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6298|回复: 20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9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
发表于 2020-2-19 1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没有大小乘之分,只是有真假之分而已,若有一人持戒不贪不嗔不痴 ,那么就算他戴着十字架口喊基督也是真佛教徒,如果有人天天拜着佛像,念着阿弥陀佛,蛊惑他人世界已是末法时代,心中嗔恨贪求无数,却只有求取极乐净土才能解脱,那么就算这人捐赠无数寺庙佛像依然不是佛教徒
发表于 2020-2-19 12: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和小乘,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发起菩提心!
在这里,菩提心指的是为普度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心,这是根本的区别!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标志!
解脱道对应的是小乘,菩萨道对应的是大乘~
小乘必须发起出离心,大乘必须发起菩提心~
小乘注重自身及有缘少数人的解脱,大乘注重的是一切众生的解脱~
所以《法华经》非常重要,讲到了阿罗汉的解脱只是成佛道路上的中间站,还不是究竟解脱,真正要成佛,就要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圆满六度万行,方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发表于 2020-2-19 12: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算是一言难尽,很难一句话概括两者的区别,只能一个个分别讲,总体来说,两者有不可调和的教义冲突,所有讲大小乘佛教可以圆融无碍的说法,都不要相信,因为事情不是这样的。
第一,对释迦牟尼佛是否入涅槃存在根本分歧,上座部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早就入涅槃了,属于灰身灭智,三界中再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了,而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只是化现,也就是说那个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根本就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神通化现,即化身佛,而这个化身的真身还活在色究竟天,而且是无限的寿命,永远不入无余涅槃,这个永生的真身称之为卢舍那佛,即报身佛,而报身佛和化身佛所宣讲的佛法称之为法身,这个法身不光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卢舍那佛所共同宣讲,而且也是一切诸佛共同宣讲,所以诸佛如来同一法身。这个三身的说法,法身的说法,在上座部佛教也可以存在,可是大乘佛教的报化二身,在上座部是绝对不可能认可的,因为原始佛经中没有这样记载,而且很多逻辑也不成立,比如报身佛可以寿命无尽,这个不但上座部佛教不成立,就是我们普通人也不会承认或者相信。
第二,对物质是否真实存在有分歧。南北传上座部佛教都认为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和唯物主义差不多,而大乘佛教提出来物质没有自性,所以不真实。在北传佛教里,大乘佛教向上座部佛教发起攻击的部派是说一切有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关于极微是否实有,因为说一切有部在分析物质实有的问题上,最终的观点是承认了极微的不可再分性,所以由极微组成的事物都是实在的,真实的,以至于三世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环节让大乘佛教有机可乘,因为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如果说有不可再分的极微,那么极微就变成非因缘所生了,违背佛陀的缘起思想,但是承认极微可以再分,那么极微也不能再叫极微了,所以大乘佛教抓住了这个逻辑漏洞,提出来小乘佛教只证人空,但是没证法空,这个法空的没证得主要针对的就是说一切有部承认极微,承认物质实有,承认三世实有而立论的。
第三,对佛的果位以及智慧的成就理解不同,上座部佛教都认为佛的智慧只够四果罗汉,没有比四果罗汉更高的果位,而大乘佛教认为佛的果位比四果罗汉更高,这个更高的果位主要体现在佛陀有一切种智。什么叫一切种智?按照现代话讲就是指无所不知,这个无所不知的智慧最先提出来的是部派佛教时期的大众部,大乘佛教是延续了大众部的思想,认为阿罗汉不究竟,因为阿罗汉只有断烦恼的智慧,但是没有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也就是我们了解到的断人我执和断法我执。大乘佛教的断法我执是指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即一切种智。这个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依照大众部的理论,是指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共性之后而瞬间成就的。我们中国有句话叫触类旁通,或者一通百通,大众部的逻辑类似,他们认为佛陀通达了一个规律,就是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此通过这个规律触类旁通,瞬间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所有因缘,即无所不知的一切种智,因此大众部也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一说部”,就是指佛陀一通百通的意思,可是当时的上座部佛教反对这种观点,因为逻辑上说不过去,所以上座部佛教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叫做“分别说部”,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对不同知识的领悟都是一码归一码,并不可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讲佛陀是分别而说,由此命名上座部佛教为“分别说部”,与一说部对立。而大乘佛教对佛陀为什么可以无所不知的的理解依然是延续了大众部的理论,所以和上座部对立。
第四,对菩萨成佛的理解差异巨大。首先上座部佛教的佛是指建立佛教的阿罗汉,任何人没建立佛教都不能称为佛,而大乘佛教的佛不是指佛教的创始人,而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果位,所以任何一个人只要智慧到了,可以随时成佛,所以上座部的佛和大乘的佛,理解上存在本质的差别,依照上座部的逻辑,成佛是一件很多余的事情,因为佛是指建立佛教的阿罗汉,成佛就表示想建立一个佛教,所以鼓励众生成佛,就是鼓励大家每个人都创建一个佛教。上座部佛教的菩萨不可以有任何果位,只能是凡夫,虽然是一个很有资质的凡夫,但是果位上,不可以成就任何圣果,而大乘佛教认为菩萨可以存在十地圣果。上座部佛教之所以认为菩萨不可以成就任何圣果的逻辑在于,菩萨必须成就六菠萝蜜或者十菠萝蜜,而积累菠萝蜜的时间是需要无量大劫的,但是圣果一旦证得,最多只能在六道之中七次往返人天,必然会入无余涅槃,这样就没办法完成菩萨的使命了,所以菩萨必须要保持凡夫的身份在六道中积累菠萝蜜,等待时机成佛,这个时机就是指佛教灭亡之后,菩萨降世,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并重新建立佛教,整个过程和悉达多太子一模一样,但是如果佛教没灭亡,任何菩萨都不可以成佛,因为上座部的佛是指佛法的创立者,如果佛法没有灭亡,菩萨是成不了佛的。


