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婆媳关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停下来去思考一下彼此的角色和期待,这将有助于我们得到一个观察的空间,从而做出不一样的反应,进而改变两个人的互动模式,并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里,开启良性循环。 女性朋友们,尤其是已婚已育的女性朋友们相聚的时候,吐槽的槽点基本会集中在老公、婆婆身上。比较高频的吐槽点是怀孕和坐月子以及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
比如怀孕的时候,亲妈关注的焦点是女儿的身体,婆婆关注的焦点似乎只是腹中的胎儿。月子里,亲妈嘘寒问暖,关心的是女儿身体的恢复情况,婆婆关心的似乎只是孙子是否健康安全。更有甚者,个别女性因为生了女儿,被婆婆要求离婚。或者婆婆对丈夫的事情事无巨细全都操持,自己感觉像是婆婆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或者是丈夫回到家就只会窝在沙发上刷手机,什么事都得使唤着做,求着做,还很不耐烦,时间久了,丈夫在家里简直就像一个多余的人。
男性朋友们,大多不吐槽,但是喜欢加班和出差,偶尔吐槽的,和女性朋友们的槽点很不同,他们的槽点大多在夫妻养育的分歧上,又苦于孩子在年龄幼小的时候更依恋妈妈,他们在家一做不了养育的主,二又笨手笨脚被老婆和丈母娘歧视,算了,那就眼不见为净,多出差,多加班,回家就刷手机,「反正你们也不需要我,还嫌弃我,那我就乐享一个人的快活吧」。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现在有孩子的家庭大多都有老人住家或者住在附近,小家庭和老人的关系十分紧密。隔代养育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婆媳关系或者翁婿关系就是槽点比较多的地方。
然而,不论婆媳之间还是翁婿之间的关系有多么不适,这份关系存在的基础都是夫妻两个人的爱,以及夫妻两个人背后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爱。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角度和切入点来整合家庭成员彼此的期待和关系,让爱在家庭中更好地流动,一定可以帮助一家人更为舒适地彼此相爱,这也一定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沃土。
几年前我看过陆毅夫妇的采访。他们夫妻作为那一年中国好家庭的形象大使而被《心理月刊》采访。鲍蕾的一席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大意是说「婆婆不是妈,丈母娘不是娘。内心对对方需要有合适的期待,那样对关系才会有好的帮助。」
在和他人的对接中,我们对接的其实是内心的角色。我是女儿,你是亲妈,所以我可以撒撒娇、赖赖床;我是媳妇,你是婆婆,所以丈夫的衣服我得洗给你看看,我是可以照顾好你儿子的。
有意思的是,交往的模式中最没有弹性的也是角色。我们内心里在关系中定义的角色,会决定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亲疏、行为表达与环境创造。这个部分在人际交流中往往缺乏弹性,那些年复一年的争吵或者摁了葫芦起了瓢冒出来的各种「化了妆」的问题,可能大都来自关系中两个人固着的内在身份和角色期待。
我们都活在关系里
母女关系中,女儿和妈妈的角色在长久的相处中有了基本的模式,比如真实的女儿和真实的妈妈,或者错位的关系,比如女儿成了妈妈的照顾者,成为心理意义上的妈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