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096|回复: 5

[转帖]《黄帝内经》气-阴阳-五行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6: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800080" size="4"><strong>《黄帝内经》气-阴阳-五行论</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nbsp;&nbsp;<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气”“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中国古代多数哲学家用来说明宇宙的本原、事物的构成及变化规律。《内经》采用“气”“阴阳“五行”的范畴和“气-阴阳-五行”模型说明人体生命的本质动力、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可以说“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800080" size="2"><strong>一、“气-阴阳-五行”的来源</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气的来源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气”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气、烟气以及风等。甲骨文中还有“云”、“风”等记载。“气”的概念在古籍文献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西周末期,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三川皆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里的“气”指天地之气、阴阳之气,已从表示具体的存在物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春秋时代,老子、孔子都讲过“气”。《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的“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冲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调和、和合。战国时期,《孟子》、《管子》、《庄子》、《荀子》都讲“气”,而且大都是从哲学上讲的。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易传》,提出了“气”化生万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二气感应而相与……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传》)认为天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感交合而生成。在汉代,“气”已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阴阳的来源</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阴阳”观念起源很早,大约在上古农耕时代。上古时代人们观察日月之象,昼夜、阴晴、寒暑变化,发现大量相反相对现象,又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向阳者丰收、背阴者减产等现象,殷、周时期,人们就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最早记载阴阳观念的是《易经》。《易经》大约成书于西周前期,由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与六十四卦文字系统(包括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六条爻辞)组成。其最基本的符号是“两爻”:“—”和“--”,反映了上古先哲的阴阳观念。在卦爻辞文字中,也有大量的表示阴阳对立的词语,如乾坤、泰否、剥复、损益、既济未济等卦名,还有吉凶、上下、大小、往来等卦爻辞词语。可见至迟在殷、周之际,阴阳观念已相当成熟。从《尚书》、《诗经》等古籍看,也反映了阴阳的观念。</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突破原始意义而开始具有哲学意义的“阴阳”概念出现在《国语》、《左传》中。据《国语·周语》的记载,“阴阳”概念的出现至迟是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即位(公元前827年),卿士虢文公劝诉宣王不可废除籍田仪式,其中以“阴阳”二气解释土地解冻、春雷震动的原因:“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国语·周语上》)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二气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可见,西周末年的“阴阳”已抽象为具有普适意义的“二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都普通使用“阴阳”概念。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真正将“阴阳”提升为哲学范畴的哲学家。战国时期更出现了专论阴阳的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不仅融合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而且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解释王朝的更替、政治的兴衰。</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是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易传》将“阴阳”提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并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可以说《易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阴阳哲学的专著。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三)五行的来源</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五行”说起源于殷商时代,当时出现了“四方”观念,甲骨文中有“四方”和“四方风”的记载,从中央看四方乃是殷人的方位观。殷商大墓和明堂中有大量的表示五方图案的构造。“五行”概念大约出现在周代。春秋时代出现五行相胜学说。战国时代出现五行相生学说、五行与阴阳配合学说,此时五行已成为一种宇宙模型被广泛运用;到了汉代,阴阳五行已共同成为神圣不可更改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从现存文献看,最早记载“五行”概念的是《尚书》,《尚书》有两篇文献中提到“五行”一词,一篇是《夏书·甘誓》,一篇是《周书·洪范》;另一篇文献《虞书·大禹谟》提到了“五行”的具体名目。先秦古籍《逸周书》也提到了“五行”,并有五行相胜的记载。《左传》、《国语》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五行”的言论或事件。先秦诸子如《孙子》、《墨子》、《管子》等均有关于“五行”的记载。子思和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邹衍第一次把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起来,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说明五行的运动变化,构成阴阳五行说。并提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说,用五行相胜的过程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汉代是阴阳五行学说被泛化和神学化的时代,汉武帝时,董仲舒将阴阳五行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模型一跃而变成对社会政治的说理工具。可以说两汉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几乎都涉及到五行。 </strong></font></div>
发表于 2008-12-7 1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顺祥八字高级讲师班教材(4)

<font color="#800080" size="2"><strong>二、“气-阴阳-五行”的内涵及其关系 </strong></font>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气的内涵</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从字义上看,“气”主要指为风、云、雾等自然界的气体存在物。《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气为。《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也指精良的粟米,引申为物之精华,即“精气”。</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气”意义主要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1)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和浊阴是气的两种形式,阴阳二气不仅产生天地,而且产生万物,包括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2)气是无形的客观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表现为“无形无患”。气无形但气聚为有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物体与物体之间充满了气,每一个物体内部也充满了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气是联系天地万物的中介,也是联系每一物体内部各部分的中介。万物以气为中介,相互感应,相互融和。正因为有了气,所以天地万物才成为一个合一的整体,每一个事物才成为一个内部互有关连的整体。