大小乘的理论差异非常多,但是我个人认为,以上四点是根本差异,永远不可能调和的
发表于 2020-2-19 12: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座部佛教认为声闻阿罗汉和佛在解脱上没区别,教义是讲阿罗汉和佛究竟是怎么解脱的;
大乘认为佛是真解脱,阿罗汉没解脱,教义主要在讲为什么佛比阿罗汉牛逼……
发表于 2020-2-19 12: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經(杂阿含106经)的南傳相當經文,最後還有一句:「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 也有人翻譯為「從以前到現在,我只教導苦以及苦的止息」。這句為北傳經文所無,相當的《瑜伽師地論》段落也沒有提到這概念。這句話另外在南傳的《中部尼柯耶》第22經出現,該經記載外道毀謗說佛教的解脫是斷見,佛陀在澄清這毀謗時也提到:「從以前到現在,我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也沒有這句話。也就是說,此句話只零星見於南傳巴利藏,有可能是古代南傳部派論師的註釋在傳抄過程混入經文中。雖然這句話可能非原經文,但其意義是說得通的。南傳經文中說佛陀「只安立苦以及苦之滅」時,都是當外道基於常見、斷見提出問題,若陷在其錯誤的框架中則難以正確的回應。因此佛陀跳出其錯誤框架,以佛法的「四聖諦」框架來回答,也可說是以「苦以及苦之滅」來回應。另一方面,根據佛教的看法,佛陀並不只知道字面上的「苦以及苦之滅」,而是「正遍知」的,如《中阿含經》卷五十九第212經中所探討。
发表于 2020-2-19 1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这样理解的...大乘佛是普度众生的,小乘佛是修行渡己的.
发表于 2020-2-19 12: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作大乘和小乘?——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一)第31集

