机、电梯等相对密闭、空气流通不足和人群室内聚集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6,8,17]。
5.4 社会因素
经营和贩卖野生动物( 特别是食肉目灵猫科动物)可能是动物携带病原体向人类传播的重要途径; 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不力也是病毒 可能再次侵袭人类的重要 渠道[2,8]。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均有利于的疾病的传播。病人就诊相对集中, SARS 病人未被隔离时容易造成 SARS 的暴发和流行。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力,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不当和不良卫生习惯,易于在医院内暴发和流行。病人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流动和迁移,是SARS 在全球流行的原因
预防和控制措施
6.1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全面禁止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交易和消费, 可减少人类与 SARS 动物疫源地接触的机会[2,8,13]。加强实验室安全措施, SARS 病毒实验研究必须在P3 实验室进行。加强疾病监测, 建立 SARS 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期快速的SARS 诊断方法,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医院院内感染的控制,SARS 病人必须严格隔离在负压病房治疗,医护人员严格按标准做好个人防护, 病人的污染物和周围环境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追踪 SARS 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严格的留验观察[1,11,13]。
6.2 保护易感人群
安全有效的 SARS 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 经过我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SARS 病毒灭活疫苗进入 期临床研究,不久将首次进行人体临床研究[19]。但SARS 病毒的表面抗原决定簇改变迅速, 而且感染了许多种动物,加上异种移植医学的发展, 使 SARS 病毒更易获得毒力增加和基因重组发生变异,使有效疫苗的研制更加困难[20]。为了应对SARS 危机,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卫生保健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控制技术的演练和知识培训,加强传染病防治设施的建设,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协调传染病暴发时报告和反应的一致性,有充足的资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应急准备工作有: 确保工作人员和其他潜在受害者的安全; 鉴别威胁及升起适当的预警; 根据病人的危险程度分级别治疗; 避免不必要的转移病人, 限制工作人员和病人的暴露; 按照治疗方案救治病人; 制定应急预案(培训、设施、装备)并实施; 加强疾病监测
引自
《SARS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易波(1973 — ),男,副主任医师,从事流行病和传染病控制工作。E-mail: yibonb@ 163. com。
作者单位: 1.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315010; 2.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 230061
曹明华………………
SARS流行的特征与时空传播规律
2 北京市SARS流行的发病率图
2.1 发病率图
发病率(Morbidity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新病例的发生频率, 计算公式为: 发病率=观察期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论文中的空间统计单元精确到街道办、乡和镇(图 2(b)), 最小统计单元的面积约为 1.03 平方公里, 最大面积约为163平方公里
2. 空间统计单元上的SARS发病人数
根据 SARS 感染者的空间位置与空间统计单元所在的多边形进行叠加得到, 空间统计单元上的常住人口数采用中国第5次 1%人口抽样调查时的人口统计数据. 直接将SARS流行期内空间统计单元上的感染人数除以所在统计单元内的常住人口数得到 2003年北京市的 SARS 发病率图(图 3(a)). 由图 3(a)易知, 北京市中心城区的 SARS 发病率明显要高于郊区, 发病率在东西方向的延展强度要高于南北方向, 发病率的整体分布与北京市的交通环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2 发病率图的Bayesian调整
根据空间统计单元上的发病者数量除以对应人口数得到的发病率图并不能有效反映发病风险, 显然, 区域内的人口数越多, 计算得到的发病率越可靠, 反之, 区域内的人口数越少, 发病率值受随机性的影响越大, 也就越不可靠. 实际中, 人口数越多的地方, 行政分区划分越细密, 人口数越少的地方, 行政分区划分越稀疏, 于是, 直接计算得到的发病率图容易造成视觉假象. 因为人口数稀少但空间范围很广的区域显示的发病率结果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 而那些更加重要且结果更可靠的发病率显示则由于行政分区过小而无法传递对等的正确信息, 因此, 直接计算的发病率图显示使不确定性越大的分区表现更为显著. 北京市 SARS 流行的平均发病率约为 21.7/ 100000. 对比分析北京市的SARS发病率与人口密数(图 4(a)), 可以发现人口密度小的区域的 SARS 发病率更加离散, 发病率值最高与最低的区域均处在人口密度小的区域, 且存在许多发病率为零的情况, 这显然不能真实反映SARS流行传播的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对直接计算的 SARS 发病率进行 Bayesian 调整, 使调整后的发病率图更能反映所在区域的 SARS 传播风险(图 3(b)). 相对于直接计算的发病率图(图3(a)), Bayesian调整后的结果使无SARS发病和发病率非常低的周边郊区地带(人口密度较低)的发病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并降低了由于随机性而导致的高发是比较可靠的, 主要调整的是那些人口密度小且发病率显著偏离北京市平均发病率的城郊与远郊地带. 下面简要介绍Bayesian调整的实现方法
SARS发病率图的空间平滑
受随机性的影响, 根据直接计算得到的发病率图有时很难观察到明显的空间模式(见图 3(a)), 高低发病率值在空间上交错分布, 如果不仔细观察, 很难观察到发病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趋势. 空间平滑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主要是利用遍历全部空间统计单元的移动框内所有发病率的某一特征值代替直接计算的发病率值, 特征值可以有算术均值、几何均值、中间值等, 空间平滑方法的思想是牺牲部分细节信息, 突显宏观的空间趋势, 本文采用算术均值来对北京市SARS发病率进行空间平滑.