</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阴阳的内涵</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从字义上看,“阴阳”指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与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说文解字》:“阴,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段注:“山南曰阳。”从《尚书》、《诗经》中“阴”“阳”的意义看,大部分取此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阴阳”主要指事物相对、相反但又合和、统一的属性。老子第一次将万物看成“负阴而抱阳”,即认为万物都具有阴阳合抱的属性。《管子》、《庄子》进一步将阴阳与动静相联系,发挥“阴阳”的属性涵义。而真正完成并普遍使用“阴阳”属性涵义的是《易传》。《易传》“阴阳”虽也指日月、天地、乾坤等有形实体,但更多的是指刚柔、进退、往来、动静、阖辟、寒暑、伸屈、尊卑、吉凶、贵贱、险易、大小、得失、远近、健顺等相对属性。“阴阳”往往与“气”连用,表明阴阳是两种无形的“气”。</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阴与阳的关系主要有:阴阳互根、阴阳互动、阴阳互制、阴阳消息、阴阳交感、阴阳转化、阴阳争扰、阴阳胜复,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三)五行的内涵与关系</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五行”的最初意义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基本物质、质料。《尚书·洪范》首次将五行称为水、火、木、金、土,《左传》、《国语》常将“地之五行”与“天之三辰”、“天之六气”相并称。作为哲学概念,“五行”主要指“五性”,即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五种基本功能属性,这是《尚书·洪范》首次规定的。后世对五行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偏离《洪范》的这种属性规定。归纳五行的基本意义为:水,表示有润下、寒冷属性和功能的事物或现象;火,表示具有炎热、向上属性和功能的事物或现象;木,表示具有生发、条达、曲直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金,表示具有清静、肃杀、从革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土,表示具有生养、化育属性和功能的事物和现象。后又被用于表示“五伦”即仁、义、礼、信(圣)五种道德伦常、“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分类原则。</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五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等。</strong></font></div>
发表于 2008-12-7 16: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顺祥八字高级讲师班教材(5)

<font color="#800080" size="2"><strong>三、“气-阴阳-五行”的特性 </strong></font>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气-阴阳-五行”不仅是《内经》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是《内经》最基本的思维模式。</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气-阴阳-五行”模型的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1、功能性。“气-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宇宙生命现象的思维模型,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虽然“气”“阴阳”“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并被中医广泛运用时,它就不再是指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如“气”已经从云、风、雾等有形可感的实物转变为无形的抽象概念。“气”原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凝聚的、有形的状态,分散细小的气凝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一种是弥散的、无形的状态,细小分散的气由于不停地运动弥散而看不见摸不着。有形的气习惯上称为“形”,无形的气习惯上称“气”。“气”具有超形态性,气非形而是形之本。“阴阳”从单纯指背阴、向阳的实体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阴阳”上升为哲学概念以后,已不再单纯指背阴、向阳的实体,而是指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则属于“阴”。“五行”从五种实体的元素材料转变为五种基本功能属性。“气-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模型,从物质实体转变为关系实在、功能实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2、互换性。“气-阴阳-五行”是一个三级合一的思维模型,三者之间具有互换性。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五行是五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五行是阴阳的分化状态。气-阴阳-五行是一个逐渐生成和分化的过程,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气)生两仪(阴阳)为第一级划分,阴阳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第二级划分,四象生八卦为第三级划分。《内经》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对阴阳作了有限的划分,其中“三阴三阳”是中医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也是阴阳所化生。</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3、普遍性。“气-阴阳-五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模型,万事万物都适用于这一模型。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而言之,“气”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充满宇宙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气不仅生成万物,而且充斥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整个过程当中,连贯而不间断。阴阳和五行作为两种与五种有关联的气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天地万物皆涵阴阳五行之气;同时阴阳五行作为特殊的分类方法,可以运用于世界万事万物。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气”“阴阳”“五行” 概念的特性 </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作为单个的医学哲学概念,“气”“阴阳”“五行”除了都具有功能性、超形态性、普遍性外,又有各自的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1、“气”的运动性与渗透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哲学意义上的“气”已与“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静态的,“气”则是无形的、动态的。“气”具有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连续不断的特性。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必然产生各种变化,从而化生天地万物,称为气化。气化学说经历了精气与元气两个发展阶段。气机与气化的关系:气机是气化的前提,气化是气机的结果。没有气的运动就没有气的化生,没有气的化生就没有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气无形质而可以渗透、贯穿到一切有形质的事物之中,无处不入,无时不入;同时气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组成各种各样的气,如阳气、阴气、天气、地气、风气、云气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2、“阴阳”相对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阴阳要随着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阴阳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单一方面无法定阴阳,没有比较标准也不能定阴阳,比较的标准不同,作出的阴阳判断也不同,如以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是阴,1度水是阳;如以1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为阴,11度水为阳。二是阴阳要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阴阳并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阴阳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在男与女这组关系中,男是阳,女是阴;而在父母与子女这组关系中,母(女)则为阳,子(男)则为阴。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是层层可分的,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昼中上午为阳(阳中之阳)、下午为阴(阳中之阴),夜中前半夜为阴(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阳(阴中之阳)。