                        ————正觉同修会实证三乘菩提的亲教师为渴求正法的您演说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学佛释疑”的题目,要跟大家谈一下:什么叫作大乘跟小乘?
  说到大乘跟小乘,先要跟大家澄清一个观念。因为有人说:“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佛世 佛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法会被误会,说“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罢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首先要举一下《阿含》的经文。
  《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
“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经》卷十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1.jpg 《长阿含经》第二卷里面这么讲:
【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长阿含经》卷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2.jpg        这样看来,在经文里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所以通常作这样主张的人,他是说不出来大乘跟小乘具体的修证差别,只有可能含煳笼统地说:“哎呀!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就说解脱生死的法门啊!然后这样就叫作声闻的小乘。然后对于根器深厚而又悲愿化世的听众,那这样就是菩萨的大乘。”可能他又转着又会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人生人,然后把五戒十善综合合起来叫作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闻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而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合称为解脱道。而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那我偏偏要说这样的说法是:口说三乘,又说五乘,然后有时候又加说大乘不共,其实都是掩人耳目之说。他的目的都只是要在说,三乘的解脱道皆共一味,目的是要否定菩萨道;所以,他一下子说“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小乘”,一下子却又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等等。明明 佛就已经指出来说,有大乘跟小乘修证的方便。众生因为无从知道它大乘跟小乘具体修证的差别,所以就只能随着他的语脉前后文的说明,然后就被引导而得到一个结论说:哎呀!原来佛法是一味的啊!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哎呀,所以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比小乘的行者更为悲切罢了。那么这样就会产生浅化佛法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其实,佛法是不会被浅化的。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办法知道乃至亲证于佛法的缘故,只能说相似的佛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佛法被浅化掉了。这样的过失,乃至多多少少会有谤佛的成分在!因为 佛所说的法义并不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这边就不可以不小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大小乘的差别。
      在《大智度论》第二十六卷,龙树菩萨提到说,佛法有二道:一个是声闻道,一个是佛道。那这个部分跟 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也许有的人会说:“那平实导师所说的佛法二主要道中的佛菩提道,跟龙树菩萨讲的佛道是一样的,这个我们可以接受;可是另外一个部分的解脱道,就跟龙树菩萨所说的声闻道不同啰!因为解脱道包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可是龙树菩萨只说什么?只说声闻道。”其实这两个部分还是一样的。因为佛世的阿罗汉所证的是声闻果,然后进而听 佛开示十因缘、十二因缘之法以后,也修证辟支佛果;可是这个时候由于辟支佛这些声闻、缘觉法,他是随 佛音声而听而证的,所以同样也叫作声闻。那这个在跟无佛之世示现因为往世的熏习自悟自证辟支佛果的独觉,这个是在事相上是有所差别的,但是所证的辟支佛果却是一样的。所以,龙树菩萨只说声闻道,因为佛世的声闻道就兼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但是都是随佛音声听闻,所以只称为声闻。
  那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我见、断我所执乃至断我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里面。但是这里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道理,现在没有空在这边来作进一步说明;只作修学上的方便不同,我们来说因为他所修证的智慧深广有所差别。
  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生不断聚集未来苦的原因;进一步再知道说,让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然后后有的苦就会消灭的这个道理;最后再依据让苦集灭的方法,而后有的苦因不再聚集,灭却之后,灭却了后有之苦,就真正见到了真实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知道蕴处界我中含有能取、所取,也就是我跟我所,可是这个能取、所取都是虚妄的。当他初步的确定的时候,说这个时候断了我见,乃至进一步观察深细的我跟我所的执着以后,把欲、色、无色界爱断除以后,这个时候说他“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已经实证了什么?解脱果,可以出离三界。可是,他在这里对生命的实相,却仍然无所证。
  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一一去观察思惟。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依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