影响空间平滑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移动框的定
SARS流行的时空传播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空间相关性的定量计算方法
地理空间对象普遍存在自相似性, 距离越近相似程度越高[27], 它是自然界存在秩序、格局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28]. 传统的相关性分析主要用于定量描述两组事物的共变趋势, 其理论基础是样本独立的经典统计学方法. 然而, 传染病在空间上的传播扩散与人口分布、环境及其他各类空间因子息息相关, 感染者之间非完全独立, 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 因而经典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传染病空间特征的分析. 现代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正是基于样本非独立的地理空间对象发展起来的强大分析工具, 与普通相关性分析用于定量描述两组对象共变性特征不同, 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定量表达事物本身的空间关联关系, 即对象与邻近对象之间的共变特征. 用于定量衡量地理空间对象空间自相关特征的数学表达方法有很多,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表达的指标主要有: Moran’s I, Geary’s C, Getis’s G和Join Count等[29], 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表达的指标主要有: Local Moran’s I, LIS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30]和Getis’s G*[31], 另外还有地统计学(Geostatistic)中常用的半变异图(Semivario- gram)[32]. 本文主要利用半变异函数(Semivario- gram)、Moran’s I 统计指数和 LISA统计指数对北京SARS发病率的空间传播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SARS传播的空间变异特征
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北京市SARS 发病率出现了较多破碎情况(图 3(a)), 这会影响对北京市 SARS 发病率的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识别. 因此, 论文中采用空间平滑后的北京市 SARS 发病率作为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的对象(图3(c)). 采用半变异函数来描述空间变异特征需要地理空间对象服从二阶平稳性的条件, 即研究区域内任何一点的随机变量的期望值相等, 且地理空间中任意两点的变异大小(或协方差)仅与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方位有关, 而与这两点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显然, 北京 SARS 发病率由由城区中心向外发病率逐渐降低的空间模式与二阶平稳中的期望值相等的条件不符(见图 3(c)), 因此需要预先进行去趋势面的转换. 二阶趋势面能够较好的反映由城市中心向城郊渐变中SARS发病率逐渐衰退的整体趋势, 故论文中采用对 SARS 发病率的空间平滑值进行去二阶趋势面的预处理方法, 使去全局二阶趋势面后北京市各分区的发病率的期望值近似相等.