</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3、“五行”的时序性</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五行常用来表示五类事物之间的排列次序和变化过程。《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种次序被后世用来说明事物发展的节律和周期。然而五行次序并不是固定的,在不同著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次序,甚至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篇章中也会出现不同的五行次序,如《管子》、《黄帝内经》等。不同的五行次序往往反映不同的宇宙发生观、事物运动周期观。五行的排列次序大多数书上并没有标明“一二三四五”的次序。从各种五行次序看,有的用的是相生次序,有的用的是相克次序,有的则混杂不一。五行的次序往往与社会历史、一年四季等配合,用来说明各自的循环周期、兴衰变化。</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四、“气-阴阳-五行” 在建构中医学体系中的作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气-阴阳-五行”在《内经》中有的是哲学概念,有的是医学概念,更多的则是医学哲学相混合的概念,这些概念范畴在建构中医学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气-阴阳-五行”还是《内经》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模型,这一模型被广泛运用于说明人体生命的生成与活动、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一)人体生命的生成与活动</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内经》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nbsp;&nbsp;“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本体论层面说明“气”是人的总体来源。从个体生成层面上说,生命的直接来源是父母阴阳两精的结合,父母精血被称为先天之精气,如《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既生之后,其发育、成长、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则靠水谷精微及大气,称之为后天之精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之五味。”《内经》认为正气、精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津液等生理功能活动,都必须在气的推动下进行,如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肝主疏泄气机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阴阳思维模式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化有升降出入四种形态,升降出入即是两对阴阳,“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在正常情况下,气的“出”与“入”、“升”与“降”是相对的,相反而相成,是一种动态的有序的过程,从而保持了生命的正常、旺盛的活动;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内经》将人体生命的功能结构看成是各种“气”的作用。人有各种各样的“气”,仅就人体部位功能而言就有:脏腑之气(包括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如十二经气或真气),俞穴之气(俞穴又称气穴、气门、节气),形体之气(形体上中下之气、头身四肢之气、筋脉肌皮骨各部之气),特定聚散分布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阴阳”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内经》以“阴阳”分析概括人的组织结构、人体整体和局部的生理功能认为人体组织结构。“阴阳”被中医用来区分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及属性。就功能与物质而言,则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就精与气而言,则精为阴,气为阳。就营气与卫气而言,则营气为阴,卫气为阳。《内经》反复强调“生之本,本于阴阳”,并把机体的正常状态称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不是指阴阳的绝对平衡,而是强调人体生命运动过程是一个阴阳制约、阴阳消长的过程,阴阳双方要达到动态的平衡、动态的和谐。</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五行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行与五脏的配属经过了一个从经学到医学、从物质实体到功能实在的过程。《黄帝内经》五行-五脏的模式,将五行与五脏的功能属性作了规范和确定,以五行功能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从而打破了解剖学五脏的功能界线,上升为五大功能系统。五脏是一个中心,不仅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一一对应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将自然界的时间、空间、气味、色彩、味道等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天人相应、内外相通的功能网络。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联系在一起的。五行—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双向的,正因为有这种双向联系,才使人体生理功能得以协调和正常。</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二)人体病理变化</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气机失调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如精气不足,称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能保持协调平衡,称为“气机失调”升多降少,谓之气逆;升少降多,谓之气陷。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严重并在某些局部淤滞不通,称为“气滞”;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作“气结”、“气郁”,严重者称为“气闭”。气机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脾失宣降,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阴阳盛衰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有关。正气分阴阳——阴气与阳气;邪气分阴阳——阴邪与阳邪。在六淫邪气中,寒、燥、湿为阴邪,风、暑、火(热)为阳邪。以阴阳偏盛(胜)、阴阳偏衰概括。</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五行生克乘侮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疾病传变分为两类:一是相生关系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如“水不涵木”证、心肝血虚证。二是相克关系的“相乘”、“相侮”。如“木旺乘土”证、“土虚水侮”证。此外,五行理论还用来说明五脏的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五脏发病的规律与预后的规律等。</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br/><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气-阴阳说明疾病的诊断治疗。如以“阴阳”概括病变部位、性质及症状的属性,作为辨证的纲领。治疗疾病,就是调整失衡失调的阴阳,使之恢复到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还可用于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指导养生健体、预防疾病各个方面。</strong></font></div>
<div align="left"><font color="#666699" size="2"><strong>&nbsp;&nbsp;用五行说明疾病的诊断治疗。如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断病情的轻重及疾病的预后。用于治疗,主要判断一脏受病涉及另一脏,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控制其传变;根据五行相生原理确定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治法,根据五行相克原理确定了抑强、扶弱的治则和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治法</strong></font></div>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2-8 0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2-8 1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p54778</i>在2008-12-8 2:25:04的发言:</b><br/>
<p>你发的这多,你自己都看过没有啊</p>
<p>&nbsp;</p></div>
<p>你猜呢???????????[em55]</p>
发表于 2009-5-4 1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学习~~~: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