  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不一样的。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圆满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的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那么,要先明白大小乘的差别,才能够进一步去说:佛法是汇归于一佛乘。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经》卷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3.jpg   另外一部分记载这么讲: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一)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4.jpg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5.jpg   这样就可以知道说,前面方便把佛法区分为解脱道、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依于行者所修证的内涵不同,方便建立了大乘、小乘的名称。
  现在来说,为什么大乘法涵盖小乘也就是二乘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把大乘、小乘这个名称都舍弃掉,然后只说一佛乘。
  菩萨开悟明心之前,有一个部分修证的内容是跟二乘人是相通的,那就是断我见的部分——分证解脱果的一部分;然后菩萨主要是在般若慧上的修证去努力,而不急于在解脱果上进一步去圆满修证。可是,这样的修证非不进一步去圆满解脱果,而且最后反而胜过阿罗汉、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修证的证量。这是怎么说呢?因为,菩萨努力在般若慧上的修证的同时,分分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涅槃性,而在解脱果分证反而变成一个副产品。当菩萨能够入地的时候,他也一样要降伏性障如阿罗汉,这个时候他并不是不能断我执,是故意不断;因为要留一分思惑来润未来生,这样才能够继续去利乐有情、迈向佛道。乃至七地满心以后,虽然不得不断我执,而且又进一步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那这个部分就远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证量所能比拟的!因为菩萨这个时候又有深妙的实相上的智慧,这是从明心见真开始,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了知的智慧啊!所以说佛菩提道上,菩萨虽然主要在般若慧上的修证,但是,二乘的解脱果以及其所证的智慧,菩萨一样也证。所以说,三乘的法其实是汇归于一佛乘的佛菩提道,那就立名为一佛乘。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佛这么说(尔时,佛告功德林菩萨摩诃萨言):
……功德林!一切法相有三种相。何等为三?所谓虚妄分别相、因缘相、第一义相。”(《深密解脱经》卷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6.jpg 一切法,举例而言,桌子是无量无边法中的一个法,而从现象界来看,它是依于人们的分别建立,假名施设而称为桌子,没有它的真实体性存在,所以说是虚妄分别相;可是又依于人们的种树、伐木、裁制,或是开矿、冶炼、锻造而有木桌或是铁桌的种种外相差别,乃至材质的差别,因为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称为因缘相。然而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的发生跟运作,却始终离不开众生的什么?如来藏。当然,也包括众生共业所感,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同变现出来的器世间,乃至说种种的矿产材料,那这样叫作第一义相。
  声闻人跟缘觉人,修证虚妄分别相或者因缘相的一部分;而菩萨尽未来际修证第一义相的内涵,并且也分证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而进一步去证知说,其实都是从自心流注而运作,然后最后遍知如来藏中的一切种,究竟了知第一义相。所以才说,二乘法是含摄于大乘法中;由于这个缘故,而不说三乘菩提,但说一佛乘。
  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较小乘行者为悲切罢了”;乃至于说,为人宣说“大乘法其实是后来历史中演变而有的”,进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证的内涵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消失,我必须要说:这样说法的人他其实是居心叵测,其实是不如实说的;那他未来的果报——谤佛谤法的果报,当在三恶道之中啊!
  今天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第031集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愿您我共成佛道!
发表于 2020-2-19 12: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世上有否定菩萨道的小乘宗派吗?没有!南传上座部里,有小乘修法,也有大乘菩萨道的修法。南传菩萨道和汉传以及藏传菩萨道有点区别,他们认为菩萨应该都是佛陀授记过的,而汉传和藏传则认为只要通过修行真实发起利他菩提心就可以。南传上座部的菩萨道,有大乘六度的内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南传菩萨道”。有南传的长老专门写书介绍南传菩萨道。
为什么现代有些人会否定大乘呢?近代和现代,个别人以考据为出发点,发起了原始佛教运动,否定大乘,唯尊小乘,自诩为原始佛教行者,这种思潮的发起人是连南传都否定,因为他们明白南传里也有大乘菩萨道。这是一种思潮,无宗无派,没有修法的传承,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只要自己看看阿含经,以佛为师,就能修成阿罗汉了,其实是在做梦。所以学南传的人,千万不要错误地被这种民间思潮带偏了,这种思潮根本和南传上座部无关。
南传佛教里,认为自己没有菩萨道因缘的人,会修小乘,目标是涅槃。
从实修角度对比小乘和大乘,小乘依四禅八定和灭尽定,证小乘阿罗汉果,最后进入不生不灭的无苦的状态,就是涅槃,不再投生。涅槃后的阿罗汉的色身其实是在某个境界,一直在小乘禅定里不出定,据说除非佛陀在某个时间点去叫他,否则他将一直在这种小乘禅定中不出来。他事与己无关,不闻不问天下事,所以也不知天下事。
大乘菩萨道,需要发菩提心,修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果位是从初果到四果,四果之后并不进入涅槃,而是继续修成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这样修上去,一直到佛果。修成菩萨果位后,通常报身在净土,菩萨的禅定状态类似于心经描述的状态,同时菩萨无数分身到各处度化众生。菩萨慧眼观世界,一切都了了分明。
发表于 2020-2-19 12: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乘都承认苦集灭道和十二缘起。
大小乘都承认没有创造者,除了众生自己的无明。
当然,大小乘还都继承发展了大部分古印度思想流派的轮回学说。