采用软件 ArcGIS9.2 的地统计工具来分析 2003年北京市 SARS空间传播风险的变异情况. 由 SARS发病率的半变异图(图 5)与半变异函数的参数估计结果(表 2), 易知北京市 SARS 的流行传播具有强的空间自相似性, 且在空间上的扩散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东北-西南方向(偏向东西方向)的空间变异最小, 空间影响距离约为 13.627 km, 西北-东南方向(偏向南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最大, 空间影响距离约为 8.545 km. 变异越大, 表明SARS在空间上的扩散速度越慢, 反之, 扩散速度越大, 因此, 根据图 5(b)的研究结果, 可以发现 2003 年北京市的 SARS 流行中, 城市中心向城郊的空间扩散在西北-东南(偏南北向)的速度明显弱于东北-西南(偏东西向)方向, 故东北-西南方向(偏东西向)的人群受 SARS 传播的威胁更大, 其原因有可能是西北-东南方向的人群活动更频繁所致. 空间变异特征的识别结果能够用于指导北京市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 对于2003年北京市SARS流行情况而言, 根据图5(b)中的椭圆形状进行层级防控会是一种好的优化选择, 这对未来有可能重现的 SARS 或其他在人群间急性传播的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3.3 SARS传播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特征
利用空间分析软件 GeoDa (https://www.geoda. http://uiuc.edu)计算得到 2003 年北京市的 SARS 发病率(Bayesian调整后)………………
表明整体上北京市SARS发病率在空间上显著正相关. 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接触方式等都会对SARS 的空间传播模式产生影响, 论文采用上面同样的计算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知: ① 女性感染者的空间相关性强于男性感染者, 这可能因为男性的活动范围要大于女性, 致使男性感染在空间上的分布更发散; ② 有过接触史的感染者的空间相关性明显强于没有接触史的感染者, 这可能因为有接触史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几乎全部源于医院传播和家庭传播, 而无接触史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则比较随机和分散(如餐馆吃饭、乘电梯公园游玩、商场购物等公共场所), 因此有接触史的感染者在空间上更聚集; ③ 年龄越大, 空间相关性更强, 这是由于年龄越大的人受医院或家庭传播的影响越大所致. 如图6 所示, 随着年龄值的增加, 有/无接触史感染人数的比值逐渐增大, 表明年龄越大的人受医院/家庭传播途径的影响越强; ④ SARS 感染率的空间相关性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 这可以解释为: 早期 SARS 感染人数较少, 新发病例受感染的途径较多, 故 SARS 传播较为发散, 自相关性不强, 在 SARS 流行高峰期, 人群活动受到政府应急措施的限制, 故这一时期的新发感染大多与医院和家庭传播有关, 空间聚集性较强, SARS 流行晚期, 医院和家庭传播途径已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零星的新发病例大多感染途径不明, SARS 出现在空间上又变得较分散.
3.4 SARS传播的局部相关性特征与时空传播规律
采用 LISA 指数来分析 2003 年北京市 SARS 流行的空间传播风险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LISA 指数能够定量反映出空间上的 4 种聚类特征: ① 高值聚集(高-高)-高风险值的空间统计单元邻近的周围区域仍然是高值; ② 低值聚集(低-低)-低风险值的空间统计 单元邻近的周围区域仍然是低值; ③ 高低聚集(高-低)-高风险值的空间统计单元邻近的周围区域是低值; ④ 低高聚集(低-高)-低风险值的空间统计单元邻近的周围区域是高值. 高值聚集为热点区域, 表示传染病以高于平均流行的水平在空间上聚集传播, 因此处于这些区域的人群受 SARS 感染的风险非常高. 与此相反, 低值聚集为冷点区域, 表示这些区域的传染病处于低风险传播水平, 高低聚集表示从高风险传播区域向低风险传播区域的过渡, 低高聚集表示从低风险传播区域向高风险传播区域的过渡, 不属于这4种聚类的空间范围均为随机区域.
利用空间分析软件GeoDA对Bayesian调整后的SARS 发病率进行基于 LISA 统计指标的传播风险分析(图7(a)), 可以发现北京SARS发病的高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三号环线以内的北部区域)与东部稍偏南的城乡交接地带(东六环与通州交界的区域), 北京市西北方向城郊区域的 SARS 传播风险较低, 相对较为安全, 北京市四环、五环线附近区域的SARS传播风险呈随机分布. 这一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几点 SARS 防控的经验: ① 北京市中心区域发病风险显著偏高, 一方面是由于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高, 人们活动交流的频率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SARS传播早期这个区域收治的SARS患者的医院众多有关, 医院传播途径导致了SARS收治医院附近区域的高风险传播; ② 北京市东部偏南区域的人口密度并不高, 且接收 SARS 感染者的医院也不多, 何以在这一区域出现局部的高传播风险?其原因有可能与CBD商圈有关, 因为CBD商圈地带的生活成本很高, 许多在 CBD 工作的人选择在生活成本较低且靠近 CBD 的通州区租房居住, 形成了由城市中心到通州区的SARS传播通道; ③ SARS流行期间的防控措施在西北方向的效果更显著, 从而使西北方向的正常人群受到了更好保护; ④ 整体来看, 北京市SARS 防控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使 SARS 高风险传播的区域局限在非常有限的城市中心地带, 没有形成大范围扩散. 根据性别、是否有过接触史及年龄3个因素, 分别考察不同类型人群在空间上传播扩散的异质性特征(图7(b)~(h)), 由图可知: 性别对SARS传播的空间风险的影响非常小; 有过接触史和无接触史的 SARS感染人群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一些差异, 无接触史感染人群的空间热点的出现除在城市中心和东南城郊外, 还在北京市西北方向有局部出现; 年龄在20~40 之间的中青年感染者的空间热点仅在北京市中心区有出现, 而年龄低于20岁和高于40岁的少、老年人的空间热点除在城市中心区外, 还分别在城市西北郊和东南郊有出现, 这表明防控措施对中青年的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老、少年龄段人群的防控效果较差.
