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算是一言难尽,很难一句话概括两者的区别,只能一个个分别讲,总体来说,两者有不可调和的教义冲突,所有讲大小乘佛教可以圆融无碍的说法,都不要相信,因为事情不是这样的。
第一,对释迦牟尼佛是否入涅槃存在根本分歧,上座部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早就入涅槃了,属于灰身灭智,三界中再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了,而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只是化现,也就是说那个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根本就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神通化现,即化身佛,而这个化身的真身还活在色究竟天,而且是无限的寿命,永远不入无余涅槃,这个永生的真身称之为卢舍那佛,即报身佛,而报身佛和化身佛所宣讲的佛法称之为法身,这个法身不光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卢舍那佛所共同宣讲,而且也是一切诸佛共同宣讲,所以诸佛如来同一法身。这个三身的说法,法身的说法,在上座部佛教也可以存在,可是大乘佛教的报化二身,在上座部是绝对不可能认可的,因为原始佛经中没有这样记载,而且很多逻辑也不成立,比如报身佛可以寿命无尽,这个不但上座部佛教不成立,就是我们普通人也不会承认或者相信。
第二,对物质是否真实存在有分歧。南北传上座部佛教都认为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和唯物主义差不多,而大乘佛教提出来物质没有自性,所以不真实。在北传佛教里,大乘佛教向上座部佛教发起攻击的部派是说一切有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关于极微是否实有,因为说一切有部在分析物质实有的问题上,最终的观点是承认了极微的不可再分性,所以由极微组成的事物都是实在的,真实的,以至于三世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环节让大乘佛教有机可乘,因为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如果说有不可再分的极微,那么极微就变成非因缘所生了,违背佛陀的缘起思想,但是承认极微可以再分,那么极微也不能再叫极微了,所以大乘佛教抓住了这个逻辑漏洞,提出来小乘佛教只证人空,但是没证法空,这个法空的没证得主要针对的就是说一切有部承认极微,承认物质实有,承认三世实有而立论的。
第三,对佛的果位以及智慧的成就理解不同,上座部佛教都认为佛的智慧只够四果罗汉,没有比四果罗汉更高的果位,而大乘佛教认为佛的果位比四果罗汉更高,这个更高的果位主要体现在佛陀有一切种智。什么叫一切种智?按照现代话讲就是指无所不知,这个无所不知的智慧最先提出来的是部派佛教时期的大众部,大乘佛教是延续了大众部的思想,认为阿罗汉不究竟,因为阿罗汉只有断烦恼的智慧,但是没有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也就是我们了解到的断人我执和断法我执。大乘佛教的断法我执是指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即一切种智。这个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依照大众部的理论,是指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共性之后而瞬间成就的。我们中国有句话叫触类旁通,或者一通百通,大众部的逻辑类似,他们认为佛陀通达了一个规律,就是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此通过这个规律触类旁通,瞬间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所有因缘,即无所不知的一切种智,因此大众部也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一说部”,就是指佛陀一通百通的意思,可是当时的上座部佛教反对这种观点,因为逻辑上说不过去,所以上座部佛教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叫做“分别说部”,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对不同知识的领悟都是一码归一码,并不可能做到一通百通,所以讲佛陀是分别而说,由此命名上座部佛教为“分别说部”,与一说部对立。而大乘佛教对佛陀为什么可以无所不知的的理解依然是延续了大众部的理论,所以和上座部对立。
第四,对菩萨成佛的理解差异巨大。首先上座部佛教的佛是指建立佛教的阿罗汉,任何人没建立佛教都不能称为佛,而大乘佛教的佛不是指佛教的创始人,而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果位,所以任何一个人只要智慧到了,可以随时成佛,所以上座部的佛和大乘的佛,理解上存在本质的差别,依照上座部的逻辑,成佛是一件很多余的事情,因为佛是指建立佛教的阿罗汉,成佛就表示想建立一个佛教,所以鼓励众生成佛,就是鼓励大家每个人都创建一个佛教。上座部佛教的菩萨不可以有任何果位,只能是凡夫,虽然是一个很有资质的凡夫,但是果位上,不可以成就任何圣果,而大乘佛教认为菩萨可以存在十地圣果。上座部佛教之所以认为菩萨不可以成就任何圣果的逻辑在于,菩萨必须成就六菠萝蜜或者十菠萝蜜,而积累菠萝蜜的时间是需要无量大劫的,但是圣果一旦证得,最多只能在六道之中七次往返人天,必然会入无余涅槃,这样就没办法完成菩萨的使命了,所以菩萨必须要保持凡夫的身份在六道中积累菠萝蜜,等待时机成佛,这个时机就是指佛教灭亡之后,菩萨降世,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并重新建立佛教,整个过程和悉达多太子一模一样,但是如果佛教没灭亡,任何菩萨都不可以成佛,因为上座部的佛是指佛法的创立者,如果佛法没有灭亡,菩萨是成不了佛的。
大小乘的理论差异非常多,但是我个人认为,以上四点是根本差异,永远不可能调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