不同点在于,大乘还认为,在缘起法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性空说,之后还发展出了如来藏光明说。
大乘的修法以菩萨道为主,了解但是不提倡声闻道。
大乘由于空性思想和菩萨思想,于是在果位上,也发展出了脱离轮回但是又不住涅槃的中道思想。
同时,由于中道思想的缘故,大小乘对于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定义有着不同。小乘的无余涅槃大
致相当于大乘的有余涅槃。同时,小乘的四念处修法在大乘里只是一种不究竟的四念处。
发表于 2020-2-19 1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你参考“大法鼓经(梵文:Mahabheriharaka sutta)。
此经里面有阐述:
小乘(梵文:Hinayana)是,准手戒律(梵文:pratimokha),那么释迦牟尼佛给予保证,如此这般的众生一定能被出生/轮回到人间世界,或者到天上当神仙。选择小乘的僧人,是因为他们与一个经里叙说的故事里头当比喻为一位贫奴隶,而正当不知到其实他本人有一位很富贵的父亲。
而大乘(梵文:Mahayana),是指无限智慧的(梵文:Sarva jnana),选择大乘的就是比喻为选择佛的宝库,要发掘大智大慧的。

大乘是透过修禅定的,可是问题是要懂得禅修的方法。

禅修这个玩意,若要比喻,就能比喻为电脑,我们放什么软件下去,它就运作出什么效果。

我透过禅定,运用一个法门,能够看到我正要投胎入世的那一段时间。
我透过禅定,运用别的法门,用的心要口诀不同,仿佛能看到,体会到,听到,意识到,别人在他们的脑海里曾经路过的思维,而且不受到时间的局限,表示说能看到已经过去很久很久的了,(这法门就犹如世人常说的:进入别人的潜意识,在佛教以外的书籍都有阐述过)我记得当我未读佛法都有了这么样的境界,可是没想到在钻研其它修行者的书籍,想起里面的一句口诀,就试着运用在禅修里,效果却很好。
我读其它修行者的书籍,有写到,他呢,已经能够透过禅定,神游十法界,那么我也有透过对他书里的有限理解,来证实与揣摩,似乎在禅定里也能悟到他的境界。
反正要说这个“禅“的妙用,是无止尽的,最好你自己去实修验证吧!
发表于 2020-2-19 1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发心不同,知见上也有差别。
小乘发出离心,修行出轮回。
大乘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自出轮回,且度众生出轮回,包含出离心、慈悲心等。
2.在佛法讲来,有五种知见:
  第一种是人天见。知道有因果,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帮助别人,牺牲自己。但是不知道怎么学佛,不知道怎么修法。这个就是人天乘。它能够保持人身不失,还可以升天,在天道享福。
  第二种是罗汉见。他们也知道因果,但是偏空了,不知道妙有。假如一切都空无所有,还成什么世界?还要修什么佛法?佛教讲的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无可取、不可得的空,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所谓空者,是指佛性无相可见,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是空。但是它不是空无所有,它有灵性在,一切作用都是它起的。我们能看见东西、听见声音、工作、走路等等,都是佛性所起的作用,一切色相都是佛性所显现的幻相。我们的身体、眼睛、耳朵等失去佛性就不能起作用,同样宇宙万有离开佛性也无从显现。譬如我们一口气不来了,这个身体就像木头一样没有知觉了,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嘴巴不能讲,手足不能动,大脑不能思维,世界也就无从建设了。所以现在能讲、能看、能闻、能做都是佛性的功能,所以它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二乘不知此理,只空人我,即只知这个身体不可得,所以能了分段生死,反过来执法相,认为法我是有的。法我就是认佛性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为我,认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证,有生死可了。所以二乘是偏空而不知妙有,着在法上,这就是偏空智。