根据2003年北京市SARS流行在不同时期的空间传播风险情况 (图8), 可以探寻SARS流行的热点区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根据图8并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措施对 SARS 时空传播规律进行流行病学解释如表4所示. 由表 4, 可以得到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① SARS传染病的危害极大, 若无人为干预, 传染病流行导致的被感染人数将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 在疫情早期实施快速有效干预是降低 SARS 危害的关键, 3 月份是将北京SARS流行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关键时段, 这一时期对 SARS 危害认识的不足及应急反应的迟缓是直接导致2003年北京SARS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因素; ② 北京市 SARS 高风险传播的热点区域面积经历了一个少数零星-多数集中-少数零星的变化过程, SARS流行在北京有两个高风险聚集的热点区域—城市中心和东部郊区, 城市中心的热点区域经历了由零星发散到大范围聚集再到零星发散的过程, 东部热点区域在 4 月初形成, 中间虽有消长, 但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 5 月中旬; ③ 高风险的热点区域终始局限于有限的局部范围, SARS 的空间扩散得到了较好遏止, 尤其是在西北方向; ④ 4月20日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尤其是小汤山医院的设立, 不仅使新增 SARS 发病人数急剧下降, 而且发病热点区域迅速缩小, 没有形成再次空间扩散.
4 总结与讨论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 用于指导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研究是传染病防控的科学基础, 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有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是一项投入较少, 但成效极为显著的重要学科, 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行时, 特异性疫苗与根本性治疗方法一般需要很长时间, 此时, 有效应急防控的措施通常是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管制口岸与交通、限制人群活动等, 如何根据有限的医疗及社会资源来实现科学防控需要流行病学研究成果的支持. 相对于国外而言, 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长期滞后, 尤其是对于传染病时空传播规律的研究.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事物信息的3个基本要素, 传统的基于经典统计学的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虽然能够揭示许多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 但缺乏对空间信息及时空联合信息的有效反映, 无法反映传染病的时空传播规律. 2003 年的 SARS 流行事件暴露了我国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不足. 时至今日, 虽已有大量针对SARS 流行规律的研究, 但大多基于 SARS 疫情的趋势预测与人群影响, 对SARS流行的空间扩散过程、时空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仍然不清楚.
本文以2003年北京市SARS感染者的时空数据为基础,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统计方法对北京 SARS 流行的空间模式、时空传播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研究, 并对政策措施的得失进行了评价. 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SARS流行规律, 也可为未来可能重现的 SARS 流行及其他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有益帮助. 近 20 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海量时空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动态更新成为可能, 基于时空数据的现代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得到迅猛发展, 并已在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公共健康方面, 现代空间统计分析已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功, 目前, 国外已将公共健康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空间流行病学, 它能更深入地发掘传染病流行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力, 这对全面认识传染病流行的内在规律与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类传染病流行事件. 目前, 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研究方法能够为流行病规律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引自
武汉肺炎
死亡病例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同济医院专家组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
(通讯员 童萱)
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宣布将该病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2020年1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救治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制定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第一版),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世界卫生组织“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以及武汉地区临床一线诊治经验,修订该快速指南,供临床诊治参考,标亮部分为更新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指南(第二版)
1. 2019-nCoV的病原学特点
2019-nCoV属于β 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50-200nm。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蛋白之一,其编码基因用于病毒分型。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作为诊断抗原。 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推测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根据对 SARS-CoV 和 MERS-CoV 的研究,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流行病特点
截止2020年1月24日,2019-nCoV感染在中国确诊868例(含港澳台5例)、泰国4例、美国1例、日本1例、韩国1例。初期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关系密切,目前武汉市以外地区的感染病例多数为与武汉市旅行相关的输入性病例,但是无武汉旅行史、医务人员感染以及一定范围社区传播的病例正在增加。 根据对于发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普遍易感,成人患者年龄分布在25-89岁,多数集中在35-55岁,儿童感染病例1例。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潜伏期在 1-14 天,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以及接触传播。推测目前尚处于疫情的早期阶段,病例数预计会进一步上升。但根据目前的病毒学监测结果,尚未发现与2019-nCoV病毒变异相关的病例。 与2003年SARS流行病学特征类似,儿童及婴幼儿发病较少。目前确诊的2例 10 岁以下男性患儿症状均较轻,仅有低热、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有明确接触史(武汉旅行及家族聚集感染),1例有典型肺部CT改变,1例仅胸片纹理增粗而未行CT检查。病毒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经一般性对症支持治疗3~5天后症状体征消失,病毒检测转阴,预后良好。另全国有多例儿童疑似患者。
3.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特点
3.1 临床表现
