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800080" size="2"><strong>三、“气-阴阳-五行”的特性 </strong></font>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气-阴阳-五行”不仅是《内经》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是《内经》最基本的思维模式。</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气-阴阳-五行”模型的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1、功能性。“气-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宇宙生命现象的思维模型,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虽然“气”“阴阳”“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并被中医广泛运用时,它就不再是指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如“气”已经从云、风、雾等有形可感的实物转变为无形的抽象概念。“气”原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凝聚的、有形的状态,分散细小的气凝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一种是弥散的、无形的状态,细小分散的气由于不停地运动弥散而看不见摸不着。有形的气习惯上称为“形”,无形的气习惯上称“气”。“气”具有超形态性,气非形而是形之本。“阴阳”从单纯指背阴、向阳的实体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阴阳”上升为哲学概念以后,已不再单纯指背阴、向阳的实体,而是指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则属于“阴”。“五行”从五种实体的元素材料转变为五种基本功能属性。“气-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模型,从物质实体转变为关系实在、功能实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2、互换性。“气-阴阳-五行”是一个三级合一的思维模型,三者之间具有互换性。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五行是五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五行是阴阳的分化状态。气-阴阳-五行是一个逐渐生成和分化的过程,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气)生两仪(阴阳)为第一级划分,阴阳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第二级划分,四象生八卦为第三级划分。《内经》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对阴阳作了有限的划分,其中“三阴三阳”是中医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也是阴阳所化生。</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3、普遍性。“气-阴阳-五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模型,万事万物都适用于这一模型。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而言之,“气”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充满宇宙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气不仅生成万物,而且充斥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整个过程当中,连贯而不间断。阴阳和五行作为两种与五种有关联的气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天地万物皆涵阴阳五行之气;同时阴阳五行作为特殊的分类方法,可以运用于世界万事万物。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气”“阴阳”“五行” 概念的特性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作为单个的医学哲学概念,“气”“阴阳”“五行”除了都具有功能性、超形态性、普遍性外,又有各自的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1、“气”的运动性与渗透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哲学意义上的“气”已与“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静态的,“气”则是无形的、动态的。“气”具有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连续不断的特性。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必然产生各种变化,从而化生天地万物,称为气化。气化学说经历了精气与元气两个发展阶段。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化是气机的结果。没有气的运动就没有气的化生,没有气的化生就没有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气无形质而可以渗透、贯穿到一切有形质的事物之中,无处不入,无时不入;同时气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组成各种各样的气,如阳气、阴气、天气、地气、风气、云气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2、“阴阳”相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阴阳要随着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阴阳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单一方面无法定阴阳,没有比较标准也不能定阴阳,比较的标准不同,作出的阴阳判断也不同,如以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是阴,1度水是阳;如以1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为阴,11度水为阳。二是阴阳要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阴阳并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阴阳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在男与女这组关系中,男是阳,女是阴;而在父母与子女这组关系中,母(女)则为阳,子(男)则为阴。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是层层可分的,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昼中上午为阳(阳中之阳)、下午为阴(阳中之阴),夜中前半夜为阴(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阳(阴中之阳)。</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3、“五行”的时序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五行常用来表示五类事物之间的排列次序和变化过程。《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种次序被后世用来说明事物发展的节律和周期。然而五行次序并不是固定的,在不同著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次序,甚至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篇章中也会出现不同的五行次序,如《管子》、《黄帝内经》等。不同的五行次序往往反映不同的宇宙发生观、事物运动周期观。五行的排列次序大多数书上并没有标明“一二三四五”的次序。从各种五行次序看,有的用的是相生次序,有的用的是相克次序,有的则混杂不一。五行的次序往往与社会历史、一年四季等配合,用来说明各自的循环周期、兴衰变化。</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四、“气-阴阳-五行” 在建构中医学体系中的作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气-阴阳-五行”在《内经》中有的是哲学概念,有的是医学概念,更多的则是医学哲学相混合的概念,这些概念范畴在建构中医学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气-阴阳-五行”还是《内经》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模型,这一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说明人体生命的生成与活动、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人体生命的生成与活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内经》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本体论层面说明“气”是人的总体来源。从个体生成层面上说,生命的直接来源是父母阴阳两精的结合,父母精血被称为先天之精气,如《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既生之后,其发育、成长、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则靠水谷精微及大气,称之为后天之精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之五味。”《内经》认为正气、精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津液等生理功能活动,都必须在气的推动下进行,如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肝主疏泄气机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阴阳思维模式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化有升降出入四种形态,升降出入即是两对阴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正常情况下,气的“出”与“入”、“升”与“降”是相对的,相反而相成,是一种动态的有序的过程,从而保持了生命的正常、旺盛的活动;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内经》将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看成是各种“气”的作用。人有各种各样的“气”,仅就人体部位功能而言就有:脏腑之气(包括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如十二经气或真气),俞穴之气(俞穴又称气穴、气门、节气),形体之气(形体上中下之气、头身四肢之气、筋脉肌皮骨各部之气),特定聚散分布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阴阳”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内经》以“阴阳”分析概括人的组织结构、人体整体和局部的生理功能认为人体组织结构。“阴阳”被中医用来区分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及属性。就功能与物质而言,则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就精与气而言,则精为阴,气为阳。就营气与卫气而言,则营气为阴,卫气为阳。《内经》反复强调“生之本,本于阴阳”,并把机体的正常状态称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不是指阴阳的绝对平衡,而是强调人体生命运动过程是一个阴阳制约、阴阳消长的过程,阴阳双方要达到动态的平衡、动态的和谐。</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五行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经学到医学、从物质实体到功能实在的过程。《黄帝内经》五行-五脏的模式,将五行与五脏的功能属性作了规范和确定,以五行功能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从而打破了解剖学五脏的功能界线,上升为五大功能系统。五脏是一个中心,不仅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一一对应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将自然界的时间、空间、气味、色彩、味道等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天人相应、内外相通的功能网络。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联系在一起的。五行—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双向的,正因为有这种双向联系,才使人体生理功能得以协调和正常。</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人体病理变化</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气机失调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如精气不足,称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能保持协调平衡,称为“气机失调”升多降少,谓之气逆;升少降多,谓之气陷。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严重并在某些局部淤滞不通,称为“气滞”;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作“气结”、“气郁”,严重者称为“气闭”。气机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脾失宣降,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阴阳盛衰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有关。正气分阴阳——阴气与阳气;邪气分阴阳——阴邪与阳邪。在六淫邪气中,寒、燥、湿为阴邪,风、暑、火(热)为阳邪。以阴阳偏盛(胜)、阴阳偏衰概括。</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五行生克乘侮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疾病传变分为两类:一是相生关系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如“水不涵木”证、心肝血虚证。二是相克关系的“相乘”、“相侮”。如“木旺乘土”证、“土虚水侮”证。此外,五行理论还用来说明五脏的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五脏发病的规律与预后的规律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气-阴阳说明疾病的诊断治疗。如以“阴阳”概括病变部位、性质及症状的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治疗疾病,就是调整失衡失调的阴阳,使之恢复到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还可用于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指导养生健体、预防疾病各个方面。</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 用五行说明疾病的诊断治疗。如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断病情的轻重及疾病的预后。用于治疗,主要判断一脏受病涉及另一脏,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控制其传变;根据五行相生原理确定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治法,根据五行相克原理确定了抑强、扶弱的治则和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治法</strong></font></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