  第三种是外道见。是带异计而修者。所谓异计,就是执断执常。有的说,人死了之后一定是有的,有的是冥谛,像木头一样,不知道了,那不对;有的说没有,死了就完了。所以就争论。计常,就是常有;计断,就是没有。所以外道见就是心外取法带异计而修。
  第四种是菩萨知见。就是依深明因果和我法二空之理修行者,就是知道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如上所说,法我是我们佛性中最根本的元素,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性。种性就像稻种、麦种,种下去可以长出稻子、麦子来一样。我们的世界和一切东西都是由佛性四大种性地水火风生成的。假如执牢这个种性是真实的我,还是执着,法我不空,不能成道。须进一步达我法二空,就是人们的身体及一切现象不可得,本性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也不可得。才能了两种生死而成道。一着相即有一个东西梗在你心中了,就遮蔽了心光,不能圆明朗照了。所以这个也要空掉,才能真正成佛,这就是菩萨知见。
  第五种是佛知见。若能明白我们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不仅我一个人是佛,大家都是佛,以这种知见来修法,就是佛知见。我们学佛、修法第一要树立这种佛知见,认清我们大家都和佛一样具有无漏智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此心是佛,不是用个什么法修成佛。只因为我们不明白,看外面东西以为是真的,就像凡夫知见一样的,认为外面一切东西都是实实在在地有,贪得无厌地追求。如果我们明白大家都具有佛性,不迷于外相,一切放下,返本还原,就成佛了。佛不是修成的,是本来现成的,所以叫作本性天真佛,本来如此。只是我们迷于外相,走错了路,贪取无厌,造业受报,才落到六道轮回,生死不了。佛看我们可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却不知道,在这里浑浑噩噩造业受报,枉受生死轮回之苦,因而出世现身说法。叫我们大家梦醒,不要执着。我们能放下就成佛,所以很快、很便当,不是没有希望。大家不要疑惑:“唉呀,我没有希望啊,我们的业障重啊,不能成佛啊。”那是错误见解。所以第一要知见正。
3.小乘所证为有余涅槃,大乘所证无余涅槃。前者,分段生死(六道轮回)已了,但变易生死未了。后者两死皆了。
4.从断惑的角度,见惑、思惑、尘沙惑。大乘认为只有在度无量众生的过程中,才能断尽尘沙惑。尘沙惑,一者细微,一者量如尘沙。以大愿力断尽尘沙惑。发大愿很重要。
5.小乘认为佛是大阿罗汉,没有菩萨之说。大乘为小乘虽解脱,但未究竟。
6.从修法来说,以三十七道品为例,大小乘皆可修,但由于发心不同等,修行过程中注重点等各方面也有微细区别。另大乘行菩萨道,六度四摄。
7.从法印来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
8.从福德智慧来说,大乘福慧双修,而福德从度生中来。小乘不讲度众生,故少福德。
……
略举以上区别,不对之处请指正。
发表于 2020-2-19 12: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不邀,我准备强答一波。等能用电脑的时候再来。
我是大乘弟子,没读过小乘经典,知道些名词和解释。对小乘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知乎上一部分上部座弟子的回答。所以我会根据他们的原文进行参考,最大可能性的给出他们的链接。
阿罗汉涅槃有无出去的时候?从这位非常有名的上部座护法,身在大乘心在小乘的名人回答中,可以得到,阿罗汉和佛涅槃同是无余涅槃,这个涅槃是魂飞魄散,我理解为这种涅槃是回到出生前的状态,第一次轮回前的状态。对魂飞魄散的说法表示呵呵,并且表示我们可以请道士们组队送这些人排队入涅槃。