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卡它症状少见。约50%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多在1周后恢复。 根据目前病例统计数据,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为年龄>70 岁、有肺部或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截止目前确诊病例中治愈 34 例,死亡26例,多为合并有基础疾病(肿瘤术后、肝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等)的老年患者。
3.2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 C 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炎性细胞因子(IL-2、TNF-α 、IL-6、IFN-γ 等)水平正常或稍高。严重者D-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3.3 胸部影像学
因肺部平片漏诊率高,推荐胸部 CT 检查。早期病变局限,呈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磨玻璃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累及多个肺叶,部分病灶实变,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重症期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影,多伴条索影,空气支气管征。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少见。
4.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诊断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条: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发热;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2 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
5.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鉴别诊断
应与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 冠状病毒等其它病毒性肺炎鉴别,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军团菌及其它细菌性肺炎等鉴别。此外,还应与肺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需高度重视2019-nCoV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
6.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治疗
6.1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对于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医学隔离,对于轻症患者,可在门诊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所有回家观察的患者都应该要求其一旦出现任何疾病的恶化表现应立即回到指定医院集中治疗。 对于符合如下标准之一而诊断为重症病例者,需住院治疗:呼吸频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难;或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5%,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 48 小时内病灶进展>50%;qSOFA评分≥1分;合并气胸;需住院治疗的其它临床情况。 对于符合如下标准之一而诊断为危重症病例者,需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它器官功能衰竭。 6.2 一般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稳定。如患者无休克证据,建议使用保守的输液治疗。
6.3 氧疗
立即对低氧血症的患者进行氧疗。以5L/分的流速开始氧疗,调整流速以达到非怀孕成年患者SpO2≥90%和怀孕患者SpO2≥92-95%为目标氧饱和度。严重的呼吸窘迫、中心性发绀、休克、昏迷或抽搐应在复苏过程中接受氧疗使得 SpO2 ≥ 94%,其他人群达 SpO2≥90%。需注意处理 2019-nCoV 感染患者的氧气接口时,应做好接触预防措施。 当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标准氧气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为严重的呼吸衰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可选择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O)或无创通气(NIV)。HFNO和NIV系统不会产生广泛的呼出气扩散,故产生空中传播的风险应该较低。HFNO不需要气管插管,但是在高碳酸血症(阻塞性肺疾病加重,心源性肺水肿的加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状态异常情况下,通常不应采用HFNO治疗。如果患者可以耐受无创通气,可以选择NIV治疗。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不应采用 NIV 治疗。HFNO 和 NIV 治疗中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如果患者在短时间(约1小时)后严重恶化或无法改善,应该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内插管应由经过培训的、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并注意预防空气传播。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4-8ml/kg)和低平台压力(<30cm H2O),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建议每天进行大于12小时的通气治疗。
6.4 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
若有地方性流行病学史或其他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旅行史或接触动物流感病毒)时,经验疗法应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或者膜融合抑制剂(阿比多尔)。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对于轻症患者,建议根据患者病情静脉或口服给予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或阿奇霉素。对于重症或危重患者,给予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以治疗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对于脓毒症患者,应在初次患者评估后一小时内给予抗微生物药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基于临床诊断(包括当地流行病学,药敏数据以及治疗指南等)。经验疗法应根据微生物学结果和临床判断进行降阶梯。
6.5 合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由于缺乏有效证据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除非特殊原因,应避免常规皮质类固醇使用。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3-5 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
6.6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 -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 500 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粒,每日2次。
7.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预防和防护
2019-nCoV 感染肺炎的标准预防措施应该始终常规应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区域。包括:手卫生;采用个人防护设备(PPE)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不完整的皮肤等;预防针刺伤或者切割伤;医疗废物处理、设备清洁和消毒,以及环境清洁。
执笔: 陈韬 陈广 郭威 谢敏 马科 严丽
审阅: 赵建平 李树生 罗小平 宁琴
备注:本“快速指南”依据目前可获得的病例数据以及诊疗经验制定,将根据疫情发展和诊治经验的积累逐步完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en Novel coronavirus (nCoV) infection is suspected: Interim Guid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