从我个人对这位和其他人的了解来说,阿罗汉和佛是入无余涅槃,然后罗汉是不受后有,我的理解,佛是要度人的罗汉,阿罗汉是不度人的罗汉。佛在成就悟道以后本来可以马上入涅槃,但因为诸天劝请留了下来度人,传播佛法,然后再入涅槃。而罗汉悟道觉悟后,不度人直接入涅槃了。
对于菩萨,小乘的看法是不如罗汉,因为他还要度人。
对于菩萨,大乘的看法是,已成就的罗汉们发愿要度众生而行菩萨道,菩萨道行圆满之时成佛。
你说大乘小乘教义的区别主要就在这里。佛传下来解脱成就之法,这是小乘法。然后次第传授成佛之法。
法华经所言,诸佛世尊是为度所有众生才会出现于世,继承佛道统的弟子们也应当遵从师命成就觉悟一切众生。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继承圣人之学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世所传唱尊崇的名人事迹。这和大乘佛教教义是相同相容的,这也是大乘佛教能在中华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
@法嘉宗智 蹭一下你。
发表于 2020-2-19 1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乘自觉 大乘自觉觉他
小乘我空法有 大乘我空法空 大乘究竟层面不空不有 不着一边
就自解脱层面看 没有区别
就格局和究竟层面 小远不及大
发表于 2020-2-19 12: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乘的差别问题,其实还是声闻菩萨二道各自目标需求的问题,求声闻道,但于自身五蕴上证得无我,进而灰身灭智,既然灰身灭智,永恒的度生就不可能实现了(所谓“失大菩提种”),而北传基于菩萨道的目标,菩萨如何能抵御速证涅磐的诱惑,是否必须灰身灭智才能算圆满涅磐,北传在不违反无我义的情况下给出了回答(比如“无常”,无常是否代表一定要“终结”呢?比如色究竟天这样一个整体,是无常的,但却不是必须“空坏”的)。可以确信和证明的是北传法义不违无我,不会回到外道的境地上(“若于圆教四门生着,犹为藏教初门所破”,那些非要说阿赖耶识和如来藏当本体论的,也许咱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学了假大乘吧。学大乘的否定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本体论意义,不学大乘的却非要说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是本体论,这个现象很有意思)。
至于这个不违反法印,但又不以灰身灭智为目标的菩萨行教法,我想还是根据自己的发心和理解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吧。
发表于 2020-2-19 1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还是在菩提心吧,菩提心是大悲心和解脱智慧的结合。大悲心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一,这四无量心是四种定,除喜定只能到二禅之外,慈悲舍都能修到四禅。
解脱智慧就是实证五蕴非我,也就是菩提,证悟涅槃的智慧,那最低也要初果。证了初果再入悲无量根本定就是三果了,就是说至少要三果才能具备真正的菩提心,没有悲定的就是三果,有的就是登地菩萨。
本来悲无量心只是悲悯众生的苦难想要帮助他们,证悟涅槃只是能让自己解脱烦恼,而这两者一结合就变成"因为悲悯众生的苦难所以想让他们也都证悟涅槃"的菩提心了,就成了成佛种子了,能想出菩提心这种概念的确实聪明。
发表于 2020-2-19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教义及区别?-1.jpg
南传只看得懂前两句;
要看懂后面先得懂前两句。
没有大或小,只有次第,各自宿因缘果。
这就是区别!
也就是没区别!!
终归一乘,决无二乘!!!
发表于 2020-2-19 12: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1语系不同 大乘梵文语系 小乘巴利语系

2发心不同 小乘发心自己解脱 大乘发心利益众生成佛
这个区分一般被称作小乘发心和大乘发心

3见解差异 空性方面 小乘抉择完全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
大乘抉择全部空性 但具体见解上各宗派有一些差别。
这个区别一般被称为小乘宗义和大乘宗义。
发表于 2020-2-19 1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很多人说大小乘只是发心上有区别,这是以偏概全的邪说。
发表于 2020-2-19 12: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区别,都从戒定慧开始。
发表于 2020-2-19 1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l看不懂,有疑惑的,随便问:

引用某位佛学院法师的讲法如下:
“小乘在见道位主要断除的是烦恼障之遍计种子,远离的是有边部分,以智慧所现见(证悟)的是圆满之人无我空性。

大乘于见道位所断除的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的遍计种子,入根本慧定时远离的是四边八戏,以甚深智慧所现见(证悟)的是圆满之法无我空性。

并且大乘初地菩萨,尚具有刹那现见百佛等不共功德。此等皆于小乘圣位中未曾相似具有,这亦是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差别。”

以下同样是网上搬运的佛学院的认识:

一。什么是俱生执着的种子?遍计执着的种子?

《日光疏》云:“简言之:凡是于见道位中对现见圆满空性直接作障碍的皆为遍计执著的种子。现见法界本面后,凡于修道位中,直接对修习圆满空性作障碍的皆为俱生执著的种子。”

二。烦恼障与所知障皆有俱生执着的种子和遍计执着的种子

“烦恼障与所知障皆有如是两种分法。以上简略概述了印度的中观论师与唯识论师以及雪域的诸大论师,对遍计执著与俱生执著的明确认定,故于此处引以为证。《日光疏》”

三。俱生种子和遍计种子分别依靠什么智慧断?

印度论师在《阿毗达磨杂集论注释》中亦云:“见道智慧只能断除闻思外道邪派而产生的遍计烦恼的种子(包括二障),修道智慧才能遣除心相续中无始以来串习的俱生烦恼。”

四。俱生种子与遍计种子亦有粗细之别:

“若相对俱生种子来说,遍计种子为粗障,相对于遍计种子来说,俱生种子为细障。虽于见道时,已经现见了法界本性,但无有修道的实证智慧,故只能断除遍计种子。(《日光疏》)”

“遍计部分:指烦恼的粗大部分。俱生部分:指烦恼的细微部分……(《俱舍论讲记》)”

五。烦恼障和所知障中俱生与遍计执着的定义:

“如月称菩萨的高足圣者扎雅阿楞达论师于《入中论广释》中……对遍计执著与俱生执著亦作了同样的认定与抉择,彼于论中说:‘凡是被外道熏习所引生的一切执著,皆判为遍计执著(包括二障),此外凡是与生俱来的一切执著,诸如我要获得安乐、远离痛苦等皆判为俱生执著。’《日光疏》”

六。见道所断的烦恼障遍计种子主要是三种结。

“登地菩萨在现量见到法界本性的同时,就断除了二障的一切遍计种子。在初地时主要断除之障碍分别有三种结,即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此三结为烦恼障的种子、生死流转的根本。萨迦耶见能障碍趣行解脱,疑惑见能使迷失方向,戒禁取见导致枉入歧途,不得正道解脱。(《日光疏》)”

七。修道所断的所知障的俱生种子又分两种

“于大乘的十地中,每一地皆有断除其应断的所知障,又所知障分为遍计与俱生两种,其中俱生又分为两种:即由烦恼障的习气引生的所知障与三轮执著引生的所知障。(《日光疏》)”
发布于 00:16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齐天大圣
这是晚期的大乘佛教理论,本来很简单的东西,解释的无比复杂。大小乘佛教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或者烦恼障所知障,只是一些名堂罢了,佛教根本就不破大乘佛教的所知障,以所知障来说阿罗汉不究竟实际上只是别有居心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1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